养生健康

有关性爱的三大谣言

有关性爱的三大谣言

谣言1:男人的那个越大越好?

实际上:错误。听过重看不中用这句话吧!除了上一句话外,还听过妈妈辈的人用台语骂过“没那个屁股别吃那个辣椒”?多大多小,适用就好,如果真的找来特大尺寸的男人同房苦的可能是自己。其实如果真的嫌男人那个不够大,多尝试一下体位与技巧,妳就会发现大小的问题没那么严重,找到两人最微妙的融合方法,才是最重要。

谣言2:男人巴不得老婆都是处女?

实际上:半对半错。理想和实际需求是矛盾的,这是男人的幻想!男人想娶处女,因为他可以拥有女人宝贵的第一次,但是又问男人希望与性技巧成熟的女人来一腿吗?他们又会跟哈巴狗一样猛点头,难道男人只想娶处女回来炫耀,然后讨个热情如火、夜夜能讨论技巧的熟女当二奶吗?自私心态由此可见。

谣言3:男人最爱大胸部的女人?

实际上:不正确。如果男人真的娶到F罩杯的女人,他可能会自卑自己没有F尺寸的性器官!并非每个男人都爱大胸部,因为若是女人有大胸部傲人之处,那么她们可能也会对男人提出“相同”的要求,这不是自找苦吃?但是不可讳言,男人对于拥有大胸部的女人,总是会心存幻想,潜意识回到婴儿时躺在母亲乳房般的熟悉与安全感。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难道每一个亲爱的妈妈都有大胸部?

破解关于避孕的11个谣言

1、第一次进行性交的女性不可能怀孕

这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传言。其实,第一次进行性交的女性就有可能怀孕,性交中没有“免费试用”的机会。

2、女性月经期间不可能怀孕

虽然在月经周期的这段时间中怀孕的机会很小,但有的女性在月经来潮时会同时排卵,或者两者的时间非常接近,所以仍有女性在此时怀孕。

3、如果男性在性交前不久自慰直至射精,性交时他的精子数就可以减低到不会造成对方怀孕的程度

不对,精子数仍然足够造成怀孕。

4、如果女性在性交后上下跳跃,她就不会怀孕

在无保护的情况下进行性交之后,上下跳跃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身体运动都无法减少怀孕的危险。无论对方射精时女性是站着还是躺着,精子都会在射精90秒内到达子宫的入口――子宫颈。

5、女性在性交前洗一个热水澡可以减少怀孕的危险

热水澡根本没有避孕的作用。

6、女性必须在性交中达到高潮才会怀孕

不对。在无保护的性交中,无论女性是否达到高潮都有可能怀孕。

小编推荐:

>>>短效避孕药的服用说明书>>>解析 欲获性高潮的4点要求

7、吞下精液的女性会怀孕

不是这样。吞下的精子是无法到达子宫的。

8、如果阴茎不完全插入,就是说男方在女方的外阴部而不是在阴道内射精,女性就不会怀孕

不是这样。精子有可能进入阴道并继续向子宫运动。

9、性交之后灌洗,即用水、皂液或温可乐之类的液体冲洗阴道可以冲走精子,防止怀孕

灌洗并非有效的避孕措施,而且容易引起阴道感染。

10、还没有开始月经来潮的女孩是不可能怀孕的

她可能怀孕。在青春发育期,女孩可能在初潮前就开始排卵。

11、对方在她体内射精后,如果女性马上排尿就不会怀孕

这样做没用。尿液是从阴道上方的尿道排出体外的,因此不会冲走精子。

关于饮食致癌有哪些谣言

谣言一:肿瘤患者应少吃,以免“喂大”肿瘤

于康:对于要不要给予肿瘤患者足够的营养,国际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肿瘤患者获取营养后,其正向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当患者有了足够的营养做支撑,再配以药物治疗、化疗、放疗和手术,可以使患者抵抗肿瘤的能力变得更强大、更坚实。所以我们鼓励患者尽可能保证营养状况,做到能吃、善吃、多吃。而想达到“喂养患者,而不是喂养肿瘤”的目的,脂肪供给能量较糖供给能量有优势: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比人体更容易抢夺到由主食、甜食提供的糖分物质,作为能量需求;而由于肿瘤组织缺少利用脂肪的酶,由鱼等肉类提供的脂肪更多的是被人体利用了。所以对于癌症患者的供能,需要糖分比重下降、脂肪供给增加。而当患者无法进食时,需给予肠内营养。

谣言二:煲汤高营养,多喝总没错

于康:认为喝肉汤可以“补营养”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大误区。此点无须争论,大量研究证明,肉汤里面的营养价值不足肉本身的一成。汤的主要营养全部来自于原料,原料中有水溶性的营养素和非水溶性营养素,水溶性维生素C、矿物质会少部分进入汤中,非水溶性的蛋白质90%至93%仍留在肉里,汤里仅有一些“氨基酸碎片”,汤的营养素含量不足总量的10%。所以,煲汤并非高营养,喝汤来补充的营养素极微。正确的方法是每餐保证能量、蛋白质、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这四种营养素的摄入:1能量:每餐都要有主食,但避免粗纤维、油炸主食;2蛋白质:来自鱼、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3、维生素与膳食纤维: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的粗粮和菌类。建议癌症患者每周食用三次海鱼,每次三两;每天二两红肉、一两豆制品,一斤青菜,一至二两蘑菇。

谣言三:羊肉、海鲜、鱼是“发物”,癌症患者不能吃

于康:西医营养学中并不存在“发物”一说。当然,有些人对海鲜、鱼类等食物过敏另当别论。在癌症患者的饮食中,正需要牛羊肉、禽类、鱼类来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来自于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这四大类。在临床上出现过癌症患者由于不敢吃这类食物,导致蛋白质大量损耗、血浆蛋白严重下降,而出现感染的案例。所以,如果患者并非对羊肉、鱼类等物质过敏,这些食物的给予是必要的。

谣言四:蘑菇能抗癌,越贵的菌类效果越好

于康:含香菇多糖的菌类被证实有抗癌的功效,所以建议癌症患者在饮食中适当摄入一些香菇、平菇等菌类,但没有证据说食用贵的菌类比寻常的有效。因为它的“贵”主要体现在“物以稀为贵”,并非表现在营养价值上。与之类似,有患者家属会一味地给患者购买进口水果食用,其实各种水果的抗氧化能力都类似,进口水果反而会因其运输周期长等因素不如本地水果新鲜。只要保证新鲜果蔬的摄入,并注意种类的多样化都对患者有益,并非越贵越好。

补充阅读:每天吃肉超15%易致癌?

台湾台大医院院长林芳郁表示,要少吃动物性食品,因为动物性食品会增加患癌几率。饮食中富含动物性食品,会让生育年龄延长9到10年,而生育年龄增长就会提高乳癌风险。“每日摄取15%~16%的动物蛋白,就可能启动癌症;降低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可大幅减少肿瘤启动。”

吃肉多危害:吃肉太多,伤“心”伤“脑”

科学研究发现,早期的人类只吃蔬果而不吃肉类。直到后冰河时期,人类所需的水果、坚果与蔬菜不敷所需,为了活命,才开始吃死亡动物身上的肉作为补充。但过了冰河时期后,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习惯却延续了下来。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不少“肉食动物”,汉堡、烤肉、烤鸭、红烧肉——顿顿“无肉不欢”。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248克和126克,而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标准仅为每天50—75克。

其实,中国古代对食肉就颇有争议,《吕氏春秋·重己》中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古人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吃肉过多对人体非常有害: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新增心脏病患者,近60万人因此丢掉性命。美国的心脏病研究委员会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心脏病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吃肉太多,吃蔬菜和运动太少。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病也息息相关。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表示,连关节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与吃肉多脱不了干系。当人类变身“肉食动物”,不仅会对身体带来损害,还会使人体大脑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酰胆碱活动异常,造成情绪暴躁、欲望强烈,而且影响智力。

从婴儿开始就爱上阅读

从婴儿开始就爱上阅读

给婴儿也可以读书吗?孩子会有反应吗?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图书给婴儿?应该怎样给婴儿读书?

我的朋友,从女儿妮妮三个月时起就给她读书了。每天晚上,妮妮吃饱了,洗净了,心满意足地躺在小床上。这时,妈妈就会拿起自己最喜爱的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给妮妮读上几页。 其实,妈妈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根本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反应。只是,当初诗里那童真纯净的意境,曾经深深打动过妮妮妈妈的心。今天,她想和自己的小宝宝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感觉。可是,妮妮慢慢长大后,开始喜欢做语言游戏,从接妈妈念的诗的最后一个字,到整句背诵,到自己编出一些韵语,表现出很强的语言能力。

讲妮妮的故事,是因为常常有父母问我这样的问题:给婴儿也可以读书吗?孩子会有反应吗?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图书给婴儿?应该怎样给婴儿读书?

在这一期的专栏里,就来跟大家分享适合一岁以前婴儿的图书:

童谣儿歌书:挑选童谣书时,除了看歌谣的内容是否朗朗上口,适合孩子,还要看画面是否好看。

孩子的语言学习,从口语开始,而口语的学习,又从听开始。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童谣,多是压韵的。听着这些儿歌长大,孩子从小培养出对语言的敏感,长大了学习语文,就容易多了。

从孩子三、四个月开始,就可以给孩子读书,只不过,这时候,孩子还不会看,也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反应。这时候给孩子读书,主要是让孩子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海洋里。孩子会坐以后,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画面了。因此,有一些设计精美的儿歌童谣书,配上了精美的画面。在听着童谣儿歌的优美声音的同时,宝宝还可以去看漂亮的画面。挑选童谣书时,除了看歌谣的内容是否朗朗上口,适合孩子,还要看画面是否好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快乐儿歌》和《幼读唐诗》,大大的字,精美的画面,非常适合和小宝宝共读。还有明天出版社的《百岁童谣》,有文有图,画面不错,也可以选出很多可爱的童谣。

宝宝从小就可以浸泡在优美的英语童谣中。例如,知识出版社的《经典英语童谣》,选择了百首著名英语童谣,边欣赏美丽的画面,边听着随书附赠的美国原音CD,也值得推荐。

看图认物书:一边看着图片,一边说出物体的名称,讲讲物体的用途,是很多这个年龄的宝宝非常喜欢做的事物。

关于隔夜茶的3大谣言

1、隔夜茶的亚硝酸盐不会增高

很多人认为隔夜茶不能喝。有人曾拿普洱茶、菊花茶、龙井茶做了个实验,将它们冲泡后分别放置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这个时间段足以满足我们说的隔夜茶的时间。经过检测后发现,普洱茶和菊花茶,无论是放置12小时还是24小时,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没有超标。

其实,一杯纯白开水放置24小时以后的亚硝酸盐含量都要比茶水高,原因是茶水中含有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所以不用担心。

2、茶汤颜色变深不用担心

分析了亚硝酸盐的问题,有朋友要问了,隔夜茶茶水的颜色明明发生了变化,这该怎样解释呢?刚泡出来的茶水,基本上呈现黄绿色,这是因为茶叶中的茶黄素被浸泡出来,这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可以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隔夜茶茶汤的颜色由黄绿色变成黄红色,是因为茶黄素变成了茶红素,虽然变成了茶红素,但是其抗氧化能力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大家对于茶汤变色不用担心。

3、热水冲兑隔夜茶

隔夜茶一般是前天晚上的茶,在晨起空腹状态饮茶会对胃肠道功能弱的人造成刺激,所以建议加点热水冲兑一下。

癌症病人饮食的三大恶毒谣言

最“恶毒”的三个谣言

不吃“发物”、只吃素食、饿死癌细胞——这三个关于癌症病人饮食的民间谣言流传甚广,可以说是“杀人于无形之中”。

上述的“发物”就是最常听到的一个。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归属到发物一类的食物繁多,癌症患者可吃的食物一下就不多了。

第二个谣言是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而食物有酸碱之分,许多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物,而肉类、海鲜类大都是酸性食物,因此要求癌症患者吃素,以改变酸性体质,这样癌症可不治而愈。

第三个谣言更是想直接把癌症患者杀死。这个“饿死癌细胞”理论要求患者尽量少吃甚至节食,通过“饿死”癌细胞治来治愈癌症。因为如果营养充分,癌细胞就长得快,正常细胞反而无法吸收营养。

以上三个谣言,一个比一个凶猛,癌症患者只要受这些谣言影响,就无法坚持化疗,而且生存期会大大缩短。

关于顺产的4个谣言

谣言1:顺产影响夫妻生活

有人认为顺产时会让阴道发生变形和松弛,甚至难以恢复,以至于产后会影响夫妻生活,特别是有会阴侧切、撕裂的情况更是如此。然而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一方面,夫妻生活是否美满其实跟阴道的自然宽度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而是由阴道收缩强度决定的,这取决于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另一方面,侧切和撕裂并不是每个产妇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使遇上也只是阴道外口的创伤,不会使阴道变得松弛。只要做好产后护理,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产褥期不要做粗重活,基本能恢复到产前的状况。

谣言2:个子小的妈妈不好生

说实在的,个子小的妈妈并不想背这个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明确分娩的四个决定因素,包括胎儿发育情况、产力、产道以及产妇精神心理因素。单从这个四点是无法得出个子小的妈妈不好生这个结论的。

胎儿的发育情况主要是指胎儿在分娩时的大小,如果孕期摄取营养过多,宝宝长得太大,就算是个高的妈妈也有难产的可能。产力则是指宫缩的力量,笼统来讲就是顺产过程怎么用力。为什么我们强调顺产时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来呼吸和用力,因为宫缩间歇的时间、持续的时间以及强弱都是有规律的。如果宫缩力太强,产程太短容易造成产道裂伤;相反如果宫缩力太弱,又很难帮宝宝通过产道,造成其他危险。产道就是指宝宝从子宫分娩出来的“通道”,如果产道过窄,则可能会给顺产添上更多变数。但个子小并不等于产道窄小,所以很容易证实“个子小的妈妈不好生”是个伪命题。

谣言3:顺产不好恢复身材

有人说顺产会使女性的骨盆结构改变,产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无法恢复到原来的身材了。其实产后体内的激素水平会下降,韧带也会逐渐恢复到孕前的状况,而由于顺产时让臀围变宽了,产后调理得好,反而会让身材更有立体感,更加丰满。产后恢复身材首先要积极进行母乳喂养,注意膳食平衡,坚持运动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做一些产妇操,加强肌肉张力。另外顺产还会消耗掉一部分在孕期积累的脂肪,比剖腹产恢复得更快!

谣言4:顺产的痛难以忍受

不少人都认为顺产的十级疼痛是难以忍受的,剖腹产就比较好还能确保母子平安。在很多没有经历过顺产的人眼里,顺产就是影视作品上那些全身冒冷汗、脸色苍白、疼得直嚷嚷的情景。

其实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都不一样,痛感往往是看个人的。要真是怕痛又想顺产,现在还可以选择无痛分娩,包括硬膜外麻醉、导乐、笑气镇痛等等,产妇可以根据医生推荐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减轻宫缩带来的痛楚。

其实,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没有最好的分娩方式,只有最适合的。所以产妇在衡量是否顺产时,都应当听从医生的专业意见,只要能顺利产下健康宝宝的分娩方法都是好方法。

关于哺乳期的各种谣言

1、可以吃米酒/酒酿下奶

这是不可以的,酒精实际上会减少母乳的产量,并且母乳中存在酒精会使婴儿少吃20%的奶。而且酒精还能穿透血乳屏障转移到母乳中,从而对婴儿的睡眠、大动作发展和早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哺乳期不能喝咖啡

其实哺乳期间适量喝咖啡是可以的,母乳中含的咖啡因通常不到母亲摄入的1%。如果每天喝咖啡不超过3杯,在宝宝的尿液中几乎检测不到咖啡因。但是,如果你觉得宝宝变得更易激惹或烦躁,可能就是你摄入过量咖啡因了(通常是每天超过5杯含咖啡因的饮料),要考虑减少摄入量。另外,注意茶和巧克力也含有咖啡因。

3、运动会让母乳变“酸”

其实,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会增加母乳中的乳酸水平。虽然剧烈运动会导致乳酸的临时增强而令母乳味道改变。但研究显示,剧烈运动后30分钟,母乳的乳酸浓度会降回未运动前的水平。所以一般的运动不必担心对母乳的影响,即使是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在运动后半小时再哺乳就没问题了,洗个澡就差不多了。

4、妈妈生气哺乳会使宝宝中毒

这绝对是谣言!情绪是不会改变母乳的成分。不过,如果妈妈心烦的话,倒是可能会影响母乳的流量,但母乳的质量是没问题的。

5、多喝水会多产奶

哺乳期妇女每天要喝多少水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般来说,只要不口渴,小便正常,摄入的水分可能就是足够的。但喝额外的水并不会因此多产奶。

6、哺乳期不可接种疫苗

妈妈在哺乳期是可以接种疫苗的,母乳喂养并不会影响疫苗,疫苗也不会对母乳有害。

梦见下雨是什么意思 雨与性的联系

下雨还表达看有关性爱活动的象征,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把男女之间的性交活动称为“云雨之欢”。至于不自然的性爱行为,在梦境方面的表达式突然落下倾盆大雨,或梦中并没有下雨,梦中的人却衣服湿透。

关于乳腺癌的几个谣言

谣言一: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 至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

谣言二:使用止汗剂可以导致乳腺癌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使用止汗剂或者减少腋下汗腺分泌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人们对解剖知识的缺乏,或者出自某些不健康的怀疑论者之口。

谣言三:乳房的任何肿块都是乳腺癌

性触摸到的乳房肿块中,80%以上为良性。但是发现乳房肿块应及时看医生,通过超声波检查、乳房X光片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组织切片检查,做进一步诊断。不过女性务必记住,并非每一个肿块都是癌。

谣言四:40岁以下女性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癌危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但是任何年龄组女性都可能会患乳腺癌。研究数据显示,25岁以下女性中也有乳腺癌病例。

谣言五:乳房X光片检查可发现所有乳腺癌

乳房X光片检查只能查出85%的乳房肿瘤,较难查出致密性乳腺组织中的肿瘤。医生通常会增加超声波检查或结合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进一步诊查。

谣言六:乳房X光片检查会导致乳腺癌扩散,甚至会诱发乳腺癌

近30年来,十多项实验研究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乳房X光检查产生的辐射量极小,与该项检查给女性带来的益处相比,其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导致乳腺癌扩散,更不会诱发乳腺癌。

性冷淡该怎么解决 多学习性爱技巧

多看有关性知识的读物,多向医生咨询,提高性欲望,改善做爱技巧,让女性能够真正地享受性爱。

关于癌症有哪些谣言

1.癌症是会传染的

事实:一个健康的人与癌症患者进行身体接触或者呼吸一样的空气,是不会传染癌症的。甚至将癌症患者的健康器官移植给他人,接受移植的人也不会患上癌症。而且癌症在孕妇体内很少有机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2.染发剂致癌

事实:你可能经常听说染发剂会导致脑部肿瘤的传言。其实这纯属无稽之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有染发剂的工作场所长时间暴露容易致癌,但个人应用染发剂对人的身体不会造成致癌这么严重的伤害。

3.红酒会致癌

饮酒伤身,红酒却养人?过去我们甚至认为每日小酌一杯红酒能延年益寿,然而近年来关于红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却出现越来越多自相矛盾的结论。

2011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称找到红酒抗癌的新证据: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单宁酸。红酒中单宁酸是抗氧化剂,而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形成和增殖。

但讽刺的是,红酒的负面消息与正面消息相伴相生。同年11月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哈佛大学医学院温迪·陈博士领衔的一项研究,在对10万名护士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每天摄入酒精5~10克 (相当于每周喝3~6杯葡萄酒),会使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上升15%,并且这种影响是累计的,酒精的日摄入量每增加10克,患癌风险就上升10%。

红酒抗癌还是致癌

科研人员暂时得到的共识是,红酒的功效主要源于葡萄。研究员在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发现了白藜芦醇、类黄酮。尤其是类黄酮,可以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一种有害胆固醇。不过科研人员提醒,需要大量摄入红酒(因为一般人不太会连皮带籽地吃葡萄),它们才能发挥功效。而红酒的害处主要就在于“酒精”。

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属于“观察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红酒致癌或是抗癌的机制,仅仅是一种关联性观察结果,不排除与调查人群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等相关。

红酒也逃脱不了“酒精”的危害

虽然饮用红酒对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都有一定的益处,但饮用红酒绝不是医学人士推荐的预防疾病措施,毕竟,疾病风险取决于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等众多因素。而且和白酒、啤酒一样,红酒也逃离不了是酒的事实,红酒积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无论酒精是来源于哪种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针对酒精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提出新的评估报告,指出酒精会增加罹患包括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在内至少七种癌症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在三月底发布的新闻稿指出,酒精向来被视为引发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和肝癌的祸首,如今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等两种最常见的癌症也赫然入列,显示喝酒致癌的风险比以往认为的更高。即使每天只浅酌十八公克,在统计上也有明显的致癌风险。

关于乳腺癌的谣言太害人

乳腺癌快速增长,现在发病率到底有多高?罩杯越大越容易乳腺癌?丰胸手术增加患癌几率?停经后易得乳腺癌?长期吃避孕药诱发乳腺癌?网络上关于乳腺癌的谣传到底哪些才是真的呢?

网上盛传曾让无数胸部丰满妹子神伤不已的,罩杯越大越容易得乳腺癌的传言。罩杯大小和乳腺癌是没有关系的,之所有会有一些网友产生这样的观点,其实和肥胖有关,因为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可刺激内分泌系统,使雌激素或催乳素含量增高,肥胖者平时往往摄入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致血浆中含有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催乳素。所以对某些对这两种激素特别敏感的妇女而言,它们可能会是致癌因素。

而丰胸手术因为并没有直接伤及乳腺组织,并不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几率,对婚姻、哺乳都不会产生影响。

绝经与否和患乳腺癌的几率并没有直接关系,倒是大龄未婚未育,经期过长的女性因为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会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增加。因此,不是绝经以后没有患乳腺癌的可能,而是绝经晚的女性朋友更容易患乳腺癌。

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更容易患上乳腺癌的说法虽然目前还没有临床统计数据的支持,但是两者很可能有一些关联。因为乳腺癌的一个诱因就是雌激素过高,而避孕药主要成分正是雌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调进而使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升高

处女的谣言

谣言一

性爱的经历不会改变女性的身体特征

阴唇的颜色并非每个人都一样,有的人可能呈淡粉红色,而有的人颜色会呈现较深的棕红色,有的人小阴唇存在着两种颜色,内侧为粉红色,外侧面则是颜色较深的红色甚至黑色……实际上阴唇天生的颜色并不重要,这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自身皮肤颜色、小阴唇发育状况、饮食习惯、穿衣裤的习惯导致的摩擦都可能会与颜色的改变有关系。

但可以确定的是,性生活过于频繁会造成阴唇变黑,包括阴道口和内外阴唇。在性生活时,阴唇由于长期反复受到外来摩擦的刺激,导致了局部色素沉着的增加,这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此外,生完宝宝的女性,由于内分泌不平衡,生孩子前后的激素水平剧烈变化也会导致色素的沉着使阴唇变黑。此外,长期月经不调、药物刺激、慢性炎症、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阴唇变黑。

乳头变黑的原因其实不少。如早孕及流产就会导致乳头变黑。女性如果怀孕,乳房会增大一些,乳头周围深黄色的乳晕上的小颗粒会显得特别突出。另外,气血郁结也会导致乳头变黑,如女性较敏感,情绪不稳定,又易因忧郁、急躁、怒气、思虑过度等内在因素扰乱气血运行,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使乳头变黑。值得一提的是,常抚弄、刺激也会使乳头变黑。

总的说来,乳头乳晕变黑的主因是细胞老化、雌性荷尔蒙分泌,导致乳头表皮组织的黑色素沉淀,只要是到了性成熟期,乳头乳晕自然就会呈现黑晕色。排除疾病因素,可以将这一变化视为成熟的标志。

谣言二

处女在初夜不一定会流血

大量事实表明,大多数女性在第一次进行阴道性交时会流血,但有的人不会流血:根据1998年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刊登的Dr. Sara Patterson-Brown的调查报告,调查中近半女性在初次阴道性交之中和之后并无出血。有过阴道性交经历的女性也会发生性交出血的情况。所以,阴道出血完全不能成为首次阴道性交的证据。即使女性曾经与100个爱侣做过,仍然有可能在性交时出血。

在性爱中发生了阴道出血的女性(无论是否处女),出血量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导致出血的原因各有不同。出血量少的可能只是斑斑点点,多的可以与一次月经相当。性爱中的出血都可以归因为身体组织的损伤,在性爱中可能发生的身体损伤导致出血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在女性尚未充分性唤醒就发生阴道性交。这时阴道口及阴道尚未充分放松,也未曾充分润湿,还没有为性爱做好准备。此时如果勉强将阴茎置入阴道,女性通常会不舒服,很难获得性爱的愉悦(除非对疼痛有特殊偏好),而且会撕裂或磨损外阴、阴道或宫颈的某些表皮组织导致出血。换句话说,如果该女性并不真的想做而是被强迫性交,那么很可能会出血。

(2)爱侣过于粗鲁。如果他动作太粗暴或使用阴茎、手指或性爱用具时太急迫,不顾女伴是否充分性唤醒,那么即使该女性本来是愿意做的,也可能因进度太快而受伤。

(3)性器官有感染或其它病症。例如,衣原体感染或其它性传染疾病或妇科病症都可能导致性交出血,例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阴道炎、真菌感染、尿道息肉或宫颈息肉、宫颈发育不良甚至宫颈癌等等。孕妇也有时会发生性交出血的情况,因为怀孕期宫颈会变得敏感脆弱。还有,更年期女性由于荷尔蒙的变化,阴道壁会失去弹性容易受伤出血。

(4)阴道薄膜(处女膜)的损伤。医学研究指出,比起前三种更为普遍的情况,这是几率较小的原因,尽管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唯一的原因。这片薄膜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女性在胚胎期间发育出阴道的过程是从内到外的,阻挡阴道通向外界的身体组织会逐渐变薄,根据发育程度不同退化为一层薄薄的、有孔洞的薄膜,全面或部分地覆盖在阴道口附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篇薄膜会逐渐退化消失。这一过程因人而异,有的女性在童年期便已完成,有的女性甚至到更年期仍然留有这片膜——即便女方很早便开始性生活,薄膜上的孔洞足够大,薄膜足够有弹性和韧性,完全可以不受阴茎的影响。

谣言三

女性初次性交必然痛疼

在性爱(即使是第一次)的过程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觉得疼痛或出血都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当你自慰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疼痛出血很正常?当然不会。即使爱侣足够体贴温柔,如果你在做爱时疼痛、出血,这就意味着肯定有什么不对劲的,意味着出了问题——除非你是受虐狂,完全自愿地想得到身体的伤害,否则相爱的两个人应该互相体贴,应该避免让对方受到伤害而不是期待着对方会流血疼痛。

21世纪,人们经常谈论年轻人开始性爱的年龄越来越早,但还是现代人开始性生活的平均年龄比古代人要晚得多。所以,现代的女性在第一次发生阴道性交时仍然留有出生时那片阴道薄膜的比例大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化消失了。但是,现代女性在性爱中受伤出血的机会,也许并不比古代的女性要低——如果本人的爱侣不够温柔体贴,不充分尊重本人的感受和节奏,本人还是逃不过伤害。

关于癌症的10个谣言

谣言1:癌症是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

可能在我们的意识里面,癌症在今天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 其实事实上,癌症它不是不是西方社会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它的历史非常的久远。

几千年前,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医生就描述过这种疾病。科学家也曾在一具3000年前的人类遗骨上找到了癌症的迹象。

尽管全球范围内,像癌症这种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疾病,发病率确实在逐年上升,但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依然是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细胞中积累的DNA损伤也越来越多,正是这些损伤导致了癌症的发生。而且,多亏了癌症早期筛查、影像学和病理学领域的进步,现在我们也可以更加精确的诊断癌症。

生活方式、饮食和诸如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对癌症发病率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英国,吸烟贡献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

这并不等于说癌症是一种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有很多自然原因同样可以诱发癌症,比如世界上1/6的癌症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谣言2: “超级食物”可防癌

蓝莓、甜菜根、西兰花、大蒜、绿茶……有无数种食物被人们寄予了预防癌症的厚望。不过,让人失望的是,并不存在什么能绝对防癌的超级食物,单一进食某种食物并不能降低你的癌症发病率。

一些食物确实比另一些要健康,多吃水果蔬菜、丰富日常食用的蔬菜种类都对人体很有好处,但是指望吃特定某种蔬菜能防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身体非常复杂,癌症也是,所以号称单一的某种食物就能影响癌症发病率实在是想得太简单了。

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一个简单到几乎不值得一提的事实,那就是只有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多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不饮酒,才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谣言3:“酸性食物”导致癌症

有些关于癌症的谣言虽然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没搞清楚,但是却出奇的经久不衰,“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观点认为有些“酸性食物”会导致人的血液变酸,继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此你需要多吃健康的“碱性食物”,比如绿叶菜和水果(令人惊讶的是,居然包括酸酸的柠檬)。

这种观点从生物学上根本就讲不通。确实,癌细胞不能在过度碱性的环境中存活,但问题是你身体里的其它细胞也一样。

正常的血液是略微偏碱性的。肾脏负责维持血液的pH值只在很小的正常范围内浮动。光靠吃东西对血液pH的影响根本无法持续。吃绿叶菜对健康当然是有益的,但绝对不是因为它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

有一种特例叫做酸中毒,这是一种生理异常——肾脏和肺无法使人体的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酸中毒通常是由某些严重的疾病或者中毒导致的。酸中毒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不过它和你吃的所谓“酸性食物”没有半点关系。

另外,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可以呈酸性。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呼吸作用的代谢途径和正常组织不同。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弄清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这将有助于癌症治疗。但是没有证据表明饮食可以改变人体pH或者影响癌症的发病率。

谣言4:癌细胞爱甜食

我们经常见到的另一种观点是糖会“滋养”癌细胞,因此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这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了解它,而谣言则把它想得太简单了,毫无益处。

“糖类”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我们平时做饭调味用的是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化学键结合构成的。糖类又叫做碳水化合物,因为其分子都由碳、氢和氧构成。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被吸收进血液,再进入细胞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为我们提供能量。

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论是不是癌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由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相比往往生长更为迅速,所以癌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

此外有证据显示,癌细胞分解葡萄糖产能的代谢途径也和正常细胞不同。研究者们正在进行癌细胞糖代谢途径的相关研究,并希望借此找到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例如很有前景但是尚未通过审批的抗癌新药DCA)。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和其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甜食中的糖会专供癌细胞“享用”。我们的身体不会决定具体哪个细胞应该得到哪种营养成分。我们吃进去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都会转化成葡萄糖、果糖或者其他小分子糖,以供给那些需要能量的组织。

为了维持饮食健康以及防止长胖,我们当然应该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但是这和“含糖食物会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是完全不相干的。

上面提到的“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和“糖会滋养癌细胞”都是对合理饮食建议的误读。在饮食建议上,真正科学的建议依然是十分无趣的——多吃水果、蔬菜、纤维、白肉和鱼类,少吃脂肪、盐、糖、红肉或者加工肉制品,以及少饮酒。

谣言5:癌症是一种真菌,用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

这种“理论”来自于一个以偏概全的观察结果,“肿瘤总是白色的”。

先不说癌细胞压根儿就不是真菌,这种观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肿瘤也不都是白色的。有些是,但还有些真的不是。随便问任何一个病理学家或者癌症外科医生,或者就用谷歌图片搜一下(但别在午饭时搜),你都能发现谣言中的说法有多不靠谱。

谣言的支持者们认为癌症是由一种叫做念珠菌的真菌感染造成的,而肿瘤则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形成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另外,很多非常健康的人都会感染念珠菌,它只是众多生活在我们身上的正常微生物之一。通常,我们的免疫系统能保证念珠菌不闹出乱子,但是对于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来说,念珠菌造成的感染会变的很严重。

谣言认为治疗癌症的方法就是向肿瘤组织中注射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法连普通的真菌感染都治不了,更别提癌症了。恰恰相反,大量证据表明,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会造成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一些实验显示,碳酸氢钠似乎可以影响到移植到老鼠体内的癌细胞和实验室里培养的细胞,机制是中和了肿瘤周围微环境的酸性。美国研究者已经在进行碳酸氢钠胶囊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以验证其能否缓解癌性疼痛,并希望找到人体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但该研究针对的不是碳酸氢钠对肿瘤本身有任何疗效。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明碳酸氢钠能够治疗癌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是给人服用多到足够影响肿瘤的小苏打,人体能不能受得了——虽然确实有研究者在探究此事。因为身体对于任何试图改变pH的企图都十分抗拒,通常是用肾脏排出多余的碳酸氢根的办法来调节。如果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足以改变肿瘤周围的pH——进入人体,那这些碳酸氢钠本身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碱中毒。一项估计认为,对于体重65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12克苏打粉仅能够抵消1立方毫米的肿瘤组织产生的酸。但每天摄入30克苏打粉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你来算算吧。

谣言6:有治愈癌症的灵丹妙药

从吸食大麻到用咖啡灌肠,网上流传着很多号称“天然”、“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的视频和道听途说。

但是,超乎寻常的宣称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而YouTube视频和Facebook文章可绝对算不上科学依据,它们完全不能和高质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相提并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被某种替代疗法治愈的。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医学诊断结果、疾病分期或者病情发展,甚至不知道他们得的到底是不是癌症。另外,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而且,我们只能听到那些被成功治愈的患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但那些治疗失败的患者呢?死人可不会给你讲故事。宣称某种疗法有奇效的人通常只会大肆夸耀他们的成功事例,而不告诉你全部事实。

这一现象证明,发布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数据是多么的重要。首先,研究者通过适当的临床研究可以评估某种癌症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发表这些数据可以供全世界的医生们自行参考,并确定最优治疗方案。这是任何一种癌症治疗方法都应该达到的标准。

并不是说自然界中没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像阿司匹林(在柳树皮中发现的)或者青霉素(来自青霉菌)都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抗癌药物紫杉醇最早也是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和针叶中提取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你靠嚼树皮就能治愈癌症。紫杉醇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活性成分经过了纯化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既知道它安全有效,也知道治疗所需的剂量。

癌症患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治疗疾病,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建议,人们应该警惕任何标榜“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当对方在试图把这个疗法卖给你的时候。

谣言7:但那些妙药被大型制药公司打压了

和刚才那条谣言一起被经常提到的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制药企业甚至慈善机构暗中勾结,不告诉人们真正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因为现有的治疗方法能让他们获得巨额利润。

无论谣言给出的所谓“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哪一种,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廉价但是无法取得专利,所以医疗机构为了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就不公布这种方法。不过正如我们以前曾经写过的,这里面没什么阴谋,纯粹是因为那种方法就是没效果。

说某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被制药公司打压,这根本讲不通。对这些公司来说,找到某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反而能让他们获得巨大收益。而且治疗方法无法获得专利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制药公司又不傻,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有效,他们一定会立刻冲过去分一杯羹。总有办法把药物分子重新包装一下以获得专利,如果最终证明这种方法有效,那么就可以帮助制药公司收回研发和临床试验上的投入(可能高达数百万英镑)。

谣言8:死于癌症治疗的人比直接死于癌症的人还多

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手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治疗的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毕竟,用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正常细胞。

非常遗憾的是,治疗也并不总是成功。癌症晚期患者的治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尽管癌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寿命,但是它不太可能“治愈”晚期癌症。如果发现得早,手术依然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而放疗救治的人则要多于抗癌药物。不过化疗和其他抗癌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依然很重要,有时是治疗癌症本身,有时则是帮助延长寿命上。

网上流传的化疗“只有3%能起效”的说法存在很大的误解而且信息来源是过时的。Science-Based Medicine网站上有两篇更详细的说明。另外,我们还写过一篇文章,反驳了化疗会“刺激肿瘤生长”这种观点。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抗癌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例如,因为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的应用,睾丸癌治愈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到70%提高到现在的96%;而化疗将患癌症儿童的治愈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约25%提高到现在的75%

谣言9:我们在治疗癌症上毫无进展

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治疗手段的进步,英国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10年以上)在过去40年里翻了一番,而死亡率在过去10年里则下降了10%。我们的首席临床医生皮特·约翰逊(Peter Johnson)教授的这篇文章给出了关于癌症治愈率的一些重要事实。

按照定义,这些“十年生存率”的数字说的是至少在10年以前开始治疗的那些患者。现在新确诊并开始治疗的患者存活率还会更高。

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有些癌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比如肺癌、脑癌、胰腺癌和食道癌。当你的至亲因为癌症离开你时,你可能会觉得医学在治疗癌症上毫无建树。所以我们才希望能尽快攻克癌症,让人们不再被癌症夺去生命。

谣言10:鲨鱼不得癌症

鲨鱼当然会得癌症。澳大利亚科学家就发现一条大白鲨的下颚上出现了一大块肿瘤;此外,他们在一条短尾真鲨的头部也发现了肿瘤。根据发表在《鱼类疾病杂志》(Journal of Fish Diseases)上的论文,这条大白鲨嘴巴上的肿瘤长、宽均大约为30厘米。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在至少23种鲨鱼身上发现了肿瘤,包括上面提到的两种。早在1853年,科学家就在一条团扇鳐(学名:Raja clavata)的尾巴上发现了一个长30厘米的带蒂纤维瘤。论文作者之一蕾切尔·罗宾斯(Rachel Robbins)说:“研究所传达的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在鲨鱼中发现了越来越多肿瘤形成的证据,这与鲨鱼不会患这种疾病的流行观点是相对立的。”

相关推荐

九大美容谣言

由于网络科技的发达,我们能时刻从互联网上查到想要的信息。然而,这也让很多谣言钻了空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辨真假,避免走入谣言陷阱。以下就是小编收集的美容谣言,赶紧看看吧! 谣言1:你每年摄入的数百克的唇膏会对你的健康有害。 平均来讲,一位女性每天消耗的唇膏大约为四毫克,这意味着就算摄入两百克唇膏,你也需要连续几百年每天都使用唇膏。而况且根据调查显示,即使使用了这个数量的唇膏,对身体也不会有什么损害。但是如果不想使唇膏成为食物的“佐料”,就得养成吃饭前卸掉唇妆的习惯了。 谣言2:每天晚上梳头100下可以

生吃番茄真的可能致命吗

茄科植物包括番茄、青椒、茄子和土豆都含有毒的生物碱,但成熟番茄中的含量非常低,生吃一斤也不可能到引起中毒的程度。其中所谓“美国人不吃生番茄”的说法,就像“外国人都不用微波炉”一样,是纯正的谣言。爱吃凉拌番茄和樱桃番茄的人们继续吃吧。 幸福的润润7:如果是熟透的番茄,生吃是无妨的,如果是未熟的,建议不要生吃。我自己亲身经历:吃完一个八分熟的生番茄,不到半小时,胃痛难忍,脸色煞白,浑身冒虚汗。 其实,对某种食物的不良反应,人与人之间会差异甚大。就像有些人吃一口蚕豆就致死,一粒花生就过敏,一只大虾就腹痛,对土豆

关于母乳喂养的8个谣言 谣言 7 宝宝肠绞痛/黄疸,应该断母乳!

“宝宝总是哭闹,可能是肠绞痛,换配方奶吧。” “黄疸宝宝要断母乳的。” 真相:不,要,轻,易,断,母,乳。 有一些宝宝的肠胃不适可能跟母亲的饮食有关,妈妈可以遵医嘱停食乳制品,停食几周后再看看情况。如果没有帮助,还可以尝试停食面制品、蛋、坚果、水果、咖啡因和巧克力等。停食几周后,可以一种一种地尝试添加,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 15mg/dl 以下的母乳性黄疸是不用停母乳的,什么茵栀黄、益生菌、葡萄糖水都不用给宝宝吃。当然老妈子也知道这一点很难,年糕满月的时候也因为黄疸停过几天母乳,当时自己也不够懂,在家人和

生吃番茄真的可能致命吗

首先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多数植物中都含有数量不等的毒性物质,这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祖先用“神农尝百草”的方式替我们试过了各种植物,其中毒性小的那些才被筛选出来,当成蔬果日常食用,而在人类栽培育种过程中,又逐渐地降低了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所以,一定要清楚:含有毒素,不等于引起中毒;毒性大小都是有剂量效应关系的,只要含量足够少就是安全的。 茄科植物包括番茄、青椒、茄子和土豆都含有毒的生物碱,但成熟番茄中的含量非常低,生吃一斤也不可能到引起中毒的程度。其中所谓“美国人不吃生番茄”的说法,就像“外国人都不用微波

关于母乳喂养的8个谣言 谣言 1 妈妈发烧了,不能喂奶!

常看到妈妈说自己的喂养经历,“那时候发烧了,所以不得不先停母乳……” 真相:可以喂可以喂可以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发热是母乳妈妈经常遇到的问题,发热并不会影响母乳。当妈妈发生感染的时候,乳汁中的抗体对宝宝能起到保护作用。 有很多母乳妈妈的发热,是因为乳腺炎。乳腺炎的治疗措施包括排空乳汁、休息、输液、使用抗生素,但不用停止喂奶,反而应该更加频繁地喂奶。乳腺炎期间的哺乳不会伤害婴儿,因为母乳本身并没有被感染,乳腺炎和抗生素也不会改变母乳的成分。

教你看清“女性克星”乳腺癌12个谣言

谣言一: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至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 谣言二:使用止汗剂可以导致乳腺癌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使用止汗剂或者减少腋下汗腺分泌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这种说法可能源

孕妇冬季吃水果14个谣言不可相信

谣言一: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下午的是铜,晚上的是铝。 小编点评: 没有根据。水果还是水果,人还是那个人,上午和下午有那么大区别?完全不合常理。 谣言二:饭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错误。饭前吃水果既不会影响消化吸收,也不会增加进食总量,完全可以。 谣言三:饭前吃水果有助减肥 谣言四:饭后吃水果易发胖 小编点评: 正确。正餐已经吃饱,之后再强吃一些水果,增加了能量摄入,把胃“撑”大,容易导致肥胖。 谣言五:睡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 大致正确。临睡前不要吃任何食物,包括水果。但睡前一两个小时吃水

女性常吃鸡会患子宫癌

谣言1: “女性常吃鸡,会患子宫癌” 有谣言称:“鸡肉含激素,鸡翅、鸡爪等部位激素、抗生素含量最高!现代的饲养鸡激素、抗生素含量都非常高,小孩一定要少吃。此外,鸡翅、鸡脖子等部位是注射激素或抗生素的位置,再加上女性荷尔蒙的影响,爱吃鸡翅、鸡爪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子宫癌!” 我们剖析看看。首先,鸡是否需要激素催?实际上,肉鸡四十多天出栏在世界上属于正常水平,肉鸡需要半年才能出栏早已成为历史。而其中的原因并非激素所致,而是育种。农业部家禽研究所监督检测中心(扬州)高玉时主任表示:“这完全是育种的结果,从几万只鸡中

水果与水果相克表 梨和什么水果不能一起吃

并无相克水果。 有关食物相克的说法,在2018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就曾有辟谣,说到各种食物搭配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食物相克,这些食物相克的说法都是谣言,不可轻易相信,以免影响饮食均衡多样性,因此梨并没有与之相克的水果和其他食物,可任意搭配食用,但不能多吃,以免对健康不利。

癌症患者饮食的三大谣言

不吃“发物”、只吃素食、饿死癌细胞——这三个关于癌症病人饮食的民间谣言流传甚广,可以说是“杀人于无形之中”。 上述的“发物”就是最常听到的一个。百度百科[微博]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归属到发物一类的食物繁多,癌症患者可吃的食物一下就不多了。 第二个谣言是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而食物有酸碱之分,许多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物,而肉类、海鲜类大都是酸性食物,因此要求癌症患者吃素,以改变酸性体质,这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