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肺功能的方法
改善肺功能的方法
锻炼呼吸肌增强其肌力和耐力,对预防呼吸肌疲劳而引起的呼吸衰竭很有帮助。呼吸肌锻炼还可以改善肺功能,加大呼吸幅度,有助于提高肺泡通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内科何飞
腹式呼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表浅而短促,是以胸式呼吸为主的表浅呼吸,既不能保证有效的肺泡通气量,又易引起呼吸肌紧张,增加氧耗量导致呼吸肌疲劳。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加膈肌力量及膈肌与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协调性,从而增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
训练方法:可取卧位、半卧位或坐位,将两手分别放在腹部和前胸部,全身肌肉放松,平静呼吸,经鼻吸气,从口呼气,呼吸时要缓慢均匀。锻炼初期,可向专业医师进行咨询,并请其做示范指导。每日训练两次,每次10~15分钟。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延长训练时间。
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是腹式呼吸的一个组成部分,呼气时将嘴唇缩紧以增加呼气时的阻力,这种阻力可以传递到支气管,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张力。缩唇呼吸可使气道内压力提高,有利于肺内气体的排出。
训练方法:呼气时收拢嘴唇呈“鱼口状”,缩唇的程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呼气以使15~20厘米远的蜡烛火焰被吹倾斜而不熄灭为标准。
全身性呼吸体操
全身性呼吸体操是指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加上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增加体力。
训练方法: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节:长呼吸身体直立,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气,口呼气。先练深长呼气,直到把气呼尽,然后自然吸气,呼与吸时间之比为2∶1或3∶1,以不头晕为度,呼吸频率以每分钟16次左右为宜。
第二节:腹式呼吸直立位,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做腹式呼吸。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肌缓慢主动收缩,以增加腹内压力,有利于膈肌上提,将气缓缓呼出。呼吸应有节律。
第三节:动力呼吸随着呼气和吸气做两臂放下和上举。
第四节:抱胸呼吸直立位,两臂在胸前交叉压紧胸部,身体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扩张胸部,吸气。
第五节:压腹呼吸直立位,双手叉腰,拇指朝后,其余4指压在上腹,身体前倾呼气,两臂慢慢上抬吸气。
第六节:抱胸呼吸同第4节。
第七节:下蹲呼吸直立位,双足合拢,身体前倾下蹲,两手抱膝呼气,还原时吸气。
第八节:弯腰呼吸取立位,双臂腹前交叉,向前弯腰时呼气,上身还原两臂向双侧分开时吸气。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呼吸道疾病
三伏贴敷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以采用三伏贴敷作为辅疗手段。
冬季老肺气肿的防治
患者本人都重视copd发作期的病情控制,却忽视了缓解期的肺康复,而对如何延缓和控制缓解期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工作、生活能力方面还没有提出系统有效的方案。目标是控制吸困难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阻止和延缓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争取生活自理,进而恢复工作能力。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应包括物理疗法、营养疗法、音乐疗法、综合疗法和中医药疗法5个方面。
氧疗、步行锻炼、呼吸体操和气功锻炼是物理疗法的4常用方法,各有所侧重。氧疗能提高氧合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和心肺贮备能力;步行锻炼可以锻炼骨骼肌和呼吸肌群,改善肺功能;呼吸体操可以纠正病理性呼吸模式,建立有效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康复、健身的方法,以“调身、调心、调息”为核心,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长期氧疗(ltot):应该每日吸氧至少15h,使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60mmhg才能获得较好的氧疗效果。已有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存在着膈肌疲劳,可导致呼吸衰竭,膈肌疲劳也是患者肺功能受损和产生气促的原因。目前,纠正膈肌疲劳较好的方法是无创人工通气,尤其是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它可以缓解copd患者的气促,改善肺功能,增加呼吸肌尤其是膈肌的力量和耐力,机理是使疲劳的肌肉(膈肌)得到休息。夜间进行氧疗不但患者易于接受,且可以解决夜间低氧血症,减低copd患者夜间猝死率。
肺大泡可以运动吗
肺大泡是不能剧烈运动的,可能会导致自发性气胸。需要坚持吸氧,安静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感染,如有胸闷不适,及时就诊。
活动后出现喘气困难与你肺大疱导致的肺功能不好有关系,如果大疱很大,或者很多都局限在一个肺叶里,可以考虑做手术。
建议你把你的片子资料拿给胸外科大夫看下,明确下是否可以手术,要想改善肺功能,就是要去除没有作用的肺大疱,用运动来改善肺功能是不可能的,而且剧烈的运动由于你的肺功能差,只会使你的呼吸困难加重,所以还是要适度的根据你身体的情况来考虑你的运动量。
患者不能够做剧烈的运动,这是需要注意遵守的一个原则,虽然说运动能够更好的保证我们的健康,达到最好的预防一些疾病的效果,但是如果确实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允许的话,那么就需要注意这些原则,不要因为运动而给身体造成更加不良影响了。
肺气肿患者宜做卧式呼吸操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病人因长期咳嗽、气短、炎症刺激等,肺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药物治疗对慢支、肺气肿症状有缓解作用,但对改善肺功能却基本起不到作用。有研究显示,运动对慢支患者改善肺功能有较好帮助。下面介绍一套有助于改善和增强肺功能的卧式呼吸操。
1.仰卧,两手握拳在肘关节处屈伸5~10次,平静深呼吸5~10次。
2.两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自然呼吸5~10次;两腿交替在膝关节处屈伸5~10次。
3.两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两臂放回体侧时呼气,做5~10次。
4.口哨式呼气:先用鼻吸气一大口,然后用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气,做5~10次。
5.两腿屈膝,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壁隆起,呼气时腹壁收缩,做5~10次。
运用卧式呼吸操锻炼一段时间后,也可选取坐位或立位进行。
注意:每次从1到5按顺序做完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每日可做2~3次,每次用8~15分钟完成;身体要自然放松,不要屏气、换气过度,以免造成头昏、眼花、胸闷等症状;尽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比吸气时间长约1倍;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心衰者暂不宜锻炼。
按摩哪个部位对肺部好 捏脊改善肺功能
1.取俯卧位,按摩者用两手拇指,食指从尾骶部协同地捏起皮肤,并沿脊柱两旁向上移行至胸椎为1次,反复进行3次,在移行的同时,每隔5厘米提一下捏起皮肤,亦做3次。
2.以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旁3次,在肺俞上重按并停留片刻。
3.双手拇指揉按胃俞,肾俞,大肠俞各3次。
4.双手空拳拍打背部脊柱两旁线,仍自上而下3次。
老年人散步可以改善肺功能
匀速行走法:
每天坚持行走1500~3000米的路程,行走速度保持均匀适中,并且不中断地走完全程。可根据体力逐步增加行走路程,每次走完以略感疲劳为度。长距离行走主要是训练耐力,有助增强肺活量。此法需长期坚持,方能取得明显效果。可每天行走1次,此法比较适合于年老体弱者。
变速行走法:
两腿按一定速度行走,可促进腹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加上双臂的摆动,也有助增加肺的通气量,使肺功能得到加强。每日步行路程以1000~2000米(根据自己身体状况而定)为宜。行走时需变换速度,如先采用中速或快速走30秒至1分钟,后缓步走2分钟,快慢交替进行。行走时尽量挺直胸部,配合呼吸锻炼,一般可采用走四步一吸气,走六步一呼气。每天行走1~2次,早晚进行最好。
老人在行走时如出现明显头昏、眼花、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应暂停锻炼。步行锻炼可以改善老人肺功能,但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心衰的老人,也不宜采用步行锻炼。
上文中介绍的匀速步行以及变速行走都是很好的改善老年人肺功能的方法的,长距离的步行可以很好的训练耐力,但是一定要做好坚持的,不然的话,效果不是很明显的,还有一些老年人是不适合行走的,这一点也是要大家注意的。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身柱穴保健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尖揉按身柱穴,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有利于脊柱的保健,改善肺功能,预防感冒,咳嗽,气喘。
肺炎患者按摩改善肺功能
肺炎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为特征,主要由肺气不足、外感风邪、内蕴痰热、肺失宣肃引起,经常进行按摩有助于改善肺炎患者肺功能。
叩肺俞穴--肺俞穴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肺俞穴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摩喉--端坐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可连续做2-3遍。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准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
缩唇呼吸--快速吸满一口气,稍屏气片刻再呼气,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哨样,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将肺内气体轻轻吹出,每次呼气持续4~6秒,然后用鼻子轻轻吸气。
躬身撑体--端坐,全身放松,调匀呼吸。然后两脚自然交叉,躬身弯腰,两手用力支撑,使身体上抬3~5次为1遍。可根据自己体力反复做3~5遍。注意两臂支撑要用力,用力时宜闭息。
秋季登山的好处 调节心肺
山中原始森林非城市中的绿地所能比拟的,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功能非常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