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和半夏一起喝吗 麦冬半夏汤的做法
麦冬和半夏一起喝吗 麦冬半夏汤的做法
麦冬半夏汤
1.准备麦冬12克,半夏6克,太子参30克,甘草3克,粳米15克,大枣6克;
2.水煎2次,煎取药汁300毫升;
3.每日1剂,早、晚温服。
沙参的选方
麦门冬汤: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痨嗽咯血,咽干音哑等。南沙参可与麦门冬,半夏,甘草,玉竹,桑叶,贝母,粳米,大枣等同用,以治燥热伤阴,咳嗽咯血诸症。
竹叶石膏汤:用于胃热伤阴,津液不足的口渴 咽干,胃脘隐痛,嘈杂干呕,舌质红绛等。清热养阴,益胃生津。北沙参可与麦冬、石斛、生地益气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其性虽温,用竹叶、石膏辛凉甘寒,清胃之热;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且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使参、麦生津而不腻滞;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若大便于结难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麦冬和半夏一起喝吗 麦冬半夏一起喝的功效
半夏归脾、胃、肺经,有润燥止咳、化痰散结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可以镇吐、止咳、祛痰,能明显抑制胃液分泌。麦冬含有果糖、麦胚固醇、葡萄糖等成分,对胃肠道有一定作用。
麦冬清火生津、润肺止咳,配伍半夏可以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阴不足导致的呕吐,常见症状有呕吐反复发作,呕吐量少,时而干呕,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和脉细数。
儿童饮食健康保健食谱
一、苦瓜粥
苦瓜味苦,性寒,能解热解暑,养阴健胃,用于夏季热症和烦渴不止,少食多饮或伴有目赤尿短患儿。
原料:苦瓜10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制作:
1、将苦瓜洗净,切成小块;粳米淘洗备用。
2、锅中加水烧开,加入粳米、苦瓜煮粥,粥煮至半熟时,加入冰糖,糖化解后即成。
特点:粥略有苦涩味,加入冰糖后即可去苦味。
二、麦冬粥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润肺止咳,益胃清心等作用,还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维生素A等成分。可用于夏日小孩解热、清炎、镇咳、强心,与米同煮,明显增强其益胃养阴、清热除烦之功效。婴幼儿夏热时用甚宜。
原料:麦冬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
1、将麦冬洗净,放在沙锅内,加水上火煎出汁,取汁待用。
2、锅内加水,烧沸,加入洗过的粳米煮粥,煮至半熟悉,加入麦冬汁和冰糖,再煮开成粥,即可。
特点:粥稠味甜,麦冬无异味。
麦冬茶早上还是晚上喝
各有好处。
早上喝麦冬茶的好处麦冬性寒、味甘,有养胃生津、润肺养阴的功效。麦冬能够清胃热、养胃阴,早上喝麦冬茶可以增强食欲,起到保护肠胃的作用。
晚上和麦冬茶的好处麦冬含有的有效成分对戊巴比妥钠催眠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对氯丙嗪的镇静作用。麦冬可用于治疗心阳不足、心烦睡眠,晚上喝麦冬茶能起到镇静安神的功效,有助于睡眠。
急性胃扩张的偏方
急性胃扩张的偏方一:素烧苦瓜:新鲜苦瓜200克,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欠(含有盐、味精)浇汁。
急性胃扩张的偏方二:金针冬瓜汤:干金针菜20克,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和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急性胃扩张的偏方三:赤小豆薏米喝: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把两次的汁液搅匀,温喝或者凉喝。具有收涩而可滞留湿邪的食品,如乌梅、莲子、石榴、芡实等等。磁腻味厚,易生湿、加剧湿证的食品,如山药、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等。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品,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等。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用处的食品,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等。
急性胃扩张的偏方四:治法:滋补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或益胃汤加减。麦门冬汤和益胃汤重在滋养肺胃之阴,平降上逆之气。主治肺胃阴虚所致的呕逆咳喘,方中麦冬、玉竹、沙参滋养肺胃之阴;半夏降逆下气,理气化痰、党参、甘草、粳米补益脾胃。如阴伤过甚减半夏用量,加石斛、竹茹滋阴降逆;脘腹胀满明显者加砂仁、陈皮理气除胀。
急性胃扩张的偏方五: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保和丸和大柴胡汤加减。保和丸重在消食化滞,大柴胡汤重在荡涤肠胃。二方合用主治食滞胃肠,脘腹痞硬作痛。方中神曲、莱菔子、山楂消谷、面、肉食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祛湿和胃;积易化热,故加连翘清热散结;柴胡、黄芩和解中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配合大黄、枳实加强荡滞降气之力;白芍缓急,配大黄、枳实驱腹中实痛。如素体虚弱,慎用大黄、枳实。如素体强壮,病程短者,亦可用催吐法。方选瓜蒂散,用淡豆鼓煎汤送服,主治食积上脘。方中瓜蒂味苦,其性涌泄;赤小豆味酸,两药相伍,酸苦涌泄;淡豆鼓轻清宣泄兼宣胸中邪气。三药合用,共成涌吐痰涎宿食之剂。
上面讲述了几种治疗急性胃扩张的偏方,这些食疗类的偏方治疗急性胃扩张效果还是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患者体质和病情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促使治疗的效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这样的偏方治疗的同时还是可以去尝试着医药上面的治疗方案这样达到全方面的治疗。
大暑养生!防病养生的5个关键点,一定要记住! 1、暑邪:让你气阴两虚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
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1.生脉饮。取补气的人参5克,清热滋阴的麦冬5克,敛气、敛津的五味子5克。把人参、麦冬、五味子放到杯子里用开水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喝焖出来的水即可。
这些药材可以反复冲泡,冲泡到最后还可以把这三样吃掉。
2.清凉绿豆汤。准备绿豆30g,芦根9g,生甘草3g,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去药包后饮用就可以了,能防暑消暑。
哮喘吃什么中成药 止嗽化痰丸宣肺定喘
止嗽化痰丸是由麻黄,生石膏,苦杏仁,甘草,法半夏,陈皮,浙贝母,桔梗,麦门冬,木香和款冬花所组成。
方中以麻黄宣肺平喘,苦杏仁降逆镇咳;生石膏清肺热,辅以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浙贝母,桔梗清肺化痰,款冬花消痰止咳;麦门冬能润肺养阴;佐以木香配陈皮疏导气滞,畅利胸膈;甘草和桔梗能祛痰清利咽喉,所以具有清热化痰,宣肺定喘功效。
防治心肌病的方法
在恢复期或慢性期,病毒性心肌炎日久迁延不愈或病情反复,临床表现兼夹证颇多,病机较为复杂,但总以正虚为主,治则当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顾。 气虚兼表证可见反复感冒,气短乏力,胸闷憋气,自汗,恶风,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浮无力。治宜益气解表,解肌化痰,用参苏饮加味:太子参、苏叶、半夏、葛根、木香、陈皮、茯苓、枳壳、前胡、桔梗、甘草。
气阴两虚证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自汗,失眠多梦,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阴,安神定悸,用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太子参(或西洋参)、麦冬、黄芪、丹参、生地、五味子、阿胶、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见心悸怔忡,肢体倦怠,纳呆腹胀,自汗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或结代。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茯苓、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
阴虚火旺见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头目眩晕,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当归、丹参、玄参、炒枣仁、柏子仁、麦冬、沙参、茯苓、五味子、远志。
痰湿内阻见胸闷气憋,胸痛心悸,头晕目眩,脘痞纳呆。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濡滑或结代。治宜祛湿化痰,温通心阳,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半夏、陈皮、枳壳、茯苓、薤白、甘草、桂枝、胆南星、石菖蒲。
气虚血瘀见心前区隐痛或刺痛,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唇色暗淡,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结代。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五味子、炙甘草。
阴阳两虚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面色?白,四肢清冷,大便溏泄,腰酸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宜温阳益气,滋阴通脉,用参附养营汤加减:人参、附片、桂枝、干姜、五味子、生地、当归、白芍、麦冬、沙参、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