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火旺的辨证施治

心火旺的辨证施治

1.心火上炎

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口舌生疮、溃烂疼痛为主,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降火。

方药:泻心汤合凉膈散

2.心火下移

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由于心火炽盛,灼伤津液,以致尿少色赤而排尿灼热涩痛,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滋阴清火利尿。

方药:导赤散

3.心火迫血妄行

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吐血、衄血表现突出者,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小蓟饮子

4.热扰心神/热闭心神

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狂躁谵语、神识不清为主症者,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开闭。

方药:安宫牛黄丸

肺气虚辨证施治

1.肺脏虚损、肺气不足

(1)证候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

(2)治则补益肺气。

(3)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

(4)方药人参、黄芪、生姜、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胡桃仁、生姜、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

2.易患风寒感冒者

(1)证候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

(2)治则全身疲倦,恶寒无力。

(3)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

(4)方药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紫苏。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片,1日2次。

3.虚寒性慢性鼻窦炎

(1)证候头昏、恶寒、自汗等。

(2)治则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

(3)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

(4)方药辛荑、苍耳子(鼻通宁滴剂)。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

4.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

(1)证候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

(2)治则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3)主方补阴煎加减。

(4)方药生地、麦冬、天冬、北沙参、地骨皮、女贞子、天花粉、甘草。

5.肺气虚兼肾阳不足

(1)证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

(2)治则补气温肾。

(3)主方保元汤。

(4)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阴虚火旺的辨证施治

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体温比常人高;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治则:育阴泄火。主方:黄连阿胶汤。方药:黄连、黄芩、阿胶(烊化,冲)、白芍、生鸡子黄。水煎、去滓,纳胶详尽,再纳鸡子黄搅合,分3次服,每日一剂。

若偏于心火亢盛,而见口舌生疮者,可加莲子心、竹叶、灯芯;若偏于阴虚甚者,可加生地、麦冬、女贞子;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太子参、或西洋参另炖兑服,若小便短赤不畅者,可加白茅根、车前草;兼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荸荠汁(兑服),若失眠者,可加远志、合欢花。

肝火的辨证施治

1.肝经火旺

证候: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则: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方:左金丸。方药:姜、黄连、吴茱萸。

2.肝火灼肺

证候: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主方:咯血方。方药: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

3.肝火郁结

证候: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治则:清泻肝火。主方:泻青丸。方药: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制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

阴虚火旺是什么原因 阴虚火旺怎么调理

宜就诊中医,辨证施治。

1、如阴虚火旺偏于心火亢盛,可见口舌生疮,可加莲子心、竹叶、灯芯等调理。

2、若阴虚火旺偏于阴虚甚者,可加生地、麦冬、女贞子调理。

3、若阴虚火旺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太子参、或西洋参;若小便短赤不畅者,可加白茅根、车前草;兼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荸荠汁;若失眠者,可加远志、合欢花调理治疗。

气短的辨证施治

1.心血不足

证候:常表现为心慌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方:归脾汤加减。

2.心气虚弱

证候:常感心慌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治则:补益心气。主方:五味子汤加枣仁、茯神等。

3.阴虚火旺

证候:经常心慌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治则:滋阴降火安神。主方: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4.痰火上扰

证候:常感心慌、胸闷不安、烦躁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治则:清化热痰、安神定志。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气滞血瘀

证候:心慌,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则:活血化瘀宽心。主方:桃仁红花煎加减。

口干的辨证施治

1.外感风热

证候:口干而饮水稍多,伴发热恶风,脉浮,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得初期,津液损伤较轻。主方:银翘散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口干而喜冷饮,伴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发黄,面红,舌红,脉实有力。主方:白虎汤加减。

3.阴虚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伴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弱。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滑数力可。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痰饮内停

证候: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甚至口干欲饮水,水入即吐,舌胖质淡苔润滑,脉弦无力,或沉迟,或沉缓,或沉弱。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6.瘀血内停

证候:口干,但仅漱水润口而不下咽,舌紫暗有淤斑或瘀点,脉涩。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7.寒热错杂

证候:口干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脉弦。主方:乌梅丸加减。

痰证的辨证施治

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

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相关推荐

血瘀体质的辨证施治

1.瘀阻于肺 证候:胸痛咳嗽,气促,甚者喘息不能平卧,胸闷如塞,心悸不宁,舌质紫暗或淤斑、瘀点,脉弦涩。治则:活血理气,行瘀通络。主方:桃仁红花煎。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桑白皮、薏苡仁等。 2.瘀阻于心 证候:胸闷疼痛,痛引肩背,心悸,口唇青紫,舌质青紫或淤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治则:活血理气通脉。主方:血府逐瘀汤。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桂枝、赤芍、枳壳、郁金等。 3.瘀阻于胃 证候:胃痛,按之痛甚,食后加剧或有包块,入夜尤甚,甚者便血或呕血,舌质淤斑、瘀点,脉弦涩。治则:

肝胆排毒的辨证施治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一)内治法 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

阳虚体质的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常用药:党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巴戟天等 2.脾阳虚证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补骨脂等。 3.肾阳虚证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

寒性体质的辨证施治

1.寒凝心脉 证候: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甚则胸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舌苔薄白,脉沉紧。治则:温通心阳。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薤白、瓜蒌、白芍药、枳实、厚朴、大枣等。 2.寒邪犯肺 证候:咳嗽,咳痰色稀白,口不渴、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温肺散寒。主方:华盖散。常用药:麻黄、桑白皮、杏仁、紫苏子、陈皮、茯苓等。 3.寒凝肝脉 证候:少腹拘急冷痛,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治

湿热体质如何锻炼呢

1.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否则生物钟内分泌神马的各种紊乱,脸色差,长痘痘。 2.多运动,帮助疏通毛孔,排毒,还可以锻炼身体。 3.饮食尽量清淡,少吃油腻甜食,可以多吃点水果蔬菜。否则治标不治本!!! 4.慎饮酒!!!! 5.不要乱喝神马苦寒凉茶,不然变成什么寒类体质就更不好调理了。要去湿热又不至于太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的有:绿豆汤,既清热又利湿,经常可以在家煮一点来喝;甘草1克加滑石6克的“六一散”,泡水喝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 中医讲辨证施治,所以祛湿热也要对症,如果是肝火旺了那就加点菊花,胃

上火的辨证施治

.辨别虚实论治 (1)实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证候: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则: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

肺上火的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 (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治则清热宣肺。 (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 (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养阴清肺。 (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阳虚内热的辨证施治

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 1.五脏实热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 (1)心热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2)肝热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 (3)脾热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

脾肾阳虚的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其他治法兹举例如下: 1.桂枝防风煎汤送服肾气丸 肾气丸是温肾助阳的主方。方中熟地甘温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三药合用,补肾养肝益脾;配以附子、桂枝(或肉桂)温肾助阳;泽泻、茯苓、丹皮通泄肝脾肾三脏之浊气。全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重在温化肾气。用桂枝防风发散在表之风寒,煎汤送服肾气丸,以达温肾助阳解表之目的。 2.苏叶生姜煎汤送服右归丸 右归丸之“右”即命门之意,右归者指药归命门温补肾阳。方

中风的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