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认知存四误区
免疫力认知存四误区
免疫力太强会破坏自身
免疫力是指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的病毒、细菌等异物、维护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同时还能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基因突变、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简而言之,免疫力就是人体识别和清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很多保健品广告声称“能增强免疫功能”,让人以为产品可以防治百病。这些产品如果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达到相关标准,发表研究报告,就没有必要服用。现在,很多广告都存在虚假和夸大宣传,可以说是骗人。而且,滥用药物对人体的免疫力可造成巨大影响,一些药物含有激素,实际上反而抑制免疫系统,用多了容易造成感染、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果。
免疫力是不能随便提高的,因为免疫反应太强烈会给自身造成破坏。免疫系统是长期进化的产物,遗憾的是这种进化非常不完全,常常出错。
当我们的身体发炎的时候,免疫系统有可能误认为是细菌或者病毒又来了,急忙进行防御,错把自己的组织或细胞当做有害的微生物加以攻击,结果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这类病的症状与感染性疾病非常相似,都可能有发烧、关节痛、肌肉痛等,患者无法区分,最好到专科就诊。这类患者如果乱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可能干扰医生的治疗,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免疫力的8个误区
误区1:过于干净
孩子太讲究干净,接触病菌机会就少,那么产生抗体就少,抵抗力反而会减弱,并可能导致过敏和自体免疫失调。所以,只要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洗手即可,肥皂、清水就能达到清洁目的,而不是无菌。
误区2:过度的保护孩子
天气一冷,就紧闭门窗、不让宝宝出门,岂不知密闭的环境更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这么一来,宝宝的呼吸道长期得不到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锻炼,久之机体变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所以,任何孩子都要拒绝养尊处优,只有不断刺激才能提高免疫力。
误区3:一有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感冒时发热是孩子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机体代谢可加快,免疫功能活跃,抗体生成增多,肝脏解毒功能增强,经过这个过程,孩子的免疫力、对病菌的应激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当然是指的是不超过38.5度的短期发热,对感冒发热的正确方法是对症治疗,不要立即打针吃药,靠外界刺激使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锻炼和锻炼,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等副作用。
误区4:靠药物提高免疫
除了接种疫苗外,没有任何一种万能的预防生病药,临床上虽然有的免疫药物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但这并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细菌或病毒的,有的也有一些副作用,不可过度依赖。
熟知的丙种球蛋白是抗体的一部分,但用后也会抑制自身合成丙种球蛋白的能力,还有可能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甚之引起肝炎、艾滋病等,所以家长在为宝宝选择免疫药物前,最好咨询医生,切忌盲目使用。
误区5:孩子生病就是免疫力低下
孩子的免疫能力是个逐渐发育的过程, 6个月之后孩子体内抗体水平最低,所以感冒发热、生些小病不足为奇,毕竟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是少数,如果生病频率高,可去医院做个免疫功能检查,如没问题就可能跟护理有关系,尤其是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够合理等,不一定是免疫力低下。
误区6:免疫力越强越好
好的免疫力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并不是越高越好,免疫反应太强会造成自身组织破坏,当我们的身体有病变的时,这时免疫系统有可能错把自己的组织或细胞当做有害的微生物加以攻击,就会造成一种叫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误区7:认为宝宝吃的越好、越精越好
餐桌上各种肉类应有尽有,长期给宝宝偏重于高蛋白的鱼肉、精细粮食,不吃粗粮蔬菜,“爱”之过甚,其实粗粮和蔬菜可提供细粮所缺乏的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从医学角度看,不管粗细,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发育就是好的饮食,只要做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就行了。
误区8、依赖保健品增强免疫力
目前,保健品种类繁多,很多保健品声称“能增强免疫功能”,这都是虚假和夸大宣传,要知道,保健品不是医治疾病的,也没有得到临床验证,所以不要轻信这神奇宣传,滥用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力造成伤害,尤其是服用含有激素类保健食品更是不妥,何况所谓其增强免疫功能并没有衡量标准,也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不要上当。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免疫力不等于抵抗力
对免疫力认识存在误区
免疫力这支“军队”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很多老百姓对这套机制并不了解,主要存在着四大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免疫力越强越好。免疫力就像血压、血糖,低了不是好事,容易引起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但太高也是病,对人体有害。免疫反应太强烈,破坏力太大,也容易患上类似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好的免疫力是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要有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误区二:免疫力就是抵抗力。抵抗力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众多能力,免疫力只是其中的一种。
误区三:老人及亚健康人群需要服药或保健品来增强免疫力。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应坚决反对滥用药物的行为,因为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最大。特别是要反对随意服用激素类药物和滥用免疫球蛋白的做法。对于一些声称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保健品,因为没有衡量标准,也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也没有必要服用。
误区四: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平时生活需要特别保护。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变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对成长十分不利。所以,身体里的这支军队要拒绝养尊处优,只有不断刺激才能提高战斗力。
隆胸误区认知误区
误区一:丰胸就要越大越好
胸部不是越大越好。胸部要适中才是最佳的状态。因为胸部好比是衣服一样,只有合身了才会好看。因此,丰胸也一样不适越大越好。如果胸部过大就会给您增加负重感,这样还会引发一些小疾病哦!
误区二: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可以做假体隆胸手术
隆胸方法假体隆胸是最受欢迎的,很多爱美的朋友都会选择假体隆胸来实现自己凸凹有致的身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可以选择做假体隆胸的。一般情况下为20岁—30岁左右的女性更适合做假体隆胸手术。
误区三:假体隆胸后会留下明显的疤痕
任何手术都会留下疤痕的,假体隆胸手术更不会避免这个现象的发生。但是假体隆胸术的切口是选择腋窝或乳晕这些比较隐蔽的部位。由于腋窝的褶皱无形中隐蔽切口,切口直径小,疤痕不明显,采用无痕丰胸采用微创技术,力求疤痕不明显,隐蔽。
误区四:隆胸材料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假体隆胸材料使用的是硅凝胶的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半球形的柔软材料。经过长期的发展、科学证实和国家批准认可,假体隆胸材料不仅对人体无毒无害,可以长期植入人体,而且还可根据体态的不同来选择适合你的形状。即便是有任何不适,假体可以完整取出。
破伤风防治的四大误区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一: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很多医院在接诊到受伤的患者后,甚至只是一些轻微的擦伤,无论患者以前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二:疫苗只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有效,很多医务人员会告知接种疫苗的患者,必须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免疫球蛋白,否则无效。专家表示,其实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三: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有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患者,临床医生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四: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被动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便开始下降,身体也不再受到保护。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家在破伤风的认知方面是存在很多误区的,希望上述资料可以帮您对破伤风有个更好地了解, 另外在日常中大家若是发现身体有伤口一定要保持伤口清洁,最好是注射破风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感染.
如何提高免疫力?5个误区要认清
误区一:免疫力越高越好
很多人认为免疫力越高越好,越高也就意味着越不容易生病,这是人们通常会陷入的一个误区。
因为一旦免疫力过高,人体就会出现异常情况,可能会对身体外部的物质反应过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敏”。
误区二:提高免疫力靠维生素C
很多人认为仅仅补充维生素C 就能够提高免疫力,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除维生素C外,其他很多营养素对人体免疫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特别是抗氧化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锌、硒、铜、铁等。
误区三:三餐吃得好就可以
很多人认为只要三餐吃得丰盛点,多喝鸡汤,就能提高免疫力。事实上,就算三餐再丰盛也不一定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所有营养物质的需求。
因为烹饪、洗涤的过程会造成维生素大量损失,比如炒菜会导致蔬菜中维生素总量损失30%到40%,胡萝卜素损失25%;炖肉会造成猪肉中维生素B1损失60%到65%,维生素B2损失40%。
误区四:女性免疫力比男性低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女性的免疫力比男性低,其实并非如此。相反,科学家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与染色体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携带更多的控制免疫功能的基因,因此女性免疫力比男性强,而且,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复杂的免疫系统,女性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比男性高。
误区五:借助外力提高免疫力
经常有人会问用什么药物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其实,多数专家都反对使用药物提高免疫力。
当然,如果接受了放射线或某些化学药物,或者因为感染造成了免疫力下降,可以采用一些药物和手段使免疫力提高。
提升免疫力六大误区
1. 免疫力强就是不生病
宝宝的免疫力强就意味着不能生病吗?NO,并不是这样的。正确的观念是:“免疫力强,不是不生病,而是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能很快恢复。”
实际上,宝宝每次生病,体内的免疫系统都会与病菌激烈厮杀,这种免疫系统越有战斗经验,免疫力就越强。
2. 常生病就是免疫力差
有些宝宝经常感冒、发热,并不是因为身体没有免疫力或抵抗力差,而是因为宝宝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比其他的宝宝多。例如:父母回到家,还没洗手就抱宝宝,很容易把身上、手上的病毒传染给宝宝。
真正免疫力低下的宝宝,是指那些三天两头反复发生一些较严重、化脓性感染的宝宝,如常患中耳炎、肺炎、皮肤化脓、严重气管炎、发育不良等,这些病都是较“毒”的细菌所造成的。
3. 靠药物提高免疫力
如果在宝宝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使用免疫增强剂,可能会引起过敏等其他免疫系统的超敏反应(注意:过敏是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的。)
宝宝的免疫力与每天吃的食物有关。为宝宝提供营养配比均衡、品种多样的饮食就对了,过分地补充某种营养品反而对宝宝的身体没什么好处,所以不要瞎买了!
4. 经常使用消毒剂清洁环境
物极必反。宝宝需要清洁、干净的环境,而并非是绝对无菌的环境。日常消毒过度,过分干净的环境对宝宝的免疫力反而是一种干扰。
宝宝6个月大以后,身体开始构建起自身的免疫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外界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参与刺激其体内的免疫细胞,才能让这些“新兵”有机会跟外界的“侵略者”过招,才能促进免疫。
5. 一有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如果幼儿仅是常常感冒、发烧、咳嗽,几天就过去了,这多数是普通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宝宝的体温在38℃左右时,体内的免疫系统可达到最佳的抗感染效果,38℃以下时不要着急退热。且抗病毒药物有很强的毒性,除非严重的病毒感染,一般是不需要采用抗病毒治疗的。
6. 宝宝免疫力越高越好
免疫力高了,宝宝的身体免疫能力超过正常水平,会导致人体正常组织细胞损伤,此时免疫系统会失去分清敌我的能力,把身体中的正常细胞当成是“外来者”而加以消灭,如重症肝炎;或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而引发免疫紊乱。所以免疫力平衡和适当才是最好的。
感冒存在的认知误区
感冒是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二者的症状很相似,但是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本文说的感冒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普通感冒。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年要得两、三回感冒,它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被误解的疾病之一,许多临床医生也对之存在错误的认识。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感冒是风邪由皮毛、口鼻乘虚而入引起的。有人认为风邪就相当于病毒,即便如此,这种说法也弄错了感冒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感冒病毒并不能由皮毛、口腔进入人体,它的入口是鼻腔(有时也从眼睛进入,但也是经由泪管抵达鼻腔)。鼻腔粘膜上长有纤毛,这些纤毛会从前向后摆动,把粘在上面的东西往鼻咽部送去。进入鼻腔的病毒就这样被纤毛送到了鼻腔后部的淋巴组织——腺样体。腺样体细胞的表面有一种叫“细胞间粘附分子”(简称icam)的受体。每种受体有专门和它结合的配体,但是感冒病毒却能冒充icam的配体,和icam结合,让icam把它送进细胞内。
感冒病毒进入腺样体细胞后,就把细胞劫持了,利用细胞内的设备大量地复制病毒。被感染的细胞最终死亡、破裂,释放出新复制的病毒,去感染其他细胞。感冒病毒的感染能力非常强,很少量(1~30个感冒病毒颗粒)的感冒病毒就足以导致感染,而且感冒病毒一旦进入鼻腔,95%的人都会被感染。
感冒症状通常在病毒感染2~5天以后出现。被感冒病毒感染的细胞只占鼻细胞的一小部分,对鼻粘膜的损害很轻微。感冒症状主要不是由于病毒造成的损害导致的,而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做出的反应。感冒病毒感染了鼻细胞后,人体免疫系统发现了入侵者,就会像对待其他入侵者一样做出反应,释放出许多称为“炎症介质”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等。这些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分泌液渗出,于是就导致了鼻腔堵塞、流鼻涕。炎症介质也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喷嚏、咳嗽反射和痛觉。
实验表明,感冒完全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挨冻并不能增加患感冒的风险。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普遍认为“着凉”、“伤风”会导致感冒呢?可能有几个因素引起了误解。感冒在冬天较常见,这是由于在冬天人们多数时间呆在门窗禁闭的室内,因此感冒病毒在冬天容易传播,会让人误以为是寒冷引起了感冒。患者被感冒病毒感染后在感冒症状出现之前有时会先发烧,感到寒冷、颤抖,之后发现自己感冒了就以为是着凉引起的,其实是倒果为因。此外,在挨冻时会流鼻涕,也容易让人误会那是感冒。
男性早泄存在4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早泄是一种心理问题
中国人认为早泄是一种心理问题,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误认为早泄是由于疲劳、压力、焦虑引起,有超过 25%的人认为早泄和阳痿就是一回事。而这些误区,是导致男性没有去医院寻求诊断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专家表示,早泄和心理问题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地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神经、肌肉综合的过程,属于医疗状态。同时,也不能把早泄和性功能障碍混为一谈,二者在治疗方法上是不相同的。
误区二:新婚早泄就会一辈子早泄
新婚阶段容易发生早泄,原因在于,一是新婚阶段性兴奋会特别高涨,对性生活充满憧憬与向往,既新鲜又好奇,很容易激发射精;二是未婚阶段性器官中精液积蓄,可以产生饱胀性刺激,新婚恰逢性生活,容易较快射精;三是刚开始性生活,夫妻之间尚未达到满意配合的境界,性功能的发挥也没有完全进入正常状态,易出现射精过早;四是刚开始性生活,精神与心理上多少有些想法,对自己没自信,怕女伴不满意等等。这种精神因素会干扰性功能发挥,引起早泄也就情有可原了。
误区三:吃壮阳药治早泄
壮阳药只有阳亢兴奋的催情作用,绝无滋水制火,收摄精关的固本功能。服得越多,虚火越旺,肾水越少,肾水少更不足以制虚火,更不能固摄精关,以致龟头稍有刺激,更易射精。如果再无及早补养,则不但病痛多多,且恐性命之忧。在早泄治疗上,应及早去正规医院诊治,防止发生严重后果,这可是关系到一生幸福的事情,早泄不可怕,不及时、不正规治疗早泄才可怕。
误区四:将阳痿和早泄混为一谈
实际上,阳痿和早泄是不同的疾病。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性功能障碍,但在定义、诊断、治疗上是完全不同的。阳痿,也就是目前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获得或者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而早泄主要指患者在性生活过程中,对射精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性交的时间不足,性伴侣或双方出现一些苦恼或不满意的现象。
感冒存在的认知误区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感冒是风邪由皮毛、口鼻乘虚而入引起的。有人认为风邪就相当于病毒,即便如此,这种说法也弄错了感冒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感冒病毒并不能由皮毛、口腔进入人体,它的入口是鼻腔(有时也从眼睛进入,但也是经由泪管抵达鼻腔)。鼻腔粘膜上长有纤毛,这些纤毛会从前向后摆动,把粘在上面的东西往鼻咽部送去。进入鼻腔的病毒就这样被纤毛送到了鼻腔后部的淋巴组织——腺样体。腺样体细胞的表面有一种叫“细胞间粘附分子”(简称icam)的受体。每种受体有专门和它结合的配体,但是感冒病毒却能冒充icam的配体,和icam结合,让icam把它送进细胞内。
感冒病毒进入腺样体细胞后,就把细胞劫持了,利用细胞内的设备大量地复制病毒。被感染的细胞最终死亡、破裂,释放出新复制的病毒,去感染其他细胞。感冒病毒的感染能力非常强,很少量(1~30个感冒病毒颗粒)的感冒病毒就足以导致感染,而且感冒病毒一旦进入鼻腔,95%的人都会被感染。
感冒症状通常在病毒感染2~5天以后出现。被感冒病毒感染的细胞只占鼻细胞的一小部分,对鼻粘膜的损害很轻微。感冒症状主要不是由于病毒造成的损害导致的,而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做出的反应。感冒病毒感染了鼻细胞后,人体免疫系统发现了入侵者,就会像对待其他入侵者一样做出反应,释放出许多称为“炎症介质”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等。这些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分泌液渗出,于是就导致了鼻腔堵塞、流鼻涕。炎症介质也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喷嚏、咳嗽反射和痛觉。
实验表明,感冒完全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挨冻并不能增加患感冒的风险。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普遍认为“着凉”、“伤风”会导致感冒呢?可能有几个因素引起了误解。感冒在冬天较常见,这是由于在冬天人们多数时间呆在门窗禁闭的室内,因此感冒病毒在冬天容易传播,会让人误以为是寒冷引起了感冒。患者被感冒病毒感染后在感冒症状出现之前有时会先发烧,感到寒冷、颤抖,之后发现自己感冒了就以为是着凉引起的,其实是倒果为因。此外,在挨冻时会流鼻涕,也容易让人误会那是感冒。
哮喘的认知误区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对免疫力认识存在误区
免疫力这支“军队”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很多老百姓对这套机制并不了解,主要存在着四大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免疫力越强越好。免疫力就像血压、血糖,低了不是好事,容易引起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但太高也是病,对人体有害。免疫反应太强烈,破坏力太大,也容易患上类似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好的免疫力是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要有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误区二:免疫力就是抵抗力。抵抗力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众多能力,免疫力只是其中的一种。
误区三:老人及亚健康人群需要服药或保健品来增强免疫力。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应坚决反对滥用药物的行为,因为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最大。特别是要反对随意服用激素类药物和滥用免疫球蛋白的做法。对于一些声称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保健品,因为没有衡量标准,也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也没有必要服用。
误区四: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平时生活需要特别保护。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变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对成长十分不利。所以,身体里的这支军队要拒绝养尊处优,只有不断刺激才能提高战斗力。
男性早泄存在4大认知误区
男性早泄存在4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早泄是一种心理问题
中国人认为早泄是一种心理问题,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误认为早泄是由于疲劳、压力、焦虑引起,有超过25%的人认为早泄和阳痿就是一回事。而这些误区,是导致男性没有去医院寻求诊断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专家表示,早泄和心理问题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地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神经、肌肉综合的过程,属于医疗状态。同时,也不能把早泄和性功能障碍混为一谈,二者在治疗方法上是不相同的。
误区二:新婚早泄就会一辈子早泄
新婚阶段容易发生早泄,原因在于,一是新婚阶段性兴奋会特别高涨,对性生活充满憧憬与向往,既新鲜又好奇,很容易激发射精;二是未婚阶段性器官中精液积蓄,可以产生饱胀性刺激,新婚恰逢性生活,容易较快射精;三是刚开始性生活,夫妻之间尚未达到满意配合的境界,性功能的发挥也没有完全进入正常状态,易出现射精过早;四是刚开始性生活,精神与心理上多少有些想法,对自己没自信,怕女伴不满意等等。这种精神因素会干扰性功能发挥,引起早泄也就情有可原了。
误区三:吃壮阳药治早泄
壮阳药只有阳亢兴奋的催情作用,绝无滋水制火,收摄精关的固本功能。服得越多,虚火越旺,肾水越少,肾水少更不足以制虚火,更不能固摄精关,以致龟头稍有刺激,更易射精。如果再无及早补养,则不但病痛多多,且恐性命之忧。在早泄治疗上,应及早去正规医院诊治,防止发生严重后果,这可是关系到一生幸福的事情,早泄不可怕,不及时、不正规治疗早泄才可怕。
误区四:将阳痿和早泄混为一谈
实际上,阳痿和早泄是不同的疾病。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性功能障碍,但在定义、诊断、治疗上是完全不同的。阳痿,也就是目前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获得或者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而早泄主要指患者在性生活过程中,对射精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性交的时间不足,性伴侣或双方出现一些苦恼或不满意的现象。
便秘认知误区
误区1 不把便秘当回事
严格来讲便秘确实算不上是“病”,是一种习惯,但便秘往往是某一疾病的表现,发生便秘不去医院检查,而是擅自用各种泻药、润滑剂,这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埋下了健康隐患。
误区2 每天排便就没事
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应诊断为便秘,调查显示,我国便秘发病率约9%~1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误区3 水与便秘无关
成年人体重70%是水分,水的摄入量不足就极易造成大便干结。因此有必要知道,喝水是解决便秘问题的第一要务。如果在补充高纤维食物的同时,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为严重的便秘。
误区4 排毒就是助排便
一些广告宣传的所谓“排便就是排毒”,其实是错误的。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肾功能正常内毒可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殊干预。因此,排毒和排便并没有因果关联。
误区5 治疗便秘药物可以长期应用
治疗便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便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药物,尽量少用含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等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即使要用,也最好把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
误区6 把泻药当成万灵丹
对经常便秘的人而言,泻药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要幻想某种特效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患者觉得泻药方便、痛快,把它当成“万灵丹”,这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非肠道原因引起的便秘有:
(1)药物性便秘,如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
(3)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