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不稳要先查查脚
孩子走路不稳要先查查脚
当父母发现孩子走路不稳,姿势难看时,千万不要责骂孩子,而应先带他上医院,检查一下他的脚。
浮趾
脚拇趾前翘,不能接触地面,或者内移、外移。究其原因,多与出生后的养育有关。以穿鞋为例,如果左右鞋的尺码完全一样,就有可能产生此后果。因为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左右脚原本一大一小——左脚作为支撑足,通常比作为功能足的右脚要大些,故穿一样大的鞋无疑限制了左脚的发育,可能导致左脚拇趾上浮。
纠正方法:
根据左右脚的实际情况选择鞋子的大小,给脚发育以足够的空间。另外,多做赤脚行走练习,让大拇趾与食趾之间不受拘束,保持一定的存在空间,这个空间对于脚趾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因为正是由于这两个脚趾各自的动作,行走姿势才得以保持自然和健美。
扁平足
指足弓塌陷,造成足部弹性减低或消失,不能较长时间走路或站立,行走、站立时感到不适或疼痛。切莫小看这种脚病,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每10孩子中就有一个扁平足。
扁平足重在预防:
1、穿合适的鞋:穿鞋是保护脚不受扭伤,并维持其正确位置、使之能正常发育的重要条件。对鞋的要求:不选择皮鞋,以平口鞋为宜,大小合适;鞋头要大,能给足前部充分的活动余地,鞋腰要硬,以保护内弓,使跟骨不致外翻;鞋后跟有一定的高度(1.5-2cm),以减少脚跟骨的负重;鞋内要有拱桥位。
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在宝宝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10个月的时候,就不会满足于爬行,多数时候有行走的强烈欲望。但是,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令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像孩子走路踮脚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原因吧。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导致学步阶段踮脚走路,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
宝宝开始学步后,最好穿软硬适中,鞋帮高点的鞋子。
如何判断鞋子的软硬度呢?将鞋子脚面处弯曲,感觉符合走路时脚面的弯度即可。高鞋帮可以帮助宝宝的脚腕,帮他掌握平衡,适合学部阶段的宝宝。另外,鞋的尺码一定要适合宝宝。让宝宝双脚平稳站立,帮他画个脚丫印。买鞋时选一双比这个脚丫印大1厘米的鞋,还要注意鞋子前脚掌处的宽度,最好买稍宽松一些的鞋。学步阶段宝宝脚丫长得快,最好1~2个月为宝宝测量一下脚长,并更换尺码不合适的学步鞋。
以上就是有关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的介绍,希望对家长的认识有帮助。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出现踮脚是很正常的情况,只要家长及时进行纠正,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行走,都可以让孩子这种毛病改过来的,家长完全不用担心。
小儿走路不稳怎么办
虽然幼儿一岁后即学会走路,但是要达到平衡的程度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练习。
摔得不巧有时还会造成关节、肌肉、韧带扭伤,甚至骨折。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孩子刚开始走路,就经常两足尖着地。
2岁前,小儿足底脂肪较厚,足弓还没有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独自走路的过程中,足底脂肪重新分布,通过肌肉的锻炼使足部内侧缘提起,整个身体的重心放在足外侧,才逐渐形成了足弓。人行走时足弓起着弹簧的作用,使各肌肉平衡;肌肉,韧带不致因过度劳累而损伤。如果常用足尖走路,就会影响正常足弓形成,也会影响腿部肌肉的发育,易发生足底骨骼畸形。
小儿学走路时如果用足尖走路,全身的重心全部落在两足尖很小的面积上,更容易摔跤,常用足尖走路,就会影响正常足弓形成,也会影响腿部肌肉的发育,易发生足底骨骼畸形。
另外,孩子缺乏睡眠,运动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容易因为行动或反应迟缓而受伤。儿童容易摔跤与缺乏微量元素钙也有一定关系。
建议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看有无脑性瘫痪或其他神经功能性疾病,以便明确原因,对症治疗。小孩走路不稳的原因,专家指出常见的原因有:
一般9个月的小孩可以开始学步。这时小孩头部较大,身子较长,四肢较短,身体的重心不稳,而且小孩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腿部肌肉又缺乏力量,运动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在刚学走路时,小孩肯定不会像大人那样,在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姿态,保持身体平衡,而且常常以重心前移来带动身体移动,并需要身体其他部位的协助。
随着神经肌肉功能的逐渐增强,以及练习的增加,小孩的步态会逐渐变稳。而现在很多小孩之所以表现得腿脚软弱,正是父母的疼爱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多加练习的缘故。治疗这样的状况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自己多走走,增加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成人在旁边多看护,防止孩子摔倒就可以了。如果小孩真的摔倒了,哭了,成人也不要立即去宠他,而是要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宝宝走路内八字怎么办 走直线矫正内八字
1-2岁的孩子,走内八字是一种习惯动作,用以维持身体平衡,当孩子逐步学会维持身体的重心,动作协调后,会自然改变为正常走路。不必过分担忧,但家长要提醒孩子走路脚尖超前,或牵着他在划有直线的路上行走,让他沿着直线行走去取玩具,每次走100米,共练习4次。经常训练,孩子就会改变过来。
宝宝用学步带好吗
学步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让家长不再弯腰受累扶孩子走路,也让宝宝走路不再跌跌撞撞,防止摔跤,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但长期使用学步带,借助外力反而不利于孩子自己的发育,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孩子独自学会走路的时间反而推迟。
宝宝学走路疑问大解析
问题一:孩子肥胖会不会影响腿部发育,或导致他们学走路晚?
专家答:孩子走路晚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肥胖,这需要进一步通过全面的检查后才能确定。但过度肥胖确实可能导致运动发育受到影响,比如开始时学走路比较慢、走不稳,或者也可能因为负重过大出现下肢弯曲,不愿活动。运动量减少又反过来加重肥胖,影响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形成不良循环。
问题二:有人说,一个孩子如果走路早,就会说话晚,或者走路晚、说话早,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专家答:运动和语言发育不一定完全同步,但正常儿童都会有比较一致的规律。而且,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走路早就会说话晚的观点。只不过,孩子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或某些疾病都会对语言和运动的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需要注意的。
问题三:孩子从一两岁就开始发胖,会影响长个吗?
专家答:除了某些以肥胖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疾病和遗传综合征,肥胖通常不会影响长个。但肥胖儿童有性早熟倾向,可能导致最终身高偏矮。
问题四:为什么孩子总是踮着脚尖走路?有些孩子长到三四岁了,走路跑步时,还是晃晃悠悠,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的平衡性有问题?
专家答:孩子开始学步会踮着脚尖,可能是一种谨慎或自我保护的步态;三四岁的小孩跑步不稳,是因为平衡性差,动作协调和控制性不够完善,通常没有大问题。但如果情况较严重,应去医院检查,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骼、关节、肌肉疾病。
问题五:孩子刚学走路时,家长喜欢拎着孩子的一只手让他们走,这样好不好?
专家答:只要是轻轻牵着,一般没有问题,但要注意不能用力过猛,如单手拎起离地等,以免关节脱位或拉伤。
一岁半以上宝宝走路不稳当心髋关节脱位
一名快2岁的女孩走路不仅摇晃不稳,还不停摔跤,日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患上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专家指出,髋关节脱位应早发现早治疗,但许多父母由于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儿童医院覃佳强教授说,幼儿通常一岁左右时能学会独立行走,但有些幼儿到一岁半还不会走路或者步态不稳。一旦孩子出现走路一跛一跛或向两侧摇摆如鸭行,臀部、大腿内侧褶皱增多、加深或不对称,会阴部加宽,蹬踩力量较弱等情况,就可能患有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覃佳强教授介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遗传、臀位产、捆腿等因素有关,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该病。有的幼儿刚学会走路时左摇右摆,家长认为是孩子年纪小所以还未走稳,一般都不会太在意。一些“糊涂”的家长见孩子走不稳以为是因为缺钙所致,一味给孩子吃补钙产品,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有的家长认为给刚出生的婴儿包裹下肢可以预防X形腿和O形腿,这是非常错误的,易造成髋关节脱位。
覃佳强教授说,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残疾。1岁以内的患儿,通过正确的整复及固定及矫正,有望痊愈;1岁-2岁的患儿因脱位时间长,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在复位之前要通过牵引,再用石膏固定数月;超过2岁的孩子往往需要通过手术矫正。
儿童不良走路姿势小心健康隐患
1.跌跌撞撞。1岁左右的孩子走路跌跌撞撞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肌肉还不够结实,身体平衡性还没有发展好。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或者孩子学会走路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后,走路还是不稳,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孩子的运动功能发育不好造成的,父母应有意识加强训练,比如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等。如果情况还没有好转,就应该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建议首先去医院神经科进行排查,如果不是这类问题,就应去小儿外科或骨科检查是否是骨骼的问题,如跟腱偏短等。发现后要及时进行手术,或者矫形。
2.“内八字”像螃蟹。刚学步的小孩平衡性不好,走路不稳,因此他们喜欢横着走,像只小螃蟹,走路时双脚朝内。如果孩子大些后还是习惯“内八字”走路,家长就要帮他们进行纠正了。平时可以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走姿训练,也可以给孩子多按摩腿部肌肉。有的孩子“内八字”是因为罗圈腿,家长可以让他仰卧,用手拉直双腿尽量向中间靠拢。此外,解决“内八字”的一个关键办法是给孩子挑双舒适的鞋,不要穿较硬的皮鞋,鞋底也不能太薄或太软,否则会影响他们下肢的正常发育。
3.“鸭子步”。有的孩子走起路来像小鸭子,两条腿移动得很慢,拖拉着往前走。发现这种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平足。学龄前的孩子平足很正常,因为他们脚底的肌肉还不够,日后在走路中足底自然会慢慢形成弧度。其次,孩子走“鸭子步”,可能是由于他的肌张力低,这属于一种神经性运动障碍,应及时就医检查。有的孩子情况比较严重,他们走路不仅不稳,还一踮一踮的。这时家长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这种走姿很可能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造成的,应尽早进行治疗。
4.O型腿,走路像骑马。不少孩子走路时双腿叉开,两腿间形状像个括号,这是典型的O型腿特征,暗示孩子缺钙和维生素D。如果属于比较严重的O型腿,可以去医院矫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过早站立,否则也容易把腿压弯,导致日后出现O型腿。
5.X型腿,易摔跤。有的孩子双腿并拢站直后,双腿呈现“X”型。这类腿型的孩子走路时一般会夹着大腿,跑步或走路时也较易摔倒。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是缺钙和运动量小。因此,一方面,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另一方面,要积极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也可以多帮他按摩腿内侧肌肉。
孩子11个月就能走路了,是不是走的有点太早了
11个月会走路不能说不正常,有些孩子走路早,11个月就能行走了,只是父母要多加注意,不要让孩子过多的走路。
一般婴儿一周岁以前不建议强行的让他学走路,此时孩子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强制学走路会影响骨骼,造成“X”型或者“O”型腿。11个月的时候可以牵引孩子学习站立,尝试锻炼腿部肌肉。到一岁以后可以训练孩子正常行走,一般的孩子在13-15个月的时候就能行走良好了。
孩子走路踮脚怎么办 专业治疗
部分宝宝走路踮脚是因腿部发育异常、跟腱过短,影响行走功能;家长可带孩子到医院,拍X光片检查,观察小孩的双腿是否一样长,肌力是否正常。轻度可以在专业机构,通过肌肉训练矫正,如拉伸小腿肌肉,推拿和进行适当的小腿肌肉训练。严重的请咨询医生。
另外,家长需要提高警惕的是,如果宝宝踮脚走路、走不稳、智力偏低应到小儿神经科检查,是否轻度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