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人参蜜饮主治什么病症

人参蜜饮主治什么病症

人参蜜饮配料:人参3克,蜂蜜15克。做法:将人参小火煎煮30 分钟,得150~200克煎液,人参渣可嚼服;在人参煎液中加 人蜂蜜混匀即成。空腹饮用,每日分数次饮用。具有补气提 神,壮阳兴性的功效。适用于性欲减退症。感冒发热时不宜 服用。

​人参的6种不同吃法

一、炖服

将生晒参切片,每天用2~5克,将参片放入瓷碗内,加适量水,密封碗口,放置锅内蒸架上,隔水蒸,水开后再用小火煮沸20~30分钟。先服参汁,然后将参片吞服,早饭前半小时服用,连服一个冬季效果甚佳。取食量可根据个人体质及受纳程度而略为增减,遵医嘱服用最好。对于虚脱之症,可用大剂量15~30克,用武火急煎,煮取浓汁,分数次灌服。

二、蒸服

蒸服方法:人参6~9克、适量水、冰糖放于瓷碗或参罐内,加盖,隔水以文火炖透。先饮汁,后食渣。

三、煮服

将一支白参掰碎置于沙锅当中,加水煮至白参变红、水含苦味时,再加一匙蜂蜜加以搅拌,使二者的有效成分合而为一。此汤称为人参蜜汤,毎天早晨饮一大盅,既壮阳又治病。

四、含服

把人参切成薄片,若服用红参,可先将红参放在锅内蒸软后切成片,每次取2~3片,放入口中噙化,细嚼可生津提神,亦有良好的祛病延年作用,为最简单的服用方法。

将人参片直接含在嘴里,缓慢咀嚼,将参片含化,上海人称为生含。含化少量白参片可强壮滋补、防御疾病,对于口腔咽喉病变犹有良效。

五、泡服

1.人参泡水

将人参片放入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后,闷盖约5分钟即可饮用,用同样的方法重复冲服,直至没有参味时连参片一同吃掉。

2.人参泡酒

自制人参酒多用于强壮、大补元气,延年益寿。一种制作方法是:用鲜人参200克,加酒1千克,浸泡三周后即可取酒饮服。每天饮酒10-20克即可,第一次酒用完之后还可在原瓶内续加,直到人参表皮成雪白色为止。另一种制作方法是:一棵10~15克人参切片浸在500克白酒内,密封,每日摇荡一次,两周后即可饮服:每日服用30毫升。

六、人参制品的服用

1.人参丸

将人参干燥后粉碎成为人参粉蜂蜜搅拌,制成人参丸,早晚用温开水送服,每次2克。

2.人参蜜饯

用蜂蜜和人参制成。先把人参放在瓷锅或沙锅内煮软,然后用蜜溃透,呈深红色,其味甘美,每日服用2~3片。

3.人参糖

把人参和白糖放在一起装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煮开后用文火煮至糖块状,服用后滋补效果很好。

急性肠胃炎拉稀怎么办 第4步:推拿按摩止泻

适宜:6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肠胃炎拉稀症状。

主治病症: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等。

穴位定位:拇指下、手掌桡侧赤白肉际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自板门穴推向腕横纹,力度适中,推3分钟。

主治病症:腹泻、肠热便秘、痢疾等。

穴位定位:在背部,自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直推七节骨穴,力度由轻到重,推3分钟。

主治病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疳积等。

穴位定位:在背部,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按摩方法: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向上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捏脊时间不宜过长,3分钟即可。

枇杷哪些部分可以入药

枇杷叶,别名杷叶、芦桔叶、巴叶等。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蔷薇科枇杷的干燥叶。其味苦,性微寒。入肺、胃经。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不止等病症。正如《食疗本草》所谓:“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本草纲目》所谓:“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枇杷叶含有皂甙、苦杏仁甙、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化学成分。其中的苦杏仁甙经人体吸收以后可分解成氰酸和苯甲醛,这两种物质还具有抗癌和止痛的作用。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用,以免加重病情。枇杷叶药用有生用和炙用之分,二者功用有所不同,临床使用应加以区分。

生枇杷叶: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备用。本品长于清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吐、哕逆不止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

蜜炙枇杷叶:取枇杷叶丝,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为止。每100千克枇杷叶丝,用炼蜜20千克。本品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

此外,枇杷根和枇杷核也可入药。其中枇杷根味苦,性平。能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等病症。常用量为6~15克。而枇杷核味苦,性寒。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清肺止咳。主治疝痛、淋巴结结核、咳嗽等病症。常用量为3~9克。

通里是什么意思 通里主治病症

1、心痛、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内侧痛、肘及前臂疼痛、头痛、目眩、面赤热、遗尿、月经过多、狂症等。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3、循环系统疾病:心悸,怔忡,心绞痛,心动过缓。

4、呼吸系统疾病:扁桃腺炎,咳嗽,哮喘。

5、其它:急性舌骨肌麻痹,胃出血,子宫内膜炎;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解溪是什么经 解溪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眩晕,癫狂,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

3.消化系统疾病:腹胀,便秘,胃炎,肠炎;

4.其它:高血压。

大都是什么意思 大都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

2.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足趾痛。

晚上立即止咳方法 按摩立即止咳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骨蒸潮热等。

腧穴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两侧穴位,力度由轻到重,每次5分钟。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肩背痛、肩周炎、手臂麻木、网球肘。

腧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按摩方法:用中指指腹按压穴位,每次3分钟,每天数次。力度由轻到重,以有酸麻胀痛感为宜。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痉挛疼痛。腧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端按压穴位,每次2分钟。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

三七药用小偏方

三七别名山漆、开化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

三七一般茎高30-60cm。主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外皮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数条支根。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种子球形,种皮白色。夏末秋初开花前或秋季秋子成熟后采其根晒干备用。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三七含皂甙,主要为人参皂甙Rb1、Rg1 、Rg2和少量人参皂甙Ra、Rb2、Rb和Re。此外,尚含黄酮甙、淀粉、蛋白质、油脂等。

小偏方:取三七适量。研成细粉,温开水冲服,一日2-3次。主治咯血、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心绞痛。

小偏方:取三七6克,鸡肉适量。一起炖煮。主治贫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

小偏方:三七适量。水煎当茶饮。主治疮毒痛肿。

小偏方:三七粉3g,鲜藕汁1杯,鸡蛋1个。藕汁加水煮沸,鸡蛋打入碗中,放三七粉调匀,入沸汤中煮成羹食。主治胃热吐血、或舌上有瘀斑、口干舌红。

小偏方:三七15g,仔鸡1只。仔鸡除去毛与肠杂,洗净切块,三七蒸透切片,与鸡一并放入盆中,加水和生姜、盐、黄酒等,上笼蒸至鸡烂熟。用于气血不足而有瘀滞者。主治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跌打损伤等。

小偏方:滴入适量麻油于30克三七中,研碎。热水泡脚后涂于患处。主治手足皲裂。

小偏方:取枫荷桔25克,三七15克,两面针根6克。水煎服用,一日2-3次。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涌泉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 、 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 、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大敦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等。

太冲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太白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太溪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手脚冰冷、穴道刺激疗法治疗掉发等。

申脉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病症:

申脉穴的主治病症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指压按摩疗法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的指压法等。

丘墟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网页: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使自己能承受不幸指压法等。

昆仑穴

取穴方法: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

行间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病征: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假性近视。

里内庭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按摩治疗麻疹。

下痢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主治病征: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相关推荐

地机是什么意思 地机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遗精,精液缺乏; 3.其它: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

肝俞是什么意思 肝俞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它:月经不调等。

曲池的位置在哪里 曲池主治病症

肠炎、腹部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皮肤瘙痒、结膜炎、眼睑炎、荨麻疹、高血压,并且有时候出现了齿槽出血、甲状腺肿的症状也是需要通过针灸曲池穴来进行治疗的哦。 缓解治疗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腹痛,吐泻,齿痛,湿疹,痤疮,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白癜风等。

中都在哪个位置 中都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胁痛,痢疾泄泻,泄痢,肠炎。 2、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疝气,遗精,产后恶露不尽,盆腔炎阴暴痛。 3、其他疾病: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胫痛痿痹,喉炎。

次髎是什么意思 次髎主治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患、小便不利、遗精、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间使的意思是什么 间使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3.其它:感冒,咽喉炎,胃炎,疟疾,荨麻疹,子宫内膜炎等。

商丘是什么意思 商丘的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黄疸; 2、运动系统疾病: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3、其它: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

复溜的位置怎么找 复溜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4.治疗失眠:肾水不足,内火亢盛,针刺或按压均可。

悬钟是什么意思 悬钟的主治病症

1、古代记述: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热病汗不出,五淋,喉痹,髀枢痛、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中风手足不遂、颈项强、脚气。 2、临床实验:落枕、偏头痛、淋巴结核、足内翻。

经渠的意思是什么 经渠主治病症

咳嗽、喉痹、咽喉肿痛、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扁桃体炎、腰酸背痛、食道痉挛、肩周炎、气喘,胸部胀满,胸背痛,掌心发热,无脉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