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与功效男人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男人
拨毒泄热
艾灸中艾叶性温,男性适当进行能使身体里的热气和毒素排出体外,既可以帮助人体散寒啊,也可以清热,对机体能够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所以说艾灸具有一定拔毒清热的作用。
排毒养颜
艾灸过程中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加速,这时候身体的毒素以及废物,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内,男性适当进行可以帮助平衡其阴阳,使男性的肌肤变得光滑,改善内分泌失调的情况,具有一定排毒养颜的作用。
延年益寿
对于男性来说艾灸时,艾灸足三里穴气海穴和关元穴,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可以使男性容光焕发和神清气爽,延缓衰老速度,具有一定延年益寿的作用。
预防疾病
艾灸属于中医中的一种,很多的经典医书里面都提及到艾灸可以预防疾病,可以很好的抵抗外界的病邪,适当进行可以提升男性的免疫力,是男性气血得到调养,让阴阳处于平和的状态,可以帮助男性预防疾病。
行气通络
人体的经络是相互连接的,各自承担着着重要的作用,存在气血不足或者经络受阻的情况,身体就会来时出现不适症状发生,通过艾灸可以调和气血和疏通经络,也能够平衡肌理。
增强免疫力
艾灸属于一种比较好的中医养生法,适当的进行,对于男性来说,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对男性的免疫系统产生调节的作用,调节具有双向性,并且在病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更显著,可以帮助增强男性的调节免疫力。
头痛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头痛艾灸常用穴位
取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安神定志,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
取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主治: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在足背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
艾灸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熄风镇惊。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足背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燥湿生风,主治头痛,失眠,腰痛,全身胀痛,甲状腺肿大, 肝炎,闭经,胆囊炎,胆结石。
取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恩凯,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手食指搭在另一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主治头痛,咳嗽气喘,感冒,咽喉痛。
艾灸哪里对肝好
肝俞-柔肝养血助排毒
艾灸功效:肝俞是肝的背俞穴,是肝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肝俞,能柔肝并补益肝血,舒经理气,肝脏功能正常,则能有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泄出去。
肝俞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亦可以用艾灸盒自己灸治。
章门-疏肝理气促进消化
艾灸功效:章门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是八会穴的脏会穴,统领五脏疾病,艾灸章门能够帮助肝疏通气机,维护肝的疏泄正常。
章门取穴:仰卧位或侧卧位,在腋中线上,合腋屈肘时,肘尖处即是该穴。
艾灸方法: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
太冲-调和气血柔和肝
艾灸功效:太冲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艾灸太冲能泻肝经湿热,通过经络的作用,调和气血,柔肝养肝。
太冲取穴: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
艾灸方法:取坐姿,将脚稍往前靠,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
消化不良艾灸哪里最好
艾灸中脘健脾益胃
取穴: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
艾灸功效: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胃痛,腹胀,腹痛,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肠胃功能紊乱症。
艾灸天枢通调肠腑
取穴:采用仰卧姿势,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两三指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健脾和胃,通调肠腑。
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艾灸足三里健脾和胃
取穴: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手的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拢,当中指尖着处即是。
艾灸功效: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了,强壮身体,增强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疾病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主治: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便秘,痢疾等症。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胃不好艾灸灸哪里
有好处。
胃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对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疾病,艾灸有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对胃部可以起到保养作用。胃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艾灸五大穴位来养胃。
胃俞穴和胃健脾
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直下,旁开1.5寸处,即为胃俞穴。
艾灸功效: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故艾灸本穴可增强胃的功能,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对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翻胃吐食,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三阴交养胃理气
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胃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
艾灸功效:该穴位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故可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对腹痛,肠鸣,腹胀,便溏,泄泻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梁门穴消食化滞
取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艾灸功效:该穴位归足阳明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协助旁边的中脘穴能更好的发挥对胃的保健治疗作用。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泄泻等症。
梁丘穴理气和胃
取穴:屈膝,从膝盖骨右端,量约3个手指的上方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该穴归于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有理气和胃,止痛,泻胃火之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痉挛,胃痛,腹泻,不欲食等症状。
男人艾灸什么地方补肾 艾灸对男人的好处
男人坚持艾灸最大的好处就是补肾。肾阳最需要温补,补阳最好的方法是艾灸,加上艾灸还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这样等于直接给肾加热,将元阳之气运送到了肾脏,从而达到补肾的功效。男人补肾主要艾灸以下一些穴位。
头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风寒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发病较急,头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凤池穴,太阳穴,合谷穴,列缺穴施灸。
艾灸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痰浊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胃俞穴,然后取仰卧位,取印堂,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施灸。
艾灸功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血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舌淡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心俞穴,脾俞穴,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补益心脾,养血止痛。
肾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酸腿软,神疲乏力,遗精,妇女带下,舌红少苔。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穴,然后仰卧位,取关元,三阴交,太溪穴施灸。
功效:滋阴养肾,通络止痛。
牙疼艾灸什么部位
艾灸合谷通络镇痛
取穴: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即一手的拇指对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艾灸功效:疏风解表,通络镇痛。
主治:牙疼,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艾灸颊车祛风清热
取穴: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艾灸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主治:牙疼,牙髓炎,牙周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等症。
艾灸外关清热解表
取穴:取俯掌姿势,外关穴于前臂背侧,手背腕横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艾灸功效:清热解表,开窍醒脑,通经活络。
主治:牙疼,目赤肿痛,耳鸣耳聋,上肢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落枕,偏头痛,失眠等症。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慢性咽炎艾灸哪里
取穴: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固表屏风。
主治:咳嗽,喘逆,咽喉肿痛,恶寒发热,自汗,盗汗,感冒等症。
取穴: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艾灸功效:止咳,平喘,化痰。
主治: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打嗝,呕吐,神经性呕吐等症。
取穴:采用仰卧或正坐,膝关节屈曲,脚掌平踏床面或地面,以手扶患者侧踝关节前面,中指指端从内踝尖垂直下滑,至骨沿凹陷处定穴。
艾灸功效:利咽通便。
主治:咽喉干燥,失眠,惊恐不宁,目赤肿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