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如何鉴别诊断
高血脂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痰浊中阻:
证候:形体肥胖,心悸眩晕,胸脘痞满,腹胀纳呆,乏力倦怠,恶心吐涎,口渴不欲饮水,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腻,脉濡。
证候分析:肥人多痰湿,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眩晕;浊阴不降故恶心吐涎,中焦气机不降故有胸脘痞满、腹胀等症;津不上承则口渴而不欲饮水;痰湿困脾、脾失健运会出现纳呆、乏力、倦怠等症。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腻,脉濡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2)肝郁脾虚:
证候: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健忘失眠,口干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香,四肢无力,腹胀便清,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气机疏泄不利,则精神抑郁,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则急躁易怒,火热扰心则失眠,口干为肝胆有热之象;木旺克土,肝郁脾虚;水谷不化,精微无生,四肢百骸失去荣养则出现健忘,四肢无力。脾虚不运则不思饮食或饮食不香,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弦细,为肝郁脾虚之征。
(3)肝肾亏虚型: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肋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则有咽干口燥,上扰清窍则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热扰心神故有失眠多梦;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肾虚则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4)气滞血瘀:
证候: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或憋闷不适,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气滞血瘀,气机不能条达,则有性情急躁、胸胁胀闷或憋闷不适;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则有走窜疼痛,气血凝滞重者则出现肋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如2次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为≥6.0mmo1/L(230mg/dl)或甘油三酯(TG)≥1.54mmo1/L (14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4mmol/L(40mg/dl)、女性≤1.17mmo1/L(45mg/dl)者,即可确诊。按WHO标准可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其中巨型又分Ⅱa和Ⅱb两个亚型。
脂肪瘤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本病一般不难诊断。
2.病理诊断。
在治疗前,体表肿物一般不需穿刺检查,在皮下相对较深的肿物,可能凭手可能触及不准,可以照B超,B超可以判它的位置,大小,质地,是实质性的还是 囊性的,如果照彩超,可直接看到肿物的血液供应情况,血供丰富的,可能是恶性;长在浅表位置的痣或粉瘤,不用做B超,脂肪瘤可以做B超检查,血管瘤相对较 难处理,一般不能轻易手术,瘤内可能有丰富的血管,有的血管瘤没有明确的包膜,有的根部伸进肌肉,手术前一定要判断它的范围,有必要做彩色B超或血管穿刺 造影,彩超或血管造影可明确判断它的边界,包膜是否完整,周围大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组织的关系。
鉴别诊断
有时需与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皮样囊肿和皮肤猪囊尾蚴病等鉴别,必要时行穿刺抽吸检查。
1.血管脂肪瘤 瘤组织内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血管腔狭窄,其中有纤维蛋白性血栓。
2.皮肤猪囊尾蚴病 囊肿不分叶,可找到猪囊尾蚴。
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
一、实验室检查
1、除非伴肾病或尿毒症,尿常规通常无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血尿素氮正常。
2、CSF压力多数增高,偶可正常,细胞数正常,极少数患者有少量红细胞,蛋白轻微增高。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脑部CT
出现局限或广泛的低密度灶脑水肿表现,主要累及皮质下白质,偶尔累及皮质。Schwartz等发现,在高血压并发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常为双侧性,主要位于枕叶,也有位于顶叶、后额叶、小脑胼胝体的带状结构等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位于手术同侧的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高血压脑病缓解后,CT异常所见消失。
2、MRI
脑部MRI与CT改变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
在CT或MRI显示异常的部位,可见血流灌注增加。
4、眼底检查
视网膜动脉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强烈的痉挛、硬化或有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
5、脑电图
出现局限性异常或双侧同步锐性慢波,有时表现为节律性差。
慢性肾炎诊断鉴别
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相差显微镜检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应考虑本病。
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需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等相鉴别。
高血压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恶徒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
1、昏迷病人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
2、颅内占位病变,颅脑外伤、脑膜炎等疾病:根据发病急缓程度,外伤史、发烧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CT 、MRI,脑脊液等检查做出诊断。
3、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如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高血脂诊断鉴别
诊断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既往认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5.17mmol/L(200mg/dl)可定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浆三酰甘油浓度>2.3mmol/L(200mg/d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各地由于所测人群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测试方法的差异等因素,所制定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不一。但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合适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应该根据患者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来决定,发生风险越高,合适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应该越低。
新的标准建议在LDL-C浓度>130mg/dl时开始药物治疗,以LDL-C浓度<100mg/dl为治疗目标,如果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很高应该更早的开始药物治疗和采取更严格的治疗目标。低HDL-C浓度为冠心病的一项危险因素,为<40mg/dl。降低了三酰甘油的分类的标准,更注重其中度升高。
鉴别诊断
应与饮食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胆道阻塞,胆汁性肝硬化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相鉴别。
血虚鉴别诊断
诊断: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症。
1、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2、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3、多发群体:年老、体弱、久病、失血、脾胃虚弱、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患者。
便血诊断鉴别
便血诊断鉴别
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 ,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卵,则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虫病的诊断;大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脓细胞时,则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大便培养有利于发现致病菌;如考虑系血液病导致的便血,则应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等检查,必要时应作骨髓象检查。
(2)肛门指检:对便血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肛诊可发现内痔,息肉或直肠癌及狭窄等病灶。
鉴别诊断
1.痔核或肛裂,肛瘘
(1)是便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出血甚为多见。
(2)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3)肛裂患者排便时常有疼痛感。
(4)肛门视诊及指检常可确诊。
(5)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有利于诊断,可直接窥视到痔核等出血灶。
2.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发热,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痢疾杆菌),但慢性期大便培养的阳性率不高,仅15%~30%。
(3)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多较表浅,且边缘常不整齐。
3.阿米巴痢疾
(1)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成堆的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如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有确诊价值。
(3)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但水肿不显著,溃疡一般较深,常为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病变可发生在大肠的任何部位。
4.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为大便带血。
(2)常有血吸虫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等。
(3)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
(4)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有粟粒样黄色结节,有时还可见到溃疡或息肉等,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有血吸虫卵。
5.溃疡性结肠炎
(1)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呈反复发作,缓解过程,迁延不愈,发作期有腹痛,腹泻,常伴有里急后重,本病常最早侵犯直肠与乙状结肠,尔后病变可向上逐步漫延,直达回盲部;少数患者其病变可从右半结肠开始,再逐渐向左半结肠蔓延,大便一般为黏液脓血样便,重者可为血水样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但粪便多次反复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病变活动期,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小溃疡,黏膜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黏膜活检,病理如发现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及发现隐窝脓肿,对诊断有帮助,慢性期者肠道有时可发现炎性息肉,病程长者肠壁有增厚表现。
(4)X线钡剂灌肠对诊断也有帮助,可见到黏膜皱襞消失,结肠袋消失等表现。
(5)抗菌治疗效果差,而柳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缓解病情。
贫血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贫血性质的指标,经常应用的是由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计算出来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
MCV增大,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增高,是溶血的指征,降低而伴有小细胞增多症,为缺铁性贫血,降低而伴有大细胞增多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MCV,MCH,MCHC三者的变化,可将贫血鉴别为低血素小红细胞性贫血及高色素大细胞性贫血(MCV增大,MCHC高于正常值)三种。
如何确诊脑血管硬化病
一、医学检查
1、血脂测定,胆固醇》200~250mg%,甘油三脂》130mg%,β脂蛋白》450~600mg%。
2、脑血流图,包括药物试验。脑血流图有上升时间延长,重搏波减弱或消失,主峰夹角变钝,波幅下降表现。
3、脑电图,包括压颈诱发试验。
4、必要时作脑血管造影。
5、颅脑CT常有程度不等的脑萎缩和大小、数量不等的梗塞灶。
二、鉴别诊断
1、神经衰弱
早期症状类似,但神经衰弱发病年龄40岁,症状常于用脑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记忆力减退明显,无神经系统体征和实验室证据不支持脑动脉硬化的诊断等可以鉴别。
2、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
关键在于原发病的鉴别诊断,即脑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临床上很难鉴别。因为,往往两种原发疾病同时存在。一般讲,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病人发病年龄较早,精神症状出现前已有多年高血压史,精神因素常是诱发因素,精神症状发生较为迅速。情感障碍多为恐惧、焦虑,意识障碍多见,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较多。
3、颅内肿瘤
某些局灶性症状突出且呈进行性发展的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应与颅内肿瘤鉴别。后者常表现头痛且早晨明显,因咳嗽、用力而加剧,伴呕吐、视盘水肿,病程较短,进展较快,CT或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颅内占位病变。
4、其他
伴有明显的抑郁或焦虑情绪时,应注意与抑郁症、焦虑症鉴别;伴有癫痫发作时需与原发性癫痫或其他症状性癫痫鉴别。明确的躯体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区别功能性精神病。
老年人需要定期做身体检查,发现自己患有疾病要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保持正常体重,积极锻炼身体,以良好的心态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
视神经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间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视力骤然丧失,眼球运动时无疼痛,视盘肿胀趋于灰白色,视野缺损最常见为下分。在巨细胞动脉炎所致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轴,患者年龄大于50岁,多见于70岁,血沉和C反应蛋白进差有助鉴别诊断;肺动脉炎性(AION多见于40-60岁,病史中多数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沉淀吸烟史等。
2、Leber视神经病
常发生于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男性,可有或无家族史。一眼视力迅速森市,然后另眼在暑天至数月内浪市。可有视盘旁毛细血管抗张,视盘水肿,随后为视神经萎缩;线粒体DNA点突变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多数表现为178位点突变,也可有3460和14484位点突变。
3、中毒性或代谢性视神经病变
进行性无痛性双侧视力丧失,可能继发于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各种毒素如乙胺醇、氯喹、异烟肼、氯磺丙脲、重金属,以及贫血等。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 视力骤然丧失.眼球运动时无疼痛,视盘肿胀趋于灰白色,视野缺损最常见为下方。在巨细胞动脉炎所致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患者年龄50岁,多见于70岁,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检查有助鉴别诊断。非动脉炎性AION多见于40~60岁,病史中多数有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史等。
其他视神经病,如前露窝肿瘤导致视神经炎,应注意鉴别。
脑血管硬化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神经衰弱
早期症状类似,但神经衰弱发病年龄40岁,症状常于用脑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记忆力减退明显,无神经系统体征和实验室证据不支持脑动脉硬化的诊断等可以鉴别。
2、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
关键在于原发病的鉴别诊断,即脑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临床上很难鉴别。因为,往往两种原发疾病同时存在。一般讲,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病人发病年龄较早,精神症状出现前已有多年高血压史,精神因素常是诱发因素,精神症状发生较为迅速。情感障碍多为恐惧、焦虑,意识障碍多见,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较多。
3、颅内肿瘤
某些局灶性症状突出且呈进行性发展的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应与颅内肿瘤鉴别。后者常表现头痛且早晨明显,因咳嗽、用力而加剧,伴呕吐、视盘水肿,病程较短,进展较快,CT或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颅内占位病变。
4、其他
伴有明显的抑郁或焦虑情绪时,应注意与抑郁症、焦虑症鉴别;伴有癫痫发作时需与原发性癫痫或其他症状性癫痫鉴别。明确的躯体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区别功能性精神病。
高血压鉴别诊断方法
一、检查
一、确定有无高血压
测量血压升高应连续数日多次测血压,有两次以上血压升高,方可谓高血压。
二、鉴别高血压的原因
凡遇到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以排除症状性高血压。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分型,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尚有利于治疗时正确选择药物。血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电解质尤其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应作为高血压病病人的常规检查。
一血常规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无异常,但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Coombs试验阴性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畸形红细胞、血红蛋白高者血液粘度增加,易有血栓形成并发症包括脑梗塞和左心室肥大。
二尿常规
早期病人尿常规正常,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可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偶见管型。随肾病变进展,尿蛋白量增多,在良性肾硬化者如24小时尿蛋白在1g以上时,提示预后差。红细胞和管型也可增多,管型主要是透明和颗粒者。
三肾功能
多采用血尿素氮和肌酐来估计肾功能。早期病人检查并无异常,肾实质受损到一定程度可开始升高。成人肌酐>114.3μmol/L,老年人和妊娠者>91.5μmol/L时提示有肾损害。酚红排泄试验、尿素廓清率、内生肌酐廓清率等可低于正常。
四胸部X线检查
可见主动脉,尤其是升、弓部迂曲延长,其升、弓或降部可扩张。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时有左室增大,有左心衰竭时左室增大更明显,全心衰竭时则可左右心室都增大,并有肺淤血征象。肺水肿时则见肺间明显充血,呈蝴蝶形模糊阴影。应常规摄片检查,以便前后检查时比较。
五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时心电图可显示左心室肥大或兼有劳损。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差不大,假阴性为68%~77%,假阳性4 %~6%,可见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性不很高。由于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左房舒张期负荷增加,心电图可出现P波增宽、切凹、Pv1的终末电势负值增大等,上述表现甚至可出现在心电图发现左心室肥大之前。可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六超声心动图
目前认为,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比较,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室肥厚最敏感、可靠的手段。可在二维超声定位基础上记录M型超声曲线或直接从二维图进行测量,室间隔和或或心室后壁厚度>13mm者为左室肥厚。高血压病时左心室肥大多是对称性的,但有1/3左右以室间隔肥厚为主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比>1.3,室间隔肥厚常上端先出现,提示高血压时最先影响左室流出道。超声心动图尚可观察其它心脏腔室、瓣膜和主动脉根部的情况并可作心功能检测。左室肥厚早期虽然心脏的整体功能如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仍属正常,但已有左室收缩期和舒张期顺应性的减退,如心肌收缩最大速率Vmax下降,等容舒张期延长、二尖瓣开放延迟等。在出现左心衰竭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室、左房心腔扩大,左室壁收缩活动减弱。
七眼底检查
测量视网膜中心动脉压可见增高,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见下列的眼底变化:
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
Ⅱ级A: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
B:视网膜动脉显著硬化
Ⅲ级:Ⅱ级加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
Ⅳ级:Ⅲ级加视神经乳头水肿
八其他检查
病人可伴有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及载脂蛋白A-Ⅰ的降低。亦常有血糖增高和高尿酸血症。部分病人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升高。
高血压如何鉴别诊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 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 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高血压分为3级:
1级高血压(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0mmHg。
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
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
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
②心力衰竭;
③肾功能衰竭;
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需考虑:
1、急,慢性肾炎;
2、慢性肾盂肾炎;
3、嗜铬细胞瘤;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肾血管性高血压。
高血压肾病诊断鉴别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年龄多在40~50 岁以上,高血压病史5~10年以上。早期仅有夜尿增多,继之出现蛋白尿,个别病例可因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短暂性肉眼血尿,但不伴明显腰痛。常合并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和(或)脑血管意外史。病程进展缓慢,少部分渐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多数肾功能常年轻度损害和尿常规异常。恶性高血压者舒张压需超过16Kpa(120mmHg),伴有明显心脑合并症且迅速发展,大量蛋白尿,常伴有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二、体检发现
一般血压持续性增高(20.0/13Kpa,150/100mmHg以上);有的眼睑和/或下肢浮肿、心界扩大等;多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当眼底有条纹状、火焰状出血和棉絮状的软性渗出,支持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诊断。伴有高血压脑病者可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鉴别诊断
应除外各种继发高血压,尤其是慢性肾炎高血压型,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应与急进性肾炎,系统性血管炎等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