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护理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护理

1.管理传染源 对于乙型肝炎病人可不定隔离日期,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对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HBsAg转阴者,可恢复原工作。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

HBsAg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此类人员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3. 易感人群保护 乙肝疫苗高效安全,可按0、1、6月程序,三角肌肌注。血源疫苗每次10~30μg,重组疫苗5~10μg。产生的抗-HBs效价与保护作用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认为>10U/L才具有保护作用。对于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损害者应加大接种剂量或次数。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国内生产的HBIg多数为U/ml,用量应为0.075~0.2ml/kg。

肝炎的早期症状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简称HAV)引起。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

4、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简称HDV)引起。

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简称HEV)引起。

6、庚型病毒性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简称HGV)引起。

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此外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素养、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等。

肝炎的早期症状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简称HAV)引起。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

4、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简称HDV)引起。

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简称HEV)引起。

6、庚型病毒性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简称HGV)引起。

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此外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素养、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等。

上述分类方法是依据其病原学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临床上还有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依据肝炎患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的,通常可分为以下四种:

1、急性肝炎:根据其是否出现黄疸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较重)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2、慢性肝炎:根据临床是否反复发作等特点又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两种。

3、重症肝炎:根据发病经过又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三种。

4、淤胆型肝炎:根据发病经过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很多人一听到肝炎就会害怕,害怕会传染。那么肝炎会传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说法。

预防肝炎传染的方法

一、想要疾病远离自己,在生活中最好就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这样才会远离疾病的发生。就是要不断的加强发生的献血员的治理;最好就是加强医源性传播的治理;以及是进行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或者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留意隔离,卫生用品分开用。患者的衣物清洗时用84消毒液浸泡或用过氧乙酸浸泡,患者的餐具逐日用开水煮透消毒。居室可用高锰酸钾少许甲醛约70ML,即可产生刺鼻的浓烟,封闭门窗熏室内物品。

二、健康是自己争取来的,毕竟发生疾病是需要治疗的,只有治疗才会有希望康复。健康者应该及时的吗,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经过医生进行注射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因为进行注射了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保护性的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体,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

三、避免传染的发生,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毕竟乙肝的发生离不开传染的发生。避免传染乙肝(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生活中就要做好预防措施很重要,如果是发生了和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后,出现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适的症状后,应该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进行科学的检查,查看是否感染了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便于采用积极的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

乙肝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吗

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但是他们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较高,达到65.3%。他们的化验结果均显示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但是表面抗体或核心抗体为阳性。这说明他们曾感染过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但体内产生了抗体。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接触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触也在所难免,感染的机会很多,但是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配偶的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却极低,这是为什么?由于成人往往具备健全的免疫体系,体内具有正常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功能,当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内后,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即动员起来,识别并清除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使病毒无藏身和落脚之地。

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目前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五种病毒。我们都知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性疾病,所以我们应该要时刻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感染,首要前提就是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哪些传播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肝炎。

【常见病因】

(1)酗酒:酒精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

(2)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病毒性肝炎。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3)病毒感染:由多种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病毒性肝炎和庚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其他: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细菌性传染病中的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但因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而肝脏发炎仅仅是疾病中的一部分表现,故诊断多不困难,较少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

(1)甲肝与戊肝:这两种肝炎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或戊肝病毒从病人粪便排出,特别是早期病人排毒量大,传染性强。粪便可以污染食物、水源,以及通过日常接触污染健康人的手,健康人一旦食入带有甲肝或戊肝病毒的食物、水,或生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瓜果便可发病。

(2)乙肝的传播方式: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一起工作、握手、拥抱、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静脉注射禁品、男性同性恋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患者的家人应该积极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传染。另外,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则应该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科学治疗,否则的话,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危害是很大的,严重时甚至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通过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引起感染。

2、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3、血液传播: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

4、医源性传播: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它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另外,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二、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

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

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

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

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指征;

⑤食具、洗漱刮面用具专用。

乙肝会不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

一、生理上危害;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含有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假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发展为肝硬化(liver甚至肝癌,从而危及人生命安全。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来说都存在一定程度肝损伤。还会出现诸如消化道症状、黄疸症状、全身症状等,从而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大痛苦。

二、心理上危害;对于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由于人们错误熟悉,经常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造成歧视,尤其在找工作方面,另外还有来自于为自己病情担心,治疗用度担心等,这些都使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感到自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并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

三、生活上危害;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日常饮食及生活中社交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庭生活、夫妻生活等也都会造成极大影响。

1、持续稳定终生携带的状态。

2、会引起各种病变活动,发展成各型肝炎,会有一部分会发展为急性肝炎,而这时将是治疗转阴的大好时机。

3、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危害,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肝炎,再发展为肝炎后的肝硬化,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发病较急,病程短小,大多经1-3个月康复,一般不超过半年。但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恢复要较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要慢。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在病原学、流行病学、血清学、疾病过程和肝外表现等方面有一定区别,但在临床表现都极为相似。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可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发热、有或无身目黄染(发热、黄疸以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为多见)。

急性肝炎的体征以肝脏肿大(表面光滑)为主,且多有压痛或触痛,肝脏质地软或充实,仅少数患者有脾脏肿大。

急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急性肝炎白细胞常稍低和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肝功能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正常,常大于正常最高值4倍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B超:急性肝炎为肝细胞光点增粗、增强改变为主。

急性肝炎的症状与体征一般1-3个月后逐渐消失,很少有超过半年者。

病毒性肝炎不能吃什么

病毒性肝炎不可以乱吃东西,否则,极容易就会诱发病情恶化,病毒性肝炎常见的有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等五种,其中最为熟知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我们常说的乙肝。

既然饮食不合理会导致病情恶化,那么,病毒性肝炎不能吃什么,病毒性肝炎吃什么会诱发病情恶化呢?

病毒性肝炎应严格戒烟,酒,过多的甜食也不可以,也不能吃辛辣食品,为了自身病情着想,也不要盲目进补,禁忌油腻,油炸食物等,这些饮食方面的习惯,如果不注意,都会有诱发病情恶化的可能。

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抗病毒治疗,这些保肝常识只能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种肝损伤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病毒,因此,也就无法让患者摆脱病毒性肝炎带来的疼痛和折磨。

具有疗程短、作用快、疗效确切、康复率高的优势,能够快速识别并清除变异的病毒株,避免耐药的发生;同时还能避免传统治疗停药后造成停药后病毒反复反弹的弊病。

乙肝预防预后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全程接种共计3针,按照0、l和6个月程序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2、意外接触HBV感染者血液和体液后的处理: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 ALT等水平,并于3和6个月内复查。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县城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疫苗或是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1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疫苗 (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各20μg)。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保健:

1.绝对卧床是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措施,经1~2个月观察,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抑制HBV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经过规范化治疗后,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也不会对寿命有太大的影响。

2.禁酒,避免一切不利于肝脏的药物和因素。

肝炎潜伏期多久

肝炎病毒入侵入体后,直到临床最初症状出现,这一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而长短不一。

①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

②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③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在输血后潜伏期平均为7.8周(5—12周),最长可达30周,最短2周左右(见于血友病患者)。

④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型肝炎)的确切潜伏期尚不清楚。有人用丁肝病毒阳性血液输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后14日即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和类似乙肝的临床表现。

⑤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40日(10一60日),较乙型和丙型肝炎为短,但较甲型肝炎稍长。

⑥庚型病毒性肝炎(简称庚型肝炎)的潜伏期尚无公认的资料,有人认为输血后庚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为6l日。

病毒感染有哪些种类

1.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的感染。②流行性感冒。③流行性腮腺炎等。

2.胃肠道病毒性疾病

①脊髓灰质炎。②库克萨基病毒感染。③ECHO病毒感染。④病毒性胃肠炎。包括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腺病毒性胃肠炎、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冠状病毒性胃肠炎和杯状病毒性胃肠炎等。

3.肝脏病毒性疾病

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等。

相关推荐

乙型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

1.药物性肝炎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2.胆石症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

肝炎的危害是什么

乙型病毒性肝炎危害乙型病毒性肝炎危害有很多 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乙肝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具有传染性,且难于控制。2、携带乙肝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3、乙肝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4、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绝不仅仅限于肝脏本身,它还

乙肝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

什么会引起肝炎

肝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性改变,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为病毒性肝炎,比方说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可引起一个病毒性肝炎,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出现一个酒精性的肝炎,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可以出现药物性肝炎,比方说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 EB病毒感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肝炎; 还有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中毒性肝炎。

甲肝的诊断鉴别

一、甲肝的诊断甲肝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测定ALT有助于早期肝炎的诊断,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常常>10倍正常值以上,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但ALT升高并无特异性,单项ALT较正常值升高2倍以上,排除其它原因,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才有诊断价

肝炎病毒是什么引起的

(1)酗酒:酒精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2)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

肝硬化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

肝硬化是传染病吗?肝硬化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但由于很多人都对其缺乏详细认知,总把肝硬化与“传染性肝病”联系到一起,认为肝硬化一定也会传染给他人。肝硬化并一定是传染病,人们之所以有些人误认为“肝硬化是一种传染病”,是临床可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和诱因很多,如长期大量饮酒、慢性肝病以及药物、毒物损害等等,但最常见的就是慢性肝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据调查显示我国肝硬化患者中约有

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阻断

建议你从现在开始,每月注射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200单位,直至分娩.帮助胎儿建立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胎儿出生后应按规定注射乙肝疫苗,并在出生时及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感染的机会,是可以母乳喂养。怀孕前做有效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大概时间需要一年以上,而后停药半年。同时,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定量。如果长期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定量较低,则传染

肝炎康复保健

疾病预后肝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预后不同。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无慢性化,预后好。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多数戊型肝炎的预后良好。多在1~4周恢复,没有发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例。小部分伴随着胆汁淤积的患者病程可能会长一些。成年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多能完全康复,少数会转成慢性肝炎,而在婴幼儿时期感染的乙型肝炎常常转成慢

妊娠合并肝炎要怎么办

妊娠合并肝炎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危害较大。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