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结节性硬化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结节性硬化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眼部病变

50%患者有视网膜胶质瘤,称为晶体瘤。眼底检查在眼球后极视乳头或附近可见多个虫卵样或桑椹样钙化结节,或在视网膜周边有黄白色环状损害[2] 。此外尚可出现小眼球、突眼、青光眼、晶体混浊、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2.肾脏病变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囊肿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或腹部包块等,在TSC死亡者中因肾脏疾病而夭折者约占27.5%,是该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3.心脏病变

47%~67%患者可出现心脏横纹肌瘤,该肿瘤一般在新生儿期最大,随年龄增大而缩小至消失,可引起心力衰竭,是本病婴儿期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产前超声最早能在妊娠22周时发现肿瘤,提示患TSC的可能为50%。

4.肺部病变

肺淋巴管肌瘤病(LAM)累及肺部常见于育龄女性患者,是结缔组织、平滑肌及血管过度生长形成网状结节与多发性小囊性变,可出现气短、咳嗽等肺心病、自发性气胸的表现。

结节性硬化症检查

1.头颅平片

脑内结节性钙化和因巨脑回而导致的巨脑回压迹。

2.头颅CT或MRI

平扫可见室管膜下脑室边缘及大脑皮层表面多个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病灶,部分结节可显示高密度钙化,为双侧多发性,增强呈普遍增强,结节更清晰,可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结节。皮层和小脑的结节有确诊意义。

3.脑电图

可见高幅失律和各种癫痫波。

4.脑脊液

正常。

5.腹部超声

可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多囊肾。

6.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现心脏横纹肌瘤,肿瘤在最初三年内变小过程显著,成年逐步消失,故大龄儿童及成人检测阳性率低。

7.心电图

可发现心律失常,常见预激综合征。

8.胸部X线

结节性硬化病怎么治疗

抗癫痫治疗,早期控制癫痫发作有助于预防继发的癫痫脑病和认知行为损害,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推荐个体化用药方案,研究显示氨己烯酸对73%的TSC婴儿痉挛症患者有效,TSC相关癫痫可能对多种抗癫痫药效果不佳,部分小样本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可达到满意效果。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瘤直径大于3.5cm~4.0cm时易发生出血而出现疼痛,此时有干预指征,可行肾动脉栓塞或肾部分切除术。部分研究也证实mTOR抑制剂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效,但FDA尚未批准此适应证。

肺淋巴管肌瘤病多见于育龄妇女,提示雌激素可能参与刺激肺部平滑肌细胞生长。孕酮激素治疗和/或卵巢切除术可减少雌激素产生,但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研究显示mTOR抑制剂对肺淋巴管肌瘤病有效,同样FDA也尚未批准此适应证。

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行手术治疗,面部皮脂腺瘤可整容治疗。

硬皮病有哪些诊断标准

系统性硬皮病是硬皮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又可以分为肢端硬化病和弥漫性硬皮病这两种小类型。

硬皮病的诊断标准

系统性硬皮病次要诊断标准有三条,手指硬皮病是最常见的一条,第二条是缺血所致的指尖凹陷或指垫(趾肚)组织消失,第三条是双侧肺基底纤维化,标准胸片上显示双侧网状的线形或线形结节状阴影,以肺的基底部分明显,可呈弥散性斑点或"蜂窝肺"外观。这些改变不能归因于原发性肺部病变。

最重要的标准是系统性硬皮病的主要标准,其内容是近端硬皮病,手指和掌指关节以上皮肤对称性增厚、绷紧和硬化。这类变化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和颈及躯干(胸和腹部)。

以上就是关于硬皮病的诊断标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肾错构瘤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肾错构瘤分为两种类型:

①有结节性硬化者:无病状,双侧,肿瘤小,多发,发病年龄小。

②不合并结节性硬化者:常有自觉病状,多发或单发,单侧,肿瘤较大,发病年龄亦较大,以上是1960年代分型,随着影像学进步尤其是超声检查的普及,无结节性硬化者也可发现为双侧肾,多发,小病灶,并无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见到的肾错构瘤往往为体检偶然发现,症状不明显。

二、发病机制

肾错构瘤常为双侧,呈黄色或灰色,常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肿瘤因3种主要成分即血管、脂肪细胞和平滑肌而命名。尽管有恶性报道,目前认为肾外或淋巴结受累反映了肿瘤多中心,而非转移。其为恶性无充分的标准。

白色胎记的危害

单纯的白色胎记对身体健康是没有什么伤害的,但是白色胎记并发症会带来不必要的健康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发现孩子出现白色胎记时候,尽早带孩子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防止一系列并发症和病变的可能。

白色胎记伴随症状一般是结节性硬化症,婴儿时期癫痫发作的形式往往是无征兆点头、同时伴随弯腰、两手上举、两腿前踢、抽搐一次,过几秒后又抽搐一次,表现为一连串的抽搐,有时一次发作连续抽搐4-5次或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抽搐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会转变成其它不同形式的癫痫病,癫痫病是一种单纯用药很难控制的疾病。100年前,就已经有人总结了结节性硬化症的三大特点:皮脂腺瘤、智力低下、癫痫。

白色胎记患有结节性硬化症的病儿,在婴儿时期癫痫发作的形式往往是突然点头、同时弯腰、两手上举、两腿前踢、抽搐一次,过几秒后又抽搐一次,表现为连串的抽搐,有时一次发作连续抽搐4-5次或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抽搐的形式减少,往往转变成其它形式的癫痫病,而且用抗癫痫药很难控制。早在100年前,有人总结了结节性硬化症的三大特点,即智力低下、癫痫和皮脂腺瘤。其实,结节性硬化症在小儿时期最先出现的异常是皮肤色素脱失斑,发生率约85%。

结节性硬化症

(1)神经系统

脑内多发性结节样肿瘤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癫痫和智力低下都归咎于脑内的结节性硬化,大多分布往大脑半球皮层,额叶较多,表面呈灰白色,质硬,触之如马铃薯般,大小数目不一。结节内若有钙质沉积,X线颅片上可见异常钙化影。底节表面亦为结节好发部位,尾状核头部尤为多见,位于室管膜下,向侧脑室伸入,可高出侧脑室底表面,形如烛泪,在气脑造影或CT片上亦可见侧脑室底面不光整,有诊断意义。在作者所见3例中有l例蝶鞍上方有钙化影,气脑造影则见左侧侧脑室前角底界上移。中枢神经系统其他各部如小脑、延髓、脊髓也都可有结节存在。

脑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皮质的细胞层次结构紊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神经细胞相对减少、退行性变,并可见巨细胞出现于结节深处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病理改变最多的地方,偶也见于皮层下白质中,形成异位,大多认为是畸形发育的胶质细胞,Kveim(1937)认为此种巨细胞丰富的突起和纤维是结节坚硬的原因。Critchle)发现某些巨大细胞内有Nissl小体及细小的网状结构,属神经细胞,反对都是胶质细胞之说。

上述脑内结节及其微观变化不仅是影像学改变的基础,也是本病患者癫痫、智力发育低下或痴呆,以及颅内高压、脑积水和脑电图异常的病理基础。

(2)皮肤

皮脂腺瘤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在Dawson(1954)分析的46例中有少数无癫痫或智力低下,但皆有皮脂腺瘤。青春期遍布于鼻翼两侧,形似蝴蝶。作者所见3例中,2例为黄褐色;l例呈橙黄色,略带红。Pringle认为皮脂腺增生和上皮变薄是皮脂腺瘤的病变特点,但Hallervorden(1890)认为最重要的变化是真皮中有成群的上皮细胞,而皮下组织可见与上发无关连的毛囊和汗腺异位及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总之,皮脂腺瘤的病理改变并非一律,据微血管扩张程度可分为Pringle型和Balzer型;另有一种由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的坚硬的血管结节则称为Hallopean—L redde型。总之,据上述各家报道的病理变化,血管扩张、结缔组织增生、真皮中有大量异位的上皮细胞、皮下组织中有异位的毛囊和汗腺等形成的皮脂腺瘤,成为本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此外,本病还有许多皮肤症状:如鲨革斑、咖啡斑、色素斑、脱色斑等。甲下纤维瘤少见,F0wler(19l0)一组29例,Critchley另一组29例都无此症状。作者报告的3例中,2例有脱色白斑,2例有咖啡斑,2例有鲨革斑;2例双足共4趾的甲旁或甲下各有米粒至豌豆大的纤维瘤;1例的右膝皮下还有一鸡卵大肿块,质坚硬,可移动,无压痛,文献未见报道。

(3)眼

眼底视网膜占晶状体瘤也较常见。呈扁平或圆形灰白色小结节,由未分化的成胶质细胞增生而成。Vonder Hoeve曾认为视网膜上部结节常见;作者3例连同家属7人均未见视网膜结节,仅l例左眼视网膜颞侧上象限近视乳头处见半粒米大小白斑,与Snapper(1940)所见类同,无临床意义;但亦有人认为它是本病少数顿挫型的唯一体征。

(4)骨胳

本病骨胳变化主要表现是骨质硬化、囊性变及皮质增厚。颅骨片上常见内板增厚和密度增高的斑块,掌、指、跖、趾诸小骨骨皮质增厚,囊形变及骨质吸收。椎骨、长骨与骨盆的髓质亦有囊性变,其外围多有硬化边缘。还可见脊柱裂、多指(趾)、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等畸形变化。

(5)内脏

本病有脏器畸形或肿瘤者亦不少。心、肾肿瘤较常见,有的是多发性。肾肿瘤往往包含脂肪、平滑肌、上皮细胞、血管等多种组织;心脏肿瘤则都是横纹肌瘤,常引起心电图异常。心脏肿瘤的细胞类别可包括疏密交错的纤维网,心肌层内成熟脂肪细胞团,“蜘蛛样细胞”及个别星形细胞;肿物与正常心肌组织分界清楚。上述心、肾病变都是发育异常所致的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

结节性硬化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寻常痤疮:有黑头粉刺、脓疱以及炎症性丘疹,绝大多数患者过青春期后症状逐年减轻以至消失

2.囊性腺样上皮瘤病(epitheliomaadenoidescysticum):为多发、对称、正常皮色的坚韧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面部,其特点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但有些发生在额、眼睑和上唇。无智力障碍。

结节性硬化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约30-60%的病人可有眼部损害,视网膜晶体瘤最具特征性,少数可突然失眠;少数病人突眼、白内障、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少数患者还可以伴发内脏肿瘤,以肾肿瘤最多见,其次是心横纹肌瘤。此外还可以伴发有骨骼病变。

多发性硬化病诊断标准

目前,确诊多发性硬化并没有特异的方法。国内外都提出了不少诊断标准,内容大同小异,值得参考。临床上最简单、最基本的诊断标准是,患者至少有两次发作,病变至少多于一个部位。但是如果临床表现(复发缓解)提示多发性硬化,第二个病灶未必表现于临床,有实验室检查资料支持也可以诊断。 为了帮助诊断多发性硬化,患者有必要配合医生做以下四方面的调查;

1. 完成影像学检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多部位病灶;

2. 通过脑脊液检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免疫炎性活动;

3. 通过电生理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临床和临床下脱髓鞘病变的电生理学异常;

4. 排除其他相似疾病的检查项目。

一般说来,综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对反复发作的脑干和脊髓内的孤立病灶,应追踪观察。

为什么会有白色胎记

一般情况下,无害的白色胎记是由于局部气血凝滞不通,再加上同时伴有微量元素的缺乏造成的。上述原因会导致宝宝的外胚叶神经脊色素细胞的异常增多,最终导致皮肤由内向外色素逐渐传导致皮肤,并不断加重而扩散蔓延。

另外一种白色胎记属于病理性的,最常见于结节性硬化症的病人。有人总结了结节性硬化症的三大特点,即智力低下、癫痫和皮脂腺瘤。其实,结节性硬化症在婴儿时期最先出现的异常是皮肤色素脱失斑,发生率约85%。

结节性硬化的治疗

结节性硬化西医治疗

1.若脑电图结果显示具有恒定单个局限痫样放电的患者,可以用手术切除皮层或皮层下结节,达到治疗目的;

2.有智力障碍的患者可选用三乐喜0.1~0.2 3/d次,脑复康0.4-0.8 3/d次,中药蒲参益智胶囊2粒 3次/d,对症治疗;

3.对高幅失节律的婴儿痉挛症,可试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氯硝基安定治疗。

(1)出现癫痫的出现先兆,首先要保护好舌头,抢在发作之前,将缠有纱布的压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若发作之前未能放入,待病人强直期张口进再放入,阵挛期不要强行放入,以免伤害病人。

(2)发作期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大发作时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抽搐时口中不要塞任何东西,不要灌药,防止窒息。

(3)癫痫病人抽搐是大脑过度放电,一旦发作,不能控制,只能等放电终止,抽搐才能停止。

结节性硬化中医治疗

(一)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背三针、鸠尾、筋缩、腰奇、间使、额三针、丰隆。配穴:中脉、照海、神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渊、三冲、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酌情选用4~6穴。背上针取0.6~1.5寸芒针循督脉透刺,如神道透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阴关。进针后中等频率(120次/分)捻转1分钟。额三针为双侧眉冲穴沿膀胱经透刺二针,取此连线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顶点沿督脉透针。余穴邪实用泻法,体虚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疗效:经上方治疗124例,配合三元辨证疗法,显效85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06%。

②头针

取穴:癫痫穴,顶中线,额中线,顶旁线,枕上正中线,颞后斜线。

癫痫穴位置:风池内1寸上1寸,斜方肌尽头处。

治法:进针后用G-6805治疗仪通低频脉冲电30分钟,发作严重者可适当延长通电时间。通电以麻感达到前额为好,亦可在脑电图病灶部位进行针刺通电。隔日1次。

③穴住埋线

取穴:主穴:脊中、筋缩。配穴:大椎、长强、膻中、中脘、气海、内关。

治法:每次选1个主穴,辨证选用1~2个配穴。主穴常规消毒后,切开皮肤,用3号羊肠线3厘米埋人,不缝合。配穴用18号穿刺针埋线。每次埋线为一疗程,每疗程3个月。

疗效:用此法治疗816例,显效678例,有效138例,总有效率为10O%。大多数患者埋线1~4次。

④艾灸

取穴:a.百会、大椎、身柱;b.前顶、神道、筋缩;c.百会、脊中、腰奇、鸠尾。

治法:上述三组穴位,顺序选用。每年小暑至处暑灸治1次,连续2~3年。穴位局部消毒,用0.2%普鲁卡因局麻,蒜汁涂抹后艾灸,头部穴位4~5壮,胸背部5~7壮或7~9壮,体弱及儿童酌减。灸后穴位起泡处敷贴药油膏,并服食公鸡、鱼类以促使其化脓。药膏每日一换,至灸疤愈合。

(二)口服中药

口服中药较多,效果也不尽相同。中药讲究“对症施治”,同一种药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癫痫病患者,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礞石滚痰散的不同药物配伍对癫痫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结节性硬化病中医治疗方法

(一)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背三针、鸠尾、筋缩、腰奇、间使、额三针、丰隆。配穴:中脉、照海、神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渊、三冲、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酌情选用4~6穴。背上针取0.6~1.5寸芒针循督脉透刺,如神道透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阴关。进针后中等频率(120次/分)捻转1分钟。额三针为双侧眉冲穴沿膀胱经透刺二针,取此连线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顶点沿督脉透针。余穴邪实用泻法,体虚用补法,留针 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疗效:经上方治疗124例,配合三元辨证疗法,显效85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06%。

②头针

取穴:癫痫穴,顶中线,额中线,顶旁线,枕上正中线,颞后斜线。

癫痫穴位置:风池内1寸上1寸,斜方肌尽头处。

治法:进针后用G-6805治疗仪通低频脉冲电30分钟,发作严重者可适当延长通电时间。通电以麻感达到前额为好,亦可在脑电图病灶部位进行针刺通电。隔日1次。

结节性硬化病患者及家属须知

l.结节性硬化病患者不能骤减或停服抗病药,以免引起癫酰持续状态。

2.克服自卑感及恐惧心理,避免疲劳、紧张诸因素刺激。

3.加强体质锻炼,起居有规律,忌烟酒等刺激食物。

4.严禁开车、游泳、夜间独自外出等活动如有发作预兆,应立即卧倒,避免跌伤。

5. 对意识尚未完全恢复的病人,加强观察。本病不宜长期病休,可在药物的控制下继续工作或学习,不要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

6. 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避免过饱,多食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乳制品,及高蛋白和含磷脂丰富的食物。

7. 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避免精神刺激、压力,以防诱发和恶化。

结节性硬化治疗

本病属于染色体疾病,导致染色体畸形改变的病因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若孩子有发育异常倾向,应及时做染色体筛查,明确后应及时行人工流产,以避免疾病患儿出生。

1、癫痫患者不能骤减或停服抗病药,以免引起癫酰持续状态。

2、克服自卑感及恐惧心理,避免疲劳、紧张诸因素刺激。

3、加强体质锻炼,起居有规律,忌烟酒等刺激食物。

4、严禁开车、游泳、夜间独自外出等活动如有发作预兆,应立即卧倒,避免跌伤。

5、对意识尚未完全恢复的病人,加强观察。本病不宜长期病休,可在药物的控制下继续工作或学习,不要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

6、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避免过饱,多食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乳制品,及高蛋白和含磷脂丰富的食物。

7、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避免精神刺激、压力,以防诱发和恶化。

8、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毛发上皮瘤要跟哪些疾病区分

毛发上皮瘤,又名囊性腺样上皮瘤、多发性良性囊性上皮瘤、多发性丘疹性毛发上皮瘤可分为单发及多发两型,多发型病例与遗传有关,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单发型者则未见家族史。多发性毛发上皮瘤通常多发于20岁以前,女性多见。面部最常见。直径在2~5 mm,少数较大损害可发生于头皮及背部。通常为正常皮色、硬固的丘疹,呈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实,有时有透明感,有时尚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偶可形成斑块,极少破溃。肿瘤发生后数年内可渐渐长大,但以后停止增长。个别病例小损害可融合成较大的结节,甚至如皮肤黑热病之狮面状。面部损害特点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的多数丘疹,但有些发生在额部、眼睑、上唇、颈部也较常见,有时甚至发生在外耳部。儿童期开始发病的患者到青春期仍可出现许多新疹,通常无自觉症状,但有时有轻度烧灼感或痒感。本病例有毛发上皮瘤的临床改变及病理改变等特点,遗传史及家族史无异常,还需继续跟踪访查,但诊断基本成立。

临床上需要与结节性硬化病、汗管瘤、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相鉴别。毛发上皮瘤与结节性硬化病的皮疹有时候较难区别,但发亮半透明而红的皮疹仍为结节性硬化病的特征,且其还具有癫痫、智力缺陷及其他系统病变,皮疹病理改变也不相同。与汗管瘤的皮疹有时也难区别,但汗管瘤多在眼睑,主要在下睑,瘤体小、软、不融合,病理改变不同。毛发上皮瘤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同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在儿童或青少年起病,广泛散发于颈、面、头皮、腹部、背部等处,群集多发丘疹和小结节,大小不一致,晚期可形成溃疡,面部病变处色素较深,常伴发牙源性囊肿、骨骼异常,面部也可因溃疡而破坏及残缺,甚至病变侵袭,累及脑、肺,皮疹病理改变也大不相同。

本病治疗手段不多,单发型者可手术治疗,但多发者尚无满意治疗方法。较少损害可试用电干燥或电凝治疗。本例考虑到患者皮疹较多发密集,且病理提示皮疹深达真皮,患者现年14岁,皮肤较嫩,不宜行激光手术治疗,临床跟综观察。

相关推荐

白色胎记对人会有哪些危害

1.、随着年龄的增长,抽搐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会转变成其它不同形式的癫痫病,癫痫病是一种单纯用药很难控制的疾病。 2.、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总结了结节性硬化症的三大特点:皮脂腺瘤、智力低下、癫痫。其实,结节性硬化症在小儿时期,最先出现的异常是皮肤色素脱失斑,发生率约85%。 3.、单纯的白色胎记,对身体健康是没有什么伤害的,但是白色胎记并发症,会带来不必要的健康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发现孩子出现白色胎记时候,尽早带孩子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防止一系列并发症和病变的可能。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与鉴别

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一)辅助检查:X线平片可见各种骨骼畸形;椎管造影、CT及MRI可发现中枢神经肿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基因分析可确定NFI和NFⅡ类型。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①NFI诊断标准(美国NIH,1987):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一级亲属中有NFI患者;2个或2以上Lisch结节;骨损害; ②NFⅡ诊断标准:影像学确诊双侧听神经瘤,一级亲属患NF

左肾错构瘤很严重吗

肾错构瘤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能伴有结节性硬化,后者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为双肾多发病灶,合并智力发育迟缓,面部蝴蝶状皮脂腺瘤等。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但我国肾错构瘤患者绝大多数并不伴有结节性硬化。 一、肾错构瘤临床特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错构瘤)可伴结节性硬化,此系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是遗传的家族性疾病,80%病人脸部有蝴蝶状皮脂腺瘤,其他器官如脑、眼、骨、心、肺亦有病变。大脑发育迟缓、智力差、有癫痫发作,多为双肾多发病源。中国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绝大多数并不伴有结节性硬化,80%为

肝硬化结节是怎么回事

结节性肝硬化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其相关特征为: 1、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比较均匀,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过1cm,纤维隔较细,假小叶大小一致。此型肝硬化最多见。 2、大结节性硬化:结节较粗大,且大小不均,直径一般在1~3cm,以大结节为主,最大直径可达3~5cm,结节由多个小叶构成,纤维隔宽窄不一,一般较宽,假小叶大小不等。此型肝硬化多由大片肝坏死引起。 3、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为上述二型的混合型,大结节和小结节比例大致相等。此型肝硬化亦甚多见。 4、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称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

肺纤维化会遗传吗

有些致肺纤维化疾病有遗传背景。如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性硬化症、代谢蓄积性疾病。

结节性红斑的疾病诊断

1.硬红斑 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常单发或为数个,皮损较结节性红斑为大,病程长,可自发性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不同程度萎缩。 2.回归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为结节性红斑皮损,主要位于胸、腹、股、臀,成团出现,消失后留有局部萎缩和碟形凹陷,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病理改变为脂肪组织炎。 3.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 为出现在小腿的结节性红斑样皮疹,通常病程早期可发生在单侧,无痛,呈离心性扩大,边缘鲜红,中央变白,可逐渐变平而形成斑块,大小为10~20cm,持续时间两个月到两年不等,表现有色素沉着,也称游走性

结节性硬化症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特征是口鼻三角区皮脂腺瘤,对称蝶形分布,呈淡红色或红褐色,为针尖至蚕豆大小的坚硬蜡样丘疹,按之稍褪色。90%在4岁前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很少累及上唇。85%患者出生后就有3个以上1mm长树叶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脱失斑,在紫外灯下观察尤为明显,见于四肢及躯干。20%可在10岁以后出现腰骶区的鲨鱼皮斑,略高出正常皮肤,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呈灰褐色或微棕色斑块。13%患者可表现甲床下纤维瘤,又称Koenen肿瘤,自指(趾)甲沟处长出,趾甲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可为本病惟一皮损。其中3个以上的色

结节性硬化症预防保健

遗传性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最广泛、最严重的疾病,防治遗传病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课题。如何预防遗传病?由于这类疾病早在胚胎期间乃至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就埋下了病根,所以,责任自然落在患者的父母身上。每一对准备当父母的夫妇,乃至准备择偶成婚的青年男女,在择偶或生育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预防遗传病,这也是实现优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1、择偶 预防下一代的遗传病,始于这一代的择偶与婚配。如果在择偶时忽视健康条件,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或麻风病人结婚,则下一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将显著增加。患显性遗传病,如软骨发育不全

结节性硬化有哪些症状

1.皮肤症状 典型皮肤改变包括叶片状脱色斑,面部血管纤维瘤及鲨鱼皮样斑、甲周纤维瘤等。 面部血管纤维瘤具特征性,以往称为皮脂腺瘤,实际并非皮脂腺,而是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所组成,常常呈黄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或结节,半透明,表面光滑,一般不融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mm,多对称分布于额头、鼻周和口周,鼻背也可出现。皮疹偶表现为大的菜花样肿块。在4岁以上病人中,约90%可出现面部皮疹,且往往持续存在,有时皮疹数目亦可增加。 甲周纤维瘤(Koenen瘤),位于指(趾)甲周围和指甲下面,象一小块肉状的小结节。可出现于

系统性硬皮病对人体的危害

1、系统性硬皮病是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免疫失调会使体内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沉积在器官的组织细胞间隙造成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久之,硬皮病患者的组织器官纤维化、硬化,失去功能。这种系统性硬皮病的危害包括皮肤、肌肉、心、肝、肺、消化道、肾脏。若不治疗好系统性硬皮病,可致残或死亡。 2、90%的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均有消化道的损害,也是最常见的系统性硬皮病的危害。临床上硬皮病患者表现为咽下困难,反流性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等。仅次于消化道的内脏受累器官是肺脏,主要改变为肺泡炎、肺间质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