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应该冷处理
运动损伤应该冷处理
春暖花开,猫冬的人们纷纷走到室外,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如今运动健身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专家提醒: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穿戴好各种防护器具,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一旦发生了运动损伤,应该及时地接受诊断和治疗。受伤初期的正确处理,对后续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
经常接触严重的运动损伤如韧带、半月板损伤等的北京玉泉医院德尔康尼关节外科医生说,门诊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个25岁的男性患者,踢球时扭伤了膝盖,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这个患者说:“昨天踢球时膝盖扭伤了,当时疼得挺厉害,可还是坚持打完了比赛,回家后发现膝盖肿了,于是赶紧用热毛巾敷,还找朋友给揉了揉,结果,晚上肿得更厉害了,疼得一晚上没睡着觉,这才赶紧来看医生。”
医生说,对于现代急性运动损伤的处理有四大原则,即休息、冰敷、压迫和抬高。休息可以避免伤势的加重,减少由于继续运动所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肿胀。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能有效地减少出血和水肿,同时,还有局部麻醉和止痛的作用。压迫有局部止血的作用。抬高肢体的作用就如同水往低处流,可以减轻受伤部位的水肿。
这就可以看出,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犯了几个错误:首先,明知受伤了,而且有明显的疼痛,就不应该继续运动,因为这样会导致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并会给治疗增加难度;其次,受伤的部位如果肿胀了,就不要做热敷,因为这会使肿胀更加厉害,这一点是在门、急诊中最常遇见的错误;再次,在没有搞清楚具体伤情前进行按摩也会加重损伤。总之,发生了运动损伤,千万不要进行太过“积极、热情”的自行处理。
上班族周末运动小心损伤
1、韧带及关节损伤
韧带及关节损伤是由关节部位突然过度扭转、超出正常生理范围造成的,轻者造成韧带拉伤,重者造成韧带断裂或关节脱臼。最易发生韧带及关节损伤的部位有膝关节、踝关节、腰椎以及腕掌部。
这是运动损伤最常见的一种,如在踢足球过程中,身体半蹲踢球的动作,如果姿势不正确,发力不正确,很容易造成半月板和韧带的损伤;打篮球、羽毛球等跳跃运动中,容易出现跟腱断裂;“网球肘”的形成同样也是肌腱的损伤,在医学上称为肱骨外上髁炎,是因为在扣球和挥拍的动作中,伸肌总腱受到牵拉,损伤局部的血管神经,形成疼痛感。
急性损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然后局部冷敷。48小时后,可以使用温热毛巾热敷,并按摩受伤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恢复。如果损伤较重,发生韧带撕裂或关节脱臼,应保持安静,尽量不要活动,及时到医院就诊。2、表皮外伤
在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莫过于皮肤表面的擦伤了,多发生于身体四肢部位。如果发生擦伤部位较浅,清理后,涂上红药水或者包扎即可;如果伤口面积较大、较深,则需要到医院止血后缝合,并注射预防破伤风的药物。
3、肌肉及软组织损伤
运动中,肌肉急剧收缩或被过度牵拉,就容易造成肌肉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前没有进行很好的舒展活动,在剧烈活动时,腰背部的肌肉、大腿根部的肌肉容易发生撕裂伤,这类伤痛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这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冷处理。肌肉拉伤之初,切忌揉搓和热敷。
4、骨折
骨折属于比较严重的运动损伤。一旦出现,在对受伤部位进行紧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发生骨折后,应首先对伤口做初步固定,再用担架或平木板固定患者送医院处理。注意运送伤者过程中尽量不挪动骨折部位。到医院后,要对医生准确详细描述自己的受伤过程、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特殊体格检查,并做一些必要检查,如X光、B超和核磁等。
造成这些运动损伤,很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在运动中的不良习惯和方式引起的,王主任介绍,主要成因是由于自己没有健康合理地运动。在运动前准备工作没做好,运动中姿势不正确,运动后的康复训练没做到位。
运动损伤多见于年轻的男性,他们喜欢运动,并且经常进行激烈的运动项目,例如篮球、足球等,在对抗的的过程中易因碰撞或者弹跳而产生关节韧带扭伤,重者还会出现骨折。
平时锻炼机会少,周末突击训练,这就造成了“周末运动病”。很多年轻人,把一周的运动量都积压到周末,周末的超负荷的健身运动,使自己伤痕累累。这类人群平时运动量少,肌肉、肌腱相对休息比较多,就好像“温室中的花朵”都比较脆弱,如果猛然增加运动量,自然难以承受,这样的猛烈袭击会造成运动损伤。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一、擦伤
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如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应该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
二、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以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及热敷。
三、挫伤
挫伤是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酊剂,局部可贴伤湿止痛膏。之后,在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热敷,约1周后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1次。每日2~3次理疗。
四、扭伤
扭伤是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拧扭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所致。多发生在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伤,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1. 急性腰扭伤可让患者仰卧在垫得较厚的木床上,腰下垫一个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2. 关节扭伤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两三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和疼痛,可用陈醋半斤炖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五、脱臼
脱臼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应嘱病人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如脱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弯成直角,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挂在颈上,再用一条宽带缠过肩部和胸部,在对侧胸部作结。如脱臼部位在髋部,则应立即让病人躺在担架上送往医院。
六、骨折
骨折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出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
对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纳,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骨折后肢体不稳定,容易移动,会加重损伤和剧烈疼痛,可用木板、塑料板等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
如一时找不到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直关节固定于躯干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于对侧的肢体上。
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平卧在床板或担架上,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不致移动。不能抬伤者头部,以免引起伤者脊髓损伤而发生截瘫。
昏迷者应伏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肺内。
怀疑颈椎骨折时,需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
上班族切忌周末恶补运动
“运动损伤有很多种,按照时间性可分为急性运动损伤和慢性运动损伤。”郭舒亚表示,“急性运动损伤包括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慢性运动损伤主要是过度使用导致的,有网球肘、滑膜炎等。”据郭舒亚的介绍,慢性运动损伤常见于运动员,而普通市民在做健身运动时常见的多是急性运动损伤。
济南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及运动损伤科主治医师丁远景告诉记者,不同年龄段常见的运动损伤也有所不同。“老年人最多的是因爬山和上下楼梯引起的关节损伤。很多老年人平时感觉到膝关节疼痛,就去爬山或者爬楼梯锻炼。殊不知,这种反复性的蹲起动作会对老年人关节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据介绍,我们身体各关节一般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退变,50岁以后退变会变得非常明显,因此老年人最好不要选择爬山等会造成关节屈伸度较大的活动。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常见的就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的肌肉和韧带拉伤,例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这种拉伤往往是由于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运动过程又过于激烈导致的。”丁远景说道。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创伤外科主任医师韩建波告诉记者,“像蛙跳这种动作,由于重复做出半蹲动作,股骨和髌骨的软骨压力增大,就容易造成髌股关节的扭伤;再比如踢球的时候,射门时膝关节用力过度,容易造成膝关节三连伤。”
此外,也有不少外部因素会带来运动损伤,郭舒亚介绍道:“体育比赛或体育课教学活动组织不当,不遵守比赛原则,缺乏保护,运动场地器材不合要求,保护服装的损坏等等,都可能导致各种运动损伤;不良的气候因素或突变的环境因素,如雨后路滑,光线不足,气温过高或过低,时差因素,海拔高度变化等。这些都是带来运动损伤的隐患。”
◎对付运动损伤牢记“大米原则”
据专家介绍,对于运动损伤的治疗主要依据“大米原则”,即英文单词RICE。“大米原则”主要是在处理急性运动损伤时进行急救使用的,例如撞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折等。“大米原则”可以帮我们记住如何适当地处理运动造成的骨骼肌肉的伤害,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个字母R代表Rest(休息),要求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进行制动,可避免进一步损伤,促进较快地康复;
第二个字母I代表Ice(冰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冰敷袋置于受伤部位,受伤后48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20-30分钟,冰敷时皮肤的感觉有四个阶段:冷→疼痛→灼热→麻木,当变成麻木时就可以移开冰敷袋;
第三个字母C代表Compression(压迫),压迫使受伤区域的肿胀减轻,可用弹性绷带包扎受伤部位,如足、踝、膝、大腿等部位,来减少内部出血;
第四个字母E代表Elevation(抬高),抬高伤部加上冰敷与压迫,减少血液循环至伤部,避免肿胀。伤处应高于心脏部位,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一直抬高伤部。当怀疑有骨折时,应先用夹板固定后再抬高。
山东男篮队医韩文仪提醒大家:“平时遇到运动损伤的时候,首先应该判断损伤的情况。如果不了解急救知识,我们就不能随便乱动伤者,尤其是有骨折、心梗、脑血管意外的时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这个时候应该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到医院,不要耽误了治疗。”
“除参照‘大米原则’处理外,最好到医院关节外科诊治”,郭舒亚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运动损伤不够重视,来医院拍个片子发现没骨折就不当回事儿。但是,如果运动损伤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的话,容易带来一些后遗症。尤其韧带损伤一定要正规治疗,否则会残留关节不稳,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对于运动损伤后的锻炼,韩文仪表示:“我们不主张康复后就一味休养,这样容易造成全身机能的减退。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专业搞运动的来说,一般是局部休息,也就是说只让受伤的部位休息,身体的其他部分还要保持锻炼,这样彻底恢复后,身体机能才能跟得上后面的训练。”
◎急性运动损伤后不能热敷
冷敷和热敷都是在医疗护理中常常用到的手段,在家庭生活中易于操作,但是两者的用途各有不同,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加以区别。
冷敷可用于急性运动损伤,“冷敷主要是在运动损伤后48-72小时内进行,这个时候进行冷敷可以消除肿胀、止血和镇痛。冷敷可将小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湿,拧成半干,敷于局部,也可用冰袋裹上毛巾进行冷敷。”韩文仪表示,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同时由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冷敷常常适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早期局部软组织损伤、高热病人及中暑者、牙痛及脑外伤病人。
韩文仪说:“热敷主要是用于促进药物的吸收、活血化注淤。比如使用中成药或者温盐水对损伤处进行护理时,应该使用热敷。”热敷能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松弛,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腰肌劳损、扭伤等。热敷还可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及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或危重病人,以促进其血液循环。
韩建波提醒大家:“热敷主要是针对慢性运动损伤,不能在急性损伤期间使用。因为急性损伤期间身体以炎症反应为主,常有充血水肿的情况。这个时候热敷会使得受伤部位更加肿胀,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选择健身项目前先“查”体
韩文仪认为:“在开始健身前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正确的评价,从而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切不可盲目跟风,看别人做什么运动我们就跟着做什么运动。”尤其是身体状况特殊者,例如心脏功能不稳定、关节发育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等人群,一定不可随意运动,防止进一步加重损伤。韩文仪提到:“身体状况特殊又想健身的,可以找专业人士先咨询一下,例如医生或者我们运动队的队医,以确定根据自身情况适合从事什么运动,运动过程中该注意什么。”
很多运动损伤都是由于运动前未做足准备活动引起的,韩文仪表示:“在做大量运动前,热身活动特别重要。”热身活动包括很多种,例如慢跑、拉拉韧带、活动一下各关节等,“一般做20分钟的热身活动就差不多了。”
韩建波表示:“市民进行健身活动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突然加大运动量的话特别容易造成活动损伤。”韩文仪认为,如果突然开始高强度的运动,由于运动时间过于集中,运动量又大,差不多5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因此,专家建议,如果城市上班一族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周末大可不必突然来一场高强度运动“弥补”,只要每天都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就可以,即使每天的运动量都不大。在刚开始运动健身的时候可选择一些力度比较缓和的项目,例如从慢跑开始,俯卧撑、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持续性运动20天左右,就可以慢慢加大运动量。
郭舒亚说道:“运动时有恰当的装备也很重要。比如舒适的运动服,特别是鞋子,有些人会穿着皮鞋去运动,这样肯定会造成运动损伤。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可以佩戴相应的护具,例如护腕、护膝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身体的脆弱部位,减轻运动损伤。”
多位专家均表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全,不适宜从事剧烈的对抗性运动,否则会发生运动意外,造成身体后期发育的不平衡。韩建波表示:“小孩的话,跑步和引体向上都是很好的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四肢的力量,同时又能训练心肺功能。”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各部位比较脆弱,平衡能力差,尤其是有骨质疏松的情况,更应该选择比较和缓的运动,例如散步、太极等。应尽量避免出现摔倒等意外,否则极易发生严重骨折,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韩文仪表示:“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70多岁的老人,平时身体特别好,也没有高血压心脏病,有一次一高兴连续做了不少俯卧撑,就出现了脑血管崩裂,导致脑溢血。”因此专家提醒,运动时一定不可超过自身的承受极限。
怎样区别、选用热敷和冷敷
热敷主要用于减轻慢性疼痛,刺激血液循环,舒筋活血。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增加人体内组织的温度和血流量,来吸引额外的养分进入疼痛区域,以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而对于急性损伤却绝不能使用热敷。因为当热量顺着人体内的流动介质进入人体组织,会加重肿胀和炎症。所以不要试图用热去扩张血管,除非在您的保健医生的监督下。其次在剧烈运动之前不要使用热敷。因为你的肌肉会由于过度放松而影响你的运动效果。
热敷的注意事项
最佳的热敷时间,应该在15—20分钟之间。因为热敷的热量最少需要15分钟才能进入人体组织,发挥治疗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其中湿热敷的热穿透力更强,对于减轻颈部软组织充血、解除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等有显著作用。
不要试图用温度过高的热敷袋来麻木皮肤,减轻疼痛。长此以往会降低皮肤对外界的敏感度。
关于冷敷
冷敷(冷处理)是治疗急性损伤的首选。当身体受到损伤时,即刻对伤口进行冷处理则可以很好地降低皮肤组织损伤,减少炎症的并发。冷处理还可以减轻肌肉痉挛,降低运动后疼痛,并促进血液流通。
同样,敏感皮肤及血液循环微弱者却不适合使用冷敷。老人、孩子以及糖尿病人对于冷处理也需特别谨慎。
冷敷的注意事项
对于急性创伤或亚急性损伤,在受伤后的三天之内,只能对伤口进行冷处理。
治疗时间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治疗范围的大小,治疗方式的不同,和个体差异。例如,一个偏瘦的人会需要较短的治疗时间,因为冷处理并不需要穿透人体组织肌肉来降低体内温度。
对于急性损伤,使用冷处理的最短时间是10至20分钟。很多人会选择持续冷敷一个小时或者更长。也有人会选择在受伤后的4到72个小时之内,每隔数小时都需要重复冷敷。
为了减少运动后肌肉酸痛,建议运动10--20分钟之后对皮肤进行冷敷。
对于慢性不适,例如感冒,也可以选择最短10分钟的重复冷处理。
如果你是发低烧、对冰过敏或者你会经常感到冷,那么建议在做冷处理时在冷敷包上搭上毛巾。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1、擦伤(皮肤表面受到磨擦后的损伤)
处理方法
(1)轻度擦伤:伤口干净者一般只要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即可自愈。
(2)重度擦伤:(首先需要止血)冷敷法、抬高肢体法、绷带加压包扎法、手指直接指点压止血法。
冷敷法: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因而有止血、止痛、防肿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鼻出血(鼻部受外力撞击而出血)
处理方法:应使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
3、扭伤(当关节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度时,附在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 撕裂面造成)
重度扭伤处理:应先止血、止痛。可把受伤肢体抬高,用冷水淋洗伤部或用冷毛巾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减轻疼痛。不要乱揉私心动,防止增加出血。然后在伤处垫上棉花,用绷带加压包扎。受伤48小时以后改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
4、挫伤(在钝重器械打击或外力直接作用下使皮下组织、肌肉、韧带或其它组织受伤,而伤部皮肤往往完整无损或只有轻微破损。)处理同(3)。
5、 脑震荡(头部受天外力打击或碰撞到坚硬物体,使脑神经细胞、纤维受到过度震动。)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震荡。
处理方法:对轻度脑震荡的病人,安静卧床休息一、二天后,可在一星期后参加适当的活动。对中、重度的脑震荡,要保持伤员绝对安静,仰卧在平坦的地方,头部冷敷,注意保暖,及时送医院治疗。
6、脱臼(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
处理方法: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
7、骨折(骨的完整性受破坏)
处理方法:首先应防止休克,注意保暖,止血止痛,然后包扎固定,送医院治疗。
冰敷有什么作用
消肿
冷敷可以使血管通透性降低,让受伤部位的血管收缩,使局部充血减轻,从而令局部渗出减少,肿胀减轻。 减少继发性损伤 冷敷能使患处局部温度下降,减低细胞代谢,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可以减轻组织细胞的继发性损伤。
止痛
冷敷可以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终板兴奋减少,疼痛阈值提高,因而可以起到减轻或解除疼痛的作用。冰敷除了可以缓解运动损伤的疼痛外,对牙疼也有很好的止痛功效。
抑制炎症反应
冰敷使局部血管收缩、血循减少,因而降低组织新陈代谢率,抑制炎性反应,这对运动伤害,急性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的疼痛有缓解作用,因为冷敷能减轻受伤后人体对发炎的反应,对缓和疼痛也有帮助。
儿童运动损伤后如何处理
受伤类型:脱臼
所谓脱臼,俗称“错环”,多发生在肘关节、肩关节。脱臼发生后,症状表现为,脱臼部位不敢动,不能上举,不敢取东西。
应急措施:肘关节出现脱臼,家长可以按下面的方法复位:让孩子正坐,与家长相对,以右手为例,家长左手拇指放在桡骨外侧处,右手握手腕上部,并慢慢地将前臂旋后,稍用力可感到消脱声音,即已复位。如果家长医疗知识不够,还是要选择到医院接骨。肩关节脱臼,最好立即送孩子去医院接骨。
关键是有的孩子在发生一次脱臼后,可能多次再发生脱臼的情况。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希望家长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不能生拉硬按,时时注意保护孩子的关节。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6周岁之前,是由于孩子的骨头还没有发育完全造成。孩子的年龄一超过6周岁,脱臼情况会自然消失。
受伤类型:流鼻血
夏天,由于孩子的鼻腔比较干燥,长时间外出活动可能导致孩子鼻腔出血。同时,孩子的鼻黏膜比较娇嫩,稍有轻微的碰撞,也可能造成鼻腔出血。
应急措施:家长如果发现孩子鼻腔出血,应马上让孩子坐下或者躺下,然后用洁净的手帕或餐巾纸擦掉流淌的鼻血。如果孩子是单侧鼻孔流血,止血的方法就是对应流血的鼻孔举起相反的手臂,如右侧鼻孔出血就举起左手臂,反之亦然。
如果孩子整个鼻腔都出血,最简单的止血方法是“指压法”,即用拇指和食指压住孩子鼻翼两侧及上面软组织处,一般几分钟后,轻轻松开手指,鼻血大多可以止住。如有麻黄素或肾上腺素等药物,可以滴在棉球上塞进鼻腔,再用手指压住,止血效果会更好。如果仅仅用干棉球或纸团塞进鼻腔,因为不能有效地压住出血点,所以看上去好像血已经止住了,实际上却是被孩子吞到肚子里去了。
如果用指压法仍然不能把血止住,建议家长马上送孩子去医院处理。
对于发生流鼻血的孩子,如果是鼻腔黏膜或气候比较干燥,可以滴一些石蜡油,或在鼻腔内涂一些软膏,以起到湿润和保护鼻黏膜的作用,这样也能有效减少鼻出血的机会。
对于儿童来说,以上两种运动损伤是最为常见的,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儿童的运动损伤也就在所难免,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应该了解一些孩子在出现运动损伤之后的处理方法,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处理伤势。
运动受伤怎么处理 运动损伤处理禁忌
1.忌继续运动,明知受伤了并且有明显的疼痛感还继续运动,容易导致受伤部位肿胀,疼痛进一步加重,并造成治疗和后期康复困难。
2.受伤后忌马上热敷受伤肿胀部位,受伤部位肿胀的情况下还做热敷,容易导致肿胀更加严重。
3.忌盲目按摩受伤部位,在没有搞清楚具体伤情就进行按摩,使损伤部位出血渗血加重。
常见运动损伤应急处理
一、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如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应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二、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 搓揉及热敷。
三、挫伤---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叮剂,局部可用伤湿止痛膏贴上,在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热敷。约一周后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一次,每日2-3次,加理疗。
四、扭伤---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拧扭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所致。多发生在踝节、膝关节、 腕关节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伤,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1、急性腰扭伤 可让患者仰卧在垫得较厚的木床上,腰下垫一个枕头,先冷敷,后热敷。2、关节扭伤 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2-3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 、皮肤青紫和疼痛,可用陈醋半斤炖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五、脱臼---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应嘱病人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如脱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弯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挂在颈上,再用一条宽带缠过脑部,在对侧脑作结。如脱臼部位 在髋部,则应立即让病人躺在软卧上送往医院。
六、骨折---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 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
对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纳,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 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骨折后肢体不稳定,容易移动,会加重损伤和剧烈疼痛,可找木板、塑料板等将肢体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
如一时找不到外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肘关节固定于躯干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于对侧的肢体上。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卧在门板或担架上,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不致移动,不能抬伤者头部,这样会引起伤者脊髓损伤或发生截瘫。
昏迷者应俯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时将呕吐 物吸入肺内。怀疑颈椎骨折时,需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
预防运动损伤
肌肉韧带拉伤
内因:训练水平不够、柔韧、力量、协调性差,生理结构不佳
外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气温、湿度、上课内容不好,教练专业水平不够
预防:选教练、场地及适当的课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锻炼、准备活动充分、循序渐进。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关节扭伤
内因:技术掌握不好、协调性差,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小、生理结构不佳、疲劳产生体力差
外因:准备活动不够、场地滑、器材使用不当、教练、内容不好(动作速度快、转、跳多)
预防:准备活动充分、了解设备使用、循序渐进,让教练或自己速度放慢。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心力憔悴
表现:人发冷,多汗、脸色白或红、头痛、晕、虚、筋疲力尽。
预防:教练或练习者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
处理:离开热的地方,宽衣、湿衣。清醒后给他慢喝些水、注意观察,病人当天不要多运动。
运动损伤冷疗法
运动损伤冷疗法
冷疗法是指运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分子(如冷水、冰、蒸发冷冻剂等)刺激来进行治疗的一种物理疗法。
1.作用——冷疗法主要是通过降低组织温度,使周围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伤部充血现象,减轻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因此,有止血、退热、镇痛和防肿的作用。在进行冷敷过程中,局部会感到冷、刺痛、疼痛减轻和麻木的过程。
2.方法——将毛巾用冷水浸透发在伤部,约两分钟换一次,或将冰块装入袋内进行外敷,每次20分钟左右。也可直接用自来水冲淋或将伤部泡入冷水,或用冰块擦摩伤部,但时间应缩短。有条件可用冷镇痛气雾剂喷涂伤部。常用的为烷类冷冻喷射剂。使用时应距离皮肤30厘米~40厘米垂直喷射,时间约为5秒~10秒。有时为了加强麻醉作用,可在停止喷射20秒后再喷射一次,但喷射次数不能过多,一般不超过3次,以免发生冻伤。喷射冷镇痛气雾剂后,伤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温度下降并有麻感。但面部损伤不宜用此法。
3.适应症——主要用于急性闭合性组织损伤的早期,即在损伤后的24到72个小时内使用。
4.注意事项——冷疗法应在伤后尽快使用,越早越好。但要严格控制时间,并注意局部组织情况,冷敷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如发现皮肤麻木时应停止使用,防止组织冻伤。不可在没有感觉的部位冷敷;在对冷敏感的部位进行冷敷时,有些人会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起水泡的现象,应注意观察和避免,不要在开放性损伤部位进行冷敷。
避免运动损伤的冷身运动
1.何为“冷身运动”?
大家都知道,运动前要做“热身运动”,让身体从静止的状态逐渐进入到运动状态。通过热身运动,可以使全身血运增加,携氧能力增强,从而更好地满足身 体接下来的运动需求。同样,“冷身运动”顾名思义就是使身体从运动的状态转化为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血压下降过快,影响健康。
2.“冷身运动”有什么好处?
即使人不能享受生命的永恒,但正确的体育锻炼却能延长生命之时钟。“冷身运动”就是身体的保护伞,对身体适应环境有很大好处。
首先,冷身运动能使脉搏的高速跳动频率减缓至安全水平;其次,冷身运动能使大量的血液返回心脏从而避免其滞留在腿部,以保证大脑的血供;此外,冷身运动还有助于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及时放松肌肉,尽快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还可以减少运动后的肌肉酸痛。
3.“冷身运动”项目有哪些?
“冷身运动”的目的是使身体从动逐渐过渡为静的状态,适合作为“冷身”的运动项目有慢跑、行走、牵拉等,在冷身运动中,还需逐渐减慢动作,至身体恢复平静(心率降至120次/分以下)即可。虽然动作简单,但是对身体的养护是很必要的。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损伤处理
日常生活中,运动损伤时人们多采用热敷,按揉,敷膏药的方式处理,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易加重受伤局部出血渗出,使病程加重,不利于恢复。所以当出现运动损伤时,最好用冰袋或冰毛巾来冰镇受伤部位,并进行加压包扎,冰处理可以使局部血管冷凝收缩,能有效减少出血渗出和水肿,同时还有局部冷冻麻醉和止痛的作用,加压包扎可以起到局部止血的作用。
运动损伤急性期还应该将受伤肢体太高,这样可以加快患处血液回流,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现象。
非急性运动损伤(受伤后48小时)的防治原则是:消除肿胀,松解粘连,恢复关节,韧带,肌肉原有功能,处理方法是:按摩,针灸,热敷,理疗,熏蒸,功能锻炼。按中医所说,就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按摩,针灸能使损伤局部因出血渗出而致的组织粘连,肿胀得到化解,恢复肌肉群及韧带间的生理活动范围。
热敷,熏蒸则是使损伤部位血液流动加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功能锻炼则是通过牵拉,延展等活动恢复生理功能角度和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