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有哪些药分类

糖尿病有哪些药分类

1、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特点:品种有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力(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本类药物起效慢,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该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非磺脲类药物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这类药物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超短效药物。应在饭前即刻口服,可在服用一小时内发挥作用,降糖作用持续时间短,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低血糖反应较磺脲类少。

2、双胍类药物

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已少用。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故可降低体重。本类药物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于餐中服用,苯乙双胍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如格华止)比较好,但对容易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肝肾功能差者不宜用。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品种主要有拜糖苹、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主要可抑制小肠的0c一糖苷酶,导致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能在此段肠腔全部分解成单个葡萄糖,从而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本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和轻度腹泻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小肠α-糖苷酶逐渐被食糜中的碳水化合物诱导而复苏,则全小肠开始吸收葡萄糖,此时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

4、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文迪雅(罗格列酮)或艾汀(吡格列酮),主要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效果好。本类药物服用每日1次,时间固定,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要注意其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

抗血栓药分类

A、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B、抗血小板聚集药分为三代:阿司匹林为第一代,噻氯匹啶为第二代,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第三代。其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C、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经纤溶酶作用从精氨酸-赖氨酸键上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 drugs)激活纤溶酶而促进纤溶,也称溶栓药(thrombolytic drugs),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第一代的溶栓药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至今仍然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品种,随着尿激酶原(Pro- UK)等新一代溶栓药的问世,这类药物正在临床逐渐推广应用。

孕妇可以吃鱼腥草吗

1 鱼腥草在中医药分类中属于清热解毒中草药,尤其是对于肺部疾病有良好的作用,且安全低毒,临床长期应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因而是孕妇的理想用药。

2 孕妇是可以吃鱼腥草的。但是,注意,鱼腥草因为有特殊的气味,如果孕妇受不了这个味的话,可以选择不吃。

3 鱼腥草是不建议怀孕的女性吃凉拌的,最好的情况下,是炒成热食,这样吃,效果更好,而且也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当然,吃的时候,如果出现闻味而吐的情况则不建议吃。

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5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50%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些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降糖药的介绍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八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DP-4酶抑制剂和中成药九大类多个品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1]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DDP-4酶抑制剂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糖尿病的分类是什么

糖尿病在当今社会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家应该及早的预防。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糖尿病的分类: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type i diabete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 (pancreatic beta cells)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人体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b细胞)被破坏就会引发型糖尿病。尽管此类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患者,但是它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此类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总糖尿病病例的10%。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儿童糖尿病如何分类

⑴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期或青春期,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需用胰岛素治疗,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型糖尿病多表现为急性起病,酮症倾向,伴或不伴肥胖,有自身抗体,依赖胰岛素,可见于任何种族。病人可以很小发病,可因很严重的合并症而被发现,也可因查体偶然发现。 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

⑵2型糖尿病本多发于成年人或中老年人,是由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儿童2型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有家族性肥胖史)、高脂饮食、长期久坐的青少年。有些患儿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与1型糖尿病临床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甚至腹痛头晕,但无自身抗体,伴有胰岛素抵抗表现(黑棘皮病或胰岛素/葡萄糖比值>0.2)。在儿童2型糖尿病早期可先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

⑶典型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是很罕见的,临床表现比较轻,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无酮症倾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于美国高加索人,通常胰岛素敏感性正常。

⑷还有一种是不典型糖尿病(adm),多发生于美国非洲裔儿童,急性起病,一般表现为酮症,甚至酸中毒,体重明显下降,在诊断后数个月往往进入不需要胰岛素的临床阶段,无自身抗体,无明显肥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胰岛素敏感性通常是正常的。

抗血栓药分类

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类:

A、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B、抗血小板聚集药分为三代:阿司匹林为第一代,噻氯匹啶为第二代,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第三代。其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C、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经纤溶酶作用从精氨酸-赖氨酸键上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 drugs)激活纤溶酶而促进纤溶,也称溶栓药(thrombolytic drugs),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第一代的溶栓药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至今仍然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品种,随着尿激酶原(Pro- UK)等新一代溶栓药的问世,这类药物正在临床逐渐推广应用。

5种尿糖类型要与糖尿病区分

神经性尿糖

患脑血管意外、肿瘤、颅骨骨折、脑炎、癫痫等疾病,会改变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使肝脏内贮存的糖元分解,血糖便增高,继而引起糖尿。

饮食性尿糖

在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食物中的糖在胃肠道吸收过快,进餐之后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增高而使尿糖增多。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尿中会出现糖。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可因胰岛素的分泌功能相对低下而产生尿糖。

药物性尿糖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垂体后叶激素、咖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会使血糖增高而造成糖尿。另外,有些药物如水杨酸类、对氨苯甲酸、水合氯醛、吗啡、氨基比林及大量枸橼酸等,可使尿糖的化验出现假阳性结果。

肾性尿糖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每百毫升血有80毫克葡萄糖,以两肾每分钟滤过率为125毫升计算,1分钟便有100毫克的糖被滤出,但尿中却没有葡萄糖。这是因为,滤液的葡萄糖在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入血的缘故,肾性糖尿就是因为肾小管重新吸收机能低下所致,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庭性糖尿及新生儿糖尿等。

妊娠性尿糖

妊娠中期及后期均应做尿糖化验,但出现尿糖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妊娠后期由于乳腺功能开始活跃可发生乳尿糖。还应考虑妊娠期肾小管对糖再吸收能力下降及排出的葡萄糖增多而引起肾性尿糖。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其发生率约百分之一到三。筛检的方法是在怀孕二十四到二十八周之间,喝五十公克糖水,一小时后验血糖,若血糖数值超过标准,则须进一步做一百公克耐糖测试。若经过医师为妊娠糖尿病患者,首先须向营养师作营养咨询,提供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做适量的运动。少数患者经过上述方法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好,此时须予以注射胰岛素。如此可以预防巨婴症,让产妇能够顺利的生产。

糖尿病妊娠分类:

A、隐性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耐量试验异常。

B、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20岁,病程<10年,无血管病变。

C、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10-19岁,病程10-19年,无血管病变。

D、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10岁,病程>=20年。

E、有盆腔血管钙化症。

F、伴糖尿病肾病,有蛋白尿。

H、有冠状动脉病变。

R、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FR、肾病并有视网膜病。

小孩子的Ⅱ型糖尿病有药物治疗吗

现在能够应用于小孩子的口服降糖药物是二甲双胍,美国FDA在几年 前就已经批准它作为10岁以上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但10岁以 下的儿童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还是胰岛素,所有的口服降糖药物还是不能 应用,胰岛素治疗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减肥药分类

机理分类

众多种类的减肥药品的从机理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食欲抑制药

1. 苯丙胺及其类似物,包括、苄甲苯丙胺、安非拉酮、右苯丙胺和苯丁胺等。

2. 芬氟拉明、右芬氟拉明及其复方制剂。

3. 吲哚类及其衍生物,如吗吲哚及环咪唑吲哚。

4. 生物肽类及其激动剂或抑制剂。

B.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

5. 中枢兴奋药、茶碱、咖啡因。

6. BRL26830A,BRL28410,BRL35135A和BRL37344。ICI198157及其衍生物ICID7144是一个产热剂,不良反应很小。

7. 激素类

C.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

8. 脂肪酶抑制剂

9. 阿卡波糖

D.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

10. 具有减肥作用的中药有:荷叶、苍术、白术、黄柏、牛膝、薏苡仁、黄茂、桂枝、木瓜、茯苓、泽泻、山楂、车前草、虎杖、夏枯草、甘草、枳实、厚朴、白芥子、 莱菔子、首乌、大黄、瘦身散等。

成分分类

第一类是中药类,第二类是西药类。

第三类是甲壳素类,第四类是亚麻油酸类,第五类是保健品类

作用分类

占领减肥产品市场最大份额的减肥保健品、药品可谓琳琅满目,形式多样。从机理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食欲抑制药

1. 苯丙胺及其类似物,包括甲苯丙胺、苄甲苯丙胺、安非拉酮、右苯丙胺和苯丁胺等,可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抑制觅食行为,减少食物摄入,减轻体重。此类药物对于单纯性肥胖症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

2. 芬氟拉明、右芬氟拉明及其复方制剂。多项研究证实,此类药物可致心脏瓣膜损害、肺动脉高压和手指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于1997年,FDA决定禁止使用。

3. 吲哚类及其衍生物,如吗吲哚及环咪唑吲哚,如1997年FDA批准的西布曲明(sibutramine)具有此类作用。大量临床试验表明,此药能使脂肪代谢速度增加18倍,以产热的形式“燃烧”多余脂肪;同时减少饥饿感有效控制热量摄入。但该药可升高血压,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应慎用。

4. 生物肽类及其激动剂或抑制剂此类药尚待进一步研究。

B.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

1. 中枢兴奋药麻黄碱、茶碱、咖啡因等能刺激脂肪氧化、增加能量消耗,也可减少食欲。

2. BRL26830A,BRL28410,BRL35135A和BRL37344使脂肪组织的功能和全身代谢活化,体重减少;不影响摄食量;不影响血糖值。所以这类化合物对包括肥胖型糖尿病在内的很多肥胖都是有希望的治疗药。ICI198157及其衍生物ICID7144是一个产热剂,不良反应很小。此类药尚在实验室中。

3. 激素类可采用低剂量甲状腺素T3(如60μg·d-1)治疗肥胖,此时机体蛋白质的分解并不增加。生长激素对某些类型的肥胖有很好的疗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缺乏可导致肥胖及轻度高血脂症,用基因工程合成的IGF50~150μg/kg/d长期服用,可显著减少患者皮下脂肪的含量,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但体重增加。

C.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

1. 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orlistat)可抑制脂肪酶,阻止脂肪分子分解,从而减少脂肪的吸收。该药尚可明显降低肥胖患者血脂。但该类药物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头痛、月经失调、焦虑、易疲劳等,还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故长期应用应注意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2. 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但可引起肠胀气、腹痛、腹泻等,个别患者还可出现低血糖反应。

D.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

关于中药及方剂的报道很多,例如:柳茶、苦丁茶、参庶减肥粉(党参、土鳖虫、泽泻等)、富士减肥冲剂(决明子、金银花等)、荷叶合剂、大雁减肥茶、花粉、轻健胶囊(荷叶、半夏、泽泻、黄芪等)、去脂平(葛根等)、轻身健脂乐、防风通圣散、黄连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与减轻体重的作用。

E.左旋肉碱

国际上新兴的健康减肥法,可将脂肪转化为能量,配合运动可加速减肥。特别是高端纯左旋肉碱,可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减肥要求:安全、高效、不反弹。

妊娠糖尿病有哪些分类

在了解糖尿病妊娠分类之前,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妊娠听起来很别扭,其实,之所以叫糖尿病妊娠,是因为这种糖尿病不是在怀孕之前就有的,而是在怀孕的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实际生活中,大概有80%的孕妇都会有糖尿病妊娠,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都很大,要引起重视。

糖尿病妊娠分类

隐性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耐量试验异常。

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20岁,病程<10年,无血管病变。

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10-19岁,病程10-19年,无血管病变。

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10岁,病程>=20年。

有盆腔血管钙化症。

伴糖尿病肾病,有蛋白尿。

有冠状动脉病变。

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肾病并有视网膜病。

降糖的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1]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DDP-4酶抑制剂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糖尿病出现都会有哪些分类

一、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相关推荐

什么人易得妊娠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妊娠? 在了解糖尿病妊娠分类之前,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妊娠听起来很别扭,其实,之所以叫糖尿病妊娠,是因为这种糖尿病不是在怀孕之前就的,而是在怀孕的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实际生活中,大概80%的孕妇都会糖尿病妊娠,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都很大,要引起重视。 糖尿病妊娠分类 隐性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耐量试验异常。 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20岁,病程

糖尿病

苯乙双服(降糖灵):开始时一次25mg,一日2—3次,饭前服用,可逐渐增量至每日 50—100mg,但每日最大量不超过0.15g。老年糖尿病人以不超过75mg为宜。 二甲双胍(降糖片)6每次口服0—25—0.5g,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尿糖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磺脲类降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甲磺毗腮):一般患者每日口服40—80mg,需要时可增加至每次80mg,一日3—4次。极量一日320mg,老年患者一日用量不超过80mg。 格列喹酮(糖适平):每日口服60一120mg,分1—3次服用,宜餐前服用

脓包疮的检查项目哪些

本病多与细菌感染关,对糖尿病的患者其感染几率更大,且恢复较慢,故临床检查应兼顾上述两项。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发热者可白细胞总数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升高时常伴中性粒细胞升高。 2.糖尿病关检查 (1)空腹血浆葡萄糖测定:两次测定空腹血糖均升高,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试验不受临床血糖波动的影响,高于正常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糖尿病时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细菌学检查 (1

孕妇得糖尿病的症状哪些

1、妊娠期糖尿病首先做尿糖测定 尿糖测定:对所初诊孕妇均应作尿糖测定,如果早孕期阴性者,于中、晚期需重复测定。在正常妊娠期中,尤其在妊娠4个月后,孕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时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肾排糖阈的下降而出现糖尿症。在产后泌乳时,还可能发生生理性的乳糖尿。所以尿糖阳性者需要进一步作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测定以明确诊断。 2、糖尿病妊娠的分类 隐性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耐量试验异常。 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20岁,病程

常用的补分类

人们常常把“补益”、“滋补”、“营养”等统看成补。确切地讲,现代医学中没这个概念,补概念源于祖国医学理论。严格地讲,“补和补品之分。前者是说补气血阴阳,增强正气,治疗虚症的品;后者是一定疗作用的营养保健食品。它们包括: 1.常用的补气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茂、山、白术、五味子等。如黄芪近年发现其多糖具广泛的理作用(促进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促进干扰素诱生;增强细胞的生命力及抵抗力及肾上腺皮质功能;还具抗炎抗感染作用)。中成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人

糖尿病降糖哪些

黄连素(盐酸小檗碱) 是常用的抗菌物,主要用于肠道感染、菌痢、胃炎等病症。近年临床研究证明,黄连素对2 型(非依赖型) 糖尿病良好效果,并对降低血脂和血压效。赶紧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它具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其化学结构如图所示。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

感冒吃什么食物好得快 薄荷

薄荷在中分类中属于常见的解表,主入肝肺二经,清热疏肝,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常用中

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 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

三多一少一定是糖尿病糖尿病分类

发病年龄轻,大多

糖尿病可以分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