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

1、肿块生长速度加快或出现疼痛等主观症状。

2、颜色改变:正常的口腔黏膜是粉红色,如果变成白色、褐色或黑色,可能发生了口腔黏膜病变,如白斑、扁平苔癣、红斑等,须及时就医随访,因为此类疾病可发生癌变。

3、溃疡不愈:口腔溃疡的病程一般不超过两周,如果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超过两周仍不见好,或溃疡面不断扩大,需警惕口腔癌的可能。

4、淋巴结肿大:口腔癌多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时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明显,但颈部淋巴结却发现了转移的癌细胞。

5、张口困难不断加重:当肿瘤侵犯张闭口肌肉或面深部发生肿瘤时,常出现张口困难。

六类口腔病折磨人

第一类是牙体牙髓疾病

这种疾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蛀牙",这是由于牙外伤,牙染色,隐裂,刷牙不当等因素造成的牙齿缺损。而龋病等牙体病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发展为牙髓根尖周病,表现为夜间剧烈疼痛、咬合时疼痛。

第二类是牙周病,是成年人失牙首位原因

很多人是从牙龈红肿发炎、刷牙吃饭时出血、讲话有口臭等"轻症"起步,进展为牙周病,牙龈萎缩,牙缝变大,牙齿变长,牙根裸露,最终造成松动脱落。

第三类是口腔黏膜病

最常见的是复发性口腔溃疡,表现为周期性复发、可自然愈合,不传染、不恶变。口腔扁平苔藓,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条纹,充血、糜烂,易复发,如果溃疡超过一个月还不愈合,要小心属癌前状态,可癌变。还有一类患者经常觉得口发麻发烫发苦,属于"灼口综合征",它与心理因素有关。

第四类是口腔颌面外科疾病

比如说口腔颌面部感染、损伤、肿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面部神经疾病,先天性唇腭裂与面裂、牙颌面畸形,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等。

第五类是牙列缺损缺失

第六类是牙齿错位

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可相互影响。牙周病会诱发或加重全身性疾病,例如牙不好,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产妇早产等,同时全身性疾病也会在口腔有所表现。

口腔颌面部囊肿病人的饮食宜忌

1、山楂所含的黄酮类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物质能阻断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防衰老、抗癌的作用,对口腔颌面部囊肿也有很好的疗效。

2、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

3、核桃仁有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4、西红柿所含有的西红柿红素有助于杀掉不正常的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防止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对口腔颌面部囊肿有很好的防治功效。

5、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

6、绿豆汤、萝卜汁、西瓜汁、甘蔗汁这些果汁和汤水能缓解口干舌燥、舌红苔少的症状,可滋阴生津,对于口腔颌面部囊肿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治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和机体其他部位损伤一样,从损伤的类型可分为擦伤、挫伤、刺伤、撕裂伤和撕脱伤等;从损伤部位可分前额、眉弓、眼睑、耳、鼻、颊、唇(上、下)、颏舌、腭、牙龈和口底等。

颜面部软组织的特点是皮肤薄而嫩,富有弹性,皮下组织疏松含有表情肌,因此外伤后出血多,肿胀明显,裂口较大。此外,还应注意到面部解剖的特殊结构,如涎腺及其导管,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等。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后的处理原则和一般外科相同,但也有其特殊性。关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措施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清创术

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只要全身情况允许,或经过急救好转,条件具备,即应尽早对局部创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即清创术(debridement)。清创术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冲洗创口

细菌在进入创口6~12小时以内,多停留在损伤组织的表浅部位,且尚未大量繁殖,容易通过机械的冲洗予以清除。先用消毒纱布盖住创口,用肥皂水、外用盐水洗净创口四周的皮肤;如有油垢,可用汽油或洗洁剂擦净。然后在麻醉下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3%又氧水冲洗创口,同时用纱布团或软毛刷反复擦洗,尽可能清除创口内的细菌、泥沙、组织碎片或其他异物。在清洗创口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检查组织损伤的情况。

舌癌的病因有哪些

口腔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多数口腔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一些外来因素象热、慢性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因素,例如舌及颊粘膜癌可发生于残根、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的长期、经常刺激的部位。

另外,内在因素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都被发现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口腔癌发病前通常都有一癌前病变阶段,如口腔粘膜白斑,创伤性溃疡,乳突性瘤等。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最常见,在癌瘤中又鳞状细胞癌为最多见,在我国,口腔颌面鳞癌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以牙龈癌、舌癌、颊癌、腭癌及上颌窦癌常见,口腔癌在我国长江以北,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 -5.6%,长江以南为1.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恶性肿瘤中高达40%以上,舌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特别是在舌前2/3部位,腺癌比较少见,多位于舌根部;舌根部有时亦可发生淋巴上皮癌及未分化癌。

血管瘤是什么症状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也可发生于颜面皮下组织,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多见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幼儿。血管瘤是经管化的皮样条索与血管相连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不与邻近血管连在一起,自成系统。血管瘤是什么症状,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血管瘤症状

1.毛细血管型血管瘤症状

大部分肿瘤为鲜红色,边界清晰,形状大小不等,由毛细血管组成,与皮肤表面平齐。有的肿瘤为紫红色,由大量扩张毛细血管组成,稍隆起。若用手指用力按压肿瘤,肿瘤颜色会明显变浅,甚至退去,但压力消除后,颜色会慢慢恢复。

2.海绵状血管瘤症状

肿瘤由大小不一的血窦和扩大的血管腔组成,血窦形状如海绵且充满静脉血,血管腔边界清晰。此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才出现柔软的肿块。肿块会不断生长,且逐渐充血扩大。头低位时,肿块充血扩大明显,但随着体位改变,恢复正常,肿块就恢复原样。肿瘤表面呈青紫色,位置较浅,边界不清,质地柔软,用手指压迫时无明显压痛。挤压时,肿瘤比往常小,但压力消除时又恢复原样。

3.蔓状血管瘤症状

肿瘤形状大小不等,有如蚯蚓状,有如念珠状,由动脉和静脉吻合而成。若全部压闭动脉,听诊时出现的风样杂音就会消失,扪之博动感也会消失。

血管瘤检查

了解血管瘤的临床症状后,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就要及早到医院做检查。早期血管瘤一般难以发现,要经检查时才能初步确定;晚期血管瘤比较容易发现,经检查课件框限“B”和“A”。颈部X线摄片地确诊疾病,了解瘤体位置、大小、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前, 患者还要做血管造影,以确定营养支情况,减少术中出血量。

教你如何发现早期头颈癌

目前我国头颈癌的发病率已经跃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癌症。

在人体内,头颈部的组织器官所占的区域并不大,但这些组织器官可发生的癌症却很多。头颈癌包括颈癌、耳鼻喉科癌及口腔颌面部癌三大类。颈癌主要包括甲状腺癌等。耳鼻喉科癌主要包括鼻咽癌、喉癌、副鼻窦癌等。口腔颌面部癌主要包括舌癌、牙龈癌、颊癌等。

可以说,头颈癌的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之多,居全身肿瘤之首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唐平章教授介绍说,吸烟和饮酒是导致头颈癌的重要诱因。与烟酒不沾的人相比,长期吸烟或长期饮酒的人患口腔癌的几率可增加3-9倍,长期吸烟并长期饮酒的人患口腔癌的几率可增加100倍左右。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卢泰祥介绍说,在头颈癌中,鼻咽癌的发病率最高。鼻咽癌在我国广东地区的发病率非常高,因此也被叫做“广东癌”。这是全球医学界都认可的第一个以地区来命名的癌症。调查发现,广东人之所以易患鼻咽癌,与他们喜食腌制食品、咸鱼、虾油等有很大的关系。

与其他癌症一样,早期头颈癌也不易被确诊。头颈癌的早期症状(如口腔溃疡、声音嘶哑等)并不典型,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发现患有头颈癌时,这类患者的病情常常已发展到了晚期。专家们表示,为了能早期发现头颈癌的蛛丝马迹,人们应警惕以下以鼻咽癌为代表的头颈癌十大可疑症状:①患有口腔溃疡治疗两周以上未能痊愈。②嘴唇上、口腔内或咽喉中有肿物。③咀嚼困难或吞咽疼痛。④长期患有鼻塞或鼻出血。⑤颈部或颌部肿胀:⑥长期声嘶或声音改变。⑦耳痛:⑧伸舌受限。⑨面部或上颌疼痛。⑩口腔黏膜上出现了异常的白色(黏膜白斑病)或红色的斑块。如果出现了上述可疑的症状,人们应及早去医院进行诊治。

口腔癌的发病概况是怎样的呢

口腔癌发病概况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况多用患病率和发病率2个指标,一般用十万分之几表示。从世界范围看,口腔与咽癌(ICD9 140-149)的发生率较高,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排在肺、胃、乳腺、结肠和直肠、子宫颈癌之后),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在发展中国家,口腔与咽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3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而第二原发肿瘤的年发病率也稳定在4%~7%。WHO(1985年)报道的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腔与咽癌估计年龄标化发病率为男性14.0,女性6.5,分别是:东非14.2(男)、9.5(女),中非15.0、10.0,北非15.6、 8.7,南非13.4、3.4,西非3.5、2.6,加勒比海13.3、4.0,中美4.6、2.4,南美(温带)8.1、2.3,南美(热带)18.7、4.9,北美14.2、5.1,中国 8.7、6.0,日本4.5、1.8,其他东亚国家 9.3、3.0,东南亚14.5、9.8,南亚25.1、14.9,西亚9.1、7.5,东欧10.7、2.4,北欧6.5、2.8,南欧11.4、 2.5,西欧16.6、3.2,澳大利亚/新西兰15.1、4.8,美拉尼西亚47.0、25.6,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10.0、4.6,前苏联 (USSR)15.7、3.0。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别很大,以南亚、法国、印度次大陆、巴西、中欧和东欧的发病率最高。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口腔癌是最常见的癌肿,约占所有癌症的1/3。我国的口腔癌发病率相对较低,在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排位上远在10位之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口腔癌病例的绝对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2 性别和年龄(sex and age)

口腔癌可发生于所有人群,但成年人好发。在西方国家,98%以上的患者超过40岁。近年来,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患病年龄都有偏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与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有关。据统计,口腔癌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中位年龄为60岁左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93~2002年间收治3 265例口腔鳞癌病例,男女比例为1.70∶1.00,平均年龄为57.8岁。

口腔癌好发于男性,但近年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有年轻女性明显增加的趋势。美国康州女性口腔癌的患病率已由30年代的1.2/10万上升到5.3/10万(1985),增加约4.5倍;虽然同期内男性口腔癌病例也有增长,但仅约3.0倍。男女患病率之比逐渐缩小,已由50年代的6∶1 缩小至约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统计资料表明:1960~1965年间男女之比为2.82∶1.00,而 1993~2002年间男女之比已缩小至1.70∶1.00,说明女性患者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增加,可能与女性饮酒和吸烟(嚼烟叶、槟榔)的习惯有所增长,及更多地参加原本为男性所从事的体力劳动职业有关。

3 组织来源(histologic origin)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肿瘤为多见,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为间叶组织肿瘤如管型瘤、纤维瘤等。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上皮源组织来源最多,尤其是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较少,主要为纤维肉瘤、骨肉瘤等。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等也可首发于口腔颌面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资料表明,口腔颌面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占71.17%。病理分类占前10位的肿瘤依次为: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低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共5815例,占总数的88.93%。

4 好发部位(primary sites)

口腔癌的好发部位顺序,根据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在西方国家,除唇癌外,口腔癌中以舌癌最多,口底癌居其次。我国的资料则表明:在60 年代以牙龈癌最多,而在近年舌癌却跃居第一,牙龈癌退居其次(有的地区颊黏膜癌居第2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66~2002年收治5746例唇及口腔癌患者,舌癌占42.6%,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53~2000年3435例唇及口腔癌的资料亦表明,舌癌占29.9%,居首位,颊癌居次位。

舌癌在国内外均属高发,不同的是口底癌在西方国家排第2位,而在我国排位则靠后。好发部位的差别,与人种、地区、各种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均有一定关系,有必要作深入研究。

5 地区与种族差异(areas and ethnic variations)

口腔癌在全世界均有发现,但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如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这与当地居民咀嚼烟草和槟榔的习惯有关。口腔癌在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也有不同,如在新加坡,印度族人口腔癌的发病率高于华人和马来西亚人,非洲裔美国人与白人男性的癌症发病率显著不同。除与某些习惯有关外,也涉及种族易感性、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舌癌的病因

口腔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多数口腔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一些外来因素象热、慢性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因素,例如舌及颊粘膜癌可发生于残根、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的长期、经常刺激的部位。另外,内在因素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都被发现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口腔癌发病前通常都有一癌前病变阶段,如口腔粘膜白斑,创伤性溃疡,乳突性瘤等。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最常见,在癌瘤中又鳞状细胞癌为最多见,在我国,口腔颌面鳞癌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以牙龈癌、舌癌、颊癌、腭癌及上颌窦癌常见,口腔癌在我国长江以北,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 -5.6%,长江以南为1.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恶性肿瘤中高达40%以上,舌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特别是在舌前2/3部位,腺癌比较少见,多位于舌根部;舌根部有时亦可发生淋巴上皮癌及未分化癌。

相关推荐

成人会得头部血管瘤吗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其中以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见。成人也不排除得血管瘤的可能,建议出现病情及

血管瘤危险吗 血管瘤是怎么引起的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有的不必在意,有的会危及生命。

海绵状血管瘤是什么

以往文献把海绵状血管瘤列入血管瘤,Mulliken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而血管畸形又分为低流速血管畸形和高流速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即属于低流速血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对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类和命名不是很确切。大多统称为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并主要根据病损形态而给予命名。诸如,血管瘤中含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管瘤中也包括毛细管型、海绵型及囊型

脊椎血管瘤是什么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其中以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见。依此看,血管瘤还是挺可怕的,但是我们只要对

先天性血管瘤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的、血管性疾病,约80%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唇、舌扣底。它会严重影响美观,造成患者心里障碍。特殊部位生长的血管瘤还可能影响机体功能。血管瘤破溃流血之后容易引起感染。建议尽早到专业医院就诊,听听专家的意见。

怎样预防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发生

◆戒烟酒:烟中含有的亚硝酸可以造成口腔粘膜的损伤。致使正常口腔细胞变性。而喝酒精量高的烈酒.也会使口腔牯膜表面的防御系统受到破坏,致使粘膜被立即烧灼。◆戒烫食:如果你对涮羊肉情有独钟,那么得留神了。食物吃得过烫,其实也留下了罹患口腔癌的隐患。烫食能使口腔粘膜充血,损伤粘膜造成溃疡,破坏了粘膜保护口腔的功能。此外,烫食也会造成牙龈溃烂和过敏性牙病。太烫的食物还能损伤食道粘膜,刺激粘膜增生。还可能引起

血管瘤的介绍

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

下颌关节紊乱的预防关键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口腔疾病的一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此病最为多见。好发于青壮年以20~30岁患病率最高。那么怎么预防呢具体的治疗措施有:本病常为综合因素引起与精神心理障碍合关系紊乱,不良口腔习惯有关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调节生活节奏和秩序;合理饮食保持

打哈欠骨头响是怎么回事

打哈欠骨头响考虑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这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区疼痛、运动时关节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等,多数属于关节功能失调,极少数可能发生器质性改变。

血管畸形的命名和分类

以前,对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类和命名不是很确切。大多统称为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并主要根据病损形态而给予命名。诸如,血管瘤中含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管瘤中也包括毛细管型、海绵型及囊型3类。由于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病员可就诊于临床不同科室,即使同一病变也可得到不同的命名,如有的科室就将葡萄酒色斑称为鲜红斑痣。1982年,Mulliken和Gloweki从细胞生物学及病理学方面重新提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