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艾灸哪里 气血亏虚型斑秃艾灸方法
斑秃艾灸哪里 气血亏虚型斑秃艾灸方法
发为血之余,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虚则血液难生,毛根失去濡养,故发落成片。症见患者多在大病,久病或产后,气血耗损过多,或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缘,脱发范围由小到大,在脱发范围内存有零星少量头发,但容易拭去,头发枯黄,同时伴随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等表现。
治则:益气生血。
施灸穴位:主穴取百会,足三里,上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甚者加脾俞,膈俞。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艾炷灸:选用标准艾炷,艾炷如枣核大,每穴灸3-4壮,各穴依次施灸。
中药治疗斑秃配方
中药治疗斑秃配方
(1)养血补血方:如神应养真丹加减,由地熟、当归、女贞子、菟丝子、羌活等养血,补肾、去风药物组成。少数服药后如觉咽口干等反应者,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胆草泻肝丸。
(2)滋补肝肾方:熟地、当归、巴戟肉、肉苁蓉、熟女贞、桑椹子、羌活、赤勺、白勺、丹参各12克,川芎、荆芥各10克,对青少年病程短、脱发区少者效果尤佳。
(3)健脾益气方:
以异功散为主、同时配以黄芪30-60克,党参12-15克,白术、茯苓9-12克,陈皮6克,甘草12克。
红参20克,黄芪50克,白勺30克,白术45克,灸甘草20克,肉桂30克,大枣20枚,加减共研细末,蜜蜂500克,炼蜜丸,每丸10克,含生药3.8克,日服三次,每次一丸。
养阴凉血方:生地、女贞子、泽泻、山楂、黄岑、白芷、桑叶各9克,首乌、旱莲草各24克,龙胆草、黄柏各6克,丹皮12克。
疏肝理气方:方如小柴胡汤治疗斑秃,日本亦有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本病的报道,疗效满意,特别对那些与神经因素有关的斑秃患者效尤佳。
固饰通络方:如桂枝、龙骨、牡蛎、赤勺、甘草、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等。
4、 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斑秃,在古籍中鲜有记载,直至清代的《医宗金鉴》,始有用局部刺络法治疗的记载。此法现代已发展成皮肤针叩刺,是本病主要穴位刺激法之一。
(2)现代以针灸法治疗斑秃的临床文章,较早见于1958年,采用秃发局部间隔针刺之法,效果较佳。自60年代起,开始运用皮肤针治疗斑秃,并沿用至今。为提高治疗效果,还从普通的皮肤针改为电梅花针,另外尚加用中药或其他穴位刺激法,如艾灸之类。除此之外,还应用穴位刺血、穴位注射以及激光针等法。采取辨证论治,施以补泻手法。另有国外学者在秃发区边缘及周围针刺,也均有一定效果。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如能加以心理暗示,则更有助于疗效的提高。通过近30年来上千例的观察,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基本肯定,其有效率在85%以上。
(3)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斑秃机理的研究颇受重视。通过甲皱微循环观察,绝大部分斑秃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提示微循环功能障碍造成局部毛囊缺血以致脱发。而实验研究证实,电梅花针等法,可使毛囊周围小血管数目增加,促进微循环,使毛球细胞分裂活动增加,达到治疗目的。
脂溢性脱发发根是什么样
脂溢性脱发以往称早秃,男性型秃发,雄性秃发,弥漫性秃发,普通性脱发等,其病与遗传,雄性素,皮脂溢出相关,症状为头皮部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有油腻感.脂溢性脱发在中医中被称为“柱发癣”或“虫蛀脱发”由于湿热侵袭肌肤,使营养失调,腠理不固,脉络瘀阻,精血生化不利致使毛根不固造成脱发.
调整好使用电脑的时间,在电脑前每工作半小时,就应暂时休息片刻,可以离开电脑屏幕,向远处眺望几分钟,转动转动头颈,或者干脆闭目几分钟。养成按摩头部的好习惯,每日早中晚次按摩太阳穴和头顶正中的百会穴,并且用双手的食中指沿额角和头部正中线做由前向后捋按,次数不限。证充足的睡眠,不论工作有多紧张,每日小时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尽量保证睡眠质量,使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得到适时的调节。
治疗脂溢性脱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中医治疗还可以配合针灸、艾灸等手段,还有患者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有不良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暴晒,不要吃辛辣过于刺激的食物,对病情是没有好处的。中医任务脱发属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平时不要着凉,可以吃些补气血、肝肾的食物,进行食补。
血虚阴亏艾灸如何调理的
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本型症状常见有小便淋漓不畅,或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或带下异常,小腹胀痛,舌暗,苔白,脉弦细。这是由于久病入络,或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所致。治疗宜行气活血,化浊止痛。
中医认为调理气血两虚,第一步要调理的当属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好了,就可以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
1那么艾灸调理气血两虚可以艾灸中脘、关元和足三里穴,时间可以控制在30-40分钟,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在考虑加减穴位和延长时间。
2也可以在心俞和膻中艾灸,时间10-15分钟,这个可以调整心血亏虚。
3中气下陷气血两亏,除艾灸上述穴位外,艾灸百会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自身疾病造成的闭经现象,就应该找到引起闭经等因素,对症治疗。
气血亏虚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经期后延,经量逐渐减少以致闭经,伴随神疲,头晕心悸,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舌淡太苔薄,脉细无力。
施灸穴位:关元,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血淤内热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月经闭阻,小腹胀痛,精神抑郁,伴随五心烦热,胸肋胀满,舌暗红或紫斑,脉沉弦而涩。
施灸穴位: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归来,次髎,合谷,苔白痰多者,加中皖,丰隆穴。
适用于艾灸治疗的病症
1、艾灸可以治疗哪些内科病证?
艾灸可以治疗的内科病症包括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肝硬化、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中风、遗传性共济失调、急性脊髓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雷诺病、红斑性肢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宁腿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肾炎、肾下垂、阳痿、功能性射精不能症、精液异常症、恶性肿瘤、放射反应等。
2、艾灸可以治疗哪些外科病证?
艾灸可以治疗的外科病证包括急性炎症、疖、指(趾)感染、急性淋巴管炎、颈椎病、骨折、切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褥疮、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结核、血栓性浅静脉炎、腹股沟斜疝、痔、直肠脱垂、输血输液反应、乳腺增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艾灸可以治疗哪些皮肤病证?
艾灸可以治疗的皮肤病证包括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腋臭、鸡眼等。
4、艾灸可以治疗哪些妇产科病证?
艾灸可以治疗的妇产科病证包括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艾灸可以治疗哪些儿科病证?
艾灸可以治疗的儿科病证包括脑积水、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6、艾灸可以治疗哪些五官科病证?
艾灸能够治疗的五官科病证包括近视眼、麦粒肿、单纯性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颔关节紊乱症、复发性口疮等。
斑秃可以艾灸吗 肝肾不足型斑秃艾灸方法
肝藏血,精血不足,则毛发生长无源;症见患者病程时间较长,久而不愈,头发无光泽,枯黄,发病时头发大片脱落,严重时可全部脱落,同时伴随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潮热,盗汗遗精等临床表现。
治则:滋养肝肾。
施灸取穴:肾俞,肝俞,太溪。失眠加灸神门,内关。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灸3-4壮,2天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可以。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 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 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 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肝肾阴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
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
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补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