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其中一些病例被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另有一些病例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证据。卫生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家研究、探索此类疾病的病因。为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专家将疾病的名称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河南省的部分地区的病例中发现了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同。

监测显示,此类病例极少在城市人口中发现,病例多为成年农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5至6月份病例较多。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多急性起病,可伴乏力、纳差、恶心,部分病例可出现黑便、牙龈等部位出血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并告知出现症状者及时就医。目前该病治疗手段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治疗。

专家指出,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河南省卫生厅下一步将根据目前掌握的疾病规律,加大防治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诊断、救治水平;加强疫情监测,切实提高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科研,继续开展对病原学研究,探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扩大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蜱虫叮咬症状

说到蜱虫,一般情况下人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是一种寄生虫,而且还喜欢寄生在动物的身上。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它,但是它却经常会攻击身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那么,被蜱虫咬了之后都有哪些症状呢?

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在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蜱虫的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pí),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 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蜱虫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综上所述,大家对蜱虫应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包括了解了他们的习性和被叮咬后可能发生的症状,这就使得大家在生活中对于蜱虫的预防有了更多的利处。如果大家平时生活中不小心被蜱虫咬了,我们要立即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不要等身体出现相关症状之后再去治疗,因为等到那时候说不定会为时过晚。

血小板低的原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遗传性: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3、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降温。

5、血小板丢失

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6、其他

假性血小板减少。

被蜱虫咬伤后有什么症状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蜱侵入人体后吸取血液,吸血时间的长短和蜱的种类有关,有的蜱可在体表停留1至数日,开始叮咬时不觉疼痛,叮咬后24~48h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这个跟在网上大家转载的图片上的皮疹一样),时间稍久可出现坚硬的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结节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软蜱刺伤后它虽然侵犯叮咬人的时间短,但毒性强,有时能引起组织的坏死。某些蜱在叮咬人的同时可将有毒素的唾液注入人体内,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上行性麻痹,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受侵而死亡,特别多见于儿童,还有不少蜱可引起“蜱咬热”,在蜱吸血后1~2d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怎么判断是被蜱虫咬了

当被蜱虫叮咬时,皮肤上就像长了一个黑痣,这主要与蜱虫本身的颜色有关。蜱虫的前肢和口气会咬住人的皮肤不松口,只露出一个黑色的尾巴在皮肤外面,所以看上去就像一颗黑痣。

蜱虫叮咬时,蜱虫分泌的唾液含有麻醉成分,同时含有有毒物质,所以被叮咬的局部皮肤会出现出血、充血、水肿等反应。

蜱虫叮咬后有一定的潜伏期,早期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其症状类似于感冒,所以如果突然出现发烧、乏力等症状,且身上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时,则考虑可能是蜱虫叮咬引起的。

有血小板减少症会不会遗传

血小板减少症会遗传吗?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分为遗传性,先天非遗传性,获得性免疫相关和获得性非免疫相关几类,其中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血小板减少-桡骨缺失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属先天性血小板减少,伴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和桡骨缺失,患者的其他骨骼、心脏和肾脏异常也可发生。这种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伴有小血小板,湿疹,易感染。这种病属于X染色体隐性疾病。

梅-海二氏异常

这种病症患者血小板减少伴有白细胞夹杂巨大的异型血小板。这种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伯-苏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患者有轻微的血小板减少伴有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功能障碍,这是由于血小板糖蛋白Ib-Ⅸ/V缺失造成的。这种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减少伴有低颗粒化血小板,它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能伴有严重的出血。

特别提示:很多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仅有血小板减少症状,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正常,遗传具有易变性。

小孩子血小板低是怎么回事

药物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1、先天性:孕母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破坏胎儿血小板主要药物有磺胺奎宁奎尼丁对氨基水杨酸苯巴比妥氯噻嗪等。2、后天性:出生后新生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地高辛吲哚美辛等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

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1、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单纯的先天性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亦可合并存在各种先天畸形发病原因未明可能与孕妇服药或感染有关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2、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文献上曾报道数种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中较为明确的是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过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慢性感染有关近年研究认为本症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本病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1.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因为为妊娠后血容量增大,相对血小板减少而不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引起,血小板下降程度多较小,病情相对较轻,分娩后多可自行恢复;

2.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下降程度多较重,血红蛋白、白细胞多正常,巨核细胞显著增多伴成熟障碍,如不积极治疗多危害较大;

3. HELLP综合症:即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础上并发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是妊娠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HELLP综合征进行性的,只有终止妊娠才能有效消除病因,改善母婴预后,一旦确诊在48 h内终止妊娠,尤其当胎儿窘迫、病情恶化、可疑DIC时,应尽快结束分娩,延迟分娩会造成不良后果;

4. 其它相对少见的疾病: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风湿免疫性疾病、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妊娠期间合并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对母婴危害较大,病情容易反复,尤其在分娩、手术、麻醉过程中易发生严重出血,以至影响妊娠结局,所以一旦发现血小板减少,应尽快明确诊断,积极治疗,降低风险。

怎么判断是被蜱虫咬了 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在生活中不慎被螨虫咬伤,应立即前往医院,在医生的专业处理下将蜱虫清理掉,切不可自行拔除,因为蜱虫的口器是呈倒钩状的,如果直接拔出很容易导致其头部留在体内,而蜱虫的体内含有一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毒,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器官衰竭致使人体死亡。

如果身处远郊地区,无法及时就医,可做如下紧急处理:

1、用烟头或香头轻轻地烫蜱虫裸露在皮肤表面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

2、用镊子将蜱虫垂直向上拔出,切记不可生拉硬拽,以免其头部残留在体内。

3、用消毒酒精或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4、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怎么判断是被蜱虫咬了

黑痣样
当被蜱虫叮咬时,皮肤上就像长了一个黑痣,这主要与蜱虫本身的颜色有关。蜱虫的前肢和口气会咬住人的皮肤不松口,只露出一个黑色的尾巴在皮肤外面,所以看上去就像一颗黑痣。
皮肤水肿
蜱虫叮咬时,蜱虫分泌的唾液含有麻醉成分,同时含有有毒物质,所以被叮咬的局部皮肤会出现出血、充血、水肿等反应。
发热
蜱虫叮咬后有一定的潜伏期,早期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其症状类似于感冒,所以如果突然出现发烧、乏力等症状,且身上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时,则考虑可能是蜱虫叮咬引起的。

相关推荐

血小板减少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坏而数量减少,并非免疫机制引起。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发生在感染初期,减少程度与感染轻重成正比,随感染好转而血小板上升。PA-IgG不增高。这些可与ITP鉴别。 (二)感染并发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发生在感染急性期,出血症状及全身症状均较急性ITP严重,血小板减少进展更快,同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资鉴别。 (三)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应用奎尼丁、克尿塞衍生物、磺胺、新生霉素、洋地黄毒甙等药物

中国的锥蝽携带虫体吗 夏季还需警惕这些虫类叮咬传播疾病

夏季高温湿热、蚊虫孳生,其中吸血蠓、蜱虫、隐翅虫等是夏季常见虫类,这些虫类通常会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专家提醒,市民需要加强防范,如 吸血蠓,通俗称墨蚊、小咬,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昆虫。常在山林或植被茂盛的场所活动,绿化较好的小区通常比较多见。吸血蠓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 症状 人被吸血蠓叮咬后,会有激烈的灼烧疼痛,在叮咬部位周围形成红色条带,有些人还会引起过敏反应,具有激烈的瘙痒感。这些嗜吸人畜血液的蠓种不仅刺叮吸血,还能传播多种疾病。 建议 1、市民可在门窗等处布置网孔小于3/4毫米的纱窗或纱门,

怎么判断是不是被蜱虫咬了

可根据以下3种特征进行判断,如: 1、有黑痣样 被叮咬处就像突然长了一个黑痣,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去,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而被蚊虫叮咬后是没有的。 2、伴有明显的红肿 蜱虫会咬噬皮肤和吞噬血液,皮表细胞和皮屑,所以蜱虫叮咬的周围会出现红肿,也就是说病人叮咬处炎症会比较重,同时病人会伴随有痛感、痒感或者没有感觉。 3、皮肤表面质地坚硬 由于蜱虫属于甲壳虫性质,所以蜱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是硬硬的。

蜱虫咬后的临床表现 被蜱虫咬了有危险吗

蜱虫咬后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导致死亡现象出现。 蜱虫身上携带有黄热病毒,叮咬到人的话,会将病毒传播到人体身上,致人感染脑炎,经过一到两周的潜伏期,会出现发烧,肌肉疼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如何鉴别被蜱虫咬了

1.看身体是否存在蜱虫 蜱虫叮咬人体,首先会在伤口处吸血,一开始很多人都是感觉不到任何疼痛感的,但也有人会有疼痛感,会摸到皮肤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仔细看会发现皮肤表面有黑痣样子的异物,这就是蜱虫了。 由于蜱虫的前肢和口器会紧紧咬住人的皮肤,一般很难将蜱虫抓下来,有的蜱虫还会钻到皮下去。 2.看局部表现 在被蜱虫叮咬之后的24-48小时内,被叮咬的位置就会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1)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 (2)被叮咬位置时间稍久后

蜱虫叮咬后可以提高免疫力吗 如何鉴别被蜱虫咬了

蜱虫叮咬人体,首先会在伤口处吸血,一开始很多人都是感觉不到任何疼痛感的,但也有人会有疼痛感,会摸到皮肤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仔细看会发现皮肤表面有黑痣样子的异物,这就是蜱虫了。 由于蜱虫的前肢和口器会紧紧咬住人的皮肤,一般很难将蜱虫抓下来,有的蜱虫还会钻到皮下去。 在被蜱虫叮咬之后的24-48小时内,被叮咬的位置就会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1)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 (2)被叮咬位置时间稍久后,也可能出现坚硬的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

怎么判断是被蜱虫咬了

可根据以下3种特征进行判断,如: 被叮咬处就像突然长了一个黑痣,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去,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而被蚊虫叮咬后是没有的。 蜱虫会咬噬皮肤和吞噬血液,皮表细胞和皮屑,所以蜱虫叮咬的周围会出现红肿,也就是说病人叮咬处炎症会比较重,同时病人会伴随有痛感、痒感或者没有感觉。 由于蜱虫属于甲壳虫性质,所以蜱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是硬硬的。

血小板减少症的几种症状表现

鉴别诊断 (一)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坏而数量减少,并非免疫机制引起。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发生在感染初期,减少程度与感染轻重成正比,随感染好转而血小板上升。PA-IgG不增高。这些可与ITP鉴别。 (二)感染并发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发生在感染急性期,出血症状及全身症状均较急性ITP严重,血小板减少进展更快,同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资鉴别。 (三)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应用奎尼丁、克尿塞衍生物、磺胺、新生霉素、洋地黄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危害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除了病本身的症状以外,还会引发一些疾病,给患者带来危害,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1、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骤然急剧升高到引起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子痫抽搐:脑缺血缺氧加重时,可以发生全身肌肉痉挛。脑出血:当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180mmHg时,脑血流量升高,血压自动调节丧失,有其舒张压持续升高,则可发生脑出血。 2、妊高征性心脏病。这病是在妊高征基础上发生的以心脏损害为特征的急性左心衰竭的综合征。 3、肺水肿是肺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到肺间质、肺泡腔和细支气管内,使肺血管外

怎么判断身上有没蜱虫

蜱虫一般只会在体表进行叮咬吸血,并且由于蜱虫是黑色的,大约绿豆大小,且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去,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因此只要在身体衣服脱下,找一下皮肤表面有没有黑色的像痣一样的异常的部位就行了。 另外,蜱虫叮咬之后,被叮咬的部位还会有红肿,同时被蜱虫叮咬者还会伴随有痛感、痒感或者没有感觉,如果觉得身上有异常疼痛或者痒的地方,也可以脱下衣服找一下是不是被蜱虫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