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震颤的检查
意向性震颤的检查
意向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运动性震颤的一种。多见于上肢和头部。特点是在从事某种目的性运动或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静止时消失。如指震试验。
预防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老人手抖是什么原因 小脑半球疾患
可因肿瘤、小脑萎缩、脑供血不足而致。这一类手抖的特点是意向性震颤,即静止时不抖,运动时出现。令其指鼻尖时,手发抖且指不准确,同时还可合并眼球震颤、走路时呈醉汉步态、动作不协调,间或耳鸣、失聪等。
此时,需作CT、磁共振或诱发电位等检查,可找出病源,及时正确地处理。总之,老人手发抖的病灶多在大脑,因此局部治疗如针灸、理疗的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理想的疗法是寻源根治。
双手震颤有哪些原因
静止性震颤:是在静止或肌肉放松状态下出现的节律性震颤,一般频率多为4-g次/秒,一般要比单纯性震颤稍慢,幅度稍大,而比动作性震颤的频率快,幅度略小。在静止状态下出现,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多以肢体远端比较明显。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常伴肌张力增高,于检查时可发现“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在头颈伸屈及肘、腕关节被动活动时容易发现。其键反射可以正常,也不伴病理反射和感觉障碍。震颤累及的部位、震颤频率与幅度具有特征性;震颤是否影响运动功能取决于震颤的严重程度。
姿势性震颤:是在身体主动地保持某一姿势时出现震颤,多见于肢体的远端,震幅较小者,肉眼觉察不显著。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震颤略微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一般较静止性震颤细而快,一般频率8-12次/秒。临床上常见的姿势性震颤有以下3种:①变异性生理性震颤。系生理性震颤强化所致。如应用肾上腺素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低血糖、情绪紧张、焦虑、惊恐、疲劳等引起的震颤,也见于可卡因、酒精中毒和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认为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反应增强有关。②家族性震颤,也叫单纯性震颤或特发性震颤。它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震颤,可以发生于各年龄段,震颤的幅度随肌肉紧张程度而变化。震颤主要见于上肢远端,累及下肢较少,口唇、下领、舌等部位也可以发生。注意与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小脑
病变引起的动作性震颤相鉴别。③扑翼样震颤。系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比较粗大、节律较慢,呈对称性累及四肢,肌张力高低可变。这种震颤颇似鸟类扇动翅膀样,故名“扑翼样震颤”。主要见于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脑病、尿毒症等代谢性脑病。
意向性震颤:也称动作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特点是在随意运动中或将要接近目标时震颤最为明显,主要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也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是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其他震颤:如瘾病性震颤,大多数为动作性震颤,也有呈静止性震颤者。震颤多限于一侧肢体或波及全身。幅度大小不一,常无一定规律。多数较为粗大,有时呈摇动状。分散患者注意力时,震颤往往缓解;集中注意其震颤部位时,症状多加重。常有心因性诱因或伴有瘾病的其他征象。
特发性震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特发性震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 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 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 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喷丁(gabapentin)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 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 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6.皮质震颤 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
7.红核及中脑性震颤 是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的混合体,震颤频率2~5次/s。通常由红核附近病变(脑卒中或外伤)引起,影响一侧黑质纹状体及结合臂通路,导致对侧肢体震颤,本病常伴脑干和小脑病变其他体征。
意向性震颤的病因
意向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小脑性震颤是由于新小脑核团和他们的传出结构的病变所致,同时肌张力的下降也是小脑震颤的原因之一,造成运动中的肌体不稳和震荡。
如何区分哪种情况属于帕金森
1、帕金森病:如果你现在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同时出现一侧手脚不能控制的抖动,并且该抖动以肢体静止时明显,活动时减轻,则要高度警惕患帕金森病的可能。该病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出现拇指与食指每秒3-4次的对合动作,专业上称为“搓丸样”动作。同时该病还可随病程的延长出现表现减少,肢体僵硬、 动作减少,行走不稳等症状。
2、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相反,如果你抖动以肢体活动时明显,静止时减轻或消失,同时家族中有相似患者,并且引用少量饮酒可减轻抖动的话,则应首先怀疑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震颤及原发性震颤)。
3、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果你在手抖的同时,伴有消瘦、多汗、突眼、心跳加速等症状,则应到医院及时行血清甲状腺素及甲状腺B超检查,因为甲亢亦是引 起肢体抖动的常见原因。
4、酒精戒断症状:如果你有长期大量的饮酒史,此时因主动或被动原因处于酒精戒断期间,那么你此时出现肢体抖动震颤则多可能为一种戒断症状,该种抖动多为全身性,较粗大且同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精神异常、 幻觉等瞻妄表现。
5、小脑病变:该类患者可出现意向性震颤,所谓意向性震颤是指患者约接近目标物体其抖动约明显。并且小脑病变患者还可出现眼球震颤、言语改变以及站 立行走不稳等共济失调表现。
6、心因性震颤:该种肢体抖动震颤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该种抖动最显著的特点为一种发作性抖动,尤其多见于在不良生活事件刺激后,可在情绪平复后自行减轻或停止。需强调的是,在诊断该病前首先需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肢 体抖动。
手抖是什么病的预兆 小脑病变
手抖也可能是小脑病变的预兆,该类患者可出现意向性震颤,即患者越接近目标物体,其抖动越明显。此外,还可出现眼球震颤、言语改变以及站立行走不稳等共济失调的表现。
震颤有哪些表现
1.生理性震颤
指正常人身体某部分的细小的动作性震颤,通常影响双手,但也可累及身体各部分,幅度轻微,形式固定,一般不对正常活动造成障碍。主要为姿势性震颤,令被检查者平伸双手,在手背上搁一张纸时容易看到8~12 Hz的震颤。入睡后仍可出现。
2.病理性震颤
(1)静止性震颤
指肢体完全被支撑、消除重力影响后,相应肌肉自主收缩时产生的震颤.即在躯体肢体完全休息不动时出现的震颤。人睡后震颤消失,运动时震颤减轻或消失。震颤频率为5~10 Hz,比较有节律。形式上静止性震颤与部分性肌痉挛有些相似,需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鉴别。
1)震颤麻痹:即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临床上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震颤和强直。患者还可出现吞咽困难,自主神经运动障碍和痴呆。虽然震颤麻痹患者早期也表现为震颤。但大部分研究学者仍认为特发性震颤和震颤麻痹是不同的疾病。震颤麻痹患者无论静止时或运动时均出现“搓丸样动作”震颤,惠者出现运动减少和运动徐缓。特殊的“面具脸”、慌张步态和特殊的姿势:头部前屈、躯干前倾,行走时两上肢屈曲,不见摆动,协同运动消失。并且肌张力增强,起病的年龄和起病形式等都可以和特发性震颤相区别。特发性震颤罕见静止性震颤。
2)老年性震颤:发生于老年人。震颤初期只是在运动时出现,之后在静止时也存在。其频率、幅度与帕金森综合征类同。震颤以头、下颌与唇部多见.呈点头状或左右侧向震颤,但无肌张力增强及运动减少的特点。
3)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曲于铜在体内过度蓄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本病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家族中常有多个相同疾病患者。震颤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至粗大震颤。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县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括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严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减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患者角膜后缘与巩膜交界处可见宽约2~3 mm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K—F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
4)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震颤:通常微细,局限于手指。两手平伸或用力时明显。患者伴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可资鉴别。
(2)意向性震颤
出现于随意运动时,故又称运动性震颤(kinetic trem—or),指在任何肌肉自主收缩过程中发生的震颤。常在肢体运动时或开始运动时出现,快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与静止性震颤相比。呈无节律、振幅大、受情绪影响而增强。主要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的病变,如小脑肿瘤、血管性病变、多发性硬化、弥漫性轴周性脑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1)小脑疾患:小脑病变时主要表现为意向性震颤,系齿状核或发自齿状核的通路病变所致。静止时不出现震颤,运动时震颤速度不快,但振幅粗大,不规则。如作指鼻试验或举杯动作时,震颤变大且更为明显。伴有运动障碍。
2)多发性硬化:本病以小脑性意向性震颤为多,常为意向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合并出现。患者在静止时不出现震颤,而在坐位或立位时头与躯干前后摇动,振幅开始较小,以后逐渐增大。一般上肢震颤较下肢重且更明显。结合反复发作的脑、脊髓和视神经受损的特征可考虑诊断。
(3)姿势性震颤
当肢体或躯体某一部位抵抗重力,在维持某种姿势时产生的震颤。肌张力在主动随意运动时增高而产生的震颤。即在静止状态下不出现,只有当患者身体处于某种姿势的情况下才出现震颤。
1)特发性震颤:起病早且常有震颤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姿势性震颤为本病的唯一症状。往往见于手部,影响精细动作、书写和用匙筷进食。其次为头部,表现为细小的点头或摇头动作:患者平举上肢时,可见双侧指部和腕部的5~8次/秒震颤,振幅不定,在精神紧张时加剧。本病既无肌强直及运动减少,又无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眼震和醉汉步态等症状,易与震颤麻痹和小脑疾患相鉴别。
2)扑翼震颤:主要特点为姿势性震颤。在静止与睡眠时消失,精神兴奋时增强。当患者两上肢前伸平举,手指分开时震颤明显。当患者腕部伸直维持一定姿势时,腕关节突然屈曲,而后腕关节又可迅速伸直至原来的位置,这样反复的腕关节屈曲及伸直,状如扑翼。这种震颤以不规则、无节律、振幅经常有变化为特征,主要见于全身性代谢疾病,虹肝昏迷、尿毒症、慢性肺功能不全、低血钾、心力衰竭时的红细胞增多症、脂肪泻、Whipple病及低血镁症,系由中枢神经系统反复抑制和兴奋肌张力所致。
3)中毒和感染性震颤:各种药物和酒精、锂、铅、磷、镁、汞、一氧化碳等中毒以及各种感染(如伤寒、水痘、天花)均可发生姿势性震颤。如酒精中毒时的这种震颤干静止时不明显,当上肢前伸手指分开并保持此姿势时震颤明显,以震动性震颤为其特征。多发生于手指,进而波及舌、面肌和鼻翼肌。在笑和说话时可以见到细小的震颤。汞中毒引起的震颤,呈中等节律震颤。静止时出现,运动时更突出,越近目的地,震颤越强。即静止性震颤与姿势性震颤混合出现,在疲劳与精神兴奋时增强。
(4)混合性震颤
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震颤称混合性震颤,如小脑病变、肝豆状核变性可合并发生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癔症性震颤表现为多变不规则的震颤,震颤大小不一。静止和运动时都存在。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常伴有其他癔症性症状,分散病人注意时震颤缓解,集中注意于病变部位时震颤增强。
手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意向性震颤
指在主动运动时发生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例如:我们用手指我们的鼻子、按按钮的时候,吃饭时用筷子夹菜,发现手不由自主的抖动,此病多由于小脑、脑桥受到损伤。损伤病因多种多样,例如,脑缺血、肿瘤、多发性硬化,继发性退化等导致小脑不同程度的损害。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2、姿势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是指手保持某种受力姿势时出现,不受力的时候症状消失。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略为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是震颤中最复杂的一类疾病。比如:坐着的情况下双手平举时发生手臂的震颤、站立时整个躯干不断象弹簧一样震颤等。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震颤、扑翼样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的震颤、药物性震颤、生理性震颤等。
1)特发性震颤
在震颤中占比例最多,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某个不协调的姿势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多半有家族遗传,如直系亲属也伴有同样的症状,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
2)扑翼样震颤
是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手腕时,手腕突然弯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鸟的翅膀在扇动,故称扑翼样震颤。多见于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昏迷以及尿毒症等;也见于呼吸衰竭时肺性脑病。
3)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的震颤
主要原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双手平伸时有细微震颤,伸舌可见舌细微震颤,多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临床表现,例如: 身体消瘦、心率快、烦躁易怒、饮食量增多、眼球突出等症状和体征。
4)药物性震颤
在服药后会出现,例如:抗焦虑、精神病的药物和一部分降血压的药物,这种震颤多在停用这些药物后一段时间内手抖缓解。
老人手抖是什么病的预兆 小脑疾患
维持人体活动的协调和稳定是小脑功能之一。如果小脑发生病变,极易出现“意向性震颤”,如举杯近口时手部震颤严重,较难完成特定的动作,且常伴有行走蹒跚、说话讷吃等。
帕金森病的症状 静止性震颤
震颤是指身体某部位有规律性摆动的运动,可分为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出的症状。这种震颤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中指为主,主要表现出手指像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的动作。
教你怎样有效诊断特发性震颤
1、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加巴喷丁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6、皮质震颤,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