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怎样确诊
脑动脉瘤怎样确诊
1、头颅CT:平扫头颅CT是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它有下列作用:①明确有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其程度,提供出血部位的线索。②结合增强CT检查,有时能判断出血病因。如显示增强的AVM或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能了解伴发的脑内、脑室内出血或阻塞性脑积水。③随访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
2、脑脊液检查:也是诊断本病方法之一,特别是头颅CT检查阴性者。与头颅CT配合应用可以发现本病前驱头痛症状,但应掌握腰穿时机。SAH后1~2小时腰穿所得脑脊液仍可能清亮,所以应在SAH后2小时后行腰穿检查。操作损伤与SAH区别主要在于:①连续放液,各试管内红细胞计数逐渐减少;②如红细胞>25×10 /L,将出现凝血;③无脑脊液黄变;④RBC/WBC比值正常,并且符合每增加1000个红细胞,蛋白含量增加1.5mg/100ml;⑤不出现吞噬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头颅MRI:MRI对SAH检出率与CT检查一样,对颅后窝、脑室系统少量出血以及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判断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瘤体等,MRI优于CT,但是动脉瘤夹闭后,头颅MRI检查是否会引起金属动脉夹移位,目前说法不一。
4、动脉瘤最准确的是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一个介入手术,有一定创伤危险性(很小)。如果你不愿意的话,可以做螺旋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出动脉瘤的阳性率很高,但较小的动脉瘤不易检出。
动脉瘤确诊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沉及尿常规 一般无特异性变化,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白细胞常超过10×109/L,血沉也常轻度到中度增快,其增快程度与白细胞增多的程度相一致,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严重者可出现管型尿,蛋白尿持续较短,一般数天后即恢复正常。
2、腰穿 动脉瘤未破裂时,腰穿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变化,在破裂出血时,腰穿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腰穿压力多在1.96~2.84kPa,但腰穿的时间与压力的变化亦有关,有人发现动脉瘤破裂后,颅内压可急骤升高到8.8~19.6kPa,半小时后颅内压下降,腰穿脑脊液常呈血性,镜检可见脑脊液中含大量红细胞,反复腰穿检查,可根据脑脊液内新鲜和陈旧性红细胞的多少,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缓慢放液,以免诱发脑疝,如果出血不多,又单纯破入脑实质内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内可无红细胞,一般在出血后2h腰穿才能发现脑脊液内有血液或离心后上清液变黄,出血最初脑脊液中白细胞与红细胞成比例,即每1万个红细胞就有1个白细胞;出血12h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开始增加,早期以中性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在脑脊液变黄2~3周后恢复正常,有时淋巴细胞可持续存在长达48天之久,出血后1~2周红细胞消失,3周后脑脊液变黄,脑脊液中的细胞用特殊染色可发现含铁细胞,这种细胞在出血4~6周后增多,持续存在17周,用这种方法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4个月后仍能判断是否有过出血。
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和氯化物多正常,蛋白增高,这是由于红细胞溶解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及出血后渗出反应所致,通常在1g/L左右,有人认为脑脊液中每1万个红细胞溶解可增高150mg/L的蛋白质,一般在出血后8~10天蛋白质增高幅度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另外,应注意区别腰穿损伤所致的血性脑脊液,一般腰穿损伤性血性脑脊液,离心后的上层液体无红色或黄色变化,对联苯胺无阳性反应。
影像学检查
1、CT CT扫描虽然在确定动脉瘤的存在,大小或位置等方面不如脑血管造影,但是,它却安全,迅速,病人无痛苦,不影响颅内压,可以随时采用,并能反复多次随诊观察,高分辨力的CT诊断动脉瘤有以下优点:
(1)强化扫描:可显示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对颅底动脉瘤的诊断率可达50%~60%;巨大型动脉瘤CT平扫或强化扫描均可发现,表现为动脉瘤周围有脑水肿或脑软化,呈低密度区,瘤壁可因钙化而呈高密度,瘤内因层状血栓而呈高密度,瘤腔中心流动的血流密度又有差别,因此,可见密度不同的同心环状图像,称之为“靶环征”,这是巨大型动脉瘤的CT特征(图1)。
(2)除显示动脉瘤外,尚能显示其伴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脑室内或硬膜下血肿,脑梗死,脑积水等,并能显示出血肿的大小,梗死的范围,脑积水的程度,是否有再出血等,因此避免了反复腰穿及反复脑血管造影。
(3)可以发现多发性动脉瘤,并能显示出哪一个动脉瘤破裂。
(4)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及密度的情况可估计出血的来源,例如,大脑正中裂和额叶底部以及脑室内积血多提示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出血;外侧裂积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颞叶出血可能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等。
(5)可以了解蛛网膜下腔内局限性和弥漫性积血的情况,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如蛛网膜下腔,尤其是脑池内存在3mm×5mm以上大小的血凝块或弥漫性积血达1mm厚时,常提示将可能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痉挛。
(6)CT扫描可对动脉瘤进行动态追踪观察,以便及时掌握手术时机及判断预后等,但是,CT扫描不能完全替代脑血管造影,最终还是需要脑血管造影来证实。
2、MRI扫描
(1)在动脉瘤出血急性期应先做CT扫描,MRI难以查出很早期的急性脑内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高场强及重度T2加权像时,MRI也能发现很早的急性出血。
(2)对于无症状的有少量渗血而未破裂的动脉瘤,MRI可以查出并对预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价值。
(3)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者,MRI诊断价值最大,因为这类动脉瘤体积小,属于血栓性动脉瘤,脑血管造影难以充分显影,MRI却能准确地显示出动脉瘤的位置。
(4)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扫描阴性者,MRI十分有用,因为亚急性(出血量少)与慢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密度)后释放的正铁血红蛋白在T1与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5)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出血,CT能显示出血但不能指出出血的具体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对判断出血的动脉瘤亦不够准确,而MRI则能显示出出血的动脉瘤。
(6)对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也能显示,表现为脑表面铁末沉积征,即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的线样“镶边”影,而CT则不能明确地显示出是否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是否有过破裂出血。
(7)MRI可直接显示动脉瘤,并可显示动脉内的血流,在T1与T2加权像上,瘤体是无信号,动脉瘤内血栓在T1与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瘤壁呈环状低信号。
(8)巨大型动脉瘤在MRI上呈混杂信号,即血流与涡流呈无信号,钙化呈无信号,血栓呈高信号,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等。
3、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刺激正中神经时可记录体感诱发电位,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临床症状者,其体感诱发电位与正常人的显著不同,即中枢传导时间(CCT)延长,它的显著延长表示预后不好,这种差别在手术后48h即能被查出来,两半球的传导时间不同也可用于判断预后,但是这种显著的不同要在术后48~72h才显现出来,比CCT的变化要小。
4、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术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扎这些动脉后或颅内外动脉吻合后血流方向及血流量,可做出估计。
5、脑血管造影
最后确定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凡病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的Ⅲ~Ⅳ脑神经麻痹或后组脑神经障碍等,均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有无颅内血肿或脑积水,瘤蒂大小及是否适于夹闭等,此外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做一侧颈动脉造影时压迫对侧颈部颈动脉,或行椎动脉造影时压迫颈动脉,能观察前交通支或后交通支的供血情况,作为术中能否暂时或永久阻断颈动脉或椎动脉的参考,约16%的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动脉瘤与动脉影像重叠,或动脉痉挛使动脉瘤不显影,第一次血管造影未显影,在几天或几周后再造影时约有20%的动脉瘤可再度显影,所以反复造影,多位像投照有时是必要的,应行四(双侧颈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管造影,以免漏掉动脉瘤或漏掉多发动脉瘤,前交通支动脉瘤多由一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作对侧颈内动脉造影时压迫病侧颈动脉,可能使两侧大脑前动脉皆显影而动脉瘤不显影,所以对这种病例只行对侧颈内动脉造影,可能会将动脉瘤漏掉。
关于血管造影时间,Ⅰ~Ⅱ级者可尽早造影,一般认为出血后3天内造影并发症最少,第4天开始增加,2~3周最高,临床症状为Ⅲ~Ⅳ级而怀疑有颅内血肿者也应尽早造影,Ⅴ级者可做CT或MRI检查以排除血肿和脑积水,以免造影加重症状,还有人主张除Ⅴ级者外,皆应尽早行血管造影,以利尽早手术,防止再出血,不过5h内做血管造影,容易造成再出血。
通过直接经皮穿刺颈部行颈内动脉造影适用于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椎动脉系统因直接穿刺的成功率仅为50%,且易引起动脉痉挛,故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或穿刺肱动脉高压注射药物较好,为避免遗漏多发性动脉瘤,现多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行四血管造影的方法,在透视下将不同型号的导管运用抽插,捻转等手法送进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内,分别注射药物造影。
Willis动脉环前半部动脉瘤常规动脉造影拍正,侧位片,后半部者拍侧位及汤氏位片,除此而外还可根据情况加上不同斜位,颅底位及立体片等,以显示小的动脉瘤及瘤蒂,放大,减影装置及断层技术也都有助于得到更为清晰的动脉瘤X光片,清楚地显示动脉瘤蒂对手术切口的设计,动脉瘤夹的选用,正确地估计预后都有很大帮助。
MRA能显示整个脑血管系统,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因而无注射造影剂的危险,也没有对造影剂过敏的问题。
多发动脉瘤多分布在两侧或颈内,椎动脉两个系统中,也有的分布在一侧,甚至于在一条主要动脉上,造影中如何判断多发性动脉瘤中哪一个出血很重要,动脉瘤形状不规则者出血可能性最大,载瘤动脉痉挛或有颅内血肿压迫表现,以及出现邻近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的动脉瘤应考虑有出血,MRA加上MRI,或者MRA加上CT会在这方面提供重要帮助。
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包括偏瘫,失语,视力减退等,造影引起动脉瘤出血的占0.02%~0.11%,至1984年已报道了31例,其中23例(68%)死亡;5例残留神经障碍(偏瘫4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3例神经系统正常,造影时动脉瘤出血的原因是强力推注造影剂使脑动脉内的压力突然升高,因而动脉瘤破裂出血,至于短期的颈测量血压及全身血压增高可能由于造影剂的化学刺激,也可能是麻痹诱导使动脉内压力升高,也有可能是动脉瘤自发地出血与造影时间巧合。
术中夹闭动脉瘤后或手术结束行血管造影,可了解瘤蒂是否完全被夹闭,如夹得不好,则拆开切口重新夹闭,仅结扎供血动脉的病人在术后造影,可了解是否有效,偶有动脉瘤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将瘤蒂完全夹闭者,可用血管造影随访,如又形成动脉瘤,可及时栓塞,也可再行手术,上述这些血管造影也可用MRA代替。
得了肝脏多发性血管瘤怎么办
① 动脉瘤夹闭:
术其原理为用特制的一种无磁金属夹将动脉瘤从根部夹闭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目的。首先,根据脑血管造影查出动脉瘤所在的位置,采用锁孔技术、微创开颅,开一个小 孔,然后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蛛网膜包裹的载瘤动脉解剖出来,降低动脉瘤内压,将血管充分显露出来;其次,将动脉瘤的瘤颈、瘤体显露出来,且将与动脉瘤粘贴的 细小脑穿通血管从动脉瘤表面分离出来,防止因手术误夹这些血管而带来的严重脑损害;最后用特制的脑动脉瘤夹夹闭脑动脉瘤与正常脑动脉相连的“脖子”,阻断 动脉瘤体遭受到血液的冲击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若一次未到位,可再调整。目前,动脉瘤夹闭术是最主流、最直接的动脉瘤治疗手段。
② 介入技术治疗动脉瘤
③ 动脉瘤填塞或孤立术等临床应用也较多,但研究报道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低。且很多动脉瘤体不符合进行该项治疗的条件。
④ 动脉瘤壁加固术可保脑血管一时安全,长期来看,动脉瘤仍面临破裂危险。
脑动脉瘤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因素:
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冲击,这与临床发现分叉部动脉瘤最多、向血流冲击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如内弹力板及中层发育不良)都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先天动脉发育不良不仅可发展成囊性脑动脉瘤,也可演变成梭形成脑动脉瘤。
后天性因素:
(1)创伤 颅脑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由于异物、器械、骨片等直接伤及动脉管壁,或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脑动脉瘤。
(2)其他 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3)动脉硬化 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压力。硬化造成动脉营养血管闭塞,使血管壁变性。40~60岁是动脉硬化发展的明显阶段,同时也是脑动脉瘤的好发年龄,这足以说明二者的相互关系。
(4)感染 感染性动脉瘤约占全部动脉瘤的4%。身体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经血液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周末支,少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分叉部。颅底骨质感染、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也会由外方侵蚀动脉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的外形多不规则。
老年人脑动脉瘤出血治愈率
1、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适用于不能直接夹闭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椎动脉瘤。动脉瘤切除后在颅内重建(端端或端侧吻合)脑动脉。
2、瘤颈夹闭:应作为巨大型脑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适合有适当瘤颈、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或床突上段、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分叉处、椎动脉等。但是,由于瘤体巨大、瘤颈宽重要穿通支和脑动脉分支与动脉瘤关系密切,使瘤颈夹闭困难或不可能。大组病例报道直接手术成功率30%~80%。
手术入路的选择、术时暂时阻断脑动脉,应用逆行性抽血”或瘤体切开取栓特种瘤夹应用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于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巨型动脉瘤,由于位置深在,载瘤动脉常被瘤体遮盖,术时难以达到控制载瘤动脉,因此更增加手术的难度,常需采用降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脑动脉血管瘤怎样治疗
脑动脉血管瘤是血管瘤中比较难治,且有风险性的一种,对患者的非常不利,必须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好。以免血管瘤增大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怎样介入血管瘤的治疗呢?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脑动脉血管瘤一定要及早发现,小的没有破裂动脉血管瘤一般没有症状,大的可以有头痛、一侧眼睑下垂或肢体麻木等感觉。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就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就应该迅速就医,作出相应的检查。一旦确诊为动脉瘤,应尽快接受治疗。
脑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外伤、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瘤体,就像脑血管壁上吹起的气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脑动脉瘤是生命的隐形不定时炸弹,假如破裂,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随着医用材料、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要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为介入治疗相对于外科创伤小得多,越来越多的脑动脉瘤的病例会采用介入治疗。现在脑动脉瘤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引发的动脉瘤患者明显增加,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减轻工作压力可以减低动脉瘤发生的几率。
巨大型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巨大型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2%~5%。其分布异于一般中、小型脑动脉瘤,40%分布于颈动脉,30%分布在椎基动脉,在椎基动脉好发为其特点。病人年龄、性别同一般动脉瘤。
巨大型脑动脉瘤指直径≥2.5cm的脑动脉瘤,它们在分布、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方面不同一般中小型动脉瘤。
巨大型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2%~5%。其分布异于一般中、小型脑动脉瘤,40%分布于颈动脉,30%分布在椎基动脉,在椎基动脉好发为其特点。病人年龄、性别同一般动脉瘤。
巨大型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1.颅内占位表现:
为巨型脑动脉瘤的主要表现,依所在部位不同可表现眶后痛、复视或眼睑下垂以及大量鼻出血等(海绵窦内动脉瘤),不对称性视野缺损、单侧视力减退(颈眼动脉瘤)、癫痫、智力减退伴视野缺损(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精神症状伴视野缺损(前交通动脉瘤),癫痫、轻偏瘫(大脑中动脉瘤),共济失调、痴呆、眼肌麻痹和Weber征(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展神经麻痹、脑积水、痴呆和锥体束征(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桥小脑角征如听力减退、半侧面部感觉异常、面瘫等 (椎基动脉汇合处动脉瘤),后组脑神经麻痹、四肢轻瘫、呼吸困难等(椎动脉瘤)。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生率为 14%~35%。虽然巨型脑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约见40%病例,但仍容易出血。由于巨型动脉瘤的瘤壁张力高,较小型动脉瘤更易引起大出血。按 Laplace定律:动脉瘤壁张力=PR/2e,P为瘤内压力,R是瘤直径,e为瘤壁厚度,可见瘤越大,瘤内压越大,瘤壁承受张力亦更大。
脑动脉血管瘤怎样治疗
脑动脉血管瘤一定要及早发现,小的没有破裂动脉血管瘤一般没有症状,大的可以有头痛、一侧眼睑下垂或肢体麻木等感觉。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就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就应该迅速就医,作出相应的检查。一旦确诊为动脉瘤,应尽快接受治疗。
脑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外伤、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瘤体,就像脑血管壁上吹起的气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脑动脉瘤是生命的隐形不定时炸弹,假如破裂,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随着医用材料、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要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为介入治疗相对于外科创伤小得多,越来越多的脑动脉瘤的病例会采用介入治疗。现在脑动脉瘤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引发的动脉瘤患者明显增加,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减轻工作压力可以减低动脉瘤发生的几率。
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介入术
脑动脉瘤一旦在人体内破裂,病情是非常凶险的,需要尽快地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抢救,一般选择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项新兴的手术方式,属于微创,患者伤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动脉瘤的常用方式之一。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原则在于,对于没有发生脑动脉瘤出血的患者,通过导丝介入的方式,防止脑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并且进一步清除患者体内的脑动脉瘤。对于已经发生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来说,介入的原则在于栓塞动脉瘤,使之不再继续出血,让出血口消失。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通常采用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或者使用支架或者球囊扩张术、密网内支架封堵等技术,使得动脉瘤出血被及时地制止,从而使得动脉瘤在脑内机化,随着时间地推移,逐渐动脉瘤出现萎缩,甚至是消失,这不同于传统的手术开颅手术切除动脉瘤,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患者不必受开刀之苦。
烟雾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脑动脉硬化 因脑动脉硬化引起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多为老年,常有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史。脑血管造影表现为动脉突然中断或呈不规则狭窄,一般无异常血管网出现。
2.脑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 对于烟雾病出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与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相鉴别。脑血管造影可显示出动脉瘤或有增粗的供血动脉、成团的畸形血管和异常粗大的引流静脉,无颈内动脉狭窄、闭塞和侧支循环等现象。故可资鉴别。
巨大型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巨大型脑动脉瘤术前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神经影像学发现,脑侧支循环功能的估测等选择手术方式,如瘤颈夹闭、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载瘤动脉结扎伴或不伴颅内外动脉吻合术等。
1. 瘤颈夹闭:应作为巨大型脑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适合有适当瘤颈、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或床突上段、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分叉处、椎动脉等。但是,由于瘤体巨大、瘤颈宽重要穿通支和脑动脉分支与动脉瘤关系密切,使瘤颈夹闭困难或不可能。大组病例报道直接手术成功率30%~80%。
手术入路的选择、术时暂时阻断脑动脉,应用“逆行性抽血”或瘤体切开取栓特种瘤夹应用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于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巨型动脉瘤,由于位置深在,载瘤动脉常被瘤体遮盖,术时难以达到控制载瘤动脉,因此更增加手术的难度,常需采用降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2.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适用于不能直接夹闭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椎动脉瘤。动脉瘤切除后在颅内重建(端端或端侧吻合)脑动脉。
3.载瘤动脉阻断或动脉瘤孤立术伴或不伴颅内外动脉吻合:载瘤动脉近端阻断可降低动脉瘤内压力,促使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如载瘤动脉远端也参与供血,则需结扎载瘤动脉远、近端,称动脉瘤孤立术。
什么是脑动脉血管瘤
脑动脉血管瘤是由于脑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外伤、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瘤体,就像脑血管壁上吹起的气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脑动脉血管瘤是生命的隐形不定时炸弹,假如破裂,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 ,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动脉瘤有先天性(发育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动脉硬化动脉瘤 ,剥离性动脉瘤。好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多见。
脑瘤要做什么检查项目 脑瘤血管破裂危险吗
一般来说脑瘤血管破裂实际上指的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多因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颅内动脉血管增高的基础上引起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颅内动脉瘤常在高血压患者,情绪激动,过度劳累,还有饮食过饱的情况下容易破裂出血。根据统计,颅内动脉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到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再次出血死亡,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通过CT扫描及增强CT扫描,还有同步的MAR及脑血管造影等都可以明确诊断,发现脑动脉瘤应及早治疗,对大部分的颅内动脉瘤可采用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