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外治10法
眩晕外治10法
1.药枕疗法 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配方2:野菊花500g,红花100g,薄荷 200g,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湿热敷法 药用当归、伸筋草、路路通、丹参各50g,防风、雪上一枝莲各20g,白芷花10g,乳香15g。捣碎和匀,分装布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约20分钟后,放入蒸锅中加热20分钟,取出降温至50℃左右时,置于颈部热熨。每次30分钟,凉了可再加热,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
有条件者,亦可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浓缩液至100ml,用8cm×12cm与12cm×12cm绒布两块,浸透药汁,置于颈部,并加置相等大小的两块电极板,通以15mA强度的直流电作离子透入。本法是中医湿敷疗法的扩大应用,利用直流电使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引入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3.塞耳疗法 灵磁石10g,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民间还有用鲜生地塞患侧耳治眩晕法。
4.耳穴疗法 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cm×0.5cm的橡皮膏中心,贴于双耳穴上(取穴:神门、脑、皮质下、交感,双侧,每次2~3个穴位),3天1换,4次为 1疗程。用药时应将橡皮膏严格密封周围,防止冰片挥发。个别人贴药后有欲寐感,以后转清醒,不必多虑。本方也可治失眠证。
5.敷百会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6.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g,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7.敷手心法 曼陀罗叶10g。最好用鲜叶,捣碎,加白酒数滴,包于左手掌心,每日换药2次,对肝阳上扰引起的眩晕效果较好。本品有毒,慎勿内服。
8.敷涌泉法 吴茱萸20g,肉桂2g,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9.足浴疗法 取山栀子、钩藤各 10g,水煎取药液泡脚,每日 1~2次,每次 15~30分钟,连续 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钩藤、桑叶、菊花各 20g,水煎足浴。此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
10.穴位注射法 患者取坐位,选准双侧风池穴,医者用5号皮试针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缓慢推进0.5~0.8寸,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缓推入,每穴各1ml,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此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佳。
眩晕病的治疗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通过用药物或物理的方法,抑制健侧前庭功能或恢复病侧前庭功能,以及增强前庭代偿作用而消除或减轻症状。由于眩晕患者恶心、呕吐明显和担心症状再发而精神特别紧张,故需用药减轻眩晕伴随症状,如自主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
1、一般治疗:眩晕患者宜安静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应减少头位变化以免加重症状。对眩晕症状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眩晕发作停止后,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和担心再发,而易形成恐惧性眩晕,若单用药物等疗效欠佳,需辅以精神安慰和耐心解释工作。
2、手术治疗:梅尼埃病眩晕严重,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或频繁发作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或眩晕虽不顽固但伴有迅速的进行性听力下降,使听力丧失至少在30dB以上,语言辨别率少于50%,用药物等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既要消除眩晕,又应保持听力和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经颅中窝或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可使眩晕消失且保存听力,但手术难度大;还须防止面瘫、脑脊液漏和脑膜炎等并发症。
内淋巴囊减压术的有效率为60%~80%,亦不影响听力,但应注意前庭小管狭窄、闭塞或囊小畸形等,致手术失败。半规管开窗冷冻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而深受欢迎。
3、药物治疗:治疗眩晕的药物有两大类。
首先是减轻眩晕发作的对症治疗药物。常用的有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倍他司汀;亦可用钙拮抗药,如氟桂利嗪;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拟交感神经药,如麻黄碱;抗多巴胺能药物,如吩噻嗪衍生物等;其他还有地西泮类药物、乙酰亮氨酸和银杏制剂等。
另一大类是针对引起眩晕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例如对前庭神经元炎可加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用钙拮抗药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可给予颈部牵引、理疗和按摩治疗等。
4、针灸疗法
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头针: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眩晕西医治疗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通过用药物或物理的方法抑制健侧前庭功能或恢复病侧前庭功能,以及增强前庭代偿作用而消除或减轻症状。由于眩晕患者恶心、呕吐明显和担心症状再发而精神特别紧张,故需用药减轻眩晕伴随症状,如自主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
1。一般治疗:眩晕患者宜安静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应减少头位变化以免加重症状。对眩晕症状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眩晕发作停止后,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和担心再发,而易形成恐惧性眩晕,若单用药物等疗效欠佳,需辅以精神安慰和耐心解释工作。
2。体位疗法:主要用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Brant疗法是嘱患者端坐床沿,头和躯干向一侧缓慢倾倒至床上,然后缓慢回复至原坐姿,再向另一侧重复相同动作;连作5次上述动作为一次锻炼,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多数BPPV患者约在2天至1周后症状消失。对重症患者,特别是用Brant体位疗法后疗效不佳的顽固性BPPV患者,可用Epley体位疗法(1992)。该疗法是从Hallpike位置性试验演变而来。嘱患者端坐床上,头向一侧偏约30°,向后平卧至头过伸30°,再将头转至正中位(面部朝上),然后向对侧侧卧而头向下30°,再缓慢起坐,最后头恢复至正常位。可上、下午各做1次。此外,Lempert(1997)报道用360°旋转治疗仪治疗眩晕也有较好的疗效。
3。手术治疗:梅尼埃(Ménière)病眩晕严重,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或频繁发作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或眩晕虽不顽固但伴有迅速的进行性听力下降,使听力丧失至少在30dB以上,语言辨别率少于50%,用药物等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既要消除眩晕,又应保持听力和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经颅中窝或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可使眩晕消失且保存听力,但手术难度大;还须防止面瘫、脑脊液漏和脑膜炎等并发症。
内淋巴囊减压术的有效率为60%~80%,亦不影响听力,但应注意前庭小管狭窄、闭塞或囊小畸形等,致手术失败。半规管开窗冷冻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而深受欢迎。
4。药物治疗:治疗眩晕的药物有两大类。首先是减轻眩晕发作的对症治疗药物。常用的有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倍他司汀;亦可用钙拮抗药,如氟桂利嗪;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拟交感神经药,如麻黄碱;抗多巴胺能药物,如吩噻嗪衍生物等;其他还有地西泮类药物、乙酰亮氨酸和银杏制剂等。
另一大类是针对引起眩晕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例如对前庭神经元炎可加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用钙拮抗药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可给予颈部牵引、理疗和按摩治疗等。
天麻擅治眩晕
1、研粉服:将天麻研成细粉,或至0中药店购买天麻粉。每次服2克,每日2次。
2、煎水服:取天麻6~9克,加水一大碗,小火煎至半碗服用。第二次煎煮可加水大半碗,小火煎至半碗饮用。每天服两次。 治头痛眩晕偏方取天麻15克,童雌鸡1只,处理干净。将天麻放入鸡腹中,炖(或蒸)两小时,食肉,饮汤。
头晕冒金星 中医来帮您
眩晕症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变,它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
引起眩晕症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我们在治疗眩晕时因病施治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白术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
眩晕症艾灸治疗方法 痰湿中阻致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苔白泥,脉滑。
施灸方法:化湿祛痰,用平补平泻法。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丰隆,三阴交。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头晕方法
方法一:
鸡蛋红糖治头晕
豆油适量放锅内烧热,将2个鸡蛋、30克红糖(放一点水搅拌)倒入锅内煎熟,空腹服用,连服10天。为巩固疗效,也可多服几天。
方法二:
篱栏药膳治头晕
用中草药篱栏25克,带壳鸡蛋一个,大米50克,煮成稀粥,可加适量油、盐、味精调味。煮熟后,去篱栏渣和蛋壳,一天分2次食用药粥和鸡蛋,一般连续食用3天,头晕头痛症状即有明显好转。此药粥不仅香甜可口,可治疗头晕头痛,还具有辅助降压作用。
方法三:
鸭蛋赤豆治头晕
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腹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有特效
方法四:
枯草汤治头晕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黄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钟,从火上拿下来,稍停再加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后即能感觉头轻眼亮,没有其他副作用。
颈椎病眩晕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Physiotherapy或Physical Therapy)是以一种预防、治疗、及处理因疾病或伤害所带来的动作问题的医疗专业。主要是借着自然界中的物理因子(声光水冷电热力)、运用人体生理学原理法则等,针对人体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碍或病变,施予适当的非侵入性、非药物性治疗来处理患者身体不适和病痛治疗方式,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功能。
对于颈椎病引起头晕的的患者来讲,大多是由于一些颈椎的退行性改变、颈椎曲度的变直、颈椎间盘突出以及肌肉痉挛等,导致压迫血管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及肌肉痉挛收缩,引起颈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障碍,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头晕所以治疗主要围绕颈椎骨格和肌肉的一些改变实施治疗,在这方面口服药物很难达到效果,平时居家多采用一下直接作用于局部,方便使用 的物理疗法 。
物理治疗通常都是采取用磁疗治疗方法,可起到通络活血,消炎镇痛和镇静安眠的作用。镇痛安眠枕是物理治疗方法中经常用到的,它是一种采用高科技生物磁疗和远红外线双效治疗原理,由永磁体和红外线衬垫两部分构成的医疗器械产品,它利用钕铁硼高科技生物磁场及纳米远红外线的双重作用,可有效的缓解肌肉痉挛收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肌颈部肌肉的供血供氧,另一方面合理的高度,枕于颈部可以很好的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是平时居家治疗和预防的一种首选地方便使用的方法。
颈眩通治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常在颈部活动时出现,特别是在猛然转头或过度向后仰头时更容易发生。有的患者眩晕时伴有恶心、呕吐、全身出汗等症状。临床用以白芍、葛根为主药的“颈眩通”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方药:白芍、葛根各30克,鸡血藤、当归、生地各15克,木瓜12克,川芎9克,丹参3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方中的白芍含有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苯甲酸、脂肪油、树脂、鞣质、β-谷甾醇和三萜类等成分,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顺血脉,减轻阵发性痉挛,配以具有解痉作用的葛根及其他和血、活血的药物,疗效佳。
随证加减:伴疼痛和骨质增生者,加炙川乌、桂枝各6克、威灵仙15克;伴肩臂麻木者,加钩藤、天麻各15克、僵蚕9克;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者,加黄芪45克;伴痰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者,加茯苓12克、姜半夏、苍术、白术各9克。
眩晕症的治疗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康复保健措施。这样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防止眩晕症复发,并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常用的防治眩晕症的保健措施如下: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会使眩晕加重。因此,患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减轻内耳迷路和前庭神经核的水肿,从而使眩晕症状缓解或减轻发作。
二、要进行精神调养。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三、要注意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再者,眩晕症病人应尽量避免头颈左右前后的转动。如有内耳病变,可因头位的改变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而诱发眩晕。颈椎病患者颈部转动或仰俯时,可使椎动脉受压而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使脑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声光的刺激也可加重眩晕,故居室宜安静,光线要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