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涂鸦父母先别急着责怪
宝宝爱涂鸦父母先别急着责怪
给宝宝一支笔,一张纸,他便可以嘻嘻哈哈地快乐一个下午。宝宝在幼儿阶段都喜欢拿着彩色笔乱涂乱画,妈妈会发现在本子上、报纸上、台历上甚至墙上,都会有宝宝的“杰作”。爸妈一边看着这些“蒙太奇”作品,一边帮宝宝收拾“残局”,觉得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槽,感到既生气又无奈。
其实,宝宝爱涂鸦正是想象力丰富、有艺术潜能的表现呢!涂鸦和语言一样传递着宝宝的情绪与感觉,是宝宝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流露,当他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通过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专家表示,现在很多小孩都通过画画、涂鸦等方式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希望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给长辈,因此父母可以通过涂鸦来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
1、家长不要功利心
现在,许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于是,如果看到宝宝有绘画方面的天赋才能,便时刻希望着宝宝有一天能够成为画家,帮孩子报读一些绘画班,接受专人训练。
但是,对孩子来说,涂鸦所表现出来对画画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游戏,而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正因为是游戏,所以宝宝才会乐此不疲。但是如果家长以功利之心看待这项活动,我们往往不仅不能如愿,还很可能给宝宝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当家长强迫孩子去上兴趣班时,孩子就觉得涂鸦变得无情趣,甚至可能带给宝宝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导致宝宝将来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尽管让宝宝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涂涂画画就好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教给他正确的画法,或者非要他遵照爸妈的意愿来布局、着色、表达某些情节或者故事。对于宝宝绘画的兴趣,家长也不必急于给宝宝报兴趣学习班,非要锻炼成一项特长不可。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宝宝确实认为有需要去正规学习绘画,想在绘画方面一展天赋,他总有一天会主动向你提正式学习的要求。
2、尽量满足宝宝对于创作的需求
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涂涂画画时,可以多观察先看看宝宝对什么样的绘画材料感兴趣,提供多元化的材料让宝宝自由选择,尽情涂画。也许是一支铅笔,或许是24色彩色笔,或许是水彩,都能够激发孩子绘画的潜能。
家长还能在纸张上花点小心思,选择一些有颜色的彩纸、或者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纸张,来增加孩子的绘画兴趣。除了纸张,也可使用黑板、薄画板或魔术画板,这样既能让宝宝尽情挥洒,又很环保。
除了任由孩子自由创作,家长也可以买一些涂色本,或者沙画材料,让孩子在填涂颜色的游戏中学会颜色的搭配,提高审美的意识。同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对着原画临摹,也可以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添加其他形状或色彩。例如,家长让孩子话金鱼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心中金鱼的形状,不需要照着书本话,这样,也许能够从中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和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
3、更多的生活体验
好的创作的灵感都来自生活的体验,许多画家为了画出好的作品,都会到处游历,以获得更好的灵感。宝宝涂鸦往往是把脑海中的想法、记忆中的事物通过画笔呈现出来。
既然生活是画画素材的最好来源,那么家长就多带孩子外出体验青山绿水吧!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蓝天白云、江河湖泊、树林里的小动物、草丛林的小昆虫,这些都是宝宝画画最原始的素材。
现在,许多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在城市里生活,除了汽车、高楼、几片绿化带以外,很少见到一些植物或者动物的具体形状,甚至有的学生以为花生是种在树上的。
所以,当假期来临时,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到郊外或者农村体验生活,在陪伴孩子体验大自然的时候,不妨说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来丰富孩子的想象,加深孩子对眼前美景的记忆力。
家长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欣赏,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顺势启发他去联想去思考,孩子会因为你的陪伴而变得更加的亲近。
总之,孩子的一些幼儿行为,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家长不要看到孩子哭闹,涂涂画画就认定孩子不听话,搞破坏,要学会用心去体会孩子某些行为的真实想法。
怎样教孩子涂鸦的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 乱画或偶然的涂鸦画(1岁-2岁或2.5岁)
宝宝的乱画是由手和臂膀的简单运动留下的痕迹,由一定数量的线条组成。
特点:手指紧紧地握着绘画工具,手腕很少移动。线条的方向和长短是靠手臂的前后摆动决定的。画线条时,画笔很少离开纸,只有当线条画到尽头时才离开,这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是为了满足宝宝的动觉经验,实际上是运动神经协调活动的一种标志。
〖教育建议〗
当你看到宝宝画的画面上大多是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有的甚至还画出纸张之外,说明宝宝还不能控制肌肉的动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控制肌肉的工作,如吃饭、穿衣、扫地等。而你的任务就是鼓励宝宝使用动作,随意涂鸦,如在日常活动中加入一些穿珠、捡豆子之类的游戏活动,促进宝宝手眼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 受控制的涂鸦画(2.5岁-3.5岁)
宝宝的绘画乍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这时的涂鸦,已经受到了视觉的控制,和第一阶段的涂鸦画不同。宝宝在涂鸦时非常注意自己的笔端,有时为了看自己画出的痕迹,鼻子都几乎贴到纸上了。因为手腕肌肉、骨骼活动能力的增强,宝宝能画出错综复杂的图形和弯曲杂乱的图形,腕关节比较灵活,握笔姿势几乎接近成人。此阶段的涂鸦是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是运动和视觉行为的协调性加强的结果。
〖教育建议〗
宝宝通过这一阶段反复涂鸦的动作练习后,慢慢发现有些线条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经验,他会从这种控制感觉中获得信心,不妨激励他继续探索和体会这种肌肉运动,以达到动作的协调。这个阶段的宝宝除了在纸上涂涂抹抹外,没有其他创造意图,他很满足于这种肌肉运动感觉和对它的熟练掌握。
此时你千万不要急于求成,硬教给宝宝各种绘画技巧。你要做的是给他提供绘画时所必需材料:粗一些的铅笔、蜡笔、纸(最好是大张的纸)、无毒的颜料等等。适当采用一些宝宝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有控制地绘画。例如你先画出树木、小草、池塘、举着伞的小兔子等,边和宝宝说“下雨啦!下雨啦!”,边让他添上七彩的雨点。在练习画线时,你可以先画好可爱的小鸡,再让他画些小虫来喂小鸡。
第三阶段 命名的涂鸦画(3.5岁或4岁)
宝宝开始给自己画出的符号取名字,你很难看懂,除非你像他一样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看出涂鸦画中画的是水还是飞奔的狗。宝宝开始画命名的涂鸦画时,并不是事先想好了题材后再画,而是看画好的符号像什么,就取什么名字。例如,线条画得多起来了,画面起了变化,或是想法改变了,命名也随之起了变化。对涂鸦命名,是宝宝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显示出宝宝从以动觉经验为重点向形象思维过渡,认识到了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关系。
〖教育建议〗
对宝宝的涂鸦画千万不能以“像”或“不像”来评判。只要他能对自己的画给出一种解释,哪怕你听起来十分幼稚可笑。在天真童趣的世界里,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都在讲述某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些看来不合逻辑、不符常理的画法,可能正是他的创意所在。
让宝宝自由涂鸦好处多多
5岁以内宝宝涂鸦发展过程
1岁:无意识涂鸦。宝宝的眼睛和手还没有完全联系起来,往往画画时是心手不合一的,或者说是偶然地拿起笔来随意划划,眼睛并没有看着纸和笔,所画的线条松软、无力不连贯。
1岁半:点状涂鸦和线性涂鸦。宝宝出于好奇或者模仿成人的样子拿起笔在纸上、地面上、墙上点或戳,宝宝在画画的时候能够眼睛看着纸和笔,体会的是自己手部肌肉运动后留下的印记,宝宝往往对此会很好奇和兴奋,并且不断尝试,用戳、点、划等形式尝试开始有意识地留下痕迹。
1岁半~2岁:线性连续涂鸦。宝宝是用胳膊带动手用力地来回连续画线,线条开始连贯起来了,宝宝在这样的涂鸦中体验到自己肌肉的运动,一些宝宝甚至想要尝试在不同的地方涂鸦,比如床单、地上、墙上,并且感到很高兴。
2岁~3岁:圆圈涂鸦。这个时候的宝宝手臂动作的发展更进了一步,不仅仅可以左右或者上下连续的摆动,还可以用手臂做圆圈的动作,可以画出螺旋状的圈圈 线条。涂鸦的动作让宝宝体会到自己肌肉动作的快乐,并且促进宝宝从大肌肉到小肌肉的动作发展和协调。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在动作和思维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 结。
2岁半~3岁半:命名涂鸦。这个时候画中的事物在家长看来是似像非像,得在听宝宝的解释后才会觉得确实是这么一回事,说明宝宝的思 维意识和自己的绘画之间有了进一步的联系。但是,宝宝对自己画中内容的命名经常会变换,比如今天说这幅画画的是这个东西,明天说这幅画画的可能是另外一个 东西。这是宝宝开始慢慢建立起用图形或者符号来思维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颜色不是很在意,偶尔会选择颜色,一般是拿到什么颜色都可以画,其间也很少 换颜色。他们的画画速度非常快,经常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耗掉一大沓纸张。
3岁半~4岁半:手足人出现。这是一个会令家长比较兴奋的时期, 因为宝宝终于可以画出一些家长可辨认的画了。手足人,也是这个时期宝宝笔下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表现为画中人有头和四肢,但是没有身体,四肢直接从头中长 出。在这个时期前后(从3岁到5岁左右)的画还有并列式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很多事物都是并列地画在纸上,没有上下、重叠和前后的关系,缺乏空间概念。此时,宝宝会在绘画时表现出很强的专注力。
宝宝涂鸦的好处
促进手眼协调1岁半到2岁的宝宝,手部小肌肉还不能控制自如,在“乱涂乱画”的过程中,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从歪歪扭扭画出纸外的一条直线到封口的一个圆圈,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会有大大的提升。
鼓励自我表达涂鸦也是宝宝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流露,当他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通过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父母还可以通过涂鸦来与宝宝沟通,以此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
自娱自乐,激发创意涂鸦还是宝宝乐此不疲的一种游戏。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喜欢画画,他们能从随意的线条和缤纷的颜色中获得想象的自由和创造时的快乐。
宝宝爱打人该怎么办
孩子教育方法:多点关心拒绝冷漠
当父母对孩子经常无视他的合理要求,而且也不会理会孩子经常出现的暴力倾向,并对孩子冷淡,那么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向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在挫伤宝宝的需求,在宝宝幼小的心灵中埋下莫不关心的种子。
在平时要多关心关心宝宝,尽可能地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生病、不适、伤心、疲惫、饥饿等生理问题尽量替宝宝解决好。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孩子教育方法:不将孩子和别的宝宝相比
孩子并非是圣人,总是会有期不足的地方,父母不宜将他的劣势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他的需求,让宝宝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让他想相信自己能力,经常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以此来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自己是被人爱的,被注意到的,来帮助他成长。
孩子教育方法:不将孩子和别的宝宝相比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的攻击行为会逐渐消失,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一旦被默认的话,那么宝宝就会逐渐习惯通过大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母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还要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宝,而且当爸爸妈妈反复的的讲,那么会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孩子出现大人的情况,那么烦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小措施,例如惩罚他,但是不要大声的训斥宝宝,或者是打骂宝宝,并且在孩子打人的时候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避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强化这种行为。
如果包阿伯已经具有这种情况,那么爸爸妈妈就要询问宝宝为什么要打人。也许他会说的不清楚,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帮他分析。弄明白他为什么打人后,就要帮他改正这种状况。
孩子打客人怎么办?
如果宝宝大来访的客人,那又该怎么办呢??除了马上制止,抓住他打人的手外,还要让宝宝明确地知道你因他的行为而生气、难过,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一定要小心,不能用力过大,不要弄伤宝宝的手。
宝宝打客人有可能是希望获得关注的一种表现。在客人来临时,父母可以促成宝宝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和孩子聊天玩耍,观赏他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等等。让他感觉到,客人的到来爸爸妈妈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他的被关注的程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他。
宝宝养成饮食多样化的习惯很重要
宝宝开始吃辅食了,但是给宝宝喂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他会用手抓勺子,有时候又会咬着勺子不动。最让父母抓狂的是稍大一点的宝宝喜欢把自己的小手伸到碗里抓饭,然后放到自己嘴里,往往还自己吃得津津有味,父母一般会担心宝宝这样做不卫生而强行阻止,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宝宝会用手抓饭吃很有可能是受到大人的影响,想要去模仿爸爸妈妈吃饭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阻止宝宝,正确的做法应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训练,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帮助宝宝更好地学习自己吃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宝宝每次吃饭前把他的小手清洗干净,这样就不用太担心卫生问题了;
2、多准备几个边角圆滑的小勺子,教宝宝使用勺子吃饭。一开始宝宝可能会不习惯,父母可以帮宝宝把食物放在勺子上;
3、给宝宝吃的饭尽量少盛一点,以免宝宝打翻;
4、宝宝吃饭前可以给他戴上专门的围嘴,以免衣服经常弄脏,必要的可以给宝宝准备专门的儿童餐椅,安全、方便也可避免宝宝边吃边玩;
5、当宝宝把食物弄撒时,不要急着擦洗,也不要抱怨、责怪宝宝,耐心安慰宝宝,并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
父母千万不要看到宝宝自己吃不好就放弃,而选择继续给宝宝喂食,这样难免容易打乱宝宝学习自己吃饭的进程,不利于宝宝早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揭秘宝宝爱发脾气的五大原因
原因之一: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时父母正在忙于别的事时,宝宝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会借故哭闹。这时如果有可能的话,父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宝宝玩一会儿。
原因之二:为了达到目的
如果得不到某种玩具、食物或外出游玩的机会等,就会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宝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前有过成功的先例,所以宝宝若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制止,绝不姑息。若已形成了习惯,要纠正也不算晚,方法是对宝宝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坚持到底,对宝宝的哭闹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忽视”的办法,即任其哭闹。宝宝有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后,这种习惯会慢慢消失的。
原因之三:受父母影响
如果父母的脾气本来就不好,宝宝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此外,父母教育态度不一,一个管教,一个袒护,这会使觉得宝宝有了“靠山”,也会出现无所顾忌、动辄哭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就只能要求父母首先从自身做起了。
原因之四:逃避责任
宝宝犯了错,怕受到父母的责罚,就以哭闹来转移其注意力。对这种情况要区别对待:若是宝宝无意中犯的错,父母就不必责怪他,告诉他下次注意即可,若是有意犯的错误,则还是要进行批评,让他认识到哭闹并不能逃避责任。
原因五:感到恐惧或受到伤害
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大部分愤怒来源于恐惧。当一个人感觉受到威胁,无论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是价值观受到威胁,都会本能地感到恐惧,继而转化为脾气,宣泄出来。
孩子之间有些争斗,是正常的。有时候孩子会在这种争斗中受到伤害,有些孩子则比较容易感觉自己受“欺负”了。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闹情绪、发脾气。
教育宝宝常见的三种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3.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如何培养宝宝节俭的美德
现在很多宝宝不懂得节俭,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也不能怪宝宝,大人也有责任。好多大人因为疼爱“独苗苗”而迁就宝宝的乱花钱自不必说,有些家长自身也产生了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喜欢与人攀比,喜新厌旧,宝宝成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怎么能学会节俭呢?爸爸妈妈首先要给宝宝做好榜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就要做到节俭,不该浪费的,坚决不要浪费。也不要给宝宝买过多的玩具,有的玩具没有坏,只要宝宝不爱玩了,这样的玩具也不要扔掉。在爸爸妈妈的行为习惯和潜移默化下,宝宝就会不由自主的学会节俭。
宝宝睡眠烦恼的解决方案
1.踢被
医生释疑:不少宝宝睡觉喜爱踢被子,而蹬被子又是诱发感冒的诱因之一。除了大脑发育不成熟,缺乏控制力外,尚与其生理有关:一是孩子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速度较成人快,散发热量多,体温相应升高,而做父母的偏偏担心孩子受凉感冒,总是给他们垫的厚厚的,裹得严严的,使宝宝感到闷热而瞪掉被子;二是,有些父母与孩子“同床同枕”,宝宝没有翻身的余地,只能蹬掉被子寻求自由; 三是某些宝宝因尿意紧迫所致。
父母对策:
*“尽量让孩子独睡,如果和大人一起睡觉,孩子被挤在中间,很容易引起空气不畅,导致呼吸困难而乱动。
*定时叫醒孩子排屎。
*为防受凉感冒,可给孩子穿长衣长裤。营造一个宽松舒通、冷暖适度的睡眠环境,如室温要保持适当,不要过低或过热,或给孩子换盖薄被窄被等。
*使用睡袋型棉被,最好是那种底部不封口的敞开式睡袋,全面的,透气性好,保暖性佳,长度和宽度都要足够,不要让孩子有束缚感,以免影响孩于的生长发育。
2.噩梦
医生释疑:噩梦又称梦魇,大约20%的宝宝会受其干扰,4一9岁年龄段为高发期。一般平均几夜就会出现一次噩梦,有时甚至一夜做好几回噩梦。就一夜而言,噩梦又多出现在入睡的2小时内与醍前的3小时内,中间段的睡限较为安稳踏实。表现为宝宝突然从梦中惊醒,发出尖叫或哭泣声,脸上凸现害怕,惊吓的表情,出冷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率可增加25%—49%)等。
父母对策:
*鼓励宝宝将梦境讲述出来(如果语言表达跟不上,不妨让他用绘画的方式将噩梦描绘出来),以便找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然后,“对症下药”。以梦见妖魔或蛇等怪物为例,对大孩子可一边解释“衣柜里有一条蛇?绝不可能!”,一边将衣柜打开让他看个明白;对于幼儿可鼓励他将梦中的怪物画出来,装进小纸袋,教他自己动手烧掉,表示怪物已破他处死。
*宝宝在白天遇到了强烈的刺激,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如受到大人斥责,看了恐怖片、父斗吵架等,在大脑皮质上留下比较深的“印痕”,人睡后其他刺激不在“进来”了 ,这个刺激的印痕就开始“发酵”,形成种种可怕的形象出现在梦境中,噩梦就开始了。所以,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为上策。
家长偶尔扮弱可培养宝宝自制力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拎着一大堆刚买的东西带宝宝向家走,宝宝磨着妈妈让妈妈抱,一路走一路央求,实在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耍赖哭起来。通常 妈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跟孩子讲道理,说自己没有手再来抱宝宝,实在没有效果时有的妈妈就忍不住跟孩子发脾气,还责怪宝宝不懂事,甚至责骂过后一路上再也 不理睬宝宝。其实,父母们还可以采取一种方法——适度扮弱。比如,妈妈可以蹲下来轻微地喘息着对宝宝讲:妈妈也很累了,宝宝也蹲下来,我们一起歇会儿吧。 蹲下身休息时,妈妈可以拥抱一下宝宝,时间可以略微长一些,因为宝宝有时耍赖是因为他时时都需要父母的气息和关爱。在拥抱宝宝时,妈妈可以试着默默地把头 靠在宝宝的肩膀上几秒钟,宝宝很可能立刻变得安静懂事起来。
在合适的场合适度示弱,能让宝宝的心变得柔软起来,他们会因为同情父母而克制自己过分的需求。在宝宝克制自己并帮助父母时,他的能力也变得强大 起来,同时更加独立自主,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就有担当的孩子将来在生活和事业上会充满信心和力量,并且有胆量和勇气克服困难。
扮弱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当时的情形和示弱的程度,比如爸爸和孩子比赛下棋或踢球时,不妨表现出脑子不够用了偶尔让孩子赢一次,增强他们自信心和 兴趣;而妈妈要求孩子关电视时不能软弱地求孩子。再有,扮弱时父母注意不能做出过分可怜的样子,否则宝宝会觉得父母不够真心,建议父母扮弱时尽量心平气和 些,宝宝就会更理解你。
你的宝宝为什么总说“这是我的!”
“这是我的”
有一次,多多在院子里玩,多多奶奶坐在长凳上歇凉。多多在院子里跑了一圈又一圈,一会儿工夫,多多想拉耙耙,奶奶就在地上铺了一些纸让多多拉在上面。就在奶奶回去拿卫生纸的几分钟里,多多已经自己把耙耙包起来,偷偷装进小书包。当奶奶回来发现耙耙不见后,以为是清洁员打扫过了,也没再问。当多多回到家,妈妈打开书包一看,发现书包里居然有耙耙,真是哭笑不得,多多这时却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这是我的。”
“抠门宝宝”
跳跳妈妈最近发现,当别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时,跳跳不愿意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东西,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玩具也一样,如果有孩子一碰,她就会跑过去抢过来,说:“这是我的。”这时妈妈会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抠门啊?”跳跳也会委屈得大哭,妈妈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强盗宝宝”
虫虫越来越不规矩,现在竟然学会了抢东西。两岁的虫虫对小汽车特别感兴趣,看见隔壁小朋友的车就会把人家的从车上赶下来,自己骑个没完。父母赶紧给人家道歉,很快给虫虫买了一辆新车,可虫虫还是喜欢抢别人家的车。虫虫妈妈就纳闷了,难道我家宝宝是这种横行霸道的小强盗,以后长大可怎么办?
这些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常常令父母感到气愤和难看,而1~3岁的宝宝,并不能真正理解父母责怪自己时所讲的那些道理。很多父母在无法改变和说服宝宝时,很容易下结论是宝宝自私。什么是自私、什么是自我,需要有所区分。自私和自我的最本质区别在于,自私会损人利己,而自我不会。自我是有目标的支配自己的行为,不会跟他人的利益产生冲突。因此,当宝宝出现“自私”行为时,父母不要一味制止和怪罪,而是要先进入宝宝的小世界,探究宝宝的心理发展。
其实,当我们先宝宝任性、叛逆、难搞时,往往是宝宝到了自我意识的爆发期。宝宝经过一段时间对自己身体和知觉的初步认识,现在进一步为强调自我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特别爱说:“我的”,不愿意分享。这时就需父母端正心态,了解宝宝的行为动机,有效引导宝宝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如,父母要知道宝宝在何时物我不分、何时开始自我架构,如何帮助宝宝区分自我与他物、自己和别人。
宝宝的每一次表达,都是自我意识的一次迈步。父母应该高兴宝宝的 这种成长,高兴宝宝每一次自我认识的萌芽和变化,同时,父母还要做好应对准备,智慧出击,而不是因为不了解而谴责,甚至给宝宝贴上各种“抠门”、“小气”的标签。做父母的,最大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孩子建构一个良好自我的开端及只有当宝宝真正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完成了自我建构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未来才足够有自尊、自信和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