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有助脑膜炎确诊的脑脊液检查

有助脑膜炎确诊的脑脊液检查

1、肉眼观察:早期脑脊液无色透明中晚期为微浊或毛玻璃样,有渗血或出血时呈橙黄或浅黄色少数可呈血性。脑脊液标本静置冰箱内24h出现典型漏斗状薄膜形成。

2、总蛋白量增高: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总蛋白量为0.5~5g/L多数病例,在1~3g/LPandy定性试验阳性系粗测说明球蛋白增高,若蛋白总量显著增高常提示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存在,如有黄变症则提示有椎管梗阻。

3、pH值:脑脊液pH值降低,呈酸性。

4、结核菌检查:是结核性脑膜炎实验诊断的金标准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一般涂片阳性率15%~30%培养阳性率30%~40%。连续多次取脑脊液5ml,3000r/min离心30min取沉渣涂片检查,或从静置后脑脊液薄膜作厚涂片检查结核菌,可提高阳性率培养动物接种被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

5、压力增高:常在2.16~3.72kPa(220~380mmH2O)极少数超过4.9kPa(500mmH2O)者,晚期因炎性粘连椎管梗阻而压力偏低。

6、氯化物含量低:常<115mmol/L,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减低,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同时减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表现,而氯化物含量减低较糖量减低更为灵敏,也是结核性脑膜炎复发时的重要指征。

7、细胞数中度增多:细胞数为(100~500)×106/L,淋巴细胞占优势急性期或恶化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细胞总数中有一定数量红细胞存在,是并发脑膜脑血管结核性脉管炎所致,少数由急性粟粒型结核引起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脑脊液即轻度混浊白细胞数可达1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8、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测定:脑脊液正常值上限为100.0~133.4 nmol/(L·s) (6~8U/L)结核性脑膜炎患者ADA水平增高>166.7nmol/(L·s) (10U/L),阳性率约为90%,其他细菌性脑膜炎ADA值无明显增高。

9、进展期:葡萄糖含量<2.24mmol/L同时测定血糖值,脑脊液/血液糖含量<1∶2,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若经治疗糖量仍低者提示预后不良。

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因为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很像普通感冒,因而很容易被人忽略而延误了治疗,从而造成死亡或者其他.但是如果治疗及时,一般的住院1个月左右应该就可以治愈.一般来说是没有后遗症的~但是心理压力会造成类似后遗症的症状哦~所以要注意锻炼和放松心情~

1.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之诊断要点为:①常有特定之流行季节.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心肌炎③脑脊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脑不易鉴别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④各种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 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等(参阅各有关专章节).轻型病毒脑炎和早期结脑鉴别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肺X线片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内脑脊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脑炎而非结脑.③鞘内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引起脑脊液成分改变增加鉴别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脑脓肿: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脑脊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别诊断借助于超声波,脑电图,脑CT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5.但脑瘤与结脑不同处为: ①较少发热.②抽搐较少见,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后神志清楚,与晚期结脑患儿在抽搐后即陷入昏迷不同.③昏迷较少见.④颅压高症状与脑征不相平行.⑤脑脊液改变甚少或轻微.⑥结素试验阴性,肺部正常.为确诊脑瘤应及时作脑CT扫描以协助诊断.

典型的结脑诊断比较容易,但有些不典型的,则诊断较难.不典型结脑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可以惊厥为第1症状.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表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表现为肢体瘫痪者.④同时合并脑结核瘤时,可似颅内肿瘤表现.⑤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极端严重,可将脑膜炎症状及体征掩盖而不易识别.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对于以上各种不典型垢情况,诊断需特别谨慎,防止误诊.

脑膜炎检查

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确诊脑膜炎应做腰穿术。为了使这种操作引起的疼痛感能有所缓和,一般要在医院麻醉后才进行。用一根针沿着脊柱上的两块骨头之间刺入取一点脑脊液样品。本来清的脑脊液液体会变得浑浊或出血化脓的细胞,就应该怀疑是否患了脑膜炎,这时将需要做特别的培养检查。血样、尿样和眼、鼻分泌物体将被采集。因为此病发展迅速,治疗应该要立即进行,甚至应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进行。

另外也需要要下面的疾病相区别:

1、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

3、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

4、脑脓肿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

病毒性脑炎如何鉴别诊断

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病毒性脑炎如何鉴别诊断

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

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与诊断

一、诊断标准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常见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

少数患者若明确地并发于某种病毒性传染病,或脑脊液检查证实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者,可直接支持颅内病毒性感染的诊断。

根据临床起病比较迅速,以发热,头痛为主,有脑膜刺激征,CSF检查无色透明,白细胞呈轻,中度增多,且以单核细胞为主等改变,若患者缺乏脑主质损害的证据,不难考虑为病毒性脑膜炎,但仅就临床表现完全排除病毒性脑炎并非易事,特别是病情严重,发生神志障碍及抽搐者,即使脑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脑主质并无损害也难完全排除。

既往在病原学的诊断中,多借血,CSF,咽拭子进行病毒细胞培养及分离,但需时且阳性率并非理想,目前多采用血清学检测柯萨奇,埃可及单纯疱疹等病毒抗体进行确诊,一般须在发病后数天方能测出阳性结果,且抗体可在血中存在数周,另从CSF或血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病毒也有助于确诊病原。

二、鉴别诊断

夏秋季发病者应和日本乙型脑炎鉴别,后者脑CT或MRI多有基底核区病变。散发的患者在和单纯疱疹性脑炎鉴别时,除注意后者唇周常有疱疹外,脑CT和MRI常示颞叶及额叶腹侧有显著的损害。此外,尚需和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及细菌性脑膜炎鉴别。

1、颅内其他病原感染:主要根据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与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脑膜炎鉴别。此外,合并硬膜下积液者支持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现颅外结核病灶和皮肤PPD阳性有助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2、Reye综合征:因急性脑病表现和脑脊液无明显异常使两病易相混淆,但依据Reye综合征无黄疸而肝功明显异常、起病后3~5天病情不再进展、有的患者血糖降低等特点,可与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鉴别。

脑膜炎容易与哪些症状相混淆

1.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之诊断要点为:①常有特定之流行季节。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心肌炎③脑脊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脑不易鉴别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④各种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 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等(参阅各有关专章节)。轻型病毒脑炎和早期结脑鉴别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肺x线片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内脑脊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脑炎而非结脑。③鞘内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引起脑脊液成分改变增加鉴别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

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脑脓肿: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脑脊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别诊断借助于超声波、脑电图、脑ct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5.但脑瘤与结脑不同处为: ①较少发热。②抽搐较少见,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后神志清楚,与晚期结脑患儿在抽搐后即陷入昏迷不同。③昏迷较少见。④颅压高症状与脑征不相平行。⑤脑脊液改变甚少或轻微。⑥结素试验阴性,肺部正常。为确诊脑瘤应及时作脑ct扫描以协助诊断。

典型的结脑诊断比较容易,但有些不典型的,则诊断较难。不典型结脑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可以惊厥为第1症状。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表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表现为肢体瘫痪者。④同时合并脑结核瘤时,可似颅内肿瘤表现。⑤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极端严重,可将脑膜炎症状及体征掩盖而不易识别。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对于以上各种不典型垢情况,诊断需特别谨慎,防止误诊。

脑膜炎和这5种疾病易混淆

1.化脓性脑膜炎

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之诊断要点为:①常有特定之流行季节。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心肌炎③脑脊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脑不易鉴别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④各种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等(参阅各有关专章节)。轻型病毒脑炎和早期结脑鉴别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肺x线片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内脑脊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脑炎而非结脑。③鞘内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引起脑脊液成分改变增加鉴别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

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脑脓肿

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脑脊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别诊断借助于超声波、脑电图、脑ct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5.脑瘤

脑瘤与脑膜炎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较少发热。②抽搐较少见,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后神志清楚,与晚期结脑患儿在抽搐后即陷入昏迷不同。③昏迷较少见。④颅压高症状与脑征不相平行。⑤脑脊液改变甚少或轻微。⑥结素试验阴性,肺部正常。为确诊脑瘤应及时作脑ct扫描以协助诊断。

典型的脑膜炎断比较容易,但有些不典型的,则诊断较难。不典型脑膜炎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可以惊厥为第1症状。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表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表现为肢体瘫痪者。④同时合并脑结核瘤时,可似颅内肿瘤表现。⑤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极端严重,可将脑膜炎症状及体征掩盖而不易识别。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对于以上各种不典型垢情况,诊断需特别谨慎,防止误诊。

确诊脑膜炎应做腰穿术。为使这种操作引起的疼痛缓和些,应在医院内麻醉后进行。用一根针沿脊柱上的两块骨头之间刺入取一点脑脊液样品。本来清的脑脊液液体变混浊或出现化脓的细胞,就应怀疑患脑膜炎,此时将需做特别的培养检查。血样、尿样和眼、鼻分泌物体将被采集。因为此病发展迅速,治疗应立即进行,甚至应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进行。

脑室炎如何鉴别诊断

轻度的脑室炎,临床上可无特殊表现,其症状与脑膜炎相似,早期常被忽视。因此,凡脑膜炎病人经常规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均无相应的好转,尤其是病情重笃又伴有明显的颅内高压时,即应考虑有脑室炎及/或特殊感染的可能。

1.化脓性脑膜炎

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流脑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 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2.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

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常见的小儿脑膜炎

小儿时期是各种脑膜炎多发的年龄阶段。常见的脑膜炎有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其共同特点均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惊厥及昏迷等。医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

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多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小儿多见,近年来因卫生防疫工作较好,此病已较少见。

其次是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性脑膜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冬季前后多发。发病前先有上感、肺炎、中耳炎等感染。

此外大肠杆菌、链球菌也可引起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常有腹泻等前驱期表现,脑脊液与化脑不同。

结核性脑膜炎近年来已较少见,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常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和低热盗汗、纳差、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OT试验阴性和脑脊液检出抗酸染色杆菌可确诊。真菌性脑膜炎菌较少见。

脑膜炎如何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 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之诊断要点为:①常有特定之流行季节。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心肌炎③脑脊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脑不易鉴别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④各种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 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等(参阅各有关专章节)。轻型病毒脑炎和早期结脑鉴别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肺X线片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内脑脊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脑炎而非结脑。③鞘内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引起脑脊液成分改变增加鉴别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脑脓肿: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脑脊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别诊断借助于超声波、脑电图、脑CT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感染了本病毒后,表现可以从无症状感染、流感样全身性疾患、脑膜脑炎以至于严重的脑膜脑炎。但各型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不同的临床表现是否与不同的病毒株有关,目前尚未能肯定。

流感样全身症状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8~12天。起病急,发热可高达39.5℃,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有些患者出现咽痛、咳嗽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少数还可有皮疹、淋巴结肿大与压痛、恶心、呕吐与腹泻等表现。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部分患者,经过一段间歇后,可有第二次,甚至偶尔有第三次类似的发作,但症状常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患者逐渐恢复,有些则发展到脑膜炎。

脑膜炎患者起病时可先有流感样全身性症状,也可以一开始就以头痛、颈硬、呕吐、腰背肌肉痛等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但病情不如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脑脊液检查符合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的特征。病程一般持续1~2周。脑脊液的改变较症状恢复稍迟。

偶尔病变波及脑脊髓实质,出现脑膜脑炎的表现。病者可有个性改变、谵妄、嗜睡,甚至昏迷,亦可有脑神经与外周神经的感觉丧失与运动障碍、腱反射的改变等。个别严重者可致死。

只具有流感样全身症状的患者,由于临床上缺乏脑膜炎表现,没有指征做腰椎穿刺,诊断只能依靠流行病学资料的提示,以及病毒血清学诊断证据。此类患者脑脊液检查可出现异常。

有脑膜炎表现的患者,脑脊液检查有一定帮助。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增加(即使在病程早期,仍以淋巴细胞占绝大多数),糖含量稍低,对诊断本病有一定提示。但是,脑脊液改变也是非特异性的,难以与其他原因的淋巴细胞性脑膜炎鉴别。

患者确诊需要有病毒分离或血清抗体检测的证据。急性发热期可从患者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到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病毒抗体,有助于鉴定急性感染。免疫荧光技术在病程早期便可检出抗体,是一种快速而灵敏的诊断方法。在仅有单份血清标本的情况下,高效价的补体结合抗体可能是近期感染的指征。由于中和抗体可在血清中持续存在多年,仅有中和抗体阳性,不足以确定本病的诊断。

相关推荐

细菌性脑膜炎检查

1、周围血象检查: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总数可以不高,但中性分类常增加。 2、脑脊液检查: 典型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蛋白定量明显增高,可达1000~5000mg/L或以上,糖含量降低,一般在0.055~0.1mmol/L,甚至更低。测定脑脊液含量时应同时测定血糖,因脑膜炎加重糖尿病时可使脑脊液中糖含量升高或正常。氯化物降低。白细胞总数多为(500~1000)×106/L,中性为主。革兰涂片和细菌培养可发现相应致病菌。 3、影像学检查:一般应在开始治疗后,病情稳定了再进行。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 bacterial meningitis)为小儿常见急重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新生儿最常见的病原体为B组链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儿童则以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为常见。病原体侵入的途径常见为血行播散,局部组织感染如中耳炎等弥散至脑膜,以及外伤等造成细菌直接进入脑膜引起脑膜炎。 【诊断】 (一)症状 1.婴儿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如淡漠、烦躁、嗜睡、尖叫、拒奶、眼神发直,多有发热。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前囟隆起常是晚期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常有异型淋巴细胞。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加,可达(10~1000)×10/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略升高,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病毒学检查 一部分患者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4、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5、脑电图 脑电图只

脑脊液检查家长拒绝给孩子做

脑脊液,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医院里每周都有家长望文生义,“因名拒检”。 “不行不行,太吓人了!”昨天,某医院神经内科,一名家长听说要抽脑脊液检查,脸色都吓白了,连连摆手拒绝。该科主任医师吴革非耐心劝说,怀疑孩子有颅内感染,只有做这项检查才能确诊。但劝说了十几分钟,家长依然犹疑不定。 这一幕在神经内科经常发生,吴革非说,基本上每周都要重复两三次。家长们不光觉得抽脑脊液很危险,更担心抽取之后,对孩子造成危害,“抽这个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吴革非说,脑脊液只不过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流脑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109/L左右,高者可达40*109/L。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认为由于腰椎穿刺后容易并发脑疝,故对流行期间诊断明确者,已趋向尽量不做腰椎穿刺。如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或于短期内进入昏迷的患者,尤其疑为暴发脑膜脑炎型者,更需谨慎。对诊断尚不明确者,应于静脉推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再作腰椎穿刺,穿刺时不宜将针心全部拔出,而应缓慢放出少量脑脊液检查之用即可。在腰椎穿刺时如压力明显增高,则于穿刺后重复甘

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方法

化脓性脑膜炎是比较常见的脑膜炎之一,由于其发病比较急,常常让人猝不及防,那么对于化脓性脑膜炎如何鉴别呢?我们浸提那一起来系统地学习下。而各位家长通过学习,也可以更好地护理宝宝,避免化脓性脑膜炎忽然上门。 1.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数每毫升十余个至数百个,早期多核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脑炎早期,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

临床检验中的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 蛋白质(mg/L) ;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如何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3),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菌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

乙脑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中毒性菌痢 因乙脑发生在夏秋季,且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故需与该季节发病较多的中毒性菌痢鉴别,后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于发病24h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甚至呼吸衰竭,此时临床上尚未出现腹泻及脓血便等肠道症状,易与乙脑相混淆,但乙脑患者一般无上述迅猛发生的凶险症状,而中毒性菌痢一般不出现脑膜刺激征,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灌肠,如获得脓血样便可作镜检和细菌培养以确诊,特殊情况下可进行脑脊液检查,中毒性菌痢脑脊液多无变化。 2.化脓性脑膜炎 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与乙脑相似,但化脓性脑膜炎中的流行性脑脊

新生儿败血症一定引发脑膜炎

生儿脑膜炎与败血症有关,但败血症不一定就会引起脑膜炎的。如果败血症出现脑膜刺激征了,则要考虑并发脑膜炎了。 新生儿脑膜炎很严重,诊断脑膜炎最准确的检查就是脑脊液检查(腰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