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能吃什么药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喝酒不能吃什么药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在使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血糖药期间饮酒,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服用降糖药物后千万别喝酒
吃了降糖药后喝酒险丧命
案例:50多岁的刘先生患有糖尿病,这些年来都在吃药控制血糖,血糖一直在正常指标内。虽然知道喝酒对糖尿病没有好处,但是刘先生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喜欢喝酒,每天饭桌上少不了要喝几杯。这个习惯到现在依然难以改变,患病以后,他依然无法彻底戒酒,每天中餐或晚餐,都忍不住要喝上一小杯红酒。
刘先生每天早饭,都会按时吃控制血糖的药物,到了每天晚上吃饭完,大约7点再吃一次吃药。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刘先生家晚饭吃得特别晚,但刘先生却习惯性地在晚上7点吃了药,吃下药后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吃饭了。
吃饭的时候,他像往常一样喝下了一大杯红酒。没想到饭后不到半小时,他就突然觉得胸闷、心悸,还一直冒冷汗,即使在空调房里,额头上也不停冒汗。没过多久,他的脸色变得惨白,嘴唇发青,很快出现了休克的症状。家人见状,马上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刘先生送到了医院。
当晚9点多,刘先生被送到医院急诊室。当时他的血糖指标很低,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刘先生是因为吃了降糖药没多久就喝酒,酒精中的乙醇等成分,导致药物的代谢加快,从而让他出现了低血糖、昏迷等症状。
乙醇会干扰药物正常代谢
各种酒中都含有乙醇,轻则出现醉酒或者降低药物作用,重则损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引起毒性反应或者加重原来的疾病。关于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后是否能喝酒?
糖尿病专家介绍,药物如阿司匹林、吡罗昔康、感冒片等,服药后饮酒4小时至2个月,均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腹痛、呕吐、血红蛋白下降等症状。胃镜检查胃粘膜呈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溃疡等。很多种药物还可以干扰乙醇的正常代谢,造成乙醇醛蓄积中毒,引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双硫仑样反应'又称之为'戒酒硫样反应。
所以糖尿病患者吃了药最好别喝酒,轻则出现醉酒或者降低药物作用,重则引起毒性反应或者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因为各种酒中都含有乙醇。同时,酒精有扩张血管作用,会对抗凝血药物或利尿降压药物产生影响,会使人出现头晕、直立性虚脱等症状。
喝酒要注意什么 吃这些药后别喝酒
①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含扑热息痛的感冒药,都不能在服药期间喝酒。
②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失眠等慢性病药物,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这些都不能在服药期间喝酒。
③ 在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7日内,禁止饮酒或进食含乙醇制品。
吃什么药不能喝酒啊 降糖药
服用降糖药是切忌饮酒的,因为乙醇能刺激胰腺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会发生严重低血糖症,容易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反应,甚至发生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
血糖低比血糖高危险
低血糖威胁生命
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罗邦尧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就是要使血糖降下来,并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一般有生活方式干预、服用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法。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通常由于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降糖药服用不当、用药时间跟吃饭时间不协调、体力活动量加大、饮酒等原因,会使血糖降得过快或过低,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一般当血糖在2.8毫摩尔/升(50毫克/分升)或以下时,患者会出现早期低血糖症状。
“许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高血糖,却没有意识到低血糖的危害性,但低血糖的危害远远超过高血糖。”罗教授表示,因为持续的低血糖除可危及生命外,还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危害更大,他们一般反应能力退化,感觉不敏锐,往往等到昏迷了才被发现,此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此外,还应注意鉴别患者是低血糖还是低血糖症状,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或患病时间较长者)发生低血糖时,没有早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容易被忽视,从而耽误治疗。
运动时带点零食
罗教授表示,由于使用胰岛素的缘故,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对于他们来说,应先计算好需用多少剂量,而初始剂量一定要低于计算剂量。先观察2—4天左右,随后逐步调整;如果血糖仍然高,可以适当加量;如果血糖控制较好,剂量则可以适量减少,调整范围一般在2—4个单位。
对于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来说,关键是开始时药物剂量不能太大。如果控制得不好,可以适量增加或合用其他非同类降糖药物。
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时应特别注意,不要用药效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否则一旦发生低血糖,危害会很严重;降糖标准也应适当放宽,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时7毫摩尔/升左右,这样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比较低。
饮食和运动不当也会出现低血糖。罗教授表示,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运动是基础治疗方式,但一定要注意运动量。其中,中老年患者最适合散步,可以走快一点,根据体力情况调整,一般在45分钟左右;年龄较轻的不妨选择骑自行车等运动。另外,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食品,以便随时纠正低血糖反应。
患者一般在饭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注射后不吃饭或吃的太少,都会引起低血糖症状。应按时、按量进餐,糖尿病的主食不是越少越好,一般一天5—6两左右,三餐按习惯分配为1/5、2/5、2/5。
此外,病人还应注意不能过量喝酒,否则肝脏里葡萄糖的输出会受影响,从而诱发低血糖。一般来说,红酒每天摄入量应少于50毫升,啤酒量保持在一个易拉罐,白酒尽量不要喝。
对低血糖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患上低血糖的人经常会出现颤抖、心悸等症状,甚至有些人会因为低血糖而出现昏厥。因此对于低血糖大家万万不可轻视。然后有很多人由于对低血糖的知识认识不多,从而会有一些误区的存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饭后肯定不会低血糖
餐后早期(2-3小时)和后期(3-5小时)均可以出现低血糖,也称食饵性低血糖。前者除见于胃切除后的患者外,部分患者并无手术史,为功能性食饵性低血糖,表现为疲乏、焦虑、易激动、易饥饿、颤抖等。
2.服用中药副作用较小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当我们使用西药进行降血糖的治疗的时候,最常见副作用就是低血糖了,而中药降糖的药物同样会造成低血糖的,例如:中成药消渴丸的成分就是西药中的优降糖,而且不正规服药,势必会造成的患者的低血糖被患者忽略。
3.不过量服药就不会低血糖
其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服用口服降糖药、过多使用胰岛素或使用降糖药后未正规进食外,还见于比平时运动量大、饮酒、应激。
饮食误区
1、采取饥饿疗法:这会使升糖激素更加活跃,引起血糖反跳性过度升高,使病情更难控制。
2、主食吃得越少越好:这可能会增加肉类和脂肪的摄入。
3、不吃甜食就行:许多含淀粉的食物并不甜,但消化后却会变成葡萄糖。
酒后不能吃这些药
1、中枢抑制药
乙醇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饮酒量成正比。人在饮酒后服用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嗪等中枢神经抑制药,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深的抑制,轻者致人昏睡,重者引起昏迷,甚至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2、降血压药
乙醇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和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如果酒后服用降血压药,将使小血管更为扩张,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压骤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昏厥。
3、降血糖药
乙醇具有抑制糖吸收和糖异生作用,而降血糖药也主要作用于这些环节。两者协同产生的后果会引起血糖下降过快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此外,酒后服用降糖灵等双胍类降血糖药还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
4、解热镇痛药
乙醇可使血清胃泌素大量分泌,解热镇痛药同样可使血清胃泌素分泌增加,二者联用可致胃泌素浓度剧增,胃酸大量分泌,以致破坏胃黏膜屏障,损伤黏膜下血管,有引起胃出血的危险。
5、抗结核药
乙醇在体内的氧化过程可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增多可损伤肝细胞。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会增加乙醇的肝脏毒性,引起黄疸及肝功能减退。
很多人都有饭前喝酒的习惯,糖友们有时也会因为场合需要或解馋而喝上一两杯,但因为酒后服药不慎,发生低血糖休克而送往医院抢救的病例屡见不鲜。
6、感冒药
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缓解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毒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过量饮酒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内的谷胱甘肽,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7、头孢类抗生素
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后,一旦接触酒精,极有可能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即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临床可表现为颜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头晕、头痛、恶心、腹痛、腹泻、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心肌梗死、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在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5~7日内,应禁止饮酒或进食含乙醇制品,也不要使用外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
酒后饭后千万别洗澡
不可以,有人误以为洗热水澡可解酒,其实这会加剧心脏缺血。因此饮酒后立即洗澡十分危险。饮酒后,体内储备的葡萄糖会随着血液循环加快而大量消耗,使体温降低。同时,酒精抑制了肝脏的正常生理活动能力,妨碍体内葡萄糖储存恢复,容易导致低血糖、休克,严重时可致命。
预防“冬浴综合征”,水温应控制在37~39℃。在进入浴室前应先做5~10分钟的适当活动。浸泡时间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洗澡前进餐不宜过饱,不宜过度疲劳或精神紧张,有饥饿感时也不要入浴。若在洗澡时感觉头晕、眼花、恶心等,应马上停止洗浴,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喝杯热茶或糖水,一般很快会恢复正常。如症状不能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喝酒不能吃什么药 降压药
服用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硝苯地平、肼苯达嗪、地巴唑等降压药期间如果喝酒,可能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低血压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喝酒不能吃什么药 降糖药
在使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糖药期间不能饮酒,因为酒精能增强这些药效,两者相遇,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五大对低血糖症的认识误区
饭后肯定不会低血糖
餐后早期(2-3小时)和后期(3-5小时)均可以出现低血糖,也称食饵性低血糖。前者除见于胃切除后的患者外,部分患者并无手术史,为功能性食饵性低血糖,表现为疲乏、焦虑、易激动、易饥饿、颤抖等。
服用中药副作用较小
确实,在西药降血糖药物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但中药中所谓的降糖药同样会造成低血糖,如中成药消渴丸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西药中的优降糖,不正规服药造成的低血糖持续时间长且易被患者忽略。
不过量服药就不会低血糖
其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服用口服降糖药、过多使用胰岛素或使用降糖药后未正规进食外,还见于比平时运动量大、饮酒、应激,另外还需警惕一种情况是,部分2型糖尿病在早期会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的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和患者在餐后早期用于分解血糖的胰岛素释放降低而后期又分泌过多有关。这种情况也反过来告诉我们,当出现进餐后期反复低血糖表现的人,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血糖高于标准就不会低血糖
既然低血糖症以2.8mmol/L为标准,那血糖高于2.8mmol/L肯定不会有低血糖症状,这是对低血糖症状和诊断认识的误区。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快速下降,即使血糖高于2.8mmol/L,也可出现明显的低血糖症状,称为“低血糖反应”。而部分患者虽然血糖低于2.8mmol/L但无明显的症状,往往不被察觉,极易进展成严重的低血糖,陷入昏迷或惊厥。医学上认为,血糖值低于4mmol/L就有低血糖的危险。
低血糖者进食后能缓解
这是对低血糖治疗认识的误区。轻度的低血糖确实在进食后能缓解,其中糖果和含糖饮料升血糖相对快。但重症低血糖患者则需到医院就诊并静脉用药,而是否留观取决于患者会不会反复出现低血糖,一般认为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最好留观24小时,对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者可能需更长时间。
啤酒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加重药物的副作用
一般来说,服药期间不适合喝酒,这也包括啤酒,特别是抗癫痫药、降糖药、抗抑郁药、镇静药、抗生素、硝酸酯类药、止血药、降压药、抗结核药、抗过敏药等的药物,如果服药期间喝酒,则会加重毒副作用。
吃哪些药不能喝酒 降糖药
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服药期间大量饮酒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