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脂肪肝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肝功能检查
轻度脂肪肝,肝功能基本正常。中、重度脂肪肝,表现为ALT、AST中、轻度升高,罕见高度升高。一般肥胖性脂肪肝ALT高于AST,反之,酒精性脂肪肝AST高于ALT;血清胆红素异常;80%以上血清胆碱酶升高。
2、肝活检
肝的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提倡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肝穿刺,以提高穿刺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肝脏损伤。但因其创伤性,有一定的危险性,较难为病者接受。目前多作鉴别诊断之用。脂肪肝活检标本可见:镜下可见肝细胞脂肪浸润,脂肪球大者可将细胞核推向一边,整个肝细胞裂可形成脂肪囊肿。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轻微或无。
3、肝脏B超检查
肝脏B超检查,具有经济、迅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目前列为脂肪肝首选检查方法。
4、血清脂质分析
中性脂肪、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均可升高,尤其是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升高,最有诊断价值。约54%病例胆固醇升高,但血清胆固醇浓度与肝组织活检肝内脂肪量无关。
脂肪肝的检查手段有哪些
脂肪肝疾病困扰着很多患者,他们非常的茫然,虽然有些人当得知自己患病后,积极的去治疗,但是可能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疾病加重,下面我们请小编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关于脂肪肝疾病的检查手段有哪些?
目前诊断脂肪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存在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嗜酒、服药史。
(二)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酶、b球蛋白、铁蛋白、ApoA1以及胆汁酸常升高,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一般无变化。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仅 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因而实验室检查并不能确切反映脂肪肝及其病因。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 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上面文章小编为大家精心介绍了,关于脂肪肝的一些检查方法,希望能够给患者带来福音,帮助患者及时的检查出疾病,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既能够早日减轻病痛,有能够更快的恢复健康。
脂肪肝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
(1)ALT、AST:一般为轻度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则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叶脂肪浸润明显,ALT持续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肿。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时γ-GT升高较常见,ALP也可见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应激性肝损伤,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DCT)。GDH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DCT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反应。脂肪肝时两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营养状态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显。CHE对鉴别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义。
2.血浆蛋白变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时,LDL-C升高,HDL-C显著降低,Apo B,Apo E,Apo CⅡ和Ⅲ升高。
3.血浆脂类TG、FA、胆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胆固醇升高显著,常>13mmol/L。
4.色素排泄试验BSP、ICG排泄减少。在肥胖性和酒精性脂肪肝时,因为脂肪贮积多在肝腺泡Ⅲ带,而色素处理也在此部位。肝脏脂肪贮积影响了肝细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减少的程度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有关。
5.胆红素严重脂肪肝时可有血胆红素升高,轻中度脂肪肝胆红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时间(PT)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正常,部分可延长。
7.血胰岛素水平呈高反应延迟型,糖耐量曲线高峰上升,下降延迟。
8.血尿素氮、尿酸偶见升高。
二、辅助检查
1.B超检查弥漫性脂肪肝的超声波图像主要表现为回声波衰减,按其衰减的程度,脂肪肝可分为3种:
(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
(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灵敏度达95%。
2.CT检查脂肪肝CT图像与实时超声(US)图像表现不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表现为肝密度普遍或局限性降低,甚至低于脾及肝内血管密度,而相比之下,门静脉内回声增强,密度降低与脂肪化严重程度相一致。动态的CT变化可反映肝内脂肪浸润的增减。弥漫性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肝的密度普遍低于脾脏和肝内血管密度;重度脂肪肝时,肝脏CT值可降至10Hu左右(正常肝的密度比脾脏高6~12Hu)。增强后CT扫描,脂肪肝的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有时血管可变细、变窄,但无推移、包绕现象,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脂肪肝内的灶性非累及区(正常“肝岛”)。
3.MRI检查一般认为其价值较US和CT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现为全肝、一叶或灶性脂肪浸润,自旋回波(SE)序列和反转恢复(IR) 脉动序列的T1加权信号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权像信号可稍高,但只显示脂肪的质子像;脂肪浸润区为高信号,肝内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 MRI测定肝组织脂肪含量。
4.肝活检是确诊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导下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活检的意义在于确定肝内是否存在脂肪浸润,有无纤维化以及排除非创伤性检查中难以鉴别的占位性病变,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指导价值。
脂肪肝的检查手段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脂肪肝检查方法有哪些呢
目前诊断脂肪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存在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嗜酒、服药史。
(二)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酶、b球蛋白、铁蛋白、ApoA1以及胆汁酸常升高,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一般无变化。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仅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因而实验室检查并不能确切反映脂肪肝及其病因。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百分之九十。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百分之百。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脂肪肝的一些比较有科学依据的检查方法就是这么多,祝愿这些能够给患者带来福音,帮助患者及时的检查出疾病,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治疗,这样对于患者来说既能够早日减轻病痛,有能够更快的恢复健康。
检查脂肪肝的方法有哪些
一)存在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嗜酒、服药史(常见有四环素、丙戊酯、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啶、氨甲喋呤、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血脂药等)。
二)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酶、b球蛋白、铁蛋白、ApoA1以及胆汁酸常升高,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一般无变化。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仅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因而实验室检查并不能确切反映脂肪肝及其病因。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四)肝活检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形态学检查时作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生化测定及特殊细胞学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目的性。
因肝活检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故目前主要用于:
(1)局灶性脂肪肝与肿瘤区别;
(2)探明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等;
(3)无症状性可疑NASH,肝活检是唯一诊断手段;
(4)戒酒后ALD或ALD有不能解释的临床或生化异常表现者;
(5)肥胖减少原体重10%后肝酶学异常仍持续者,需肝活检寻找其它原因;
(6)任何怀疑不是单纯肝细胞脂变或疑多病因引起者。
脂肪肝的有关实验室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
(1)ALT、AST:一般为轻度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则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叶脂肪浸润明显,ALT持续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肿。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时γ-GT升高较常见,ALP也可见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应激性肝损伤,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DCT)。GDH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DCT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反应。脂肪肝时两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营养状态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显。CHE对鉴别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义。
2、血浆蛋白变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时,LDL-C升高,HDL-C显著降低,Apo B,Apo E,Apo CⅡ和Ⅲ升高。
3、血浆脂类 TG、FA、胆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胆固醇升高显著,常>13mmol/L。
4、色素排泄试验 BSP、ICG排泄减少。在肥胖性和酒精性脂肪肝时,因为脂肪贮积多在肝腺泡Ⅲ带,而色素处理也在此部位。肝脏脂肪贮积影响了肝细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减少的程度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有关。
5、胆红素 严重脂肪肝时可有血胆红素升高,轻中度脂肪肝胆红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时间(PT) 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正常,部分可延长。
7、血胰岛素水平呈高反应延迟型,糖耐量曲线高峰上升,下降延迟。
8、血尿素氮、尿酸偶见升高。
局限性脂肪肝检查
1)肝功能检查:肝检是脂肪肝检测的主要方式之一,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往往是不正常的。肝功能检测主要包括五项标准:1、谷丙 转氨酶2、谷草转氨酶3、总胆红素4、直接胆红素5、间接胆红素。如果 在肝检结果中,五项的数值都超出正常范围,代表肝脏已经受到损伤, 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血脂检查:脂肪肝患者常有血脂含量增高,表现为高胆固醇 血症,高血脂症,约50 %高血脂症者可有肝脏脂肪浸润。因此如谷丙 转氨酶升高合并高血脂症,是诊断脂肪肝最有有价值的指标。
(3)B超检查:B超是检测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之一,当肝内总脂肪量超过30%时,用B超才能检查出来。在B超检查中,肝组织脂肪化达到 10%时,实时超声图像便可出现异常,如达到30-50%以上时超声多可准确诊断,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4)脂肪肝还要结合症状进行检查,肥胖者、长期大量饮酒者如果出现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腹胀、蜘蛛痣和肝掌等,就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脂肪肝了。
脂肪肝检查
检查诊断脂肪肝,可分为一般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象。可有贫血,肝硬化时常有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2)谷草转氨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酒精性肝炎及活动性酒精性肝硬化时增高,但前者增高明显,后者增高不明显,两者之比大于2时,对酒精肝有诊断意义。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P),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
(4)氨基酸谱中α-氨基丁酸和亮氨酸成比例的增高。
(5)靛氰绿滞留试验异常为早期酒精性肝病指标。
(6)血清内特异性,酒精性透明小体、抗原抗体阳性,重时抗原抗体均阳性;恢复期抗原阴性,抗体仍短时间阳性。
(7)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增高有助于脂肪肝之诊断。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助于肝硬化诊断。
2、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1)脂肪肝:显示肝体积增大,实质出现均匀一致的细小回声,并有细小光点密集,声束衰减增强的明亮肝”。
2)酒精性肝硬化中见脾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尾叶相对增大,脾静脉及门静脉直径明显超过正常,。
(2)CT检查
1)脂肪肝:其特点为全肝、肝叶或局部密度低于脾脏的改变。增强扫描时正常肝区及脾脏明显强化,与脂肪肝区的低密度对比更明显。
2)肝硬化:其特点为肝裂增宽,肝叶各叶比例失调,尾叶相对增大,肝有变形,脾增大,大于5个肋单元。
(3)肝活组织检查
可确定有无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并可通过组织学检查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鉴别。
肥胖症的检查
1、血脂检查 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2、血糖检查 包括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
3、脂肪肝检查 B超、SGPT。
4、水代谢检查 抗利尿激素测定。
5、性激素测定 雌二醇、睾酮、FSH、LH。
6、检查血皮质醇,T3、T4、TSH等,用以除外间脑性、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和自主神经紊乱等。
脂肪肝的检查指标有哪些
一、脂肪肝实验室检查
1、有高脂血症。即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β-脂蛋白可有明显升高。
2、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但这些均为非特异性变化(即不一定为脂肪肝,也可以为其他肝病所有的化验异常)。
3、血浆球蛋白常有变化,蛋白电泳检查,特别是α1-、α2-及β-球蛋白有增高,血胆红素增高仅见于脂肪肝伴胆汁淤积者。
二、B超诊断脂肪肝标准介绍
诊断脂肪肝1、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诊断脂肪肝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诊断脂肪肝3、肝右叶包膜及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上述第l项及第2~4项中一项者为轻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l项及第24项中两项者为中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l项以及2~4项中两项和第5项者为重度脂肪肝。
诊断脂肪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脂肪肝怎么检查
约30%~100%的患者存在肥胖,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患者可有脾肿大和肝掌。进展至肝硬化时,患者可出现黄疸、水肿、扑翼样震颤以及门脉高压体征。
轻度脂肪肝,肝功能基本正常。中、重度脂肪肝,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中度升高,达正常上线的2~5倍。一般肥胖性脂肪肝ALT高于AST,反之,酒精性脂肪肝AST高于ALT。半数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可升高2~3倍。80%以上患者血清胆碱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可异常。
肥胖症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脂检查 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2.血糖检查 包括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测定。
3.脂肪肝检查 B超、SGPT。
4.水代谢检查 抗利尿激素测定。
5.性激素测定 雌二醇、睾酮、FSH、LH。
6.检查血皮质醇、T3、T4、TSH等,用以除外间脑性、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和自主神经紊乱等。
脂肪肝检查项目
一、人体学指标。几乎所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患者均存在内脏性肥胖,因此对肝病就诊者要常规丈量人体学相关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腰臀等。其中腰围和腰臀比是反映内脏性肥胖的良好指标。对于肥胖者减肥治疗效果的评估,腰围比体重更能说明问题。
二、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检测。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ALT、GGT轻度升高,而血小板降低、AST升高,且AST/ALT比值1,以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改变,提示可能已发生肝硬化。25%~40%的NASH患者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后者通常伴有LDL-C升高、HDL-C降低、LDL/HDL比值升高。这些脂质代谢紊乱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三、肝脏影像学检查。肝脏的CT影像提供了非侵入性诊断脂肪肝更加特异性的方法。肝脂肪会降低肝脏的CT值。在CT平扫中,当肝脏的CT值低于脾脏可诊断为肝脂肪变。
四、肝活检。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可以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并可正确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但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可以造成患者不适,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且花费较高,确诊后亦缺乏殊效药物和有效干预措施。
五、磁共振。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难以诊断者,特别是在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