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的中医辨证治疗
植物人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取穴
主穴:风府、哑门。
配穴:意识障碍加人中、百会、脑清;心脏衰弱,舌质绛有瘀斑加内关、血海;神志清醒后大小便失禁加八 、三阴交、阴陵泉;吞咽困难加翳风、廉泉;上下肢功能障碍加局部腧穴。疗效不显加顶中线、颞前线(头皮针区)。
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直2寸。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据症加取配穴。针刺深度,在患者神志未清时,可以患者颈周围长的12~14%为安全度。神志转清后,进针深度可参照下列回归方程求得。风府:Y(cm)=2.6475+0.0778X;哑门:Y(cm)=2.7183+0.07X。其中Y为进针深度,X为患者颈周围长。此指安全深度。进针得气后退针,两穴交替进行。余穴采用同样针法。头皮针穴,进针1~2寸,斜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与骨膜之间。留针15~30分钟。每日针刺1次。本病治疗困难,所需疗程较长,一般要求半年以上,要有信心和耐心。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神志清楚,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生活基本自理;显效:神志清楚,对时间、地点、人物和年龄等有定向力,能用短语表达意思,从容说笑,肢体强直明显改善;有效:出现觉醒状态,对外界语言有反应,双眼可转动视物,可按一定口令做张口、闭眼等简单动作;无效:针刺后无进步。
共治疗8例,1例为个案,7例按上述标准,基本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5.7%[1,2]。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为4组。1、心、肝、肾、缘中、脑干(均为耳穴);2、语门(舌穴);3、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均头穴);4、见明、手三里、外关、环跳、承山、阳陵泉。
配穴:神门、交感、皮质下。
脑干穴位置:轮屏切迹正中。
见明穴位置:三角肌止点后上0·5寸。
(二)治法
根椐病人的症情,依次选用四组穴位。开始取第1组主穴加配穴,以毫针剌法,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待病人出现浅意识,改第2组穴。嘱患者张口,医者用左手将舌尖拉出口外,右手持28号3寸毫针在距舌尖约1厘米处进针,并沿瘫侧舌体肌层,顺舌静脉走行方向由舌尖向舌根平剌2·5寸,当患者出现得气感并用力缩舌或喊出“啊”时起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当患者完全清醒,开始行瘫痪肢体治疗。同时用头针与体针治疗。头穴均取,以28号2寸毫针快速剌入,行180~200次/分速度捻转1~2分钟,留针15~30分钟,同法行针3次。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体穴以9号腰穿针,将3厘米长2/0号之肠线埋入穴区,15日1次。全部治疗只少需3个月以上。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6例,全部获愈。
三维五感疗法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研究,吸取众人之长,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和经验,我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三维五感靶向促醒疗法,促醒率达到65%以上,促醒时间平均45天左右。
所谓三维五感靶向疗法,是指通过针刺促醒、中药促醒、运动催醒三维作用,加上通过五种感觉通路刺激大脑休眠细胞,使其逐渐恢复神经功能,从而使神志及肢体等功能得以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三维针刺促醒
在针刺促醒治疗中,我院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病程的长短,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取穴方案,使患者在治疗中获得最大的疗效。我院一般采用的针刺方法包括:毫针、芒针、电针、眼针、舌针、腹针、耳针、头针、全息针、火针、温针等等,治疗取穴方案,也因人而异。百会、四神聪、风池、人中、太阳、内关、膻中、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涌泉等,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病程、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穴位组合。例如:百会是督脉经穴,实可泻,虚可补,为三阳五会之所在。四神聪,位于百会左右前后各一寸,其前后两穴位于督脉,左右两穴则紧靠膀胱经,膀胱经络肾,督脉贯脊属肾,洛脑属心,其气通于元神之府,故可调治元神之府产生的疾患。人中,位于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又称“鬼官”“鬼市”,为三十鬼穴之一,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善治尸厥,其醒脑开窍之急救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现代医学证明针此穴可直接兴奋上行激活系统,解除脑细胞的抑制状态,可特异性的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改善脑部循环。针灸此三穴可起到壮阳气,益精髓,通阳启闭,醒脑开窍的作用。膻中、关元、气海为任脉之穴,是脏腑气血聚集之处,三穴合用,可以行气补气,培补中元。血海、足三里、绝骨、三阴交相配合,可以气血双补,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加之独特的温针疗法,更进一步的增加了针灸治疗的功效。全方位调节全身内脏功能,升发脾胃之气,起到醒脑开窍,培原固本作用,以达到恢复元神的目的。再比如头针疗法,选穴除了一般头针分区外,我院科研组会选取病灶在颅骨上的投射区域进行针刺,直接刺激病灶靶点,以加快患者促醒进程。现代医学证明,针刺病灶投射区域,可引起病灶区域局部微循环的增加,脑细胞电活动明显加快,从而加快病灶脑细胞的恢复,加快促醒的进程。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火眼丸,调外障眼药水或其他消炎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如意金黄膏涂局部皮肤。注意:切勿将药物涂入眼内。
3、用新鲜一点红、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等的1-2味,洗净捣烂,外敷患处皮肤,注意勿涂人眼内。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2、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5、综合治疗:散毒清热,化痰通气。
中成药:万灵定咳方。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还可向患侧施以牵正推拿,主要采取的手法为掌揉、拇指推拿及点揉穴位,包括上下眼眶等。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如何根治反复发作抑郁症
您好您的情况可以中医辨证治疗你好!应坚持结合中药治疗,和营养植物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和谷维素及血塞通,多虑平等.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