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认识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扩张,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40余年的实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
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
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
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
上述病理因素,可互相转化、影响,以致症情复杂难治。
支气管扩张各地分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型。
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痰热伤怖 发热胸痛,咳嗽多痰,色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阴虚火旺 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象虚数。
另外尚有燥火伤肺、气不摄血、阳虚水泛、瘀血阻滞等分型,但有关资料不多。上述3型的构成比例问题,各地报道不一,有认为阴虚火旺型多见,有的则统计以痰热伤肺为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尚未统一,多数医疗单位采用以下标准:
临床痊愈:咳嗽咳痰、咯血完全停止,呼吸道其他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可坚持工作。
显效:咳嗽及痰量明显减少,咯血停止,肺部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显著吸收。
有效:咳嗽、咳痰好转,大量咯血停止,但痰中仍带血丝或血块,呼吸道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难伴哮鸣音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慢性病。本病多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多种因子激发下发病。但其确切病因,迄今还未完全弄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唐宋时期,无论对本病的临床症候及方药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认识。至金元时期,自《丹溪心法》一书开始,将哮喘独立成篇,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代戴原礼就本病病因,明确提出宿根之说。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将其概括为:内有壅塞只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在辨证论上,《医宗金鉴》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资料,首见于1954年。50年代中后期在发掘继承古方(主要是含砒方药)和民间验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有益的探讨。60年代,本病治疗进一部引起中医界的注意,报道病例的样本数显著增加,往往多达百例以上。对本病的辨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应用气功治疗哮喘,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从疗效到机理都作了较为客观的观察。另外,以体针为主的各种穴位刺激法也被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是在70年代末期之后,一方面是,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直至疗效评价的认识渐趋一致;另一方面,针对本病症情复杂,容易复发的特点,治疗方法则日趋多样,专方治疗和针灸疗法,已成为当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在治疗效果上,已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据对公开报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医防治哮喘的机理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曾观察施行气功治疗患者的尿17一酮类固醇含量的变化,认为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与增加肾上腺皮质的血流有关。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了内分泌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发现应用补肾法,能调节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垂体——肾上腺轴的兴奋性,由此而获得哮喘的远期疗效。另外,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临床所见的瘀血证表现,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关。
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根除本病的治法和方药,仍是中医药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于哮喘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主肺、主肾、主瘀、主痰、宿根、七情、饮食等多种观点。通过现代大量调查观察,下般认为分内外二因。外因与气候、饮食、环境有关,其中主要是寒温失调,本病诱发与季节关系密切;饮食以偏食甜、酸、咸多见;而环境亦是重要诱发囚素,如烟尘、花粉、油漆等,以香烟味为最。内因与体质、遗传及情志有关。临床发现,虚胖、面色咣白、肉松、手足热、发育较差或有奶癣症的痰蕴状态的小儿,易罹患本病。其病机则可归纳如下:
疫 唾喘病机多责之为痰。痰的产生为内外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凝而成寒痰,或过食甘肥酒浆,内酿痰热,上干于肺,敛聚成热痰。长期吸烟,薰灼肺道,或愤怒忧思,气机郁滞,均能生痰。而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失调,更可变生痰浊。痰伏于内,胶结不去,而成宿根,一经新邪诱发,引动伏痰,痰郁阻管,气道失利,痰随息动,从而导致哮鸣气喘等症。
虚 病程迁延,痰浊久留,正气逐渐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精为之衰减,均可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本病早期或在青少年中多病位在肺,实症为主;至后期或老年,则渐由实转虚,由肺及肾。
近年来,尚发现哮喘发病与瘀亦有关,痰饮内伏,多与气郁、血瘀互为因果,本病羁留日久,气郁痰滞,络道不畅,血行被阻,可出现瘀痰胶结不解。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支气管哮喘的分型已渐趋统一。具体分型如下:
1.发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痰白不粘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滑紧。
热哮 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胁胀闷,咳呛阵作,痰黄稠厚,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
肺虚 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虚 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在分型上尚有脾虚、肺肾虚、脾肾虚等分法,但据所及文献,临床报道颇少,故从略。
支气管扩张中药方剂 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好处
中医有多重不同功效的清热祛痰药物,通过适当的药物可增强清热,祛痰,止血的效果,并通过缓解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减少本病的急性发作。
支气管扩张吃什么中药 支气管扩张辩证施治
症状:咳嗽气急,咳吐浓痰或黄白黏痰,尤以清晨咳痰最多,时见痰中带血,或满口咯血,血色鲜红,兼胸闷作痛,乏力,头晕,纳呆,或身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痰,化瘀止痛。方用千金苇茎汤合黄芩清肺汤。
常用中药:黄芩,苇茎,桃仁,冬瓜子,薏苡仁,桔梗, 浙贝母,前胡,瓜蒌,鱼腥草,三七,知母。
方中以黄芩,鱼腥草,知母清热泻火,桔梗,薏苡仁,冬瓜子,桃仁,苇茎行瘀散结排脓;浙贝母,瓜蒌,前胡化痰止咳,三七化瘀止血定痛。
症状:咳嗽,痰少粘稠,咳吐不利,口干口苦,时吐鲜血或痰中带血,兼心烦,胸肋胀痛,或有身热,症状随情绪的变化而有所增减,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清泻肝火,肃肝止咳。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常用中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栀子,青黛,蛤壳,枇杷叶,牡丹皮,天花粉,冬瓜子,白前。咯血或痰中带血,加侧柏叶,茜草;胸闷气逆,加枳壳,施覆花;胸胁胀痛,加川楝子,郁金;口干欲饮,加沙参,麦冬。
方中以牡丹皮,栀子,黄芩泻肝火;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热;青黛,蛤壳化热痰;天花粉,冬瓜子利痰;枇杷叶,白前降逆止咳。
症状:咳嗽,痰少粘稠,或为脓性痰,痰中带血,气急,乏力懒言,自汗盗汗,气短,反复感冒,午后潮热,面红,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方用育阴培元汤。
常用中药:黄芪,太子参,五味子,天冬,麦冬,知母,百部,桑白皮,生地黄,浙贝母,天花粉,冬瓜子,牡丹皮,茜草。
方中以太子参,黄芪,五味子补益肺气;天花粉,天冬,麦冬,知母滋阴生津;桑白皮,浙贝母,百部,冬瓜子利痰化痰止咳;生地黄,牡丹皮,茜草凉血化瘀止血。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中带血或咯吐鲜血,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润肺止血。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中药:百合,生地黄,玄参,白芍,知母,白及,阿胶,墨旱莲。浙贝母,麦冬。
方中以生地黄,玄参,墨旱莲滋阴凉血止血;阿胶,白芍养血止血;麦冬,百合,知母,贝母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支气管扩张症相关知识
临床表现
1.一般童年时有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病史,以后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
2.典型症状为慢性咳嗽、咯吐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将全日痰液液静置于玻璃瓶中,数小时后分离为4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泡沫、脓性成分、混浊黏液及坏死组织沉淀物。
3.干性支气管扩张仅表现为反复大量咯血。
诊断
1.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有慢性咳嗽、咯大量脓性痰及反复咯血病史,少数患者仅见反复大量咯血症状。在间歇期,一般情况良好。
2.下胸部和背部常可听诊到局限性湿罗音。长期反复感染者,可有呼出气息发臭及杵状指。
3.x线检查:病变部位肺纹理增粗、紊乱,后期呈不规则环状透光阴影或卷发样阴影,甚则有液平面。有时可见肺不张。支气管造影检查可确定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
4.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5.本病反复咳嗽、咯血者,应与肺癌、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控制感染:有条件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用药参见慢性支气管炎节)。
(2)排痰、通畅呼吸道: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强力稀化黏素3印毫克,1日3次;雾化吸人促进排痰;体位引流拍背,助痰。
(3)咯血的治疗:安络血5毫克,1日3次,或止血敏4-6克入500毫升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或垂体后叶素10-20单位,加入枷毫升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1日1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不超过两个肺叶的支气管扩张,有反复大量咯血或感染者。
2.中医治疗
(1)风热犯肺,放里化热:咯血,咳嗽,胸闷,身热口渴,鼻燥咽干,或有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热,宜肺止咳。
方药:桑叶10克、杏仁10克、豆豉10克、生山栀10克、沙参15克、大贝母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15克、炙杷叶10克。
中成药:止咳橘红丸。
(2)痰热蕴肺:咳嗽气急,咯痰色黄或脓痰,咯血,胸痛胸闷,心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泻火止血。
方药: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折皮10克、地骨皮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30克、丹皮10克、生山栀10克、仙鹤草15克、小蓟刃克、白茅根30克、大贝母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中成药:二母宁嗽丸,云南白药。
(3)气阴两:面色胱白或颧红,气短乏力,干咳少痰,口干咽红,气短乏力,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太子参15克、沙参15克、百合30克、玉竹15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旱莲草10克、侧柏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川贝粉6克(冲服)。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4)中医验方治疗
白及粉5克、参三七粉3克,阿胶10克(烊化)后冲服白及粉、三七粉。用于咯血者。
预防与调养
1.预防受凉感冒。
2.忌烟酒、辛辣
3.避免情志刺激。
中医辨证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支气管扩张
也是会有很多疾病是比较容易就能够出现的,所以我们大家还是要全面的来注意了,特别是患上了支气管扩张会伤害到人们的身体,这时我们大家在注意了以后更是要采取方法积极进行治疗,那么,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方法是哪些?下面咱们一起解答吧。
1、生活、工作及医疗条件 如生活及医疗条件好,工作也不太劳累,保守治疗后病变多能保持稳定。如为野外作业,体力劳动,学生在学习中,医疗条件又不太好,病变恶化治疗有困难的,最好切除病变。
2、病人本人及家属是否同意手术 支扩一般在儿童期发病,支气管及肺实质病变都是不可逆的,肺部病变反复恶化,明显影响了生活质量及劳动力,如有条件最好切除病变。但近年来新抗生素不断出现,能有力控制肺部感染,有相当一部分支扩病变可保持在“稳定状态”,病人身体健康,继续工作,需要手术的明显减少,但认为手术从此不再需要也不正确。由于胸外科已为相当安全的手术,手术效果好,因此在治疗上,对每个病人应个别考虑权衡利弊。
上述是专家对于疾病出现的治疗方法,这些我们大家更是要积极全面的来了解。所以也提醒人们要多注意正确的治疗,多了解在远离危害。
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是什么
中医治疗:支气管炎扩张究其根本乃“因虚致喘”,肺脾肾不虚则过敏自愈。只有通过中医中药益肺健脾补肾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支气管扩张。这时中医的调补理论就显得很重要。1.鲜竹沥水,每日3次,口服;或天竺黄研细末冲服,每日2~3次,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者。2.支扩咯痰方,鱼腥草、金银花、冬瓜仁、生苡仁,桔梗,黄连、甘草,黄芩、贝母、桃仁,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反复咳嗽,咳吐脓痰者。
支气管扩张的食疗:1.百合枇杷膏,新鲜百合3000克,枇杷1000克(去皮、核),蜂蜜300克。百合洗净与枇杷、蜂蜜同置锅内加水拌匀,用文火焖酥,然后用微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冷却。每日2次,每次2食匙,开水冲服。本方适用于咳嗽、咯血鲜红、口干咽燥者。
建议:经常采用揉大椎阳关法,背部挤推法,揉血海法,按天突法,或捏合谷法,用于预防感冒、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支气管扩张吃什么中药 支气管扩张病理机制
人体正气虚弱,肺卫不固,外邪反复侵袭,入里化热,致使痰热壅肺,或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以致阴津不足,肺中燥热,故疾病后期多为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
在整个病程中贯穿了一条气虚,痰阻,火热,血瘀的病理机制,故表现以反复外感,间断性咯血,咳吐大量黄白黏痰或浓痰,后期多气短汗出,倦怠无力,午后潮热,面红为特点的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