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的危害 长期过劳恐急性心肌梗塞
过劳的危害 长期过劳恐急性心肌梗塞
一般所谓的过劳并非医学名词,在医学上的正式名称是「职业促发脑血管及心脏疾病」,长期承受过大压力下,身体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荷尔蒙,加上交感神经的长期兴奋,容易产生高血压及促发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
1.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己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2.激动。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3.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4.寒冷。突然遇冷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塞的病因
心肌梗死90%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根据Killip的分组,第Ⅰ级泵衰竭是左心衰竭代偿阶段,第Ⅱ级为左心衰竭,第Ⅲ级为肺水肿,第Ⅳ级为心原性休克;肺水肿和心原性休克可以同时出现,是泵衰竭的最严重阶段。
有哪些疾病可以引起猝死
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猝死?猝的含义就是突然,出乎人的意料。经常会听到,那谁谁谁昨天还好好的,说没就没了,令人扼腕叹息。猝死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者。
猝死的原因有心脏原因和非心脏原因,其中心脏性猝死(SCD)最为常见,约占80%以上。冠心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心力衰竭、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遗传性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等都会发生猝死,其中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约占30%以上。SCD每周一的发生率最高,早晨六时至中午这个时间段是高峰期,冬季的发生率最高,常于发病后 1小时内死亡。非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常见于脑出血、肺栓塞、哮喘等。
过劳成为青年猝死的最大诱因。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经常熬夜,长期过劳,应酬喝酒太多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期而至的隐形的杀手。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①控制血压。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③戒烟。④积极治疗糖尿病。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虽然说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没有一个全面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都知道,既然它会严重的危害,到我们的生命健康,那么就需要提醒自己,在平时生活当中,采取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只有尽早的发现尽早治疗,才以降低死亡率。
心肌梗塞急性发作的原因
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心肌梗塞原因大家应该知道了吧,如果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症状就一定要能够认真的去对待,最重要的就是先卧床,不要太多紧张,症状有所缓解了再及时的去医院治疗,在平时更要去多了解一些心肌梗塞的知识,避免身体受到严重的危害。
心肌梗死的诱因是什么
过劳
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己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激动
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死的诱因,上面介绍的都是很常见的病因了,这些病因都是经常存在我们生活中的,面对这些因素,很多的时候是能够避免的,特别是到了老年阶段,大家要能够积极的去预防这方面的疾病。
丹参能预防心肌梗塞吗 怎么样预防心肌梗塞
多数心肌梗塞发病前数日会有比较明显的心前区疼痛或心动过速的症状,服用药物也不能得以明显缓解,出现这种症状时,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行药物干预,能及时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
过劳是诱发心肌梗塞的因素之一,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体力劳动,如:负重登楼、搬抬重物等,这类活动都有可能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增加心肌耗氧量,造成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动脉痉挛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过度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波动会导致心率加快,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诱发心肌梗塞,所以预防心肌梗塞应保持较为平和的心情。
暴饮暴食也是诱发心肌梗塞的因素之一,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会导致体内的血脂水平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引发血栓,引起心肌梗塞。
便秘也是导致心肌梗塞的的原因之一,在用力排便时,人体腹腔的压力会突然增高,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诱发心肌梗塞,所以为预防心肌梗塞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塞的发病原因有什么
心肌梗塞的病因
心肌梗塞90%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塞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心肌梗塞的病理
冠状动脉闭塞20~30分钟后,受其供血心肌即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塞。大块的心肌梗塞累及心室壁全层称为透壁性心肌梗塞,如仅累及心室壁内层,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向外膨出,可产生心肌破裂,或逐渐形成室壁膨胀瘤。坏死组织约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6~8周形成瘢痕而愈合,称为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理生理的改变与梗死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心肌收缩力减弱、顺应性减低、心肌收缩不协调、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心律增快或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可导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