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出蛔虫病
如何诊断出蛔虫病
1.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味蛔虫症的诊断。2血常规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2.辅助检查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蛔虫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肠道蛔虫可根据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出虫卵或既往有吐虫或排虫作出诊断。
胆道蛔虫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点:
①青年或儿童突发剑突下绞痛;
②疼痛异常剧烈,但局部肌痉挛及反跳痛并不明显;
③既往有便虫、吐虫史或大便查到大量蛔虫卵;
④除外其它急腹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有条件行急症十二指肠镜检查时,可直接发现成虫已部分钻入胆道,露出尾段在十二指肠内.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味蛔虫症的诊断。
2、血常规 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 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 在出现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豪华蛔虫异位症的可能性,并通过B超、逆行胰胆管造影进行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
1.胆道蛔虫症需与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2.蛔虫性肠梗阻时须与肠套叠等急腹症相鉴别。
蛔虫病的诊断
1、阵发性脐周腹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可自行缓解。
2、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痰中带血,皮肤出现风团,寐中磨牙,流涎,鼻痒。病久面黄肌瘦,神情烦躁,吐出蛔虫或排出蛔虫。
3、巩膜可见蓝斑,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时聚时散。
4、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
5、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可出现蛔撅(胆道蛔虫)、肠结(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蛔虫病的危害
①对组织的损伤和机械性刺激
在感染初期,蛔虫的幼虫侵入小肠粘膜,并损坏上皮细胞,严重时会引起引起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幼虫移行至肺时引起点状出血、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甚至形成肉芽肿。
成虫寄生在小肠,也可引起肠粘膜的损伤。蛔虫钻入胆管、阑尾时,除损伤局部粘膜外,还可引起继发细菌性感染。蛔虫在肠内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②代谢产物的作用
成虫的代谢产物有毒性作用,浓度高时可引起肠管痉挛性收缩,致阵发性腹痛。
③对寄主营养的影响
蛔虫的寄生可引起空肠粘膜的损伤,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其程度与蛔虫感染轻重成正比。感染重的患儿常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甚至发育迟缓。
④引起寄主的变态反应
蛔虫,特别是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寄主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现象。
小儿蛔虫病的危害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
小儿蛔虫病怎么办
一、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表现为平时虽正常但仍很消瘦。
当环境改变或小儿、饥饿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时突然腹痛,孩子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腹痛以肚脐周围为重。 常伴有,甚至可吐出蛔虫。有时能自行缓解,腹痛消失,小儿显得疲惫。完全恢复后照常玩耍。每次疼痛发作数分钟,这种疼痛可能不是每天发作,也可每天发作数次。
二、除了腹痛以外,还传出现多食、厌食和偏食,或有异嗜癖。婴幼儿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少数患者可因或其他原因而致呕吐蛔虫,或从肛门排出蛔虫。
三、小儿感染较重时,可引起智力迟钝、磨牙等表现,极个别可引起神经性呕吐、肌肉麻痹和癫痫样发作。因此不能对蛔虫病掉以轻心。
四、给适当的驱虫如驱虫净,按2.5-3毫克/千克给药,最大最不超过150毫克/次,睡前一次顿服;或肠早清,按说明服药。当出现或不排便、腹胀、腹部摸到条索状包块时,可能发生了蛔虫性肠梗阻,则应到医院进行输液及灌肠等驱虫治疗。
蛔虫病的危害有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的饮食是很容易将蛔虫吃到肚子里面的,比如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蛔虫病,这个疾病需要患者及时的进行处理,不然身体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大。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1、恶心呕吐
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
2、全身症状
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3、腹痛
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但也可突然缓解。
诊断
1、阵发性脐周腹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可自行缓解。
2、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痰中带血,皮肤出现风团,寐中磨牙,流涎,鼻痒。病久面黄肌瘦,神情烦躁,吐出蛔虫或排出蛔虫。
3、巩膜可见蓝斑,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时聚时散。
4、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
5、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可出现蛔撅(胆道蛔虫)、肠结(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的关于蛔虫病的知识,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蛔虫病的重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上一些疾病的骚扰,患上了疾病要懂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将身体的伤害减到最少。蛔虫病不能忽视,因为它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成人蛔虫病症状
蛔虫病是人体当中很常见的寄生虫病,蛔虫病不仅会消耗我们体内大量的营养,而且还会导致剧烈的腹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有时还会诱发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等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蛔幼性肺炎少量蛔虫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无任何症状。如短期内进食含大量感染期蛔虫卵的蔬菜或其他食品,经7~10天潜伏期后,可出现全身与肺部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畏寒,乏力,伴胸闷、气促等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者可出现哮喘样发作,表现为胸疼、咽部异物感,吼喘、端坐呼吸,少数可出现痰中带血,鼻出血、声嘶、腹痛及腹泻等。体检可闻及双肺干湿性啰音,偶有局部肺实变征。X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门阴影加深及肺纹增多,常于1~2周内消失。痰可查见嗜性粒细胞和夏科-莱登晶体(Charcot-Leydencrystals),偶可发现幼虫。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病程持续7~10天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急性蛔幼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上称为肺蛔虫症,即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2.肠蛔虫病成人肠蛔虫病多无特殊表现,也可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头昏、工作能力下降等。肠内大量蛔虫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多食或厌食、偏食,甚至异食癖等。儿童患者常有食欲减退与恶心;多有突然发生的脐周一过性隐痛或绞痛,常不定时反复发作,不伴腹肌紧张与压痛。少数儿童患者可出现类似消化性溃疡症状,但驱虫治疗后症状即消失。婴幼儿患者多有消化不良表现。少数患儿可因高热或其他原因而呕吐出蛔虫,或自肛门排出蛔虫。严重感染的小儿可引起营养不良、发育迟钝、智能低下、皮肤瘙痒、磨牙或惊厥等表现。极个别患者可出现神经性呕吐,顽固性皮疹,视力障碍,听力减退,肌肉麻痹,皮肤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胃及十二指肠蛔虫病可有反复发作的腹部饱胀、嗳气、上腹隐痛或剧痛,常有食欲缺乏、反酸、恶心,也可出现呕吐等。常有呕吐蛔虫史,偶尔有呕血及黑便。
肠蛔虫病的体征较少,腹痛时脐周可有较轻而不恒定的深压痛。腹壁脂肪较薄的儿童患者可见肠蠕动波,深压可扪及条索样肠型。严重感染的患儿,体型瘦小,腹部膨隆。
3.过敏反应蛔虫的变应原可引起宿主皮肤、结膜、肠黏膜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腹胀痛及结膜炎等。文献报道,蛔虫感染是儿童对植物花粉等过敏而发生哮喘的诱因。
成人蛔虫病症状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总的来说这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对于自己的状况一定要重视,在生活中一旦出现这些成人蛔虫病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怎样知道有没有长蛔虫
蛔虫病人多没有症状,有的常有脐周有阵发性腹冯,有的食欲不好,有的食欲很好却日渐消瘦,有的伴有腹泻,大便中带有不消化的食物并排出蛔虫;有的有低热,烦躁不安,晚上易惊醒、磨牙,蛔虫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诸如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和急性胆道炎、急性腹膜炎等疾病都有可能由蛔虫引起。
到医院做哪些检查可以发现肠蛔虫病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味蛔虫症的诊断。
2、血常规 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 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 在出现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豪华蛔虫异位症的可能性,并通过B超、逆行胰胆管造影进行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蛔虫病的诊断
(1)成虫寄生者,根据近期排虫或呕虫史即可诊断。
(2)儿童反复出现腹部或脐周一过性隐痛,或伴偏食、夜间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虫感染。如有合并症,则应根据相应的症状、体征和有关检查结果酌情判断;如出现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考虑肠蛔虫病并发症的可能性;儿童患者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扪及腹部条索状肿块时应注意蛔虫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3)农村收获季节,出现集体人群突发性发热、咳嗽、哮喘而排除其他原因后,可结合病史、体征,考虑急性蛔虫幼虫所致肺炎的可能性。
(4)如肠内仅有雄虫寄生而粪中虫卵阴性时(占感染者3%~5%),可用驱虫药物行诊断性治疗。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酌情选择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如胃肠吞钡检查可显示蛔虫的形态与数量;腹部X 线平片对诊断蛔虫性肠梗阻或肠穿孔性腹膜炎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是胆道蛔虫病的直接证据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2.病原检查 大便直接涂片方法简单,蛔虫卵检出率高,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阳性率达90%以上。直接涂片阴性者,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方法较为复杂。肺蛔虫病或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时,痰中可检出蛔虫幼虫。
3.免疫学检查 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可提示早期蛔虫感染或有雄虫寄生,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及IgE 呈高水平,但并无特异性。
其他辅助检查:
1.B 型超声检查 腹部B 超对胆道蛔虫病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但阳性率并不高。
2.X 线检查 胃蛔虫病患者X 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大小与蛔虫相似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若多条蛔虫平行聚集,则阴影如“稻米状”;虫体截面投影则呈“豆粒状”或“串珠状”影像;挤压后使虫体舒展散开,则上述影像随亦之变化。十二指蛔虫病患者,X 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3.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发现十二指肠及胆管内蛔虫,取出钻入壶腹孔的虫体可使胆绞痛迅速缓解,并可对胆管阻塞进行减压与引流。
小儿蛔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
出现症状怎么办
蛔虫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可有以下特征:患儿吃得多,但容易饥饿,长不胖。有些患儿有偏食、异食表现,如爱吃石灰、泥土或报纸等。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逐渐消瘦。夜间睡眠不安,哭闹、磨牙、流口水等。但婴幼儿不善诉说病情,这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婴幼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自我防护
预防蛔虫病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教育儿童勤剪指甲,不摸污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加强粪便管理,不要随地大小便;灭蝇防蝇除四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儿童集体单位(幼儿园、小学)是防控的重点,应当进行普查、普治,以保障儿童健康。
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故蛔虫病通常分为幼虫期致病和成虫期致病。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国外曾报道一例 2岁女孩因感染大量蛔虫而死亡。尸检发现回肠内有蛔虫团块,导致肠扭转和肠坏死,检获908条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