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滞推拿 脾虚夹积小儿推拿
小儿积滞推拿 脾虚夹积小儿推拿
治则: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推拿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揉四横纹,清大肠,揉外劳宫,摩中脘。
推拿方解:补脾经以健脾助运,运内八卦以理气消食,揉四横纹,清大肠以消食化积;揉外劳宫以温阳益气;摩中脘以理气和中,调和气血。
小儿推拿怎么消积 伤食积滞推拿化积手法
主证:脘腹胀满,拒按,因胀痛而啼脑,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伴随呕泻酸臭,食物残渣,呕泻后胀痛暂减而安,夜卧不宁,手足心发热,或身热夜甚,面色青黄,舌红,苔厚腻,脉滑实,指纹紫滞。
治疗原则:消积导滞,健中行气。
推拿处方:补脾土,揉板门,揉脾俞,揉足三里,平肝木,平运内,外八卦,推四横纹,揉天枢,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小天心,分手阴阳。
推拿方义:脾土,板门,脾俞,足三里等均是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推之能健脾胃,促运化,对一切脾胃系病症均可用之;肝主疏泄,平肝木能行疏泄,助运化;平运内外八卦,推四横纹,揉天枢等具有升降气机,消积导滞的作用;食积多有化热,故清天河水和退六腑以清积热;揉小天心,分手阴阳可调阴阳,安心神,但在分手阴阳时应阴重阳轻。
小儿推拿治疗积滞 小儿积滞临床症状
不思乳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安,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面色萎黄,困倦无力,也睡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形体消瘦,大便溏泻酸醒,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指纹淡滞。
小儿推拿治疗积滞怎么推拿
乳食内积小儿推拿
治则:消食导滞,调理脾胃。
推拿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
推拿方解:补脾经以健脾助运;揉板门,运内八卦以理气和中,清大肠,推四横纹以消食导滞;分推腹阴阳,揉天枢以调和气血。
脾虚夹积小儿推拿治则: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推拿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揉四横纹,清大肠,揉外劳宫,摩中脘。
推拿方解:补脾经以健脾助运,运内八卦以理气消食,揉四横纹,清大肠以消食化积;揉外劳宫以温阳益气;摩中脘以理气和中,调和气血。
小儿推拿化积的手法 脾胃积滞推拿化积手法
主证:不思乳食,食则饱胀,强食则腹痛,甚可呕泻酸臭,平素大便溏泄,或夹乳食残渣,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唇色淡,脉弱,指纹淡红。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调中健运。
推拿处方:补脾土,补板门,补脾俞,补胃俞,揉足三里,推三关,平肝木,补肾水,揉外劳,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一窝风。
推拿方义:脾土,板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均为脾胃常用穴位,常推之可补中健运,以强壮后天之本, 促进气血的化生而润养五脏;三关为强壮要穴,能温补脾胃,脾胃喜温恶寒,且脾虚多寒证,故配以推三关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肾水,外劳可补命门之火,以温阳脾土;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一窝风能起到温中调气,调和五脏之功。
小儿推拿积食手法图解 小儿积食推拿功效
1.推补脾经可补先天不足,治后天之本。
2.推补肾经,推清板门穴可滋阴退热,缓解情绪烦躁,让宝宝在夜间可以安心入睡。
3.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合谷可平胃气,促进消化,缓解腹胀,增加食欲。
4.揉小天心,推上三关有清热之功,恢复头发,皮肤的光泽。
1.揉外劳宫可帮助消化。
2.揉二人上马,推清天河水可清热泻火,通利小便。
小儿推拿怎么消积 小儿积滞养护宜忌
1.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饱,食物新鲜清洁,不宜过食生冷,肥腻之品,随婴儿年龄增长,逐渐供给相应辅食,但不宜杂食,偏食。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水果,胡萝卜,白萝卜,豆类,蛋黄,鱼及全脂乳品等,切忌暴饮暴食。
小儿推拿治疗积滞 乳食内积辩证加减推拿
呕吐酸馊乳食,腹部涨实者,去补脾经,加清脾经,清胃经,按弦搓摩;腹痛明显者加揉天枢,拿肚角,按揉足三里;低热烦躁者加清心经,清肝经,清天河水,清大肠;大便秘结臭秽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推拿积食手法图解 小儿积食推拿主穴
步骤1:推补脾经7分钟。
步骤2:推补肾经7分钟,推清板门穴5分钟。
步骤3:逆运内八卦2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揉合谷穴1分钟。
步骤4:揉小天心3分钟,推上三关3分钟。
小儿积滞推拿 乳食内积小儿推拿
治则:消食导滞,调理脾胃。
推拿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
推拿方解:补脾经以健脾助运;揉板门,运内八卦以理气和中,清大肠,推四横纹以消食导滞;分推腹阴阳,揉天枢以调和气血。
小儿推拿后背脾俞位置 小儿推拿脾俞的作用
小儿推拿脾俞具有健脾和胃,止吐止泻,消食祛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黄疸,水肿,慢惊风,四肢乏力等病症。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小儿推拿化积的手法 小儿积滞病因病机
伤食:小儿脾常不足,胃肠脆弱,饮食又不能自节,若因喂养失宜,伤于乳食,损及脾胃,运化障碍,水谷积滞不化而发本病。
脾虚:脾胃素弱,或久病所伤,胃虚不腐,脾虚不运,水谷不化,积滞于中而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