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的注意事项
掏耳朵的注意事项
掏耳垢也有学问 身体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机器,但也会产生像耳垢这样令人生厌的东西,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除去耳垢,可是,你也许不知道,耳垢其实是有用处的。
耳垢就像汽车中的机油,当然,它不需要更换。耳垢由耳道中腺体的分泌物,脱落的皮肤细胞和毛发屑的混合物构成。耳垢扮演着清洁剂的作用,同时也保护和润滑着耳道的敏感部位。通常,耳垢会在下巴运动的帮助下无需掏挖便会轻松出来。有时候你也可以挖耳垢,但建议你不要刻意去寻找耳垢,只能在它形成之后再清除。
虽然耳垢自有好处,但耳垢太多了也会引出众多问题。美国头颈外科基金会特此发行了一本指南手册。专家们强烈建议如果耳垢引起了各种病症或者妨碍体检的话,医生们应该对耳垢栓塞进行适当的治疗。耳垢太多的症状有耳朵疼痛、发痒,耳鸣或者听觉损耗。如何正确去除耳垢?一种方法就是冲洗,用水轻轻地冲走耳垢。指南还建议医生要养成询问患者耳垢病史情况的习惯。
戴助听器的人要经常检查耳垢情况,这不仅有助于维持助听器功能,还可降低助听器受损风险。指南还强烈建议人们不要使用棉签或者耳烛清除耳垢。指南建议有耳垢栓塞高风险的人应该每隔6到12个月定期清洗耳朵。 指南的主要编撰人彼得·罗兰德说:“耳垢并发症痛苦而持久,并发症包括传染病和听觉损耗。我们希望这些指南能为医生们提供帮助,他们需要尽早发现问题,避免严重后果。”
掏耳朵的技巧
人都有耳朵发痒的时候,痒起来时总想一掏为快。顺手拿起黑色小发夹就往耳朵里掏,万一发夹生锈容易造成耳朵发炎。如果有了棉花棒,似乎卫生许多,但在掏耳的过程中如果棉花棒没有完全杀菌,还是一样不行的。为了避免棉花棒把细菌带入耳内,在使用之前,大部分的以前的人总是用不干净很了,但是在制耳朵造成伤害最好沾点温的稀盐水再掏耳朵,一方面杀菌,一方面也可以止痒。
大多数人不知道,经常掏耳朵不仅会影响听力,更严重的是还能致癌。
专家解释说,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的,也叫“交界瘤”。这种交界瘤刚开始时是良性的,如果受外界的刺激太多,这种本来属于良性的交界瘤就会发生癌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
专家在研究各种导致癌变的因素中发现,经常掏耳朵是最多也是最直接引起癌变的因素之一。专家在询问患者得知,他们大多数有经常掏耳朵的习惯。有位患者经常在理发的时候让理发师给掏耳朵,觉得这是一种享受。殊不知理发师用的是没有经过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这样不仅能传播耳道乳头状瘤病毒,还能引发交界瘤癌变。
综上所述,有乱掏耳朵习惯的人应当注意了,一定要改变掏耳朵的不良习惯哦。
有些人会很享受掏耳朵带来的感觉,于是乎就经常性的掏耳朵。这些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从医学上来说,随便掏耳垢,这不仅可引起外耳道感染、耵聍栓塞等耳部疾病,还由于经常掏耳,容易伤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严重者可导致耳聋。
耳道有很强的自洁力
“正常的外耳道本身有很强的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朵”。 胡海文介绍说,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耵聍常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
“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频繁掏耳朵,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适时才需要掏耳朵。”胡海文称,耳中的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并结成黄色薄片,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过多而影响听力。
水进耳后应用棉签吸水
游泳池里的水比较容易受污,若不小心被呛,污水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时,很容易引起后遗症,造成听力下降。因此,感觉耳里进水时,应立即侧耳单脚跳,让水流出,或用棉签吸水。
掏耳朵用什么工具
在清洁时耳朵时,最好使用松软、干净的棉签,硬的掏耳工具,如挖耳勺,其实 并不好。尤其是不要用发卡、火柴棒、牙签等尖利、不卫生的器物,可以选择药房售卖的医用棉签轻轻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的, 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的药用酒精,擦拭清洁外耳道即可。
乱掏耳朵易损伤听力
“经常掏耳朵,反而更容易刺激耳道里分泌物的产生,而且习惯一旦形成,不去掏的时候,会觉得耳朵里特别痒,越掏越想掏。这样除了刺激分泌物产生,还很容易将病菌带进耳朵引发感染。”胡海文担忧表示,更麻烦的是,掏耳朵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得当,会将耳屎推向耳道深处,堵塞耳道,影响听力。
如果是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或是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形成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严重者甚至长出可恶变的乳头状瘤,对听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专家建议,别把掏耳当成一种习惯,待耳垢需要清理时再掏不迟。
不要给孩子掏耳朵
孩子皮肤娇嫩,且外耳道发育未成熟,稍有不慎,易伤到外耳道皮肤,轻者 引起皮肤发炎;重者伤到鼓膜,会影响到孩子听力。再者,自行掏耳时,器械若没有做好消毒,还易使细菌进入耳朵,引起耳朵发炎。因此建议,孩子耵聍过多,可 到医院耳鼻咽喉科,让医生用专业器械清理耵聍,避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
不要往耳内放异物
往耳内放置异物多见于儿童,好奇是主因。耳内放异物,一开始没有什么感觉, 久而久之孩子忘记了,但若出现耳朵疼痛、耳闷、耳鸣,孩子向家长反映时,家长需留个心眼,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因为异物长时间不取出,有的可能腐 烂,导致发炎、鼓膜穿孔。因此,家长需告诫孩子不要往耳内放豆子、玻璃珠等物品。
生活健康小知识 耳朵掏掏更干净
有些人动不动就喜欢掏耳朵,拿起一根棉签、一根耳棒、一个发卡就开始掏起来。
其实,耳朵根本不需要你掏。
首先,耳道本来就有天然的自净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能够自行排出。
其次,频繁掏耳朵坏处多。比如:
1.划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
2.外耳道受刺激,引起病毒感染,发生外耳道乳头状瘤;
3.会加快“耳朵死皮”脱落,会让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痒;
4.不小心捅破耳膜,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是丧失听力。
最后,耳屎其实是耳朵的保护伞,掏了反而对耳朵不利。
所以,只要不是堵得你听不见了,就别瞎掏掏了。
掏耳朵每月最多一次
掏耳朵每月最多一次
耳朵痒了,很多人会用棉棒、挖耳勺等掏一掏,日本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的专家们称,掏耳朵是个危险活儿,频繁掏、工具使用不对或力度掌握不好,极易损伤鼓膜。掏耳朵千万不可太频繁,每个月1次即可,最多不要超过两周1次,工具最好选用棉棒。掏耳朵虽舒服,但不要“贪多”哦~
正确清理耳朵的方法
可以用盐水清理耳朵。将盐水滴入耳道中,摇晃几下,然后冲洗乾淨。婴儿油、矿物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都可以用来清洗耳朵。
如果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过敏,最后先涂抹在手腕上,一个小时后没有过敏反应再使用。使用过氧化氢清洁耳朵也不错。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洁液体。最好购买专门的滴耳器,使用这样的设备将液体滴入耳道中。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去找医生,他们那里总会有合适的工具。
专家强调:如果耳垢不是太多,还是不要挖耳朵了,不管是棉花棒还是其他工具,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多久掏耳朵一次合适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
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外耳道炎患者如何进行掏耳朵呢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时不时的就会掏下耳朵,但如果耳朵生病了掏耳朵时就要多加注意了,否则会加重病情。若是不注意卫生,容易导致外耳道炎的出现。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听力,对耳朵造成刺激,因此,我们要注意些预防方法,正确的太多,那么,外耳道炎患者如何进行掏耳朵呢?
有关医学专家们告诫道: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
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影响张口和咀嚼,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
还有,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其次,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层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由于外耳道为弯曲、较深的腔洞,又比较潮湿,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耳屎多了,关键在于正确地处理。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也可以用耳道勺轻轻地将耳屎掏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如果耳道发痒,可用手指轻轻按揉外耳道前的耳屏。万一患了外耳道炎,必须到医院诊治。
常掏耳朵小心患上外耳道炎正确掏耳朵的方法
学会掏耳朵很重要,掏耳朵不甚,就容易患上外耳道炎。那么我们怎么正确的掏耳朵。下面给大家介绍,正确掏耳朵的方法。避免自身患上外耳道炎,应该避免挖耳朵,少挖为好。
正确方法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不要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正确方法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正确方法3、给耳朵吃点橄榄油:每天向耳内滴4次,每次几小滴橄榄油,能软化耳垢。它的效果跟在药店购买到的治疗耳垢的药物一样好,可以有效缓解耳内痒的症状。
耳朵应该多久掏一次
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
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采耳有什么好处
采耳就是我们常说的掏耳朵,掏耳朵能起到很好的清洁耳道的作用,所以平时可以经常给自己掏耳朵来帮助止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掏耳朵时候最好用棉签,因为棉签很柔软不会对耳朵有伤害,另外掏耳朵还能有舒缓压力的作用,所以经常上班熬夜的人可以适当的通过这种方法来缓解压力,但是掏耳朵也是需要适量的,而且要把握好力度,不然很有可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经常掏耳朵的坏处
挖耳朵是我们每个人在闲来无事的习惯之举,吃完饭、看书、看电视时,都会随手拿起顺手的东西开始掏耳朵。你这日常的习惯随意之举,其实隐藏着很多危险的麻烦事,经常会听说有人挖耳朵挖出问题了。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掏才是正确的掏耳朵的姿势?
经常掏耳朵的坏处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导致耳朵出血的原因
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
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日常生活当中有不少人都遇到过耳朵出血的症状,这大多数是因为我们长期的不注意掏耳朵,用力过猛或耳朵种进入水,引起了细菌,破事儿结膜发炎,中耳炎,都会引起耳朵出血,如有这些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且注意每日的耳朵清理
经常掏耳朵好不好
1、外耳道皮肤比拟柔嫩,与软骨膜衔接比拟严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假设用力不当容易惹起外耳道损伤、感染,招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形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2、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外表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枯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往常“藏”在外耳道内,具有维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3、有的人耳朵痒了,经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坏处。
4、有些人能够比拟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适,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由于耳朵自身有一种自洁功用,分泌物会自然地零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
5、掏耳朵掏出血普通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假设掏到鼓膜形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十分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6、经常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7、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8、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9、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别给孩子掏耳朵
1、导致听力下降
妈妈们爱干净是常有的事,宝贝身上到处都要干干净净的,就连小家伙们的小耳朵也不放过。经常见到有些妈妈拿着棉棒或是耳勺给孩子掏耳朵。有关儿童健康专家就提醒妈妈们,给孩子掏耳朵随时都有可能掏出听力下降来。因为孩子的耳朵很脆弱,听力正处在发育之中,如果不小心碰到听小骨或是耳膜,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听力下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建议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去掏耳朵,孩子耳道内有一点小灰尘和物质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去掏,怕掏出问题来。
2、引起孩子中耳炎
给孩子掏耳朵,分分钟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中耳炎,尤其是有些妈妈们在给孩子掏耳朵前还要给孩子用水洗一洗耳朵,在有水进入耳朵的情况之下再用物体掏一掏,孩子的耳道被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的机率是非常之大的。孩子患上了中耳炎痛苦不堪,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悔都来不及。有些家长总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患上这么奇怪的病情,却不知道是自己不懂得照顾和护理的原因。
3、外耳道感染的问题
父母给孩子掏耳朵可能一次两次都没有问题,但谁能担保第三次,第四次没有问题呢!有些孩子出现外耳道感染问题就是因为父母经常给孩子掏耳朵的原因所致,长时间掏导致孩子的耳道风险增加,也就容易出现感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