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
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
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脐部的皮肤,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
中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那么,用敷脐疗法能治疗哪些儿科疾病呢?
小儿发热推拿手法总结
小儿发热多半因外感六淫和饮食内伤所致。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邪气从口鼻皮毛侵入,郁闭肺气,人体卫气被扼于里,正邪相争而发热,使用"打马过天河"和"推六腑"配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发汗解表之功;小儿脾胃功能弱,平时应当“留得三分饥”,适时适量喂养,食积发热的小儿一般有以下前兆:舌苔白厚腻、口臭、烦躁、手足心热、腹部发热、大便干结,若出现食积端倪,家长应尽快选择"揉板门"、"揉天枢"配合"推六腑"进行化积导滞、通腑泄热,小儿发热时注意饮食清淡,进食粥水为宜,忌腥荤、生冷之品。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小儿推拿是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又自成体系的保健和治疗方法。早在明代,小儿推拿即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小儿发烧推拿手法,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说,学会推拿,就能当孩子在发烧的时候,能通过推拿的这种方法,尽快的缓解自己孩子的发烧,所以作为家长,要对以上内容有一个了解,当孩子发烧的时候可以通过推拿,帮助孩子尽快治疗改善。
敷脐方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瓜蒂、南星、白蔹、赤小豆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脐风。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敷脐散”。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敷脐方的作用资料,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有帮助。敷脐方的作用是比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说在生活中应该要多去认识一些疾病和药材,这样对自己是挺有帮助的。
小儿秋季腹泻治疗采用脐疗法
如何用脐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尤以周岁内的婴儿为多见。其起病原因往往是乳食不节、喂养不当及季节更换,寒暖失常,外邪侵袭等。临床表现以身热不解,呕吐腹泻,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泡沫及黏液,小便短少色赤,泄泻无度,病势急剧,常有严重脱水征及电解质紊乱等危象。
药物制作
丁香、肉桂各9g,五倍子12g,白胡椒5g,石榴皮20g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
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一)辨证治疗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中医在辨证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有效:
1.寒泻:即孩子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1次。
2.热泻:即孩子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引起腹泻。常见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可选用清热、止痛止泻中药治疗。如周氏回生丹,一次1-2粒;或用葛根芩连微丸,一次1克,一日3次。
3.伤食泻:即孩子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常见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用药可服至宝锭,一次1丸,一日2次。
4.脾虚泻:即孩子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引起腹泻。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用药可用启脾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二)脐疗法
药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
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早泄的敷脐疗法
敷脐药物:露蜂房、白芷
治疗方法:将露蜂房、白芷研成细末,用醋调成面团状,临睡前敷在脐上,外用纱布敷盖,用胶布加以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
并发症及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过敏,应暂缓使用。如果出现皮肤溃疡或应用1疗程后仍没有效果,应停止敷脐,选用其他疗法。
治疗中注意事项:如果脐眼处出现感染,应立即停止敷脐,并控制感染。
辅助治疗:敷脐的治疗效果较慢,可配合服药、针灸、推拿等,提高治疗效果。
Tips:什么是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将某些具有可食性的植物或中药粉末填敷于脐内,刺激神厥穴激动腹膜囊,使人体的气血经络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产后尿失禁的敷脐疗法
(一)方剂1
1.组成党参、白术各30g,当归15g,川穹、柴胡、升麻各10g。
2.用法将以药与物加水煎熬,去渣浓缩成稠厚药膏备用。临用时取药膏适量摊于蜡纸或纱布中间,贴在患者脐孔穴及脐下1.5寸。气海穴上,外以胶布固定之,2天换药1次,连续贴药至病情痊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虚型产后尿频数、失禁。症见尿液清长,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小腹坠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二)方剂2
1.组成吴茱萸、益智仁、小茴香各15g,肉桂、麦面粉各10g,白酒适量。
2.用法将前4味药共碾成粉末,再加麦面粉拌匀,用热酒调和,做成药饼1个,备用。用时将药饼敷于患者脐孔上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吲定,待敷处发痒则去掉。通常用1剂即可正常。
3.说明本方适用于肾阳虚型产后尿频数或失禁。症见尿清长,面色晦黯,腰酸,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无力。
(三)方剂3
1.组成肉桂、附子各15g,母丁香、公丁香各10g,黄酒适量。
2.用法将上4味药共碾成细末,以黄酒调匀,制成圆形小饼如占铜钱大稍厚,备用。用时取药饼烘热,贴于患者脐孔.L,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肾阳虚型产后尿频数。
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偏方
采用中药敷脐疗法。
处方:补骨脂、五倍子、肉豆蔻、五味子各10克,吴茱萸5克(均为中药颗粒剂,也可用普通中药研成细粉)。
用法:将上述中药颗粒剂或药粉用食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并以小纱布(6~6厘米)覆盖固定,保留24小时,每日1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便秘艾灸最简单的部位 便秘艾灸操作手法
1.艾条灸:每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2.艾灸盒灸:将艾灸盒内放置点燃的艾条2根,从上至下按中脘,天枢,关元的次序,每穴灸10分钟。
3.敷脐疗法:取生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实,猪牙皂各6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每次取3-5克,加蜂蜜调成糊状,敷贴于肚脐,外用胶布固定,2-3日换药1次。
宝宝皮肤冻伤最好用温水疗法
温水疗法巧治宝宝皮肤冻伤
如果儿童皮肤出现了冻伤的情况,妈妈们可以采取“温水疗伤法”。在最开始的时候,水温以高于体温一点为宜,然后在该温度的基础上,可以逐渐提高水温。同时,育儿专家也表示,在冻伤的部位可以涂一些甘油或含维生素的软膏。不过,在涂抹甘油和软膏前,可以对冻伤部位进行简单的清洗并擦干,以防感染。
按摩疗法治疗宝宝冻伤
宝宝皮肤冻伤,妈妈们也可以采用按摩疗法。通过对冻伤部位进行搓、摩和按压,加速血液的流通和循环,能起到消散冻伤部位肿胀的作用。对于冬天易出现的手脚冰凉的情况,生姜加热水浸泡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