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好吗
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好吗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
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是一层厚约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耳屎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小心掏耳朵掏出肿瘤疾病
生活中,很多人吃完饭或闲着没事时就喜欢随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没事就用发夹、指甲等掏耳朵的习惯,觉得这样很舒服,却不知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引发疾病。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此外,掏耳朵过频,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
经常掏耳朵具体危害
1、 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掏耳朵注意事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经常掏耳朵会致癌吗
其实我们经常无意间的会用自己的手去掏耳朵,感觉是以及那非常正常的事情,有的人为了干净,有的人是为了止痒,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经常去掏耳朵,好像都会给人带来特别舒服的感觉。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挖耳勺、用发卡、火柴棍儿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其实生活中经常性的去掏耳朵的话,是非常容易让我们的外耳道皮肤角质层出现肿胀的情况的,并且还会出现阻塞毛囊的现象,这样会让更多的细菌在耳朵里面繁殖的。
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
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rutou状瘤。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rutou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huangse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
其实我们耳朵里面分泌的物质有的在遇到外界的空气的时候尺会变成薄片状的物质,但是有的却是成黏稠的油脂状。并且平时的时候,有很多的灰尘会进入我们的耳朵,也是会留在我们的耳朵里面的,形成所谓的“耳屎”。
掏耳朵每月最多一次
掏耳朵每月最多一次
耳朵痒了,很多人会用棉棒、挖耳勺等掏一掏,日本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的专家们称,掏耳朵是个危险活儿,频繁掏、工具使用不对或力度掌握不好,极易损伤鼓膜。掏耳朵千万不可太频繁,每个月1次即可,最多不要超过两周1次,工具最好选用棉棒。掏耳朵虽舒服,但不要“贪多”哦~
正确清理耳朵的方法
可以用盐水清理耳朵。将盐水滴入耳道中,摇晃几下,然后冲洗乾淨。婴儿油、矿物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都可以用来清洗耳朵。
如果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过敏,最后先涂抹在手腕上,一个小时后没有过敏反应再使用。使用过氧化氢清洁耳朵也不错。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洁液体。最好购买专门的滴耳器,使用这样的设备将液体滴入耳道中。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去找医生,他们那里总会有合适的工具。
专家强调:如果耳垢不是太多,还是不要挖耳朵了,不管是棉花棒还是其他工具,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多久掏耳朵一次合适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
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能不能帮宝宝掏耳朵
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因为掏耳朵住了院!前几日,乐乐妈给乐乐洗完澡后照例给宝宝掏耳朵。谁知道宝宝在这个时候一挣扎,妈妈用棉签把宝贝的耳道和里面的耳鼓掏烂了,孩子当晚就发烧了,送到医院住了四天才有点好转!
宝宝耳朵不能随便掏
小孩由于自己没有掏耳朵的习惯,很多家长都乐意“帮助”孩子。由于孩子的外耳道皮肤更加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并且家长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力度,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此外,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孩子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耵聍平时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如果孩子的耵聍过多、过大或影响听力时,应到医院就诊检查。
有的家长常常拿掏耳勺或小发卡给孩子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即使宝宝耳朵痒或里面进去异物了也不能擅自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和上面的事例一样让宝宝耳膜损伤长大了还有可能影响听力。
掏耳朵掏出外耳道炎
急诊病例:
62岁的刘先生这几天耳朵很疼,还流出黄色的脓液,来医院一查,竟得了外耳道炎。经过询问后,医生说病根在刘先生有“掏耳朵”的习惯。
刘先生说,家附近有一家小理发店,每次理发后,都会叫老板帮他掏掏耳朵,因掏得舒服,成了理发的“必修课”。可一周前,他发现右耳发痒,并开始积脓。
老刘感觉奇怪,以前掏耳朵都没事,怎么这次会得外耳道炎呢?
病因诊断:
理发店掏耳朵的工具为公用,一般没有专人专用,这就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如果挖耳不当,导致耳道破损,细菌感染后,就会引起外耳道感染发炎。如果不及时医治,很可能转化成中耳炎,甚至损伤听力。
专业人士介绍,掏耳朵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习惯,一般耳朵痒了,就会用掏耳勺或者棉花棒等工具来掏掏。因此许多人认为定期掏耳朵、清理耳垢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这种行为对耳部健康有着很大的潜在危害。
预防提醒:
要想预防外耳道炎的发生,首先要注意纠正挖耳习惯。专业人士说,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的异物,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
专业人士建议,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自己掏耳垢,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很多人耳朵破了,自己都很难察觉。如果要清除耳垢,最好用棉花球,切忌使用掏耳勺、发卡等极易损伤外耳道的金属物品。
糖尿病人耳朵痒怎么办 方法1:挖出堆积的耳屎
一般来说,糖尿病人耳朵痒很可能是因为日常不注意清洁耳朵,耳朵里堆积了太多的耳屎导致耳朵痒,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掏挖干净耳屎,解决耳朵痒的问题。
一般来说,耳屎通过按摩就可以清理出来,感觉耳朵痒痒的时候就用手指的夹着耳朵转圈圈,上下转,或者把手掌轻轻的放在耳朵上进行揉搓。
挖掏法的工具选择上要尽量的温和,使用大小合适的棉棒或者较钝的挖耳勺,在外耳道掏一下即可,切不可掏得过深。
滴耳液是一种含有低浓度酒精的耳朵清洁产品,可以软化耳屎、清洁耳道,是目前最为人推崇的耳部清洁方式之一了。
备注:如自己掏耳又怕伤耳的,可以去医院求助专业人士进行掏耳。
宝宝耳朵痒老是揉耳朵是怎么回事 耳朵挖的太干净
有些家长经常会给宝宝挖耳屎,而且还挖的很干净,这样做容易使宝宝的外耳道皮肤变得脆弱、敏感、干燥,从而出现耳朵痒的症状。建议宝妈们给包阿伯掏耳朵不要过于频繁,适度即可,而且掏耳朵的时候最好使用一次性棉签,不要使用耳勺、发卡等硬物,以免弄伤宝宝的外耳道。
怎么给宝宝掏耳朵
由于小宝宝们自己没有掏耳朵的习惯,很多家长都乐意“帮助”孩子。那么家长该怎么给宝宝掏耳朵呢?
小孩由于自己没有掏耳朵的习惯,很多家长都乐意“帮助”孩子。由于孩子的外耳道皮肤更加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并且家长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力度,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此外,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孩子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耵聍平时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如果孩子的耵聍过多、过大或影响听力时,应到医院就诊检查。
有的家长常常拿掏耳勺或小发卡给孩子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即使宝宝耳朵痒或里面进去异物了也不能擅自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和上面的事例一样让宝宝耳膜损伤长大了还有可能影响听力。
如何给宝宝掏耳朵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
耵聍长住耳道,是耳朵忠诚的卫士,它的油脂能捕获入侵灰尘、细菌;其苦味还能驱逐飞入耳朵的小虫。耳内发痒除耳朵病变外,可能就是耵聍与灰尘、细菌或小飞虫争斗时的反应。有人担心耳垢塞耳朵会降低听觉,其实不会。耳垢多了不要担心,它会随着人的头部摇动以及讲话、进食时咀嚼活动自动脱出。
如果自己要掏耳朵,只能选择肉眼能看见的耳道口附近的耳屎进行简单处理,而不能去掏耳朵太里面的耵聍。操作时应选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牵拉耳朵使耳道口朝下,促使耳屎自行出来。千万不能用指甲、铁签、发夹等尖锐物掏耳。
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好吗
一、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好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经常用耳勺掏耳朵,甚至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并说为了舒服。其实,这样做害处很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
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是一层厚约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耳屎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二、小孩耳朵该不该掏?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从小都没有掏过耳朵,以为掏耳朵不好,时间长了不处理耳屎聚在一起,现在变得越来越硬,堵塞了外耳道口,甚至影响听力。听力下降,导致耳朵听力有障碍,吓得去医院治疗了,医生后来用药治疗才痊愈。
专家介绍说,耳屎学名叫耵聍,是由外耳道软骨处皮肤的耵聍腺分泌的,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阻止外来物的作用。他们会聚在一起,随着“耳屎”中水分的蒸发,就会变得越来越硬,严重的情况下堵塞外耳道口,甚至影响听力。所以也不能一直都不掏。
但要注意的是,一些做法是错误的。很多人就会自己用挖耳勺清理,不但“耳屎”没有清理出来,反而导致外耳道壁损伤,引起外耳道炎,甚至导致鼓膜穿孔情况出现。
如果耳道内瘙痒,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一下,也可以用干净的棉签在耳内轻轻转一下,起到清洁的作用,但是应注意不要太深入,否则棉签一端的棉花掉落到外耳道,反而形成外耳道异物。
由此可见,耳朵还是不宜经常掏,更不要使用硬物掏。
耳朵应该多久掏一次
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
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剔牙和挖耳对健康无益
一,牙签容易引起疾病
现在被揭露出,很多牙签都不是用正规的方式制作的,所以说卫生方面是非常不合格的,很多牙签都只是看起来比较干净。而且尤其是在一些简陋的小餐馆里,牙签都是直接被放在桌子上人人抓取,这样的话,牙签上也就理所当然被粘上了很多细菌汗水和污渍,如果你将这样的牙签放进嘴巴里,那岂不是直接食用了病菌和不干净的东西,所以说尤其是在外边吃饭,尽量不要随手就拿起桌子上的牙签直接就剔,这是不卫生健康的。
二、经常挖耳不利于健康
大家闲的无事的时候都喜欢挖耳朵,耳勺掏进耳朵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产生酥酥麻麻的快感,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对于挖耳朵会上瘾的原因,但是你知道吗,经常挖耳朵还有可能导致耳朵便聋。因为我们耳道里面的肌肤因为经常暗无天日,所以说生长的比较娇嫩,如果你经常伸进去耳勺去掏它,它就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并且容易导致出血。再加上耳勺所能够到达的地方一般与耳膜比较靠近,如果你在掏耳朵的途中忽然受到打扰,手上动作慌乱时,有可能会捅坏你的耳,所以大家尽量避免过于频繁掏耳朵。
三、正确使用牙签方法要记牢
很多人使用牙签的时候喜欢随心所欲,哪个牙缝里有食物残渣就剔哪里,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损伤牙龈上娇嫩的薄膜,如果牙龈上出现伤口,就会很容易进入细菌,然后导致各种口腔疾病。所以说尽量掌握健康的剔牙方法。
耳屎多怎么清理
若耳屎不是特别多,是可以自己按摩清理的。就是每天用手指夹着耳朵转一转。或者是将手掌放在耳朵上揉。
慎重使用挖耳勺
如果感觉耵聍比较多,要谨慎使用挖耳勺,避免伤到耳道。应该使用细小的棉棒或者圆润的挖耳勺,可以找家人在太阳底下帮忙掏一掏。
耵聍很硬的解决办法
如果耳朵里的耵聍很硬,自己不要硬掏了,你是无法清理干净的,过分用力只会伤到耳朵耳道。这时应该去正规的二级以上医院耳科检查检查,用一些例如碳酸氢钠滴耳液,以软化耵聍后再进行冲洗耳道。
滴耳朵要注意
在滴滴耳液时,要注意必须要经常性的滴,应充分的浸透耵聍,一般要连续的滴三天,每天大约隔两小时滴一次,每次滴2--3滴。滴完后,最好侧躺一会儿,让滴液慢慢渗入耳内,以免淌出来浪费了。
医生称掏耳朵不破皮出血就无碍
不掏耳朵,会堵塞耳道;经常掏耳朵,会致癌。近日,一则网络流传的新闻令网友犯难:到底要不要掏耳朵?记者昨咨询专科医生,答案是:只要不频繁掏耳朵、每次都掏到破皮出血,就不要紧,一般情况下可每周掏耳1次。
近日,网上新闻称经常掏耳朵,会反复刺激耳道皮肤,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是可以切除的良性肿瘤,但多次复发后,可能转变成恶性肿瘤。还有网帖说,长期不掏耳朵,会形成耳屎栓塞,影响听力。
“经常觉得耳朵痒,如果不想法掏一掏,会痒得无法忍受,甚至无心工作。”白领陈小姐说,为缓解这种感受,她特意在钥匙上串了个挖耳勺,耳朵痒时,就掏个够。可看了网上的新闻后,她担心自己每天掏耳朵,将来会长肿瘤。
医生杜晓辉说,网帖的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反复刺激耳道皮肤,的确会引起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增殖,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形成此病的病因很多,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经常掏耳朵等,都可能引发。只要不频繁掏耳朵、每次都掏到破皮出血,就不用太担心长乳头状瘤。
杜晓辉解释,正常的外耳道会有黄色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和灰尘粘在一起,干后就形成了耳屎,医学名为“耵聍”。普通的小块耳屎随着人体的活动,被震动掉出耳道。大块的耳屎停留在耳道深处时,游泳或洗头发时耳朵进水,耳屎就可能遇水膨胀,堵塞耳道。
杜晓辉建议,最好不要深入耳道掏耳屎,以免不慎用力过猛,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或伤及鼓膜。一般情况下可每周掏耳1次,用挖耳勺轻轻掏外耳道。如果感觉耳朵痒、堵塞,最好到医院请医生用专业工具掏,或进行专业冲洗,将耳屎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