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身柱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身柱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身柱穴位于背部,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上推4个椎体,下缘凹陷处即是该穴。身柱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000002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故本穴有通调督脉,清热镇痛的作用,可以治疗身热,头痛,脊背强痛;再者,身柱位近心肺,居两肺俞之间,乃肺气横贯之处,故本穴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咳嗽气喘,并可清热解毒,治疗热毒郁表的疔疮;可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

妊娠呕吐拔罐位置示意图

大椎穴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肝俞穴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脾俞穴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身柱穴

1.身柱穴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身柱穴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身柱穴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胃俞穴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中脘穴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足三里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夏至艾灸养生 夏至艾灸身柱穴调节神经

身柱穴的位置: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艾灸身柱穴的好处: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男人怎么提高性功能 按揉穴位

经常按揉一些穴位对于提高男人性功能也有一定的帮助。

1、命门穴位置: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

命门穴功效:命门穴可以改善男人性冷淡,提高性功能,推迟更年期。

2、关元穴位置: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属于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

关于穴功效:关元穴是任脉上具有强精壮阳效果的穴位之一。

3、三阴交穴位置:三阴交穴本身就属于脾经,位于胫骨内侧、脚内踝上大约10cm处。

三阴交穴功效:三阴交穴是治疗男人阳痿、阴茎痛、遗精、睾丸缩腹等,它是提高男人性功能的要穴之一。

除了上述这些穴位可以提高男人性功能外,还有天柱穴、委中穴、承扶穴、商阳穴、筑宾穴、涌泉穴、肾俞穴等。

人体的“顶梁柱”身柱穴——宣肺清热治咳嗽 身柱穴:宣肺清热治咳嗽

湖南中医附一针灸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娄必丹教授介绍:身柱穴处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且督脉为“阳脉之海”,因而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据资料记载,日本现代著名针灸家代田文志曾为一群体质虚弱,容易感冒、尿床、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续施灸一月后,这群学生的食欲增强了,尿床次数较前明显减少了。

之后他在文中记载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由此日本人对灸“身柱”推崇有加,称之为“小儿百病之琵琶骨”。

为什么身柱穴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呢?娄必丹教授表示:身柱穴就像人体的“顶梁柱”,是非常重要的保健要穴。

身柱一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狂走,谵语见鬼,瘛瘲,身柱主之。”《针灸大成》云:“身柱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瘲,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从古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身柱可以主治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等多种病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督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通调水道;肺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为肺脏之气输注于背之处,受督脉所调摄;身柱隶属督脉,为督脉之脉气所发,位于肺俞之间,对肺脏疾患以及由肺脏引起的相关疾患具有独特功效。

故身柱能调摄阳气,善于温通、温补,从而改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预防感冒,并在治疗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上颇具良效。

小儿发烧艾灸什么穴位

1、小儿发烧艾灸身柱穴

身柱穴是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

身柱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缺的灸穴。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取穴方法: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首先定大椎穴,低头时颈项部最突出的棘突就是大椎穴,再往下数3个椎体即为第3胸椎棘突,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身柱穴。

2、小儿发烧艾灸风门穴

艾灸风门穴即可起到祛风寒的作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人体的“顶梁柱”身柱穴——宣肺清热治咳嗽 如何用身柱穴保健强身

身柱穴位于身体上背部,便于老百姓在家进行自我操作以保健强身。娄必丹教授介绍了几种临床小妙招。

艾灸身柱是通过将灸法的温通、温补作用与身柱的通阳行气功效相结合,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增强抵抗力;尤其对于体质虚弱的小儿来说,作用更为明显,故身柱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认为小孩在七岁以内者,命门主治胸部以下之病,身柱主治胸部以上之病,但凡小儿之病,均可用此二穴来治。

《养生一言草》曰:“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有虫气之小儿,可不断灸之,比药物有效”;《针灸真髓》提出:“小儿疾患,灸身柱可愈,因身柱与大肠有关,可治大肠松弛。疳疾、惊风、虫疾,均可取身柱一穴治愈”。

临床上常采用温和灸方法施灸,通常采取坐位(3岁以下小儿可以由一人抱着,另外一人施灸协同操作来完成)。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穴,在距离皮肤3-4cm左右的高度进行,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频率为隔日一灸;一周以后可改为每周灸2次,或一周灸1次。

临床上也可跟其他腧穴搭配使用:如易感冒者加风门、肺俞;哮喘者加大椎、风门、灵台;支气管炎加灸风门、肺俞、膻中;长期腹泻者加脾俞、天枢、命门、足三里。

注意事项:

艾灸时注意艾条的高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烫伤皮肤,特别是小儿,皮肤娇嫩,不耐热,且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灼热的程度,因此艾灸时应格外小心。在选灸材时小儿宜选用直径较小的艾条、艾灸时间较成人短、间隔宜长。

热敷是一种物理治疗方式,通常采用热水袋、中药热敷、盐包热敷等方法。通过利用外界的温热刺激作用来增强身柱穴的功效。

操作要领:患者取俯卧位,将加热的(温度控制在50-60度左右)热敷包放置在患者身柱穴上,留置25-30分钟,期间应随时询问患者皮肤的感觉或检查热敷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当皮肤有破损时,不宜采用局部热敷。

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身柱穴周围,检查罐口光滑无缺损后,用钳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一手握罐体,将棉球伸入罐内闪火后即迅速退出,速将罐扣置在身柱穴部位上。

火罐的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基础技术,以免发生烫伤。对于不会操作火罐的人,也可以选择硅胶负压罐,它操作简便、安全,不会发生烫伤。

操作时将硅胶负压罐罐口紧贴身柱部位,用手指或手掌按压罐柄,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即可吸上,当自觉吸力不够时,可反复按压1-2次以调节吸力。一般留罐5-8分钟,小儿不留罐,操作时应当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暖。

娄必丹教授表示:身柱穴不仅能够治疗疾病,也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学会常用小妙招,自己解决小烦恼,小小身柱穴,呵护大健康。

陶道的意思是什么

陶道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

1、“陶道穴”:“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该穴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穴”。

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宝宝可以艾灸吗 小儿艾灸保健的作用

第一清热泻火,消肿散结

孙思邈的医案中记载着用灸法给儿童清热。我们知道儿童容易发烧,发烧是我们身体的本能,用发热的方法来驱逐我们身体受到的寒气。(操作时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操作,咨询chenssjun微信互动平台,也可以接受专业培训指导)

中医认为,发烧是机体感受外邪之后,正邪对抗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人体的气机是循环无息的,当外邪进入人体后,阻滞了气机的正常运行,郁积而化热,化热的同时,艾灸可以帮助将外邪排出体外。

秋冬季节是感冒伤风的高发期,儿童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这时候坚持用艾灸调理,很快就会发现鼻涕不流了,喷嚏不打了,手也暖了。

到了夏天,这个时候很多儿童爱吃冷饮,伤了脾,造成脾不运化,身体长了湿疹,此时用艾灸祛湿效果好,见效快。

我们用艾灸最主要来防病保健、增强体质,艾灸是历代以来人们所推崇的保健养生之法。

第一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在人体的督脉上,人体手足三阳之气与督脉的阳气,在此汇合后上行头颈。因为穴内阳气充满、坚实如椎,所以名为大椎,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儿常灸大椎穴可提高免疫力,能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利于儿童长高。

第二身柱穴

身柱穴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艾灸身柱穴就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儿童们艾灸身柱一个月,大多数儿童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精神气色也更好。

艾灸身柱穴常用于调理:儿童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惊风、发育不良等。

神阙位于肚脐,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儿童虚损症状。脾特别虚的儿童,更要经常灸一灸神阙穴。

艾灸神阙穴常用于调理:夜尿、拉肚子、便秘、疳积等。

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脾为后天之母,公孙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祛湿温阳等作用,能够改善儿童先天虚寒、虚弱的体质。

现在的儿童容易吃的太多、太杂,脾的气容易瘀滞,经常艾灸公孙穴,可以使得脾经的气血充盈、补益脾胃。

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儿童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咳嗽的儿童,家长可以灸这个穴位,这个穴位对改善儿童脾虚、积食有非常好的作用。

1.儿童保健艾灸效果很好,而且方法简单方便容易操作,儿童没有痛苦,无副作用,非常适用于家庭使用。

2.可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施灸,一般要坚持1-6个月,直至儿童健壮为止。

3.儿童天性好动,故在施灸时要格外小心。

4.艾灸最好在空气流通,清洁干燥的房间中进行。

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1、足三里灸

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防衰抗老、祛病延年。对感冒、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低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预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灸治方法:点燃艾条,距足三里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2、身柱灸

身柱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儿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进发育,增强食欲,不易感冒。无论儿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方法:取艾绒适量卷成香烟大小,用温和灸法灸5~10分钟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3、风门灸

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灸风门穴有预防感冒和脑出血的功能。对肩背酸痛、颈部痉挛、头痛都有防治作用。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条在双风门穴上各温和灸10~20分钟,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预防和减轻感冒。

如感冒迁延不愈,用艾条灸风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连灸3~7日,可痊愈。对曾有过中风病史者,每次灸10分钟,每天灸2~4次,可预防中风复发。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身柱穴保健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尖揉按身柱穴,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有利于脊柱的保健,改善肺功能,预防感冒,咳嗽,气喘。

身柱的功效与作用 身柱穴配伍疗法

1.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穴,治疗癫狂病。

2.配风池,合谷,大椎穴,治疗肺热,咳嗽。

3.配灵台,合谷,委中,治疗疮毒。

4.配本神穴,有行气疏风作用,能治疗头痛,目眩。

闭经拔罐拔哪些位置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身柱穴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身柱穴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身柱穴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气海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气海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气海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身柱穴功效作用

功效:宣肺止咳,祛风清热,宁心安神。

主治:1.感冒,咳嗽气喘,身热头痛,疔疮。2.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3.脊背强痛。

作用:身柱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000002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故本穴有通调督脉,清热镇痛的作用,可以治疗身热,头痛,脊背强痛;再者,身柱位近心肺,居两肺俞之间,乃肺气横贯之处,故本穴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咳嗽气喘,并可清热解毒,治疗热毒郁表的疔疮;可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

相关推荐

阴廉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阴廉穴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该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为肝经脉气所发之处。肝经主藏血,肝经循少腹绕阴器会任脉,故本穴可疏调肝气,理血调经,清利下焦湿热,用于治疗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藏血失职的月经不调,湿热下注的赤白带下,阴痒。本穴通经止痛作用,可治疗邪滞肝脉,经气不舒的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疼痛等。

角孙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角孙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角孙穴位手少阳三焦经之穴位,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按摩此穴,具清热散风,消肿止痛的作用,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穴。适用于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等症;配足临泣治眩晕;老年人易罹患白内障,齿龈肿痛等疾病,只要经常按摩此穴,就会起到很好的预防和调理作用

长强的作用和功效 长强配穴治疗方法

1.配承山穴: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治疗痔疮,便秘。 2.配小肠俞: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能够治疗大小便困难,淋证。 3.配身柱穴行气通督的作用,能治疗脊背疼痛。 4.配百会穴,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能治脱肛,头昏。

维道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维道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前下0.5寸。该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少腹,为足少阳与带脉交会穴。少阳经循少腹抵阴部,带脉环循腰胁一周,制约经带,故维道能调经止带,治疗各种妇科疾患,及少腹腰胁疼痛,另外该穴还具较强的通调下焦经气,通利三焦水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

曲泉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段,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曲泉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膝内侧,为肝经合穴,五行属性属水。水生木,为本经之母穴,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干之虚证可取曲泉补之。水性应于肾,“肝肾同源”,故本穴还调补肝肾的作用,用于治疗肝肾亏虚所引起的病症;本穴可治疗因肝藏血失职的月经不调,因肝肾亏虚,精亏血少,血海空虚,胞脉失养的虚性痛经,产后腹痛,因肝肾亏虚,带脉失养,任脉不固,湿浊下注的白带,阴痒或不能维系胞宫的阴挺,因肝肾亏虚,精关不固的遗精,或宗筋弛缓,阴茎

至阳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循行脊中,故本穴可通调督脉经气,治疗督脉经气不利的腰背疼痛,脊强;至阳适当第7胸椎直下,乃上,中焦之交界处,既可上调心肺,宽胸理气,治疗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又可下调肝脾,利胆退黄,治疗脾虚湿重的腹胀腹痛,四肢重痛,及肝胆郁滞的胁肋疼痛,黄疸。

曲垣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曲垣在肩胛冈上窝内侧凹陷中,约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中点处。 正坐或俯卧,在肩胛部,按其肩胛冈上窝内侧端凹陷处取穴。曲垣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居肩胛冈上窝内侧凹陷中,为舒筋活络,疏风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效,主治肩胛疼痛拘挛,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等症。

曲骨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下腹部垂直向下摸到一横着走形的骨性标志,在其上缘处即是曲骨穴。 曲骨属任脉,位于下腹部,内应膀胱和内生殖器,为任脉与肝经的交会穴。任脉其余胞宫,出会阴循阴部,肝经循少腹绕阴器,抵小腹,故本穴以治疗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患为主。可补肾调经,治疗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可清利下焦湿热,调理下焦气机,治疗湿热下注的阴囊湿疹,阴痒,赤白带下,下焦气机紊乱,气化失职的疝气,小便不利,遗尿等症。

石门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石门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2寸处。该穴属任脉,位于下腹部,为任脉经气所发之处,又属三焦之募穴,是三焦之气直接会聚之处,三焦为“决渎之官”,故该穴调理三焦气化功能,通利水道,行水消肿,清利湿热的作用,可治疗疝气,水肿,小便不利,淋证。该穴胃俞腹部,内应肠道,可调理肠腑气机,治疗腹胀,腹痛,泻痢等;任脉其余胞功,三焦乃原气之通道,该穴又位居下腹,故还可调理冲任,通调胞脉,补肾益精,调经止带,治疗妇科及生殖系统疾病,临床可用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益精,阳痿等下焦疾患的治疗。

哑门穴的功能作用哪些

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哑门穴类属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位于项部,内应喉,入系舌本,故可通络开窍,利咽开音,治疗暴喑,中风舌强不语。穴居项部,可疏通局部经气,治疗项强,后头痛。督脉上贯入脑,故本穴又可熄风止痉,通络安神,治疗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