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疾病之淋巴瘤
血液疾病之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性检查。诊断应包括病理类型及病变范围(分期)。对只有深部病变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者,诊断往往较困难,需要借助于辅助检查,介绍如下:实验室检查一、血象早期一般无特别。贫血见于晚期或合并溶血性贫血者。白细胞除骨髓受累之外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HD常见。约有1/3HD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浆细胞和Reed-sternberg细胞偶可见于周围血。血小板下降提示有骨髓受累,或继发于脾功亢进。
二、骨髓象骨髓未受淋巴瘤侵犯之前,一般无异常。在HD的骨髓涂片中找支Reed-sternberg细胞地诊断有价值。这种细胞体积大、直径为15~20μ,胞核大,可为分叶状、双核(镜影细胞)或多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浓集成块。核膜厚而深染。核仁大而园,可达8μ,核仁周围有空晕区。
三、生化检查血沉加快提示病情处于活动;乳酸脱氢酶升高反映瘤细胞增殖速度快,>500单位/L提示NHL的预后不良。病情进展时血清铜及铁蛋白升高,缓解期则下降;锌与之相反。硷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有肝或骨骼受累。肝受累者同时可伴有5-核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提示有骨侵犯,此种变化可出现于X线改变之前。脑脊液β2微球蛋白升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四、免疫学异常HD患者对结核菌素和其他刺激原反应性降低,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减低,其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体液免疫一般正常,免疫球蛋白通常正常或增高,晚期可减少。NHL的部分患者有体液免疫异常,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Coombs试验阳性,少数患者有单克隆高球蛋白血症。治疗取得缓解的病人,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
五、活体组织检查为肯定诊断所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一般应选择下颈部或腋部的淋巴结,因颌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常有慢性炎症,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斜角肌脂肪垫活检,对纵隔或肺部病变有一定诊断意义。
六、纵隔镜检查纵隔镜可经胸膜外进入纵隔作活检,比较简便安全。
七、下肢淋巴管造影对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判断疗效和观察复发方面是一项准确性较高、安全简单和并发症少的检查技术,且在某些方面优于CT和声象图,它能发现正常大小的病变淋巴结内部结构变化。
八、CT、核磁共振和声象图检查可发现胸内、腹膜后、肠系膜之淋巴结病变及肝脾病变。
九、剖腹检查可明确脾、肝及腹腔内淋巴结是否受累,为采用放射治疗,确定照射野所必不可少的(病理分期)。如同时作脾切除,还可以避免因脾区放疗对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恶性淋巴瘤,大细胞型,中倍镜大约一半在成年人发生的非霍金氏淋巴瘤是大细胞淋巴瘤。如在中倍镜下所见到的这个。它们可能与免疫抑制状态有关(例如AIDS),可能是T细胞或是B细胞起源的。细胞体积大,有明显的核和丰富的细胞质。这种疾病趋向于局部化,(低级阶段),但是迅速扩大,比低级的淋巴瘤有更大的结外倾向。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1. 一个区域淋巴结肿大称局限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肿瘤转移,应按淋巴引流区域寻找原发病灶。两个区域以上淋巴结肿大,要考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布鲁菌病、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2.伴随症状可以对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
(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左下肢丹毒,可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2)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
(3)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4)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亦需警惕淋巴瘤。
淋巴结炎与淋巴结肿大的鉴别
1、特异性淋巴结炎,如淋巴结结核等。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3、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等;螺旋体感染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虫感染如黑热病、丝虫病等。
4、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5、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
淋巴瘤白血病的病因是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对淋巴瘤的病因有所熟悉后,方才能够做到有效的预防。淋巴瘤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血液疾病,患病的概率也在逐年上升,所以杜绝自身患上此病是每一位人士都要做到的事情。既然如此,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淋巴瘤的病因,希望您可以做好预防工作。淋巴瘤的病因:1.病毒感染:这是造成淋巴瘤的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经过实验得到证明,非洲的淋巴瘤病人的EB病毒抗体有非常显著的变高,在病人的肿瘤组织里,电镜下面可以看到病毒的颗粒。通过观察认为,病毒可以造成淋巴组织产生改变,让病人非常容易发生感染或者是免疫的功能暂时性的下降,最终引发肿瘤。2.理化因素:一些物理、化学的损害是淋巴瘤的发病因素。据统计,在日本原子弹受寒活着的人里面,淋巴瘤有着非常高的患病率。除此之外,一些化学的药物,例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长时间的使用,都可以造成淋巴网状的变多,导致淋巴瘤的出现。这是淋巴瘤的病因之一。3.免疫缺陷:淋巴瘤病人特别是患上了霍奇金病的病人,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免疫缺陷,例如系统性的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伴有着淋巴瘤有非常高的患病率。免疫缺陷的病人,例如Wiskott -Aldrich综合征、艾滋病的病人,也有非常高的患病率。除此之外,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的家族里,淋巴瘤的患病率也是非常高的。想必大家已经通过上面的介绍对淋巴瘤的病因有了详细的了解,希望这些常识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肺炎是什么引起的 其它疾病并发症引起肺炎
部分患者的肺炎并不是由于肺部本身的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免疫缺损、肝硬化、糖尿病、淋巴瘤、白血病、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并发肺部疾病而引起肺炎。
血常规主要看哪些值 血常规复查什么意思
有些疾病是通过血常规来反应的,开始治疗之前,打比方一些感染性疾病,白细胞升高,治疗以后有无白细胞下降要通过复查血常规。一些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疾病,都会引起血常规的改变,通过治疗以后,观察疗效都要复查血常规。所以复查血常规的意思,都是跟之前相对比,给疾病一个评估,才需要来复查血常规。有些病人治疗血常规正常的,他治疗以后有可能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骨髓抑制。我们一些白血病、淋巴瘤打化疗以后,也要复查血常规。所以复查血常规的意思是每个疾病的意思不同,复查血常规的意义也有所改变,也有所不同。
淋巴结发炎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主要需与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包括:
1.特异性淋巴结炎
如淋巴结结核等。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3.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等;螺旋体感染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虫感染如黑热病、丝虫病等。
4.血液系统疾病
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5.结缔组织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
怎样预防淋巴瘤白血病
我们的身体普遍比较脆弱,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患上各类疾病,其中一种就是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很常见的血液疾病,这个疾病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这个疾病呢?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几条健康小贴士。
1.注意气候变化,预防和积极治疗病毒感染。
2.密切注意浅表肿大的淋巴结的变化,对于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患者,更应高度警惕。
3.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4.积极治疗与恶性淋巴瘤发生可能相关的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结炎、自体免疫性疾病等。
5.对于浅表的病变,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或刺激。
6、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学会排解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
7、多食碱性食物,如葡萄、海带、大豆、番茄、香蕉、橘子、菠菜等,以调整体液酸碱平衡,防止酸性废物累积诱发恶性淋巴瘤。
淋巴偏高是怎么回事
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偏高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的,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淋巴细胞比率即是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计数的百分比,正常生理情况下,淋巴细胞比率为:20%—40%。引起淋巴细胞比率高原因很多,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例如流感、百日咳等,另外白血病、淋巴瘤等也能引起淋巴细胞比率偏高。如果在本身不知的情况下服用某些过敏性药物也会致使淋巴细胞增高。
2、器官移植之后引起淋巴偏高
近期如果有感染性疾病,而且是病毒感染。一般是病毒性的感冒引起的,例如水痘、麻疹、病毒性肝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之后,都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引起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有很多,如总白细胞数目下降、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常见于发生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伤寒等,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项目指标。建议发现自己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朋友要注意近期身体状况的变化,留意验血的指标。
3、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淋巴偏高
如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主要是不成熟淋巴细胞,及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正常造血细胞显着减少。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有关系。确诊需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慢性淋巴结炎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包括:
1.特异性淋巴结炎如淋巴结结核等。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3.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等;螺旋体感染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虫感染如黑热病、丝虫病等。
4.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5.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