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第一,绝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天津市儿童医院包美珍报道266例小儿糖尿病,仅3例幼年属成年起病型糖尿病(mody);5例属棘皮病合并抗胰岛素糖尿病;余258例均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97%。
第二,起病急、病情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儿童糖尿病多数起病急骤,常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呈慢性失水,消瘦,体虚乏力,其中半数以酮症酸中毒症群起病。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5岁以下者达74.5%。
第三,生长发育迟缓。患儿正处生长发育阶段,故严重代谢紊乱影响发育。患儿常矮小,生长缓慢、消瘦、营养不良,性发育迟缓或低下等,常伴肝脏明显肿大。多属脂肪浸润,经积极治疗后可回缩,很少发展成肝硬化。
第四、有“蜜月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如能及早而满意地治疗,其中部分病人可暂缓解,甚而停用胰岛素治疗,称这种情况为“蜜月期”。但终局仍多复发而需用胰岛素治疗,个别可永久性完全缓解。
第五、并发症。急性者多为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多为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少于成年人,其中肾脏病变是小儿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占40%)。
第六,b细胞贮备功能低下。血浆胰岛素释放曲线低平,甚至完全没有。临床上血糖波动大,常被称为“脆性”,对外源胰岛素依赖性强。 第七,需家长协助治疗。小儿不能独立,尤其婴幼儿更得依靠家长管理,因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糖尿病治疗及保健知识。
儿童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一、与Ⅰ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Ⅰ型糖尿病患儿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胰腺结构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亲属患有糖尿病,那么小儿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Ⅰ型糖尿病患儿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Ⅰ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二、与Ⅱ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特性Ⅱ型糖尿病比Ⅰ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Ⅰ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Ⅱ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Ⅱ型糖尿病。
2、肥胖: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Ⅱ型糖尿病。
3、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
由遗传导致的小儿糖尿病难以避免,但家长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小儿应生活方式不当而导致糖尿病。
儿童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与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有关。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缺陷、年龄等,外界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生活方式不当等。
一、与Ⅰ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Ⅰ型糖尿病患儿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胰腺结构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亲属患有糖尿病,那么小儿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Ⅰ型糖尿病患儿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Ⅰ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二、与Ⅱ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特性Ⅱ型糖尿病比Ⅰ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Ⅰ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Ⅱ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Ⅱ型糖尿病。
2、肥胖: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Ⅱ型糖尿病。
3、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
由遗传导致的小儿糖尿病难以避免,但家长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小儿应生活方式不当而导致糖尿病。
新生儿糖尿病是什么
医学上把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称为新生儿糖尿病,但发病率不高。以Ⅰ型糖尿病为主,这类患儿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另外一种类型的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少见。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表现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缺少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约40%的患儿就诊时即已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其症状常比儿童糖尿病重,未经胰岛素治疗者的病情迅速发展。
1.半数以上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
2.消瘦,发热,皮下脂肪减少,体重增长缓慢、不增甚至下降,多尿。
3.脱水、高血糖,严重脱水时出现肢体凉、脉细弱、心率快、血压低等休克症状;烦渴,进食多良好,但重症者则不佳。
4.嗜睡,很少发生昏迷,不同程度的酮症酸中毒,有低钾(早期可不低),可发生肾前性尿毒症,易伴发感染如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
小儿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1、 小儿糖尿病在发病后,小儿如果出现伤口会很难愈合,尤其是伤口反复感染、渗出。
2、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或肠胃感染,会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胰岛细胞也会被破坏,造成胰岛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3、 一些小儿在婴儿时期,过早的进行牛奶喂养,会造成免疫系统发生变化,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4、 小儿在患病后还会出现,皮肤和阴部瘙痒或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出现腹痛和呕吐的症状。
5、 小儿糖尿病在发生后,小儿会出现多尿,遗尿,口渴,食量大增等症状。
6、 小儿在得了糖尿病后,还会出现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快而深、昏睡、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的现象。
7、 小儿在患病后,还很容易疲倦,喜欢窝在家里,不愿意外出活动。
8、小儿糖尿病的发生与基因有关,可能由于父母有遗传基因,在自己身上没有表现出现,但在小儿身上发病了。
小儿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属多基因遗传病,占小儿糖尿病总数8%左右,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多见于10岁以上儿童。肥胖、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黑棘皮病)及家族2型糖尿病史是导致儿童发生该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约1/3患儿无临床症状,有时因肥胖就诊,给予糖耐量试验后才发现。一般无酮症酸中毒,但在应激情况下也会发生。血C肽水平正常或增高、各种自身抗体ICA、IAA、GAD均阴性。饮食控制、锻炼或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
2.青少年型糖尿病(MODY) 为单基因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特征是发病年龄小于25岁,有三代以上家族糖尿病史,起病后几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至今发现MODY有5种类型及其相关基因。治疗同2型糖尿病。
3.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 与胰腺β细胞发育不全和酶系统功能不全有关。本症少见,可见于小于胎龄儿,往往母亲有糖尿病史。对胰岛素治疗较敏感。
4.肾性糖尿 患儿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主要由于肾脏排泄葡萄糖功能异常所致。本症可见于范可尼综合征、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良性家族性肾性糖尿等。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小儿患糖尿病后,在早期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当病情持续恶化,小儿体内的90%的胰岛素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糖尿患儿由于机体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自身消耗过多,虽然多食但仍然消瘦。这些孩子除有多尿、多饮、多食外,还伴有消瘦症,即三多一少。而成人糖尿病虽有三多症状,但很少有消瘦。由于遗尿症在幼儿年龄阶段相当普遍,因此很可能被家长忽视。小儿遗尿症专科门诊对尿床的患儿必作尿液常规检查,为的就是筛除隐藏在遗尿症中的幼儿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起病急,一般在3个月内可被确诊。在小儿患糖尿病后约半数的孩子以酮症酸中毒为表现,而且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症状越重。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及神智模糊、嗜睡,甚至完全昏迷等,三多一少症状反而被忽略。同时有脱水、酸中毒。酸中毒严重时出现呼吸深长、节律不正。呼吸带有酮味。
小儿糖尿病各年龄段的孩子均可发病,从刚出生3个月的额婴儿,到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以5-7岁年龄段的儿童较为多见。家长要避免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一旦孩子出现了糖尿病症状,则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宝宝糖尿病案例
小儿也可能得糖尿病吗?这是为什么呢?小宝宝得糖尿病了有什么治疗方法?糖尿病遗传还是传染的?下面具体说说。
糖尿病案例
“我5岁那年就被确诊糖尿病,一日三餐前必须注射胰岛素,糖果糕点全都不能碰,常常被低血糖困扰。”来自四川乐山的高三学生刘琳丹说。
目前中国主要城市的儿童糖尿病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6人,其中九成是1型糖尿病。
专家后最好8个月以后才进行牛奶喂养,否则患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大,食物对婴幼儿糖尿病有一定影响。三是与基因有关,目前医学界认为新生儿糖尿病与遗传基因有关,父母可能有遗传基因,在自己身上并没有体现,却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总之,小儿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糖尿病的分类以及人群的划分
一、分类:
常见的有下面两种类型:
I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
II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二、人群划分
不同人群的糖尿病:
新生儿糖尿病:医学上把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称为新生儿糖尿病,但发病率不高。
小儿糖尿病:多为第一型或需胰岛素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高血糖及尿糖,小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眼及肾脏受累。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1997年ADA和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报告,将其归类为特殊型,属单基因突变的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所致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由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根据其定义,该类糖尿病包括妊娠前即已存在但妊娠期间才诊断的和随着妊娠期而发生的。
老年糖尿病: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概念目前尚不统一,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
现在可以说,糖尿病在各个人群都是会出现的,所以不只是老人,很多的人群都是要注意预防糖尿病的,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比较难以治愈,一旦得上就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就显得预防很重要了。
治疗小儿糖尿病的方法
对于“小儿糖尿病需怎样治疗”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使孩子远离糖尿病的危害,恢复健康的身体,那究竟小儿糖尿病需怎样治疗呢?有情专家的详细讲解。
1.住院治疗:
小儿被诊断为糖尿病,必须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医生会为孩子拟好食谱,并用胰岛素治疗。年龄越小,饮食控制越难,只能多次检测血糖,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患儿出院后,家长应参照住院时的食谱安排饮食,并每天注射胰岛素。
2.心理治疗:
小儿糖尿病是伴随终生的疾病,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发生酮症酸中毒和远期并发症,使患儿能健康成长。患儿被诊断为糖尿病后,既要进行饮食控制,又要经常验血。每天定时注射胰岛素,患儿可能会拒绝合作。父母应充分爱护、关心患儿,尽力帮助患儿克服可能产生的自卑、悲观等种种心理问题,鼓励孩子增强信心,与疾病作斗争。
3.运动治疗:
运动对糖尿病患儿有重要意义,运动可使热量平衡、控制体重,并能促进心血管功能。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由脂肪代谢和肌糖原分解所提供,运动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