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的炮制方法
白矾的炮制方法
1.白矾: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2.煅白矾(又名枯矾):取拣净的白矾,置砂锅内加热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剁块。
3.《雷公炮炙论》:凡使白矾,须以磁瓶盛于火中煅,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于赤瓶之中烧,蜂窠尽为度,将钳夹出放冷,敲碎,入钵中研如粉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两,用石蜂窠六两烧尽为度。
白矾的炮制方法
1.白矾: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2.煅白矾(又名枯矾):取拣净的白矾,置砂锅内加热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剁块。
3.《雷公炮炙论》:凡使白矾,须以磁瓶盛于火中煅,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于赤瓶之中烧,蜂窠尽为度,将钳夹出放冷,敲碎,入钵中研如粉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两,用石蜂窠六两烧尽为度。
枯矾:取净白矾,照明煅法煅至松脆。
姜半夏如何炮制
国内半夏炮制方法很多,目前仍以《中国药典》法及地方炮制规范的方法为主。由于传统炮制工艺方法的局限,半夏姜制过程中存在易粘结、糊化、焦底;存在时间长、辅料用量大、劳动强度大、收得率低的缺点。为了改善姜半夏炮制的条件,在长期的炮制实践中,总结出一个新的炮制方法,具体来看看:
取生半夏10斤,倒入缸内,用清水浸1天,捞入筐内,滤干水分,投入缸内,用明矾粉两斤半,生姜两斤半(榨汁)放锅内腌1夜。次日加清水,高出药物五寸左右,春冬腌30天,夏秋腌20天,取出淘净明矾,换清水再漂,冬春漂7天,夏秋漂5天,每天换水,夏秋每天换水两次,漂至无麻性捞起,日晒夜露7日,用甘草120克,炒枳实10克,陈皮15克,五味子15克,炒枳壳12克,薄荷12克,川芎10克,青皮15克,共煎浓汁,投入半夏内,使药汁吸尽后,再用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白蔻10克,沉香3克,肉桂10克,砂仁15克,同研细末,放药内拌匀晒干。
其它半夏的炮制方法
1、生半夏
取原材料,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加水250kg。
3、法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适量用生石灰配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烘干或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不同半夏的性状
1、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成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不同半夏功效也不同,使用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白附子的炮制方法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炮制方法
1、生白附子:除去杂质。
2、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lOO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千,切厚片,干燥。(每lOO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
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较高大。地下块茎似芋艿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外被暗褐色小鳞片。叶1~7(与年限有关);叶柄肥大肉质,下部常呈淡粉红色或紫色条斑,长达40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长10~40cm,宽7~30cm,初发时向内卷曲如角状,后即开展,先端渐尖。花梗自块茎抽出,绿色间有此红色斑块;
佛焰苞紫红色,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而弯曲,檐部卵形,长达15cm;肉穗花序位于佛镂苞内,长约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长3cm左右;雄花序长约2cm;附属器圆柱形,直立,长约6cm,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雄花金黄色,雄蕊有2花药,药室顶孔开裂;中性花线形,下垂,淡黄色;雌花棕红色。浆果熟时红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枯矾与胆矾、皂矾、绛矾的区别
来源及内含成分不同
白矾 又名矾石、明矾,为矿物明矾石Alunite的矿石或其他铝矿石经加工提练制成的结晶。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枯矾 为白矾用明煅法炮炙而成。白矾经煅炙后不仅失去结晶水,晶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胆矾 为胆矾Chalcanthite的矿石或化学方法制备而得。主含含水硫酸铜[CuSO4•5H2O]。
皂矾 又名绿矾、青矾,为水绿矾Melanterite的矿石。主含含水硫酸亚铁[FeSO4•7H2O]。
绛矾 又名矾红,为皂矾用煅淬法炮炙而成。皂矾经煅液后分解生成三氧二铁,但煅品仍含硫酸盐。
性状不同
白矾 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味酸、微甘而极涩。
枯矾 呈不透明、白色、蜂窝状或海绵状固体块状物或细粉,无结晶样物质。体轻质松,手捻易碎,味酸涩。
胆矾 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晶体,大小不一。深蓝或浅蓝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质脆,易碎,碎块呈棱柱状,断面光亮。无臭,无涩。置干燥空气中,能渐渐风化。加热烧之,则去结晶水变成白色,遇水又变成蓝色。
皂矾 为棱柱状结晶或颗粒状。半透明,显各种不同绿色。质较坚硬而脆,无臭,味涩而甜。
绛矾 呈不定型粉末,不透明,色泽消失。质地疏松,绛红色或红棕色。无臭,味涩,有醋气。
功效及主治不同
白矾
具有解毒杀虫,爆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的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白矾还具有抗菌,抗阴道滴虫等作用。用于湿疹、疥癣、癫痫、中风、喉痹。外用可解毒止痒,常制成散剂、洗剂、含嗽剂,高浓度具有腐蚀性,用于胬肉、痔疮、脱肛,如消痔液等。内服有清热消痰作用,如治风痰壅盛所致癫痫的白金丸(《普本》);治中风的稀涎散(《集解》)。
需要注意的是:白矾内服过量能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呕吐。
枯矾
具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化腐。用于湿疹湿疮,聍耳流脓,阴痒带下,久泻,便血,崩漏,鼻衄齿衄,鼻痣肉。枯矾制成散剂,治疗糜烂性皮肤病,诸疮发痒。
胆矾
有毒,能涌吐风痰,催吐,祛腐,解毒。用于中风,癫痫,喉痹,喉风,痰涎壅塞,牙疳,口疮,烂弦风眼,痔疮,肿毒。但体虚者忌服。
皂矾
具有解毒燥湿,杀虫补血之功。内服主治黄肿病,钩虫病;外用主治疮毒疥癣。但孕妇及胃病患者、呕血患者忌服。服药期间忌茶。
绛矾
绛矾是皂矾经过煅淬法炮制而成的。煅后失水变枯,不溶于水,降低了致吐的副作用,增强了燥湿止痒的作用。加醋煅不但降低了致吐的副作用,以利内服,并增强了入肝补血,解毒杀虫的功效。用于黄肿胀满,血虚蒌黄,疳积久痢,肠风便血。
明矾的史料记载
史料记载
1.《雷公炮炙论》。
⒉《吴普本草》:矾石,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采无时。
⒊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硝石,名白矾。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
⒋《唐本草》:矾石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然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诸疮,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出瓜州。
⒌《本草图经》:今白矾(生)晋州、慈州无为军。又有矾精、矾蝴蝶,皆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益者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形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晶者,矾精也。此二种入药,力紧于常矾也。又有一种柳絮矾,亦出矾处有之,煎炼而成,轻虚如绵絮,故以名之。今医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烦热,甚佳。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或云白矾中青黑者名巴石。
去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9g,一般宜炮制后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发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天南星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9g。多制用,外用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阴虚燥湿及孕妇忌用,生品内服宜慎。
白附子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外皮,用硫黄熏1-2次,晒干,或用白矾,生姜制后切片。
性味归经:辛,温,甘,有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眩晕,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5g,研磨服0.5-1g,宜炮制后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燥裂,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白芥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温肺豁痰理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姜半夏和法半夏都是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只不过姜半夏是利用鲜姜、白矾共煮干燥后得到的,而法半夏是利用甘草、石灰漂泡所制成的。
虽半夏本身具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功能,但由于所采取的炮制方法不一样,在功效上也所侧重的也会不同,其中姜半夏主要侧重于降逆止呕、理气和胃,法半夏则更侧重于燥湿化痰、调理脾胃。
半夏有什么功效
本品生者有一定毒性,注意:内服多用制过的。 生半夏: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 :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 :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 :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 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生半夏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 半夏-炮制后 ,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2斤,甘草16斤,石灰块20斤)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