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生活习性
兔子的生活习性
家兔有其固定的生活特性,其一昼伏夜动。就是白天多伏卧于笼舍中,晚上多跳跃跑动,不断采食和饮水。所以要保证饮食和喂水,最好傍晚加喂一次,喂食要定时定量。
其二兔子也是会得忧郁症的,所以必须每天放出来玩1-2个小时。如果你不能常常陪伴,不妨给兔子一些玩具,可以缓解它的情绪,打发无聊的时间。
其三喜干恶湿。家兔是喜欢干燥怕湿的小动物。要放在干燥的地方,经常打扫。天气好的时候
,不妨拿到阳台去晒晒太阳,不要正午时晒,会中暑的。晒的时间不要过长,最好有点树荫的地方,对它们的骨骼有强化的作用。
其四胆小易惊。
其五耐寒怕热。
家兔有一定的耐寒力,但怕热。夏天一定要多喂水,放的地方要通风。如果是未断奶的兔子,在
喝足母奶的情况下,可以在20天以后慢慢引入一些苜蓿草,提木西草,兔粮。如果奶兔
没有母奶喂养,可以购买小猫代乳,进行喂养,每天一次,可以添加适量乳酸菌。记
得不要喂食过量,导致胀腹而死。
还要注意兔子容易得病,不要随便给兔子吃药,很多兔子对抗生素类的药物会过敏,有些猫和
狗的药物也不能给兔子乱用。还有就是保持卫生,如果不是特别脏不要洗,一般把毛梳理好就可以。
一般兔子的毛色有很多种,如白色、棕色(褐色)、黑白相间等等。眼睛的颜色也有很多种:透明
的,黑色的,蓝色等等。
蛤蚧的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蛤蚧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主要捕食蝗虫、蟑螂、土鳖、蜻蜓、蛾、蟋蟀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鸟等,咬住东西往往不松嘴。蛤蚧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蛤蚧的断尾巴会钻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谬说法。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蛤蚧对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着极大的优势。蛤蚧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鹅的生活习性
这些成员外形和习性各易:有些食植物,有些则食鱼;有些只能飘浮在水面上,有些则擅长潜水;有些是飞行能力最强的鸟类之一,有些则不善于飞行。有几种天鹅如疣鼻天鹅和大天鹅是体型最大的游禽,也是体型最大的飞禽之一。疣鼻天鹅也是最优雅的鸟类,常见于欧洲的公园中,但是我国不太常见。
家禽,成年的鹅比鸭大,额部有肉瘤,颈长,嘴扁而阔,腿高尾短,脚趾间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
能游泳,吃谷物、蔬菜等,肉和蛋可以吃。雏鹅,刚刚孵化的鹅,黄色或黄褐交替绒毛,嘴扁,脚掌和嘴橘黄色。
家鹅,它是鹅类中的素食主义者,根本不会吃荤食,不要以为鹅长期生活在水里就会吃鱼虾等,而且长得比鸭子肥壮。其实它们只吃水生植物,藻类等,包括人为投放的饲料或青菜,最爱吃的是稻谷。
家鹅的祖先是雁,大约在三四千年前人类已经驯养。现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鹅头大,喙扁阔,前额有肉瘤。脖子很长,身体宽壮,龙骨长,胸部丰满,尾短,脚大有蹼。食青草,耐寒,合群性及抗病力强。生长快,寿命较其他家禽长。体重4至15公斤。卵化期一个月。栖息于池塘等水域附近。善于游泳。主要品种有狮头鹅、太湖鹅等。
鹅与天鹅的区别:天鹅是雁形目鸭科雁亚科中最大的水禽,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的一种。
箭鱼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箭鱼图册箭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上层,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鱼类,每年的—月为生殖季节。箭鱼一般在水表层洄游,有时露出背鳍,有时跃出水面,这种鱼游泳时不成群,每条鱼至少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
取食
以鱼和头足类海洋动物为食,如虾、枪乌贼等,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超过100毫米时追食浮游动物和其他鱼类的椎鱼,成鱼则以鲐鱼、颌针鱼、等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以及鳕、鲆鲽类、灯笼鱼等深海鱼类为食。
武器
箭状长吻是箭鱼攻击和捕食的主要武器,它飞出海面爆发力极强,经常冲出海面以剑状上颌攻击大型鲸类和鱼类,也曾攻击过船只,致使船沉没。在国外某沿海博物馆里,尚陈列着一块小船的木板,里面有折断的箭鱼的颌骨。
繁殖
箭鱼图册箭鱼的年龄、生长情况尚不清楚。生殖群体中个体最小的体长为1.39米,体长(眼至尾叉)0.5-2.8米。体长小于1.3米的鱼体为未成熟个体,西太平洋 箭鱼体长的年平均增长量25厘米。雌雄性比大致一相等。几乎一年都进行产卵,北半球以3-7月为主,南半球则以1月为主。箭鱼产浮性卵,卵径1.63-1.68毫米,单油球,直径0.40毫米。在水温22.5-25.2℃时,约70小时进行卵化,初卵铒鱼长4.0毫米。约经7-8昼夜卵典全部吸收。
箭鱼会在温暖的赤道水域全年产卵,而在较冷的地区于春夏季节产卵。在地中海、南意大利半岛及西西里岛经常可见箭鱼产卵。在6月到9月可见到大量剑鱼卵,整个地中海在11月到3月可见到大量箭鱼幼鱼。箭鱼在母体外部受精,即雌鱼产出数百万的活性卵子到水中,然后通过雄性分泌的精子受精。从受精卵孵化成的幼鱼,只有4mm长,短吻而多刺。在第一年,幼鱼生长迅速,身长可以达到90cm。雌性箭鱼达到成熟时身长约150cm,而雄性达到成熟时比雌鱼小,约100cm。产卵主要在水域温度不低于24°C的海域,产卵的水体深度介于0-75米,水体盐度为33.8-37.4‰ 。
箭鱼寿命长度未有定论。IUCN记录的寿命大约15年,世代长度估计为6.5年。
蛤蚧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蛤蚧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主要捕食蝗虫、蟑螂、土鳖、蜻蜓、蛾、蟋蟀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鸟等,咬住东西往往不松嘴。
蛤蚧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蛤蚧的断尾巴会钻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谬说法。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蛤蚧对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着极大的优势。
蛤蚧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蝾螈的生活习性
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内活动。底栖,爬行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
蝾螈主要食昆虫,蠕虫、蜗牛和一些小动物,包括它们的同类。像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它们养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环境到摄氏零下以后,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大多数成年的蝾螈白天躲藏起来,晚上才出来觅食。有些则在繁殖季节才从地底下出来,或者是到温度和湿度适合于它们生存的时候中,才会露面。有些种类的蝾螈,特别是性于无肺螈科的蝾螈完全是陆栖动物,它们远离河流和池塘的日子。
海兔的生活习性
海兔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以各种海藻为食。它有一套很特殊的
避敌本领,就是吃什么颜色的海藻就变成什么颜色。如一种吃红藻的海兔身体呈玫瑰红色,吃墨角藻的海兔身体就呈棕绿色。有的海兔体表还长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突起,从而使得海兔的体型、体色及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这样就为它自己避免了不少麻烦和危险。
海兔既能消极避敌,又能积极防御。在海兔体内有两种腺体,一种叫紫色腺,生在外套膜边缘的下面,遇敌时,能放出很多紫红色液体,将周围的海水染成紫色,借以逃避敌人的视线。还有一种毒腺在外套膜前部,能分泌一种略带酸性的乳状液体,气味难闻,对方如果接触到这种液汁会中毒而受伤,甚至死去,所以敌害闻到这种气味,就远远避开,是御敌的化学武器。
当生物受到捕食者攻击时,转移攻击的方法可以是诱使捕食者攻击那些可以牺牲和有刺激性的部位。例如,海蛞蝓生有鲜红的乳突,如果它受到骚扰,这些乳突就会随处摆动,鱼类便会叮咬他们,乳突被咬掉后还可以再生,但是由于乳突含有刺细胞和腺体分泌物,所以捕食者会把它们丢弃,以后就不会再攻击它。
玳瑁生活习性
玳瑁是海洋中较大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主要捕食鱼类、虾、蟹和软体动物,也吃海藻。它的活动能力较强,游泳速度较快。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虽然玳瑁是杂食性动物,但最主要的食物是海绵。海绵占据了加勒比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
玳瑁只觅食几个特定的海绵物种,如海绵纲(Demospongiae),特别是星骨海绵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ida)和韧海绵目(Hadromerida)海绵。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也捕食极为危险的水螅纲动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
玳瑁在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它们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
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还会选择一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
河豚生活习性
洄游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
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