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感染上的

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感染上的

(一)传染源带有破伤风杆菌的人和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在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仅在发生创伤并受到破伤风杆菌侵入时才会引起疾病。潜伏期2小时到数月数年。

(二)传播途径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家禽、家畜等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土壤,并随土壤或尘埃经创伤或伤口进入人体。其感染方式主要有:

1、创伤感染: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

2、脐带感染:用不洁的器械切割脐带,或用不洁的敷料处理脐带,使脐带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所致。

3、其它感染: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不会造成人群传播,病人恢复后也不能产生病后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遍及全球,多呈散发;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且病死率高。

脐部护理不当当心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在宝宝出生1周时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入侵引起的。

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长时间未使用的金属制品或有锈迹的金属制品上都附有破伤风杆菌。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剪刀、线绳结扎脐带或接生者的手未消毒,破伤风杆菌都会通过脐带侵入体内;如在已坏死的脐带上盖未消毒的棉花或包布,破伤风杆菌容易在坏死的脐带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破伤风外毒素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因此,接生时所使用的剪刀、敷料等用具必须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蒸5分钟才能消灭破伤风杆菌。产妇应尽量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分娩,以防接生工具出现意外导致宝宝患病。

新生儿破伤风病因有哪些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

1、发病原因

感染方式常为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盖脐带残端的棉花纱布未严格消毒时,破伤风梭菌即可由此侵入,新生儿破伤风偶可发生于预防接种消毒不严之后,伤风杆菌不是组织侵袭性细菌,仅通过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破伤风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排位第2的毒素,仅次于肉毒毒素,其致死量约 10-6mg/kg。

2、发病机制

(1)坏死的脐残端及其上的覆盖物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破伤风梭菌出芽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而致病,随着毒素的释放,产生毒素的细菌死亡,溶解,破伤风毒素经淋巴液中淋巴细胞入血,附在球蛋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2)也可由肌肉神经结合处吸收,通过外周神经的内膜和外膜间隙或运动神经轴上行至脊髓和脑干,此毒素一旦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抗毒素也不能中和,毒素与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它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以致运动神经系统对传入刺激的反射强化,导致屈肌与伸肌同时强烈地持续收缩,活动越频繁的肌群,越先受累,故咀嚼肌痉挛使牙关紧闭,面肌痉挛而呈苦笑面容,腹背肌当痉挛较强后,形成角弓反张,此毒素亦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多汗等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吸乳( 咀嚼肌痉挛所致 )。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发病的时限。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一组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 4/20 ),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病因治疗

对于由细菌感染所致惊撅,应用足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于代谢性疾病所致者,应纠正血糖、钙、镁、钠;对于氛苯酸代谢异常者,应限制食物中该氨基酸的含量;对维生素B6依赖性惊原需长期服用维生素B6;新生儿破伤风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游离的毒素。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当心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桿菌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大多在生后六、七天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时,脐部消毒处理不当所致。如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或用不洁的布料包裹脐端,破伤风桿菌就可在脐部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其表现为小儿出现口张不大,不吃奶,哭声小,随后出现全身性强直性抽搐。该病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后尽早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和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治愈后无后遗症。

目前全国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地区仍有散发,依旧值得大家的重视。

其表现症状为以下三个阶段:

前驱期:烦躁、哭声小、口张不大、吸奶困难。用压舌板检查咽部,可出现口紧闭。

痉挛期:口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呈阵发性、强直性痉挛,甚至角呈弓反张。任何刺激(包括声、光、扰动)均可引起痉挛发作,严重者喉肌、呼吸肌痉挛可致呼吸暂停和窒息。患儿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晚期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恢复期:痉挛停止,肌张力仍高,可吃奶,不引起窒息,2—3个月后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乃至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破伤风是造成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判断本病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以下各点:

1.潜伏期的长短 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4/20),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2.抽搐发生的时限 指开始发病至抽搐的时限。这个时限越短,病情越重,时限在24h内与长于24h,其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3.抽搐的频率及程度 这是判断严重性最主要的指标。抽搐越频,每次抽搐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4.呼吸窘迫及发绀 严重破伤风病人,除频发抽搐外,往往有呼吸窘迫及发绀反复出现。产生呼吸窘迫及发绀的原因,大概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呼吸肌及腹壁肌痉挛、喉肌痉挛、胃内容物反流阻塞呼吸道、喉头分泌物过多、严重抽搐引起脑缺氧、过量的镇静药抑制呼吸中枢和肺部感染等。呼吸窘迫与抽搐互为因果,在严重病例,二者成为恶性循环,故有此症状者多属严重病例。

5.发热的高低 有高热者,除合并感染外,还与严重抽搐或反复窒息有关。故有高热者,亦属严重病例。

6.有无并发症 严重病例多有并发症存在。特别是肺部感染,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抢救。

虽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但掌握治疗原则,采用综合疗法,如能度过危险期(起病后10天左右),则大多数病例可以治愈。由于本病的自限性,破伤风毒素与神经细胞的结合是暂时的,可以恢复的,因此可望痊愈而不致产生后遗症。完全恢复需2~3个月。

请问什么是新生儿破伤风

俗称“四六风”、“七日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而感染新生儿的。如果详细追问病史,可以发现这些患儿大多是在家土法接生,未用消毒剪刀、线绳来断脐和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扎脐带残端的纱布也未经严格消毒,破伤风杆菌由此侵人机体。临床表现新生儿破伤风常于生后4天内发病,发病越早,病情越重。一般以哭闹不安,张口困难,吃奶费劲为早期表现,随后出现典型的“苦笑面容”一一双眉紧皱,牙关紧闭。头向后仰,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声音或光亮刺激都可以引起全身一阵阵的痉挛。如果病情严重出现呼吸肌与喉肌痉挛会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甚至死亡。

引起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原因

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其芽胞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无效,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便中,当用该菌污染的器械断脐或包扎时破伤风杆菌即进入脐部,包扎引起的缺氧环境更有利与破伤风杆菌繁殖,其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液等传至脊髓和脑干,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持续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新生儿破伤风指的是什么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厌氧芽胞杆菌由胳部侵人引起的 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出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 骨骼肌的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 “七日 风”“锁口风”之称。

相关推荐

破伤风针什么时候打

TAT和TIG当然受伤后越早注射越好,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超过后仍有注射价值(因为破伤风感染潜伏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但最快24小时即可发病,故受伤后越早注射越好) ,TAT保护时间为2-3天左右,TIG保护时间为2-3周,目前临床对此无绝对定论,但大概范围如此,超过这个时间再次面临感染风险,需要再次注射。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获得主动免疫的保护时间,相对较复杂,可咨询就诊医生,一般情况:自最后1次接种后3年以内受伤时,不需再次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超过3年者应加强注射1次,严重污染的创伤,除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外

如何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1.新法接生 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应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或用2%碘酒涂剪刀待干后断脐,线绳也应用2%碘酒消毒后结扎脐带,并多留脐带残端数厘米,争取在24h内脐带按严密消毒方法重新处理,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 2.紧急情况 如遇紧急情况,除脐带处理要严密消毒外,同时: (1)青霉素:肌注青霉素3~4天。 (2)破伤风抗毒素: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 (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入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5~250U。 3.孕妇肌注破伤风类毒素 因母体抗体和新生儿抗体呈正相关,抗体血清中破伤

非特异性炎症破伤风的病因

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

如何护理新生儿破伤风

1、一般护理:让新生儿在安静房间内休息,室内空气要新鲜,避免对流风。给新生儿戴黑布眼罩,避免声光刺激。剪指甲,手心放置干燥棉球,防止抽搐时自伤手掌心。各项治疗护理操作要尽量在镇静剂发挥最大作用时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刺激。 2、控制痉孪。 (1)尽早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2)镇静剂使用; (3)抗生素应用。 3、及时供给足够的营养与水份。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6、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

新生儿抽搐的原因有哪些

脑组织缺氧导致抽搐 小儿发生颅内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等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小儿脑组织缺氧,继而可导致小儿出现抽搐症状。此类情况多发生于小儿出生后的1-2天内,死亡率很高。即使幸存者日后也有可能出现癫痫、偏瘫、智力低下、脑积水等。 感染性疾病引发抽搐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小儿肺炎等疾病也常常可以引起抽搐,多发生在出生后的3-7天。这些疾病通常在新生儿期由于表现症状不典型,不易被人们所发现,小儿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儿代谢异常 小儿身体如果发生代谢异常,

新生儿破伤风检查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3—14天,以4—6天间发病最多,故俗称“四六风”。潜伏期越短。病死率愈高。哭闹不安,张口及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出现苦笑貌,伴四肢抽搐,呈强直性痉挛,甚至角弓反张。任何轻微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窒息。患儿神志清,早期不发热。痉挛期可因全身肌肉强烈痉孪而致体温升高。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痉挛期四肢肌肉呈强直性痉孪,腔直肌可强直如板,甚可表现角弓反张,如并发肺炎,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哆音。脐部常有感染,脐轮红有分泌物。 脐部脓汁涂片可见细菌及中性粒细胞。培养阳性率较高

破伤风有哪些表现

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最早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患者神志清楚,当

治疗破伤风的偏方

治疗破伤风的偏方 蟾蝎丸治破伤风一 药物:蟾酥6克,干全蝎15克,天麻15克。 用法:蟾酥化为糊。干蝎炒,天麻炒,研末,与蟾酥调成绿豆般大小丸。每次1-2丸,粮食酒送服。 鸡矢白治破伤风二 药物:鸡矢白(白鸡屎)3-9克 用法:用烧酒冲服。 破伤风验方三 药物组成:炒荆芥12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泥10克、红花6克、槐树浆2盅(冲服)。每日一剂。 按:此方多年来屡用颇验。若用于新生儿破伤风症效果亦好,其昏迷时可用鼻饲给药。一般药后汗出,邪随汗解。有时用人指甲3克,麻油炸,研末,白酒冲服

破伤风什么原因导致的

破伤风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 破伤风也见于新

什么脐带护理

宝宝在子宫中通过胎盘吸收养分和氧气,胎盘连接在母体的子宫内壁上。而宝宝和胎盘之间就靠穿过宝宝腹部的一个口中的脐带连接的。宝宝出生后,护士会通过一种无痛的方式,用钳子将脐带夹住,并在靠近宝宝的一端剪断,留下一段脐带残端。新生儿脐带的直径约1厘米左右,剪断后对新生儿来说一个很大的伤口,如护理不当,将成为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重要途径,引起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因此必须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