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乙型脑炎
如何预防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现在很多孩子会遇到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影响孩子健康的症状,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也是应知道的,下面就介绍一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一、智能锻炼。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在本病的后遗症期,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进行后期治疗,并应加强其功能训练,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家长要反复启发诱导,从患儿所熟悉的人或物以及简单的文字或词句开始,锻炼患儿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恢复智力的目的。
二、运动锻炼。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孩子,要每天为患儿做数次肢体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弹性,以减轻肢体的萎缩,并教育患儿要主动进行锻炼,可以逐渐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恢复吞咽功能。对有吞咽障碍的患儿,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
以上就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一定不要忽视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途径
乙脑,也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人感染乙脑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其实很少,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大约只有一个星期左右。所以,病人并不会成为感染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感染源为家畜,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而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既然知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那么大家该如何预防呢?
1.当患者在表现出乙脑的临床症状之前,病毒血症期就已经结束,因此隔离措施对预防的意义不大。因为家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应当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处理好家畜栏圈的卫生情况,经常清除栏圈内外的蚊虫,对猪等家畜接种疫苗等,可以针对传染源进行有效预防。
2.已证明多种蚊虫都可以传播乙脑病毒,不同地域的主要传播蚊虫也不同。因此应调查本地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蚊种,根据其生态学特点,开展灭蚊工作。灭蚊工作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进行,也应该长期进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
3.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接种疫苗,经研究,接种人群反应轻微,预防效果较好,疫苗接种后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因此10岁以下儿童都应该在当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左右完成接种,并且在初次基础免疫之后应该再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免疫。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秋季,常见病人为儿童,临床表现多为高烧、头痛、昏迷、恶心、呼吸衰竭等,部分病人会有严重的后遗症,重症病人病死率比较高。由此可见,流行性乙型脑炎患病后果严重,且易感人群为儿童,希望大家能做好预防,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传播途径不一样
流脑是咳嗽、喷嚏产生的飞沫借助空气,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播;乙型脑炎是由于受到带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叮咬才得病的。
乙脑减毒疫苗是什么
乙脑减毒疫苗,主要适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减毒疫苗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
动物和人,其中猪和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他老鼠、鸡鸭、鸟类、羊、兔子也可作为传染源。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是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通过吸食处于病毒感染的动物,使得口器感染病毒,再经由口器叮咬其他动物时,传播开来。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较多,成人多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患者,感染后可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抵抗病毒。10岁以下的幼儿,免疫力较弱,感染后容易爆发病症。
该病病发后痊愈,患者对该病的免疫力会变强并且持久,通常不会有再次病发的可能。
流行性乙型脑炎会产生什么影响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多发于7、8、9月,主要经蚊虫传染。
许多动物如家禽、家畜及野鸟均可携带乙脑病毒,当蚊虫叮咬这些动物后,蚊虫的血中也携带有乙型脑炎病毒。蚊虫叮咬儿童后,就会把这种病毒传给儿童。如果儿童抵抗力强,可把病毒消灭,则不引起发病。如果儿童抵抗力低,病毒则可由血液进入脑部,在脑部生长繁殖而发病。
乙型脑炎起病多急骤,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9℃以上,同时出现头痛、嗜睡、呕吐、精神不振及食欲减退,有的还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惊跳、眼睛长时间固定看一个方向、说话口齿不利等。如果不能早期诊治,病情进展,小儿则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1℃,昏睡,昏迷,抽搐,四肢瘫痪,呕吐加重,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减慢,最后呼吸停止。少数严重病儿可表现出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四肢发凉、呕吐咖啡色液体,甚至死亡。大多数病儿在发病后10天左右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缓解。
由于乙型脑炎所致脑部病变范围大,包括大脑皮层、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甚至脊髓均可受到损害,所以乙脑与小儿智力发育关系是较大的。乙脑对智力的影响取决于患病年龄、病情轻重及发病后治疗效果。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效果不好者则对小儿智力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患儿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失语、耳聋等。
乙型脑炎的预防关键在于灭蚊虫,避免蚊虫叮咬小儿;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控制动物疫情,亦可对动物作疫苗注射。为预防和减少发病后对小儿智力影响,家长要注意,特别是发病高峰季节,当小儿出现高热、呕吐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防止病情加重。如果小儿已出现了不同程度智力损害,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治疗,并对小儿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新生儿接种疫苗的方法
专家指出:目前,用于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疫苗越来越多。按照卫生部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5种疫苗的接种,即通常所指的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和乙肝疫苗。
此外,根据不同的地区和疾病流行季节,还可以进行二类疫苗的选择性接种:如乙型脑炎疫苗(预防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称流脑)、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甲型肝炎病毒疫苗(预防甲型肝炎)等。
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一类疫苗是由政府主导的免费接种疫苗,二类疫苗则根据孩子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性接种,不应该规定在某个时间里“流水席式”地完成接种。通常情况下,一人一次最多可以打两针疫苗,而且应当打在不同的胳膊上。同一天在同一只胳膊上打两种以上疫苗应该绝对禁止。
接种疫苗,这些孩子有禁忌 一般健康的儿童均应按时去预防接种站或基层医院防保科进行预防接种,但孩子若有以下情况则暂时不宜接种疫苗:
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寻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最近6周注射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应推迟活疫苗接种,以避免被动抗体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