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六: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后不能立马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有的人可能觉得没有效果立即更换抗生素,这样可能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若没有药效最好咨询医生是否是药量不足或使用不当引起,听从医生建议。

抗生素使用误区

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宝宝使用抗生素的三大误区

抗生素是做父母的一点也不陌生的,孩子得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发烧咳嗽,很多家长也是会给孩子用抗生素,父母给孩子用抗生素也是存在误区的,下面就介绍一下给宝宝用抗生素的误区。

一、感冒离不开抗生素

“哎呀,宝宝好像感冒了,快拿点消炎药来。”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很多家长,当孩子稍有点流清鼻涕、咳嗽症状时,就凭经验赶紧给孩子服药,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一种药服用了2天不见效马上给孩子换另一种药。抗生素好像已经成了家庭的万金油。有些父母就诊时也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人体内的细菌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些细菌是不致病的。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失去屏障保护的时候,体内的细菌才会失衡,外界细菌也更容易侵入,这个时候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二、抗生素也能杀病毒

有些家长只要小孩一感冒就想到要吃药,想到抗生素,其实这个时候抗生素是不管用的,一般情况下,伤风感冒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起消灭病毒作用的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不过家长经常会发现小孩服药一个星期左右症状减轻了,于是有种错觉,以为是药物起了作用,其实不然,孩子体内的免疫机制都有一个反应的时间,当免疫系统开始工作到把病毒抑制住,有一个过程,就算不服用抗生素,10天左右症状也会减轻,称为“自愈性”,这是很多病毒性感冒都有的特性,所以有时医生会建议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三、宝宝腹泻时滥用抗菌素

宝宝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从4个月起要添加离乳食品,因此,免不了会出现腹泻,而且宝宝往往表现得又吐又泻,使得父母顾不上找出腹泻的原因,就急着给宝宝用抗菌素。有时,为求快速止泻,甚至好多种同时一起用,而且一用就是好长时间,这样做父母才认为保险,包括不应该给宝宝使用的吡哌酸。然而腹泻却是越来越重,即使三天两头地带宝宝往医院跑,可仍旧是迁延不愈。其实,这正是由于妈妈滥用抗菌素所致。

化妆水使用须避开四个误区

爽肤水使用误区1、纯植物爽肤水对肌肤无刺激

很多MM认为纯植物爽肤水对肌肤更为安全,不会刺激肌肤,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爽肤水中除了酒精成分对肌肤具有刺激性外,柑橘、薄荷等有挥发性的植物提取物,对肌肤也具有刺激作用,敏感肌肤更不应使用,所以,在选择爽肤水是,不应过于相信植物成分,应根据肤质进行选择。

爽肤水使用误区2、含酒精的爽肤水不应使用

酒精对肌肤的确有刺激作用,但并不是说有酒精的爽肤水就不好,含有酒精的爽肤水更能清理干净毛孔的油脂与污垢,并帮助收敛毛孔,帮助控制油脂的分泌,更适合油性肌肤使用,每个星期使用1-2次,可让护肤效果更佳。

爽肤水使用误区3、一直使用一种功效的爽肤水

爽肤水分为保湿型、清洁型、清爽型等,不同的季节或肌肤状态不同的时候,应针对性地选择爽肤水,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爽肤水都不适合长期使用,特别是夏季肌肤油脂分泌过多,应选择收敛型爽肤水,而晚上则使用具有美白功效的爽肤水,而在春季,如果是敏感肌肤则应使用舒缓型爽肤水则比较适合,但在冬季则应使用保湿型爽肤水,所以,不应长期使用同一功效的爽肤水。

爽肤水使用误区4、配合化妆棉使用效果更佳

化妆棉的确是辅助清洁肌肤的能手,擦完面部肌肤后,还可以用来涂抹颈部肌肤等,但如果使用过于粗燥的化妆棉,对肌肤的伤害很大,用手拍爽肤水并按压肌肤,可让毛孔保持张开状态,可帮助肌肤更好的吸收爽肤水的营养成分,正确的化妆棉使用方法应是在使用清洁型的爽肤水时配合化妆棉,而使用保湿型化妆水则应用双手轻拍。

抗生素使用原则 孕妇科学用药

孕妇是特殊人群,对抗生素的使用也必须很谨慎。有的抗生素可能致胎畸形、影响胎儿肝肾脏发育或软骨发育等。孕妇出现细菌感染疾病后需要咨询医生,综合身体状况科学使用药物,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谈抗生素色变!宝宝能用抗生素吗?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孩子得病,父母往往焦急万分,总是希望能马上用药且立即见效,由于对抗生素认识的误区,有时过于强调抗生素在病程变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疗中依赖抗生素,常见的问题有:

1.发热即是有炎症,就应该使用消炎药。有的父母急匆匆带着高热的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在家已经服用抗生素了;有些父母就诊时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2.家长不带小孩去医院就诊,随意服用家中现有抗生素,缺乏选择性。

3.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

4.随意停服或间断服用,认为不发热即为病愈,或为省事不按药物说明服药,随意减少用药次数;

5.预防用药,认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了。

纠正精华素使用误区

误解一:包装上写了“精华”两个字的都是精华素

正解:精华素根据质地不同有精华液、精华露、精华素胶囊等不同产品,但也绝不意味着带“精华”二字的产品都是精华素。

解析:如果不想买回鱼目混珠的“假精华”,购买时要问清产品中到底有什么精华成分,还要对比同系列产品中精华成分的含量,只有成分精纯,具密集、速效的改善效力的产品才是你想要的精华类产品。

误解二:高价精华素要省着点用

正解:用量不足没效果,更白花了冤枉钱。

解析: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用量,再灵活掌握一下,比如比较油腻的精华素,易出油的T区不要用太多,两颊特别干燥时可以适当增加用量,并配合拍打按摩,确保增加的用量充分被肌肤吸收,3-6个月用完一瓶精华素是比较合适的量。

误解三:洁面之后立刻用精华素能第一时间吸收

正解:其实洁面后并不是护肤品吸收的最佳时机。

解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清洁完皮肤,涂抹爽肤水后再使用精华素。因为爽肤水能够帮助皮肤形成皮脂膜,更利于精华素深入到深层营养肌肤。

误解四:一瓶精华素就OK

正解:精华素虽然成分高效精纯,但绝不意味着它能解决所有皮肤问题。

解析:精华素没有日霜中滋润、舒缓、防护等丰富的构成,也缺乏晚霜中修复、重建等强大的功效,因此在使用单纯提供营养的精华素后,需要使用面霜对肌肤加以全面的滋润,达到更完美的护肤效果。

误解五:精华素越贵越有效

正解:价钱不是首要的衡量标准,不对应肌肤再贵也是鸡肋,问问肌肤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

解析:精华素贵就贵在所含成分和精纯提取的科技,承受不起千元的高科技高养分精华,可以试试植物精华、天然矿物精华提取的平价精华产品。

误解六:用多种精华素不分先后

正解:使用精华素应按质地或者到达肌肤的深度顺序涂抹。

解析:先用质地较薄的,后用较浓稠的,或者根据精华素到达肌肤的深度顺序,依次为保湿、美白、抗皱。使用多种精华,最好分区使用,既满足肌肤的需要,又不会太浪费。比如,抗松弛精华用在U区、保湿精华用在两颊、控油精华用在T区、再配合一款只针对斑点的局部美白精华。

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有抑制细菌代谢的作用,对细菌引起的炎症有间接治愈作用,很多人就错误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治疗炎症,只能控制引起炎症的细菌代谢,从而减轻炎症。因此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性炎症,而对病毒、真菌或外伤引起的炎症是没有效果的。消炎药是直接治疗炎症的一大类药物总称。

抗生素使用原则 不擅自用药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决定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不能一定标准。不当使用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四:新抗生素比旧抗生素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优势,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与抗生素的出现先后或价格没有直接关系。价格非常高的碳氢霉烯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因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效果不如廉价的红霉素好。最主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才能针对性的治疗。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抗生素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物,以及甚至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谱比较宽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对能对抗大部分细菌,而相对应的就是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原则中强调:能用窄谱抗生素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用一种抗生素不联合使用多种。这样是为了避免体内细菌耐药性增强。

宝宝该如何使用抗生素

妈妈们一般都知道“抗生素”这个词,也听说了不能滥用抗生素,可孩子得了病,最要紧的是赶快治好,只要药能治病,哪里还顾得上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忠告。目前在儿童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由于医生或父母的原因,仍存在着种种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抗生素该怎么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抗生素使用误区,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孩子得病,父母往往焦急万分,总是希望能马上用药且立即见效,由于对抗生素认识的误区,有时过于强调抗生素在病程变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疗中依赖抗生素,常见的问题有:

一、不就诊,随意服用家中现有抗生素,缺乏选择性;

二、发热即是有炎症,就应该使用"消炎药"。有的父母急匆匆带着高热的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在家已经服用抗生素了;有些父母就诊时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三、随意停服或间断服用,认为不发热即为病愈,或为省事不按药物说明服药,随意减少用药次数;

四、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

五、预防用药,认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了。

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什么病 抗生素使用原则有哪些

1.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能用一种抗生素时不用多种,能用窄谱抗生素不用广谱抗生素;

2.抗生素不能预防疾病,不能治愈所有炎症,不能频繁使用;

3.不能擅自使用抗生素,不能过量或剂量不足使用抗生素,不能频繁更换抗生素。

相关推荐

口服贴剂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抗生素使用

四环素与铁离子可生成难溶性络合物而影响铁剂吸收,氯霉素可使铁剂的药效减弱或消失,还可影响铁剂的有效利用。故服用铁剂期间,应避免与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同时使用

告别睡眠面膜的使用误区

什么是睡眠面膜 睡眠面膜质地大部分是清爽莹净的,它的护肤原理就是利用一层精华,隔绝皮肤与空气的接触,避免皮肤中的水分蒸发,锁住水分,保持住皮质层的湿度,软化角质,同时表层皮肤的温度升高,扩张毛细孔,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坚持一段时间,便可看到皮肤变的光滑紧绷,脸上的细纹也会有明显的淡化,同时白皙度和光泽度都会有所提升,皮肤自内而外的泛出好肤色。 使用误区: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 很多朋友都认为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这样才可以发挥出面膜的全部功效,哪怕是觉得感觉到粘稠也会坚持过夜.其实睡眠面膜只是面膜的一种统称,

抗生素的认识 误区五:感冒就用抗生素

感冒分病毒性和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性感冒,而对病毒性感冒没有效果,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首先需要确定是什么微生物引起的感冒,甚至是哪种细菌引起的感冒和感冒的严重程度,这样才能更科学选用抗生素种类或剂量。抗生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面膜使用误区

做面膜前一定要去角质 在做面膜前保持肌肤的清洁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未必每次都要去角质。 皮肤的角质层是皮肤天然的屏障,具有防止肌肤水份流失、中和酸碱度等作用,角质层的代谢周期为28天,即每28天角质层代谢一些枯死的细胞,因此去角质最多1个月做1次,过于频繁地去角质,会损伤角质层。此外,敏感型的肌肤更不用频繁去角质。 频繁使用撕拉式面膜 撕拉式面膜是利用面膜和皮肤的充分接触和黏合, 在面膜撕拉而离开皮肤时,将皮肤上的黑头,老化角质和油脂通通“剥”下。它的清洁能力最强,但对皮肤的伤害也最大,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皮肤

隔离霜使用误区

误区一:隔离霜可以直接涂抹在肌肤上 长时间面对电脑,电子辐射会构成对皮肤细胞的伤害,让自由基更趋活跃。封闭环境中的鲜氧含量大大低于室外,造成皮肤缺痒。在使用隔离霜前,一定要充分做好保湿。假如你的乳液只是具有保湿功效,也没明确说明是否可以直接上妆,就应用隔离霜;如果是有保护功能且带有spf值的日霜,可以跳开隔离霜这一步骤,直接上粉底液,但假如你想修饰肤色,进一步防止电脑辐射、脏空气,就仍然要使用隔离霜。 误区二:使用隔离霜后可以不用卸妆 这是盲目而错误的。使用隔离霜以后更要注重卸妆,由于其中不仅含有防晒剂,

眼霜使用误区

误区1:等到25岁以后再用眼霜 NONONO!如今的都市人过早的使用电脑,每天与手机、IPAD、笔记本形影不离,再加上空气质量的时好时坏,眼部肌肤提前衰老,眼部保养的时间也要提前做起。 误区2:只在眼尾涂眼霜 NONONO!你也可能不知,上、下眼皮的衰老速度要比眼角老化的更早,别以为眼霜只是用来抹平鱼尾纹的,整个眼周都需要同等呵护。 误区3:眼霜涂多点效果才给力 NONONO!眼周肌肤要比其他部位薄很多,如果一味的覆盖太多太油腻的眼霜不仅起不到去皱、去黑眼圈、去眼袋的效果,反而会吸收不了引发脂肪粒。每次只

护手霜使用误区

1、面霜代替手霜 面霜与手霜都可以滋润保湿肌肤,面霜也不能代替手霜,面霜的滋润度与保湿度远远比不上手霜,所以,冬季还是选择一款手霜为佳。 2、全家老少用同一款护手霜 年龄不同、肤质也不同,选择护手霜方面也应根据自身选择适合的护手霜,年轻人可以选择保湿手霜,而年老者除了要滋润保湿外,还要有修护功效的手霜。 3、不洗手直接涂护手霜 手部经常接触东西,粘上的细菌非常多,如果直接涂上护手霜,不但不能护理双手,还会令细菌滋生繁殖,在涂护手霜前,一定要先清洁双手。

护手霜使用的几个误区

护手霜使用误区1 脸部保养品过期丢了可惜,拿来擦手刚好当然不行!保养品一开封使用,已接触到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及空气氧化,内含的有效成分会从新鲜期开始逐渐失去效能,一直到酸败腐坏。置放过久或是过期的护肤品对于肌肤压根失去“加分”效果,甚至氧化酸败的油脂还会加速肌肤的老化与刺激,就像是吃下炸了多次的回锅油一样,这种油脂对身体无益且有害。千万别以为闻不到油耗味,就代表保养品还没坏,其实,保养品添加的香料,能使已经变质的产品仍闻不出酸败味。 护手霜使用误区2 面霜可以替代手霜,手部皮肤和脸部完全不同,油脂腺汗腺的

抗生素使用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

抗生素误区 误区七:抗生素药物剂量越少越安全

很多人担心抗生素的副作用,觉得抗生素使用越少越好。抗生素剂量不够就不能立马杀死细菌,残存的一些细菌的耐药性相对较强,没有彻底杀死这些细菌,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等下次用药时还可能产生耐药性。如果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抗生素,一旦要使用抗生素一定要足量足时,按疗程科学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