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贫血有什么危害
1岁宝宝贫血有什么危害
贫血可以导致皮肤黏膜苍白,贫血时皮肤,尤其是面部、耳廓、手掌、粘膜及甲床呈苍白色,重度贫血时往往成蜡黄色,易误认为黄疸。病程较长的患儿贫血,还可以出现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影响。对于造血器官方面,在贫血的时候,可出现髓外造血,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可导致呼吸加快、心率加快、消化功能受影响、食欲减退,神经方面表现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等。
宝宝贫血吃什么补血最快
宝宝贫血怎么办,我们说宝宝贫血像分不同的阶段,像婴儿的时候,宝宝主要是以食奶粉或者是母乳为主,那么他贫血,有可能是母亲也贫血,吃母乳的时候,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就是母亲在摄入,有单纯母乳喂养的一定要关注母亲的情况,如果母亲不贫血,那么她一定要相对摄入更多的含铁高的食物,让母亲不要缺铁,如果她还甚至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奶粉,就是含铁高的奶粉。
如果要是能吃辅食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添加辅食,比如说像通过蛋黄,蛋黄相对含铁高,我们还有一些通过含铁高的一些辅食来纠正我们的缺铁的状态,如果要是我们说婴儿贫血,首先我们常见的缺铁性贫血,那么他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像遗传的一些疾病,遗传性贫血,所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宝宝贫血是什么原因,如果要是缺铁的话,轻度的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辅食,甚至通过喝一些补铁的口服液,如果要是不是缺铁性贫血,我们就要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贫血来寻求专科的治疗。
宝宝贫血的特征
一、什么是营养性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诱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小儿贫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是因缺乏造血所必须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营养性贫血危害很大,但完全可以预防。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喂养观,合理搭配宝宝饮食,按时添加辅食等等。这一期我们就来介绍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宝宝贫血症!
二、宝宝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1、可能因为脐带结扎过早导致红细胞不足而贫血;
2、可能因血细胞本身有问题而贫血;
3、可能有遗传性疾病而贫血;
4、母亲本身在怀孕时铁质不够,也会使宝宝生下即缺乏铁质,加之日后胃肠毛病(如痢疾)或新陈代谢异常,进而影响铁质吸收而贫血。
另外,早产儿常会有铁质不足的现象,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储存。
三、宝宝贫血有什么表现?
宝宝缺铁往往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发病多在6个月~3岁,大多起病缓慢,不为妈妈所注意,到就诊时多已为中度贫血。因此,掌握铁缺乏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妈妈及早发现宝宝的缺铁症状。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进行性苍白,口唇、口腔黏膜、眼睑、甲床、手掌最为明显,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对周围环境反应差,有时烦躁不安,会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等不适。
2.其他系统的表现
消化系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或便秘等现象,严重者有异食癖(吃纸屑、煤渣等)。
呼吸循环系统:由于缺氧,可有代偿性呼吸、心率加快,活动或哭闹后更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杂音、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免疫功能降低:易患各种感染。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及粒细胞杀菌能力降低。
肝、脾、淋巴结肿大: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的肿大,年龄愈大,病程愈长,贫血愈重者,肿大愈明显。
四、宝宝贫血有什么危害呢?
(一)身体影响
1、缺铁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宝宝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2、缺铁使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好,使宝宝消化能力减弱。
3、贫血可降低血液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各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宝宝稍一运动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不适。
4、贫血使宝宝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肌肉软弱无力。
(二)心理影响
1、影响宝宝智力。宝宝贫血使摄氧能力下降,脑组织缺氧,宝宝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等都会受到影响。
2、影响宝宝情绪。由于缺氧,脑细胞代谢异常,宝宝经常表现为爱发脾气,爱哭烦燥不安。
3、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体弱多病的宝宝与人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引起性格孤僻、自卑。
五、6款宝宝贫血的食谱推荐
(一)猪肝瘦肉粥
适用:8个月―1岁的宝贝
原料:鲜猪肝、瘦猪肉、大米、油适量、盐少许。
制法:
1.将猪肝、瘦肉洗净、剁碎,加油、盐适量拌匀。
2.将大米洗干净,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加入拌好的猪肝、瘦肉,再煮至肉熟即可。
(二)四彩珍珠汤
适用:8个月―1岁的宝贝
原料:面粉、瘦猪肉、鸡蛋、菠菜、紫菜,适量油、葱姜末、盐、酱油。
制法:
1.将面粉放入盆内,用筷子沾水拌入面粉中,边加水边拌匀面粉,使之拌成小疙瘩。
2.将猪肉剁成肉末;菠菜用开水焯一下,控去水,切成小段。
3.热锅入油,放点葱姜末,下肉末煸炒,再放少许酱油,添入适量水烧开。再放入小面疙瘩,用勺搅拌均匀,煮片刻。然后倒入鸡蛋液,放入菠菜、紫菜及适量盐,稍煮片刻即成。
(三)胡萝卜肉菜卷
适用:1岁―2岁的宝贝
原料:面粉、黄豆粉、瘦猪肉、胡萝卜、白菜,适量油、葱姜末、盐、酱油。
制法:
1.面粉与黄豆粉按10∶1的比例掺合,加入适量水,和成面团发酵。
2.将瘦猪肉、胡萝卜、白菜切成碎末,加入适量油、葱姜末、盐、酱油搅拌成馅。
3.把发酵好的面团加入碱水,揉匀,擀成面片。
4.面片抹入肉菜馅,从一边卷起,码入屉内蒸30分钟即成,吃时切成小段。
(四)鸡血豆腐汤
适用:1岁―2岁的宝贝
原料:鸡血、豆腐、黑木耳、瘦肉、胡萝卜、鸡蛋,适量葱花、酱油、盐、香油、水淀粉。
制法:
1.把豆腐和鸡血切成细条,黑木耳、熟瘦肉、胡萝卜切成细丝,下入鲜汤中烧开,略煮片刻。
2.加入适量酱油、盐,用水淀粉勾薄芡,然后淋入打好的鸡蛋液,加香油、葱花即成。
(五)枣泥肝羹
原料:红枣6颗、猪肝50克、西红柿半只,油、盐适量。
制法:
1.红枣用清水浸泡1小时后剥去外皮及内核,将枣肉剁碎。
2.西红柿用开水烫过、去皮剁成泥。
3.猪肝用搅拌机打碎,去掉筋皮。
4.将加工好的红枣、西红柿、猪肝混合拌在一起,加调味料和适量水,上锅蒸熟即可。
(六)烩肉丁鲜蘑
原料:熟肉100克,鲜蘑(红蘑或白蘑)50克,高汤50克,料酒、酱油、精盐、淀粉、油、葱、姜、香油各适量。
制法:
1.将熟肉切丁,鲜蘑切片。
2.锅内加油,以葱姜炝锅,放入肉丁翻炒,加高汤,再加入鲜蘑及调味料。
3.加入淀粉勾芡。
4.出锅装盘时淋入香油即可。
1岁宝宝贫血有什么危害 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多久
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补铁治疗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具体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在服用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得到很快的恢复,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在服药后的三到四天可出现上升,七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于服药后的两周明显上升,一般在两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基本恢复正常。贫血纠正后为什么至少需要继续治疗三个月的时间,是因为体内的储存铁需要进一步的补充,需将血清铁蛋白恢复到五十微克每升,以补足储存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缺铁性贫血,否则此类患者很容易复发,因此规律长期有效的服用铁剂,是保证缺铁性贫血治疗效果的有效依据。
宝宝贫血吃什么药比较好
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尤其以口唇、指甲床及口腔黏膜苍白最明显,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不活泼不爱动,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生长发育缓慢;部分年长儿可向家长描述头晕、耳鸣、眼花等;此外缺铁性贫血还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宝宝常易发生各种感染,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
一旦查出缺铁性贫血,补足贮铁则是改善宝宝贫血的关键。发生缺铁性贫血,首选治疗方案是补充铁剂,一般选用适合宝宝肠胃吸收的铁之.缘片,4个月到1岁宝宝一天吃两片,安全补铁生血提高宝宝血红蛋白,一个月后宝宝贫血会好转。用药时间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2个月,待贮存铁补足后停药。
宝宝贫血需要日常加强饮食调理:提倡母乳喂养;4个月后可适量喂橘子汁促进铁的吸收;4-6个月开始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如高铁米粉;6-9个月可依次添加肝泥、肉沫,补充血红素铁;幼儿可多食用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及鱼等含铁量丰富、吸收率高的食物。
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从母体带来的抵抗力也会逐渐减少,自身抗体的形成不多,抵抗力就会变差,所以容易生病。妈妈应注意给宝宝添加辅食,如果宝宝不肯接受,妈妈可以适当改变一下制作方法,想办法让宝宝对其感兴趣。
注意事项
父母要细心观察宝宝,如果宝宝贫血症状明显应及时去做检查。
宝宝贫血补铁期间,补铁食物不能和牛奶混合吃,否则影响铁质吸收。
一岁宝宝贫血怎么办 补充铁剂
一岁宝宝缺铁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补充营养铁剂,补铁生血还能增加营养,且无副作用,和食补一起可提高铁的吸收,一般两个月左右可改善好宝宝贫血症状。
宝宝1岁贫血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1、参枣莲子粥党参15克,红枣20克(去核),莲子30克,粳米或大米30克,共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米烂熟即可,食粥及红枣。有健脾益气、益血补虚之功,适用于缺铁性贫血、病后体质虚弱者。
2、麻花糊黑芝麻、花生仁(连衣)各若干,分别洗净,入炒锅中炒熟,研成粉末。每次各取15克,加入热开水120~150毫升,调成糊状,再入白糖适量调味,即可趁温食用。有润肠通便、养血补血之功,但出现腹泻时应停用。
3、木耳红枣煎黑木耳3克,红枣15枚(去核),煮熟后加少许糖,1岁内服汁,1岁以上同时服黑木耳及红枣。有补血安神作用,尤其是木耳,含铁量很高,自古以来即为补血佳品,可防治小儿缺铁性贫血。
4、乌鸡参芪汤乌鸡肉150克,沸水稍浸,除去血腥味,然后切块;党参、北芪各30克,洗净后用纱布包好,加调料与鸡肉置炖盅,隔水清炖,饮汤食肉。可益气补血、填精滋肾,但患感冒发热、皮肤湿毒时不宜服用。
5、猪肝菠菜汤猪肝100克切片,菠菜200克去根洗净切段;锅内水烧开放少许姜片及盐,放入肝片和菠菜,水沸肝熟,即可喝汤食猪肝及菠菜。有健脾补血之功,适宜缺铁性贫血症状较轻者。
宝宝太胖有什么危害 1岁以后的宝宝
保证饮食多样化。平时的饮食做的荤素、粗细搭配,多选择蛋白质丰富、脂肪量低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鱼、豆制品等,脂肪类食物也要适量食用一些。如果宝宝已经偏胖,要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比如油炸食品等。
6个月之后引入辅食,逐步建立谷物为主,食物多样的膳食模式,但这个时候奶还是最主要的营养来源,继续母乳喂养,有条件至宝宝2岁。一岁之内不添加任何调料(包括糖),1岁之后可以少量,但还是建议饮食清淡。
宝宝贫血有什么危害呢
(一)身体影响
1、缺铁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宝宝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2、缺铁使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好,使宝宝消化能力减弱。
3、贫血可降低血液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各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宝宝稍一运动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不适。
4、贫血使宝宝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肌肉软弱无力。
(二)心理影响
1、影响宝宝智力。宝宝贫血使摄氧能力下降,脑组织缺氧,宝宝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等都会受到影响。
2、影响宝宝情绪。由于缺氧,脑细胞代谢异常,宝宝经常表现为爱发脾气,爱哭烦燥不安。
3、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体弱多病的宝宝与人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引起性格孤僻、自卑。
1岁半宝宝贫血怎么补
首先要找到贫血的病因,对于一岁半的宝宝来讲,大部分的贫血是因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应积极地祛除病因。一、对于饮食不当应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有偏食习惯者应纠正偏食的习惯,对于有慢性失血性贫血者,如钩虫病应及时的治疗,常规补铁治疗。 如果是补铁治疗没有好转,应再进一步查找贫血的病因。
宝宝贫血症状
贫血”并非单纯指人体血液存量不足,而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由于人体中的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此判断宝宝是否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规定:若6个月至 6岁宝宝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或6-14岁孩子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在临床检查上,医生会抽取宝宝血液化验检查,若符合规定,则判断宝宝属于贫血。同时通过检测微量元素和血液成分等,判断宝宝是属于哪一种贫血。
宝宝贫血的症状有许多。其实宝宝贫血和体型胖瘦并无直接关系,许多胖宝宝都会患上贫血。宝宝贫血一般是由缺铁、锌等微量元素引起,或者感染其它恶性疾病导致贫血。患有贫血的宝宝都会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常有恶心、呕吐现象,并有肝脾大等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改变,还可引起脑组织缺氧,继而出现神经系统的变化。具体症状表现为头晕、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减慢、记忆力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贫血最终会影响到宝宝智力的发育。
贫血宝宝十分常见,许多“精养”的宝宝都会患上贫血。医生为了及早准确地进行治疗,我们需要揪出宝宝贫血的病因,认识宝宝贫血的种类,对症护理治疗。宝宝贫血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主要分为这几种: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钩虫贫血、铅中毒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1岁宝宝中度贫血该怎么办
1岁宝宝中度贫血,一般是通过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纠正的。不需要服用药物,多吃些富含铁剂的食品,如猪肝、蛋黄、鱼虾等海产品,豆制品内也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婴幼儿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多发生在2岁以内,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发病与母亲孕期缺钙,出生后喂养不当或生长发育快,缺少室外活动,长期不接触阳光或慢性腹泻影响肠道对维生素D的吸收有关。
1岁宝宝中度贫血,应该让宝宝居住的房间应阳光充足。要多给小儿晒太阳,注意不要隔着玻璃晒,也不要让阳光直接晒眼睛。合理安排饮食,较小婴儿应鼓励母乳喂养,较大婴幼儿要注意添加辅食,饭菜要适合小儿口味。对于较重的患儿不要过早站立或走路,以防骨骼畸形或损伤。衣着穿戴要合适,根据季节适当增减衣服。佝偻病患儿头部爱出汗,穿戴过多出汗后易着凉,出汗后应及时擦干,勤换内衣。室内要通风,但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身上,防止呼吸道感染。
另外,1岁宝宝中度贫血,最好的预防是晒太阳。春夏季出生的孩子满月后就可抱出户外,秋冬季出生的孩子3个月也可抱出去,开始每出外逗留10-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如果在室内晒太阳应当开窗户。正确喂养对预防有重要意义,尽可能母乳喂养,断奶后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秋冬季出生的孩子和早产儿可适当补充鱼肝油。注意孕妇及乳母的营养及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