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1.抗菌治疗

⑴磺胺药:鉴于我国所流行的A群菌株大多对磺胺药敏感,故仍为首选。磺胺嘧啶的吸收、排泄均较缓慢,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约为血浓度的40%~80%。首次剂量为40~80mg/kg,分4次口服或静脉注入。原药在偏酸性的尿液中易极出结晶,可损伤肾小管而引起结晶尿、血尿、腰痛、少尿、尿闭,甚至尿毒症。应用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及足量水分(使成人每日尿量保持在1200ml以上)。应用磺胺嘧啶后24~48小时后一般情况即有显著进步,体温下降,神志转清,脑膜刺激征于2~3天内减轻而逐渐消失。若治疗后48小时症状仍不减轻,体温不降,则应考虑由耐药菌引致的可能,需及时改换药物。

⑵青霉素及氯霉素:以下情况应采用青霉素G,①单用磺胺药后出现明显血尿,或原有肾功能不全、严重失水、少尿、无尿者;②单用磺胺药后24~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者;③药敏试验示菌株对磺胺药耐药者。成人青霉素G用量为每日800万~1200万u,儿童每日为20万u/kg;鞘内无需同用。如患者对青霉素类过敏,则可改用氯霉素,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清浓度的30%~50%。首剂为50mg/kg,继而每日给予50~100mg/kg,成人每日最高量可达4g,分次静滴或口服。应密切注意氯霉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⑶其他抗生素:氨苄青霉素亦可应用,剂量为每日150mg/kg,分次静滴。本药和氯霉素对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均有抗菌活性,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显的婴儿病例。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安乃近滴鼻或小剂量安乃近肌肉注射。头痛可酌情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静注。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注,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成人每次20ml。镇静剂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

(二)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治疗

1.抗菌治疗以青霉素G为主,每日剂量为20万~40万u/kg,成人每日2000万u,分次静滴。

2.抗体克治疗

⑴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参见51节“感染性休克”节。

⑵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扩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后,如休克仍未纠正,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凡病人面色苍灰,皮肤呈花斑及眼底动脉痉挛者,应选用血管扩张药物,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654-2),因其有抗交感胺,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此外,尚有稳定神经细胞膜、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等作用,而极少引起中枢兴奋。山莨菪碱的每次剂量为0.3~0.5mg/kg,重症患儿可增至1~2mg/kg,静脉注射,每10~20分钟1次。如无山莨菪碱,也可用阿托品代替(剂量每次0.03~0.05mg/kg),一般经数次注射后,如面色红润、微循环改善、尿量增多、血压回升,即可延长给时间,减少剂量并逐渐停用。如应用山莨菪碱或阿托品5~10次无效,可改用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与多巴胺联合或苄胺唑啉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

3.强心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详见51节“感染性休克”节。

4.抗DIC的治疗若休克经综合治疗后不见好转,出血点即使未见增加,也应考虑有DIC存在,应作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检查,并开始肝素治疗。若皮肤瘀点不断增多,且有融合成瘀斑的趋势,不论有无休克,均可应用肝素。首次剂量为1.5mg/kg,静脉推注或置于100ml溶液内缓慢静滴,以后每4~6小时静滴1mg/kg一次。疗程不宜过长,病情好转后即可停药,一般疗程为1~2日。使用肝素时应作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左右(15~30分钟)。治疗中若出现严重出血,应立即静注硫酸鱼精蛋白,后者1mg可中和1mg(125u)肝素。

重症休克时纤维蛋白溶酶增多,使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而加重出血,故处理大片出血的患者,可于肝素化后给予6-氨基已酸,剂量为4~6g,置于100ml葡萄糖溶液中静滴,于30分钟内滴完。

(三)暴发型脑膜脑炎的治疗

1.抗生素的选用同暴发型败血症型。

2.脱水剂的应用以甘露醇为主,每次1~2g/kg(20%)。根据情况每4~6或8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一次,宜至呼吸、血压恢复正常、瞳孔等大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脱水时应适当补充液体、钾盐等,以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宜。甘露醇可与速尿40~100mg合用,亦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每次40~60ml。

3.呼吸衰竭的处理须加强脱水治疗,给予吸氧、吸痰、头部降温以防治脑水肿、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发生。如已发生,可给予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回苏灵、利他林等呼吸中枢剂,大剂量山莨菪碱(每次2~3mg/kg)静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激素也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疗程不超过3天。高热和频繁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呼吸停止时应立即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间歇正压呼吸。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自采用磺胺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以来,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暴发型患者及年龄在1岁以内婴儿,预后仍较差。

化脓性脑膜炎属于哪种化脓性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主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 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

脑膜炎有哪些症状

一、脑膜炎常见症状

头痛、颈部僵硬、抽搐、脑脊液白细胞增加、食欲不振

二、脑膜炎症状

根据中耳炎病史及脑膜炎体征、腰穿脑脊液化验,一般诊断不难。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病情多被抑制,脑脊液化学变化不大,蛋白可能略有增加,糖及氧化物可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略有增多,特别是治疗不当,可演变成为局灶性或迁延性脑膜炎,很容易和轻型结核性脑膜炎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混淆。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传染吗

有些家长对化脓性脑膜炎不了解,担心小宝宝的化脓性脑膜炎会传染别的孩子,他们是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相混淆了。尽管在临床症状方面这三个疾病有相同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内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主要的感染途径有两个:第一是患病新生儿个体本身在产时吞入或吸入污染的羊水感染;第二是出生后病原菌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粘膜、消化道、结合膜等侵入血循环再达脑膜引起感染。新生儿由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都不完善,总体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又由于血脑屏障功能不全,细菌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颅内感染,因此,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侵入,主要易感对象为儿童,6—12月的婴儿为发病高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大脑炎,该病由蚊媒传播,夏秋季发病,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这三个疾病根据流行性资料、临床症状、血象、脑脊液特征及血清学检查可完全明确诊断。流脑及乙脑通过预防注射,可起到好的预防作用。

新生儿靠从母体内得来的抗体igg,对一些传染病具有免疫力,因此,新生儿期至今未发现流脑与乙脑病例。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化脓性脑膜炎经及时适当处理,大多数病儿能痊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抗菌治疗

⑴磺胺药:鉴于我国所流行的A群菌株大多对磺胺药敏感,故仍为首选。磺胺嘧啶的吸收、排泄均较缓慢,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约为血浓度的40%~80%。首次剂量为40~80mg/kg,分4次口服或静脉注入。原药在偏酸性的尿液中易极出结晶,可损伤肾小管而引起结晶尿、血尿、腰痛、少尿、尿闭,甚至尿毒症。应用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及足量水分(使成人每日尿量保持在1200ml以上)。应用磺胺嘧啶后24~48小时后一般情况即有显著进步,体温下降,神志转清,脑膜刺激征于2~3天内减轻而逐渐消失。若治疗后48小时症状仍不减轻,体温不降,则应考虑由耐药菌引致的可能,需及时改换药物。

⑵青霉素及氯霉素:以下情况应采用青霉素G,①单用磺胺药后出现明显血尿,或原有肾功能不全、严重失水、少尿、无尿者;②单用磺胺药后24~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者;③药敏试验示菌株对磺胺药耐药者。成人青霉素G用量为每日800万~1200万u,儿童每日为20万u/kg;鞘内无需同用。如患者对青霉素类过敏,则可改用氯霉素,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清浓度的30%~50%。首剂为50mg/kg,继而每日给予50~100mg/kg,成人每日最高量可达4g,分次静滴或口服。应密切注意氯霉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⑶其他抗生素:氨苄青霉素亦可应用,剂量为每日150mg/kg,分次静滴。本药和氯霉素对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均有抗菌活性,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显的婴儿病例。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安乃近滴鼻或小剂量安乃近肌肉注射。头痛可酌情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静注。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注,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成人每次20ml。镇静剂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

流脑疫苗是什么

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8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可进行应急接种。

口角炎接吻会传染吗 接吻还会传染什么病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

消化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

血液传染病: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体表传染病:急性结膜炎、沙眼。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2.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特点分别为:(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皮疹,通常为瘀点或瘀斑,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如坏死累及皮下组织可留瘢痕。多数患者12~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春季流行病预防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能会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黏膜,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继续传播,若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毒血症,进一步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

预防措施: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身边环境卫生,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可让孩子少量饮用淡盐水或用淡盐水漱口。另外,也可给孩子注射流脑疫苗进行预防。

相关推荐

四氯化碳中毒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中毒出现昏迷时,应注意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感染疾患相鉴别,出现肝,肾损害时应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肾内科疾患及其它中毒性,肾病相鉴别。 慢性中毒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相鉴别。

流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流脑疫苗有必要打。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A群流脑疫苗: A群脑膜炎双球菌经培养后,经提

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般治疗和支持治疗外,病原治疗可应用:①横胺:在脑脊 液中的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 -80%,常为首选药物;②青霉素G: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10% -30%,大 剂量注射使脑脊液达有效杀菌浓度;③氯霉素:脑膜炎球菌对氯 霉素很敏感,且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30% -50%, 可选择应用。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治疗,如出现休克、DIC、脑疝等严重并 发症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一种,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依据国际儿童多发性硬化研究组的定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伴有脑病(行为异常或意识障碍)表现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首次发生的脱髓鞘疾病。典型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单相病程,预后良好,复发型和多相型要注意与多发性硬化鉴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目前没有关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药物治疗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认为是一线治疗(class Ⅳ)。激素应用的

预防流脑的措施有那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这种疾病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呢? 预防流脑可行的措施 1、早期及时发现流脑病人,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如彻底清理环境和室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亲访友,外出时可戴口罩,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并注意防寒保暖。 3、接种流脑疫苗,提高人群的抵抗力,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及其

化脓性脑膜炎的感染途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有: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等,脑膜炎双球菌最常侵犯儿童,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其次,化脓性脑膜炎的感染途径有三个方面,包括有: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容易患上羊水感染;又或是一些病原菌很容易随着呼吸道、脐部等侵入血循环;甚至细菌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这个通道,最后产生颅内感染,演变成化脓性脑膜炎。 最后,此病容易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造成混淆,流脑和乙脑可以通过注射药物来预防发病,但是对于化

细菌性脑膜炎的疾病概述

定义 细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成人常见,儿童患者尤多。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脑膜炎球菌所致者最多,依次为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及其他革兰阳性杆菌、葡萄球菌、李司忒苗、厌氧菌等。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症状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及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2.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 用针尖刺破皮肤

流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很多人对“流脑疫苗”的首要反应就是“流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如果是计划内的疫苗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们还是给宝宝接种的好。婴儿1岁时应该接种流脑多糖疫苗,流脑疫苗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的简称,接种后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脑是冬春季节流行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如发热、头痛等,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呕吐、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严重的可有惊厥、抽搐,甚至昏迷。病情发展迅速,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死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接种流脑疫苗后的保护率可达86%-92%,这

春季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传染性疾病

这一类与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的疾病有一定的交差,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发病率增加。 春季是儿童疾病高发期,家长朋友要随时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如有孩子身体出现不良状况,及时就医。当然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