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怎样预防和保健
耳聋怎样预防和保健
(1)锻炼身体,作息规律,劳逸结合,预防感冒。
(2)健康饮食,营养均衡。
(3)注意调节心理健康。
(4)避免嗓音环境,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5)不随便挖耳。
(6)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若有耳聋病史,就诊开药时应向医生说明。
(7)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鼻炎、糖尿病、高血压等。
责任编辑:费菲
如何预防耳聋
1、合理饮食少食过甜、过咸的食物
防止动脉硬化产生内耳缺血,导致听力减退。
2、戒烟、少量饮酒
因为烟酒对听神经都有毒害作用,尤其是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缓慢,粘度增加,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从而促发耳聋。
3、避免噪声
噪声会使本来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量减少,导致听力下降。因此,听音乐、看电视及戴耳机听音乐不宜把音量放得过大,一般放在85分贝左右即可。
耳聋的自我疗法
耳聋是我们不得不预防的疾病,耳聋产生的疾病有很多,比如噪音,药物,突然爆炸等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耳聋,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懂得提早预防耳聋疾病。
耳聋的自我疗法:
1、屏气法。定息静坐,咬紧牙关,以两指捏鼻孔,怒睁双目,使气窜入耳窍,至感觉轰轰有声为止。每日数次,连做2-3 天。
2、搓掌法。坐定搓掌心50次,趁掌心热时紧按双侧耳门。如此6次,连做2-3 日,治疗时要心情淡然清净,方能奏效。
3、塞耳法。麝香0.5 克、金蝎14条,共研细末,贮于有盖瓶内。临用时,采鲜荷叶一张轻揉后,包少量药粉塞患耳一夜,翌晨取出,有一定疗效。
预防与调养
1注意身体保健避免长期接触噪声,预防老年性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现高频听阈下降,应在医师指导下服降胆固醇药、血管扩张剂及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E。
2清淡饮食至关重要耳朵保健与饮食的关系非常大。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可减少肥胖及高血脂、冠心病等的发病可能,使脑、耳的血液供应尽可能保持在正常水平,而听力的退化就可能得到延缓。平时见到一些高龄老人,耳聪目明,其平时的饮食多为简单、清淡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劳累、通宵不睡觉、紧张、吸烟、喝酒等对都对耳朵有很大影响。比如吸烟可导致血管痉挛,影响内耳血液供应而出现功能障碍等。
4慎用耳毒性药物滥用药物引起耳聋也是一个[4]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人们有一定的医药知识,随意用药的现象比较普遍。可引起耳鸣、耳聋的药物很多,而其中又以某些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类,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危害较大。因此,提倡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因为随意用药而带来的烦恼。
耳聋是老年人长得的一种疾病,但是有些老年人并没有耳聋的现象,这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如何让预防耳聋,老年性耳聋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所以需要积极预防。
耳聋如何预防
1.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应在家安心静养,尤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病人心情舒畅,才有利于疾病恢复。
2.预防感冒,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则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
3.注意勿过度劳累,做到起居有时,饮食定量。本病多发于中年人,故中年人更应注意这一点。
4.情绪稳定,忌暴怒狂喜,因为这些均可使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环障碍,发生耳聋。
如何预防失聪
耳聋可以有不同的情况。从频率上看,耳聋者往往可能失掉收听高音的能力;但是,有的耳膜失去柔软性,不能听到低音;有的又只能听到某一种高度的声音,其他高度的声音则听不到;有的则可能所有频率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为地规定耳聋的程度是用耳听空气中传导的1000Hz、2000Hz的纯音来做出判断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耳聋分级标准,正常人的听力在0~25db之间;声音要达到26~40db才听得见的为轻度聋;41~55db为中度聋;56~70db为中重度聋;71~90db为重度聋;91db以上为全聋。
为延缓听力衰老和保持耳的健康,必须注意预防保健。一要避免噪声危害,远离噪声环境或采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护措施;二要预防耳部外伤、中耳炎及影响听力的其它全身性疾病的发生;三要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治疗耳聋的基因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可以刺激人耳听觉感受器再生的基因插入到无害的病毒中,通过注射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失聪者将可以恢复听力。这是世界首个针对失聪的基因治疗方法。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重度失聪者就可以恢复听力。
预防耳聋的法宝
如何预防耳聋,你知道吗?语言是人类交往和沟通的必要技能,可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耳朵的听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耳朵的听力受到伤害,就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发育和智力发育,并且还会给患者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困扰。那么如何预防耳聋呢?下面教大家几个可预防耳聋的法宝。
耳聋患者中百分之六十的患者属于先天性耳聋,另外百之四十的患者属于后天性耳聋,所以后天的预防和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就可有效地避免耳朵受到伤害。
预防耳聋的法宝:
1、克服不良习惯――掏耳。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屑状耵聍,可以随运动时的振动和下颌运动时自行排除。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掏耳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入外耳道,引起发炎,不仅痛苦而且难治。如果造成鼓膜穿孔,易引起感染,患中耳炎,就会影响听力。如果耳痒难忍,可以用棉棒占酒精擦拭,但不要插入太深。
2、预防游泳性耳病。
硬块耵聍可以形成栓塞,耳朵进水,耵聍变软膨胀,影响听力,刺激耳道,引起发炎。如果耳膜已经穿孔,则不要游泳,以免引起各种疾病的复发。游泳时最好用用耳塞,头部仰起,高于水面。游泳不要深潜水。一是深水会对鼓膜有压力,二是易引起眩晕,造成危险。
3、保护好听力
耳聪目明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平时应该注意保护好听力。影响听力造成耳聋的最常见原因,一是药物中毒,二是噪音。药物最多最主要原因。可以致聋的药物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易损害内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前庭(平衡感受器),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
耳蜗中毒症状主要有:用药期间或停药物以后,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并且逐渐加重,直到全聋。前庭中毒的症状主要有: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和平衡失调。作为医生要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能少用的不要多用,肌注不要点滴,不可滥用。致聋药物有交叉易感性,一种药不行,其他药物也不能用。致聋药物可母婴感染。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各种耳毒性药物。
另外,耳聋还有家族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人发现容易致聋,其他人更应注意。
4、噪声失聪
不规律、强刺激噪声,不仅能引起心理不适,而且能伤害听力。噪声损伤听力是缓慢的,进行性损伤,很难治疗。强烈刺激的音乐也会使听力下降。
耳聋是一种可遗传的疾病,如果父母中有一个有听力障碍,生出来的孩子就很有可能也存在听力障碍,所以耳聋患者在孕育小宝宝之前应先到医院进行治疗,康复后再实施生子计划。双方健康的父母,母亲在孕育小宝宝的时候也应当注意药物的药性,预防药物产生耳聋的可能。
神经性耳聋预防
神经性耳聋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1.应用遗传学技术加强产前优生优育、孕期产期的保健减少先天性聋儿发生。
2.加强老龄人口听力保健研究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发生。
3.开展与听力保健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增加机体对致聋因素的抵抗力。
4.加强职业病与劳动卫生与保护减少噪声性耳聋的发生。
5.避免耳毒性药物的滥用。
暂时性耳聋预防与调养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暴聋,是指听力突然减退,1~2日即可达到耳聋最高峰乃至全聋。大多数为单耳发病,多由全身或局部因素所引起的一种感觉神经性耳聋。少部分病人伴有头晕。
1.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应在家安心静养,尤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病人心情舒畅,才有利于疾病恢复。
2.预防感冒,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则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
3.注意勿过度劳累,做到起居有时,饮食定量。本病多发于中年人,故中年人更应注意这一点。
4.情绪稳定,忌暴怒狂喜,因为这些均可使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环障碍,发生耳聋。
遗传性耳聋的预防方法
由于耳聋具有遗传性的特征,聋人之间的婚配要有遗传咨询师的指导可以避免再次生育一个聋儿。近亲结婚,仍然要避免。对于已经有了一个聋儿的家长,要第二胎之前,要进行聋病基因诊断,家长及聋儿均应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指导生育第二胎,可以获得生育一个正常听力儿的机会。
目前,我们又倡导对于每一个新生儿在进行听力筛查的同时进行基因筛查,以便每一个新生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清楚其内在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做到清楚科学地应对由于本身基因缺陷而面临的听力危机,可以有效地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听力状况下成长。
因此,当对遗传性耳聋的了解越多,具有预防遗传性耳聋的能力就愈大。加强宣传和科普知识对于预防遗传性耳聋是一个非常有效手段。
以上就是关于遗传性耳聋的预防方法,如果有耳聋的患者,正准备要生育宝宝,一定要咨询相关专业医师,再做生育的计划。
生活中老年人如何预防耳聋
1.重视先天性耳聋的预防,加强遗传学研究,采取优生学措施;
2.加强妊娠期妇女的保健工作,避免病毒感染,梅毒感染,防止滥用耳毒性抗生素;
3.控制和治疗可能致聋的各种传染病,如流脑,麻疹,腮腺炎,伤寒,猩红热,疟疾等;
4.积极治疗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可能致聋的后天性耳病;
5.对聋童的外耳道畸形及中耳畸形早期施行手术治疗,增进听力,提供模仿与学习语言的必要听力;
6.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听力检查,早期发现听力缺陷;
7.对缺碘地区提供大量含碘食物,如食碘盐,以纠正甲状腺功能低下。
传导性聋气导损失不超过60分贝,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传导性聋一般不能致聋哑,但是在传导性聋的基础若再有药物中毒,暴震等因素叠加起来,则比较容易造成严重耳聋,从而使聋童致哑,所以,预防上述疾病和早期治疗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