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心的老年人身心会更加健康
有玩心的老年人身心会更加健康
研究发现,老人有“收藏”的爱好,能治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收藏已被20多个国家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常玩成人益智玩具的老人能延缓思维退化;就连购物、烹饪、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也能预防老年痴呆。
玩对全身都好
事实上,几乎所有高寿的老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玩经”。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年老后,最喜欢用麦秆对着阳光吹肥皂泡,那绚丽的色彩总能让他如痴如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更称自己为“大玩学家”,研究“玩”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专业:玩电脑、写博客、玩智力游戏,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走在大街上,你也会发现,精神矍铄的总是那些“爱玩”的老人。在外时一起出游、跳舞、打球、遛鸟、写地书、下棋;即使不出门,很多老人也有自己的玩法:读书品茶、织毛衣、养花草、写大字、画山水、学做菜,都能让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华看来,会玩的老人,必然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玩游戏”可帮助老年人训练大脑的灵敏度、减缓记忆力衰退;登山等活动能增强老年人的肺活量和血液循环,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果能在一些集体游戏或对抗游戏中胜出,还能让他们平添一份自豪感,觉得 “我还是有用的”;最关键的是,玩能帮老人摆脱孤独,心里通达敞亮,自然有利延年益寿。
不仅如此,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50岁以前玩成人益智玩具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只有32%,老人玩具不仅能活动手腕、腰肢,还有益智功能,延缓思维退化。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指出,老年人进行购物、烹饪、做家务等活动,比打麻将、跑步、看电影、出游等达到的防脑细胞退化效果明显。“收藏” 更被20多个国家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对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心理疗效。
中国老人更该有“玩心”
中国老人尤其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玩心”。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生西英俊告诉记者,不少人退休后,要么觉得失去了生活目标,做什么都没兴趣,要么围着儿孙转,甘愿做家庭保姆,不愿意为“玩”多花什么心思,自然不像外国老人“时常有点奇思妙想,什么都能拿起来玩一玩了。”
“千万别觉得很多事情只属于年轻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陶立群说,有些老人喜欢上网、写博客,却怕别人说自己“到老还瞎折腾”,其实完全不用有这样的顾虑。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所有新事物老人都应该尝试“玩”。上论坛发帖、用数码相机拍照、用手机发彩信等,老人都可尝试。
广东省玩具协会信息部主任曾锐成甚至表示,我国的老人玩具比国外落后了整整30年。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8000多家玩具制造商,99%都在生产儿童玩具。而西方市场上,大约40%的玩具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据美国软件娱乐协会报道,几乎1/5的50岁以上美国老人都在玩电子游戏,这些游戏从简单的算术、拼图到脑筋急转弯都有。
从“家”开始玩起
相比国内老人认为“人越老就得越稳重”,国外老人却以当“老顽童”为傲。陶立群说,年纪越大就越该放得开,年轻时不敢想的事情,如果到老都不尝试一把,那该多遗憾。“中国老人即便有玩心,也玩得很拘束,无非是聊天、下棋、打牌、锻炼……其实,‘玩’是寻找自信和快乐的过程”。
首先,从“家”开始玩。“其实家里就是个玩的好地方。”陶立群说,外国老人对家居布置情有独钟,自己制作挂饰靠垫、养花养草、粉刷墙壁,不仅可美化居室,对手脑也是很好的锻炼。“相比之下,很多中国老人,家里十几年都是一个样,自然没有新鲜和乐趣。”陶立群建议,老人不妨从家中的“废物利用”开始玩,废纸折成小垃圾盒,饮料瓶包装成好看的花瓶,旧衣服缝成靠垫,都是很好的“娱乐项目”。
第二,手眼脑都得动。比如,报纸上“找不同”、“走迷宫”等游戏可以练眼;记账、打字、写博客等方式能练脑;木制琴、小鼓击打玩具,可有效刺激老人的反射神经,同时能让他们沉浸到音乐中,愉悦心情;积木、拼图益智玩具,既能使老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还能带来成就感。此外,十字绣也是非常适合老人的娱乐,“不仅手眼脑并用,绣好的作品还能为老人带来很大的成就感。”陶立群说。
第三,要有一群投缘的玩伴。有些老人玩花、玩鸟,却很少与人交往,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陶立群说,老人比年轻人更需要朋友。国外老人会和旅途中遇到的人成为朋友,甚至一起旅行,国内老人在交友方面却显得拘谨。有些人,只认识自己院里的老人,外面一个朋友都没有。现在有不少老年旅行团,老人可以多参加;如果喜欢自助游,也可以约上些朋友,到冬暖夏凉的城市住上一两个月。
最后,大胆尝试新鲜事物。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已年过七旬,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开车自驾游。“因此,老人千万别把玩变成一种负担,尝试新鲜事物不仅开阔视野,还能开辟一番新的生活空间。”陶立群说。国外老人在这方面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英国老人在草地、自行车道或乡间小路上赤足跑,借此强身健体;德国老人喜欢赛龙舟时自由积极、勇往直前的精神;西班牙老人则迷上了滚铁环,不仅能活动四肢,还有利于呼吸系统。“这都可以给中国老人很好的参考,在安全的前提下,健步走、自驾游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老年人抬高腿有益心脏健康
老年人经常坐着看电视,时间长了会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了老年生活,其实,老年人可以适当的把看电视的时间利用起来,做些简单的运动,就能帮助养生,达到促进心脏健康的目的。
当脚跷起高于心脏之后,脚和腿部的血液产生回流,让长时间绷紧的大腿、小腿处于松弛状态,使双腿得到充分休息。同时,腿脚部的血液回流到肺部、心脏,心脏又可将新鲜血液输送到腿脚部。这些动作能促进末梢血管中的血流充盈,使血回流的压力增强,血运行的速度加快,减轻心脏输出的压力,对大脑供氧也大有益处。
据报道,中老年人每天进行两三次抬高双脚的练习,每次5—10分钟,对心脏、头部大有裨益。取坐、卧姿式都可,将两脚抬高于心脏,就会使全身受益。睡眠时可以适当头高脚低,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脏“休息”。
同样的道理,老人经常抬高双脚,或坚持每天高抬腿走,就会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脏、头部受益。老人通过高抬腿大步伐散步,可以加强腰、腿、腹部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每天坚持走200步左右即可,运动强度不要过大。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体重较重的中老年人进行此运动时一定要慎重,运动强度不可随意加大,以免产生危险。
高抬腿可从几十步走起,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还要掌握步距。丈量出自己通常的步长,然后增加20厘米。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不宜进行此锻炼。另外,看电视或阅读时,将双脚放在沙发或茶几上,能促进末梢血管中的血流充盈,使血回流的压力增强,减轻心脏输出压力,有益大脑供氧。
老年人保健的原则都有哪些
一个中心:健康的身心。老年人应该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身心健康了,就不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和家庭做贡献。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的乐趣。
二个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老年人应该活得更轻松一些、宽容一些。潇洒者,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拘束;糊涂者,大彻大悟,淡泊宁心,不为琐事所扰。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计较那些生活中的无聊琐事?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老年人不要总担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也不要总回忆过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个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没有必要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斤斤计较。老年人应该放松自己,乐观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个“老”: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个老伴,特别是男性老人。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说,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儿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应好,即使是新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顾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托,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关怀,是其他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夫妻间的感情沟通对养生保健非常有益;有个老窝,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住宅,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利于心身健康;有点老底,老年人应该有一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手中有点积蓄能够及时拿出以解燃眉之急;有几个老友,老年人应该有几个老朋友,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这对养生保健很有好处。
五个“要”:要放、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唠)。要放,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尤为重要。老年人离退休后,不要再讲我是某某长、我是老专家、我是老教授、我是著名艺术家,想当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问题和处理周围事物,心态才会平和,心身才会健康;要跳,老年人要经常活动,而不是单纯指跳舞,“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机体充满活力,还可以调节情绪;要笑,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态。每天对着镜子笑几次,就会有好心情;要俏,老年人的穿着要漂亮一些,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这样就会感觉年轻了许多,别人也会看到其焕发出的青春朝气;要聊,老年人要经常与别人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闭自己和孤独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活动,对防治抑郁症和痴呆均有益处。
老人健脑的方法有哪些
1、老年人日常健脑的方法有增强脑力劳动的方式。老年人在平时生活里应该积极培养学习兴趣,要多参加一些脑力劳动,这样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能够抗衰老,同时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
2、老年人日常健脑的方法有锻炼身体的方式。老年人在平时生活里可以到户外进行散步或者做体操,而且还可以打太极拳,这些运动方式都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养分,对大脑的健康起到一定的帮助。
3、老年人日常健脑的方法有养成良好的心态。老年人在平时生活当中,千万不能够太过紧张,不能太过压抑,一定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样身心才会健康,那么也就起到了健脑的效果。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老年人保持及调节心理平衡有利身心健康
目标:老年人要不服老,老有所为,就要有远大的生活目标。但不能将目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应树立长寿的信心,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奉献:在生活中要乐于助人,助人为乐可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与人相处应以“和为贵”。
期望:对子女及他人不要期望过高,否则失望也会越多。时刻牢记“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的名言。
沟通:遇烦恼的事应找家人及亲朋好友倾述。沟通是理解的桥梁,容易赢得心灵的贴近。
自控:平衡心理的关键在于自控能力。遇事应冷静,三思而后行。不生气、不上火是保持心理平衡及健康长寿的法宝。
放松: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可使心情自然舒畅。“放松”的心态对老年人长寿也十分有益。
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调节方法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老年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不能与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认识上也可能跟不上时代潮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同时,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气躁跟自己过不去。
人年老之后,退离了工作岗位,且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的生活起居,因而老年人很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情绪。那么老年人自身应该如何调节这些不良心理情绪呢?
(1)自我宽慰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老年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不能与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认识上也可能跟不上时代潮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同时,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气躁跟自己过不去。
(2)寻找精神寄托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因此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异。要消除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该抽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3)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
老年人应该正视心变异,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苗头,应及时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老年人怎么过性生活更健康
1老年人在过性生活千万不能过度。老年人可以适当的进行性生活,因为美满和谐的性生活会让老年人身心得到健康,可以让老年人心情变愉悦,还能让老年人身体得到放松,所以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老年人在过性生活的时候,动作不能够太过激烈。因为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素质都下降,体能也下降,抵抗能力也下降,在过性生活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能莽撞,否则会造成对身体的危害。
3老年人一定要适当的过性生活。老年人千万不能搞长时间的禁欲,因为这样会导致性功能的丧失,从而也会破坏机体的平衡,长期的禁欲会使身体各个器官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因为适当的性生活会促进人体平衡,会使人身心得到愉悦。
中老年心理健康 中老年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疾患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有报道说,今日社会赴医院就诊的病人中,估计有60%的人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感到痛苦而已。
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激烈的全方位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生活节奏,既锻炼了现代人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也使人们付出了高昂的心理代价。
(一)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
从疾病发展史来看,有专家提出一种令人震惊的说法: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比例的估计,19世纪中叶是每500人中有1人,19世纪末是每200人中有1人,20世纪70年代是每25人中有1人,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每10人中有1人。
其规律是,城市比农村的比例高,生产发达地区比生产落后地区比例高,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的人数比例高。
(二)亚健康状态
新科学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60%的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亚健康状态,但似乎又不健康;我们什么都可能有,但缺少有幸福。
“没有疾病但却感觉不健康”,这就是第三状态的定义。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乱烦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这些感受是现代人陷入第三状态时的求救信号。
心理学家费朗克指出,所谓心理第三状态,可以纳出4种生活形态:
一是醉生梦死,即“过一天算一天”,对未来缺乏计划;
二是宿命的态度,即相信生命漂泊不定,碰到问题时习惯以天命难违自嘲。
三是随波逐流,缺乏判断力。
四是狂热的形态,即把“内在不安”化成矛盾,攻击他人,表现出唯我独尊。
(三)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人二度“隐形杀手”
社会正在加速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辅助的恶劣情绪影响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天长日久,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精神失常,从而引发多种心身疾病。
(四)心理养生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改变了以前的健康概念,即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这就提出了新的健康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
老年人健身玩具有哪些
1、陀螺,陀螺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以绳抽之,使之旋转。从这套动作看来,它非常像打网球时挥拍的动作。但是打陀螺不需要来回快速跑动,同时又能运动到全身大部分肌肉。
2、空竹,空竹在南方叫地铃、雷公、等。抖空竹也是一项全身运动,当玩空竹时,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同时不同程度地运动着,以带动身躯前后、左右移动、转动,两臂的舒张、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