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绪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童年情绪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应注意与下列焦虑状态或焦虑症鉴别,有时可以成为其伴发病症:
(1)焦虑:是指人对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恋爱、考试、升学、就业、劳动所得、物质分配等诸多生物、心理、社会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担心、害怕、忧虑等,这可认为是正常人在应激时的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但青少年和儿童处于走向身心成熟的阶段,如果来自客观环境的压力和主观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恰当的心理疏导,就会遭受严重负性情绪的影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整个精神状态,阻碍个性的发育和健全。在情绪障碍的同时,还可以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甚至发生事故,危及生命。需要注意,儿童对自己的心境、情绪不能准确地描述及表达,常常会到情绪问题发展到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就诊。
(2)境遇性焦虑:境遇性焦虑是平日情绪正常的青少年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生活中严重的导致短暂的紧张、担忧、神经过敏等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亦称为状态性焦虑。例如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每逢考试期间即产生焦虑,考后即恢复如常,即属此类。
(3)素质性焦虑:素质性焦虑是指青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从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与其同年龄儿童不同的敏感,以及对事物的过度反应、担心、紧张等焦虑倾向。若在生活中再遇到一些应激因素可使症状明朗化,称为素质性焦虑。这类孩子通常个性表现十分温顺、自尊心强、守纪律、克制力强,智力水平较高,对待事物十分认真而又过度紧张,常见于中、小学生的优秀生中,其父母往往也有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心等表现。有焦虑个性特征的父母对患儿的焦虑症状也作出焦虑的反应,则会使其症状更重。如果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形成十分不利。
(4)儿童和少年期广泛焦虑症:这种焦虑是指发生于少年儿童的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障碍。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焦虑仅仅是为未来的和不明确的危险或是客观并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刺激极不相称。患儿出现过分及不切实际的担心,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即为焦虑症。以焦虑为主的情绪障碍常常与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这一点在青少年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甚量
2.儿童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可产生对各式各样客体或情境的恐惧。这类恐惧中有些(如广场恐惧症)在个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不会见到,然而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征,诊断的关键是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乎寻常的过分恐惧情绪,并且不是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
3.儿童社交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在童年早期,当遇到陌生的或具有社会性威胁的情景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或焦虑。但是,儿童如果表现对陌生人(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这种害怕的程度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所应有的正常界限(但能正常和有选择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熟人),发生时年龄不满6岁,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而且不是某种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即可诊断儿童社交恐惧症。
辐射性白内障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高度近视性后囊下皮质混浊 常呈棕色,且自核后面起皮质全部混浊。
2.糖尿病引起的病变 虽可位于后囊下,但不达正后极处。它的特点为小而圆,小泡形态稳定,长期不变。
3.并发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葡萄膜炎的混浊 常有膝状尘点,不呈盘状。
4.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大多先有周边部皮质楔形块状混浊存在。
抽动症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比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以下是北京金童阳光抽动症研究所专家对这两种病症的介绍。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
儿童抽动症则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儿童抽动症的病程可呈短暂的或慢性,有的甚至持续终生。短暂性的抽动一般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及,慢性的抽动可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导致适应障碍。
一般来说,儿童抽动症具有连续性。暂时性抽动障碍可因病程持续而发展为慢性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约有半数患者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经过数日或数月后呈现抽动秽语综合征。另外,暂时性抽动障碍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服用兴奋剂之后易出现抽动秽语综合征并可影响儿童学习成绩。
抽动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主要是由于脑轻微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情绪低落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情感高涨:此时病人的情感活动异常增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表情丰富生动,显得没有忧愁与烦恼,自负自信,甚至夸大。其乐观情绪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状态。
(2)欣快:虽然病人经常乐哈哈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由于伴有智能障碍,此时病人即使很高兴,其面部表情都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同时病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内容表现较单调刻板,因而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也没什么感染力。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疾病。
(3)焦虑:指病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大祸将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多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4)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视若无睹,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脑器质性痴呆病人。
(5)情感倒错:指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此时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病人遇到悲痛的事却高兴愉快,遇到高兴的事则痛苦不已。如:有一病人当接到父亲突然意外死亡的电报时,却哈哈大笑。在与其谈论别人施用残酷手段迫害时,也显得没有什么事似的,甚至面带笑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6)情感暴发:这是一种在心理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暴发性情感障碍。病人可表现喜怒无常、大喊大叫、伤人毁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狂笑不已,常伴撒娇、做作、幼稚及表演色彩,有时在地上打滚,表现极为粗暴,整个现象天差地别,变化很大,但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并无障碍,意识清晰。常见于癔病。
(7)易激惹:这是指病人每遇到心理刺激或不愉快时,即使轻微,也易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休;或可有冲动行为。常见于癔病、神经衰弱、躁狂状态或脑器质性精神病。
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
记忆力障碍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1.躁狂症(mania):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起病急,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由于情感高涨联想加快,概念一个接一个产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大量诗词创作,押韵词和形容词信手拈来,尤其是轻躁狂患者,在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些既往生活事件详情细节的追忆。
2.抑郁症(depression):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上产生自责自罪妄想,其罪恶妄想可追述到童年的生活经历,认为其罪行为童年生活中的某一次错误造成的,一般在病愈后就再也不能回忆起这些经过。
3.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本症起病缓慢,发病多在中年,以荒谬离奇的幻觉妄想为主,伴有情感的不协调和言语行为障碍。有系统妄想的患者由于沉缅于幻觉妄想体验之中,表现出孤僻离群,对周围事物特别警觉与专心注意,连正常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也能毫无遗漏地回忆起来。
4.神经衰弱(neurastenia) 起病于11~40岁之间,主要表现有头痛、睡眠障碍、记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疲乏无力等。记忆障碍多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减退明显,远记忆正常,此种记忆减退往往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之故,并非真正的记忆缺损,其表现为不论看书或读书刊,往往由于心烦意乱,印象不深,掌握不了中心内容,见了熟悉的人一时难以叫名字,但一经提醒,仍能记忆,与脑器质性疾病的记忆缺损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5.脑震荡(concnssion of brain ) 脑震荡是轻型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短时间的意识障碍,常有记忆障碍,呈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常与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有关,一般在数日、数周或数月后恢复。
情感性精神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神经衰弱
主要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鉴别,鉴别要点为单纯型病人无自知力,无治疗要求。
2.强迫性神经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强迫症状内容较荒谬离奇、多变,病人对强迫性体验的情感不鲜明,自知力不完整,求治不主动。
3.躁狂症
急起发病并表现为兴奋话多的精神分型症青春型应与躁狂症鉴别。前者多为不协调性言语运动性兴奋;后者为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4.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木僵应与抑郁性木僵鉴别。前者接触困难、表情呆板,情感淡漠;后者是严重抑郁之情感活动。
5.反应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应与反应性妄想状态相鉴别。后者有精神刺激因素,病人病情围绕起病的精神刺激,情感反应鲜明,愿谈创伤后之情感体验,令人同情。
6.偏执性精神病
本症偏执型病人的妄想内容可变化不定或往往是荒谬或离奇、可自相矛盾。即可不固定,也欠系统性、多伴有幻听。而偏执性精神病人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很少伴有幻觉,如有短暂幻觉也与妄想联系较密切,在不涉及妄想情况下,不表现明显的精神异常。
7.症状性精神病(指躯体、感染、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症状性精神病人常见意识障碍,症状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可有恐怖性的幻视,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8.脑器质性精神病
脑器质性精神病具有智能障碍与相应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尤应警惕近年来较多见的散发性脑炎。主要表现为亚木僵状态,部分病人神经系统体征出现比精神症状晚,脑电图呈弥散性异常,仔细观察与分析,可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小便失禁等。
9.人格障碍
分裂型、分裂样、边缘型及偏执型人格障碍应与精神分裂症加以鉴别诊断。人格障碍一般没有精神症状,即使有一些也是短暂的,主要应从病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去分析,且缺少病程性的临床过程,这对鉴别诊断是极为重要的。
疟疾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般非典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败血症 疟疾急起高热,热型稽留或弛张者,类似败血症。但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重;有局灶性炎症或转移性化脓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2.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流行多在秋收季节,与参加秋收接触疫水有密切关系。临床典型症状“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可供鉴别。
3.丝虫病 急性丝虫病有时需与疟疾鉴别,鉴别主要依离心性淋巴管炎,血片中找到微丝蚴。
4.伤寒、副伤寒 一般起病不急,持续高热,常无寒战及大汗,有听力减退,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肥达反应阳性,血或骨髓培养阳性等特点,不难鉴别。
5.急性血吸虫病 来自流行区,近期接触过疫水,有皮疹,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吸虫皮试阳性,大便孵化阳性,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
6.脑型疟疾 本病发生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相混淆。通常要仔细反复查找疟原虫。毒痢还应做粪常规、培养。一时弄不清可先用抗疟药治疗以等待结果。
7.黑尿热 应与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如胡豆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8.其它如粟粒性结核、胆道感染引起的长热程发热也要注意鉴别。
容易与胃病混淆的疾病
胃病的症状和很多疾病的症状都会挂钩,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怎么去分清胃病亦或其他的疾病。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讲的是关于和胃病症状比较相似的疾病有哪一些,这样就可以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胃病和其他疾病的区别,更好的辨别。
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在临床诊断中会发生误诊现象,尤其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因腹泻、消瘦、伴腹胀、腹痛等症状就医,而且病人通常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溃疡等病史,一旦没有诊断全面,容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常见混淆原因:贫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亦可出现腹胀、心窝胃脘部不适、恶心、便秘。有时可有舌痛、舌苔光滑。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并发恶性贫血或者缺铁性贫血。因为萎缩性胃炎会影响食物中铁的吸收,造成贫血。
一般来说,贫血的症状还可体现在心血管、神经、生殖和泌尿系统等方面,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及指甲苍白,活动后心慌、气促,在女性表现月经不调,在男性患者有性欲减退现象。要及时地做全方位的检查。有贫血症状时,一定要留意是否是胃肠方面的原发病症,要做无痛电子胃肠镜检查,清晰观察病变,正确诊断。同时,消化道疾病患者也应做血常规检查,留意是否患有贫血。
反流性食管炎与咽炎
反流性食管炎很常见,每100人中就有6人患有此病,且发病率还在逐年攀升。其主要症状是反流、烧心。
咽炎则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依据病程的长短和病理改变性质的不同,分为急性咽炎、慢性咽炎两大类。其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吞咽困难等。
常见混淆原因:由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失眠、顽固性慢性咳嗽,成年后出现哮喘(非过敏体质)和胸骨后不适,在其他科室久治不愈,须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因此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钡餐、胃镜、核素、24小时pH监测、食管测压及胸痛诱发试验等做出诊断。
肠炎与阑尾炎
据华盛顿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有16%的肠炎患者被“冤枉”地切去了阑尾。由于阑尾炎能致命,很多医生不通过CT扫描进一步确诊就快速实施手术,从而造成误诊。
肠炎是肠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常广泛地涉及胃和结肠。因此,所谓的肠炎,实际上是胃炎、小肠炎和结肠炎的统称。
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是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大多数阑尾炎病人及时就医之后会获得良好治疗,但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处理不当,则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两者有相似症状,如腹痛、恶心或呕吐、便秘或腹泻、食欲不振、腹胀等。为进一步确诊,患者应做胃肠镜检查以及腹部彩超。
以上就是和胃病症状相似的疾病,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会有点感悟。好像是真的有那么一回事,如果得想保护自己的身体的话,那就要牢记以上的知识了,这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障。
焦虑是什么意思
焦虑症的发作很容易和抑郁症和一些其他心理障碍疾病混淆,因此注意对这些疾病进行区分需要重视起来:
焦虑症:严重的焦虑影响正常的功能。常见的症状包括:震颤、紧张、气喘、出汗、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易怒、惊慌:反复惊慌发作(症状与心脏意外相似),可与广场恐怖症并发。病人可能有躯体症状。可能以嗜酒或吸毒来控制焦虑或抑郁。
抑郁症:悲伤或抑郁情绪只是一个症状,抑郁症常常以躯体症状为主。病人主诉疼痛(头痛、腹痛)、乏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情感淡漠、易怒、焦虑、性能力障碍、药物滥用、消极想法、人际关系压力、无价值感、悲观、犯罪感、羞耻感等。
意识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 由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大量破坏或变质,功能丧失,皮质下功能相对未受损或得到恢复,此时病人无意识,但有醒睡周期。同时无语言,能睁眼,眼球能转动,四肢肌张力高,有回缩动作和防御动作,有吸吮、咀嚼、握持反射,出现去皮质姿势。常见于昏迷的恢复期,不要误认为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
2. 运动不能性缄默(akinetic mutism) 又称醒状昏迷。脑干上升激活系统部分破坏所致,病人觉醒状态降低,缄默不语,不运动,大小便失禁,但定向反应存在,植物神经反应可正常,疼痛部分消失,仍保留吞咽、咀嚼反射,常有去大脑强直。
3.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脑桥腹侧损害,损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使病损以下运动传出功能丧失,此时病人能睁眼闭眼,不能水平运动,能垂直运动,可通过睁闭或眼球垂直运动来回答“是”或“不是”。由于未损及上升激活系统,病人意识并无障碍,但无自发语言,故又称假性昏迷。
4. 持续性植物神经障碍(persistent vegetative disturbance) 大脑皮质、皮质下损害,致病人意识障碍,无语言,无各种活动,并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植物人)。
童年情绪障碍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儿童离别焦虑症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而且都是与生理需要如饥饿、疼痛等密切相关。半岁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当跟所依恋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微笑、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并且有安全感,遇到陌生人或和母亲分开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反应,即焦虑。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视为正常现象。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儿童焦虑症中一种类型称分离性焦虑障碍,当父母或抚养人离开时便会产生问题,如不能独自入寝,不能离开他们在外玩耍,拒绝上学而要和父母或抚养人待在一起,当硬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焦虑,此外,还可伴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不仅是现存的也可能是既往发生过的,也可能是对今后父母疾病、死亡、意外事件发生的担忧。年幼儿童的焦虑内容常常涉及走失、怕坏人撞入室内而不让父母离开,拒绝单独入睡,要父母陪着或开着灯睡。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待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2.学校恐惧症 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患儿开始表现对上学的厌倦和推诿,如早晨不?或要父母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才去上学。但往往是达到了他们的要求第2天仍然不去上学。有的是在患了某些躯体病休息之后,便再也不去上学。父母,老师,同学来劝说或陪送上学,或同意他们的“条件”,给各种好处也无济于事。有的父母强制将他们送去学校,但还没进教室的门或学校门,便要逃跑,表现非常坚决,而不得不让其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大多患儿在家表现正常,可学习,同学们放学后同他们玩耍,部分患儿不愿出门,怕见到熟悉的人,生活无规律,不学习,心绪日渐不佳,甚至变得脾气暴躁,怨天尤人,蛮不讲理,冲动毁物,或打骂父母。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即神经症型和人格型。神经症型的患儿一般表现为胆怯,害羞,缺乏自信,躯体主诉较多,并可以此主诉反复在医院看病,合并疾病多为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人格型则表现对父母严重的对抗不服从,挑剔闹事,变得自私,对亲人缺乏感情,轻则恶语伤人,重则动辄操戈。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大多与在校遇到学习的失败、挫折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亲眼看到老师对同学的处罚为诱因,少数并无明显诱因,而家族中很可能有情绪障碍病史者,在成人神经症的回顾性研究还发现7%学校恐惧症的患者既往有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并且20年后发展成惊恐障碍(王成典,1983)。
3.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较成人强迫症少得多,有文献记录显示最小的强迫症患儿年龄为2岁。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对70例连续就诊的患儿观察后发现,强迫症患儿平均年龄为10.1岁,其中8例患儿发病于7岁以前。发病越早的患儿,其症状越类似于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强迫症的特殊形式,与少年或青年发病的患儿在症状上明显不一样。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强迫症状或仪式样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复折叠自己的手绢、睡觉前一定把鞋子放在某个地方等,这种带有一定规则或者被患儿赋予特殊含义的动作,往往呈阶段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
强迫观念包括:①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说了粗话,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②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躁。③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④强迫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
强迫观念可以分为两类:①针对刚刚过去的事:如强迫回忆;刚刚关好的门总想着没有关好。②期待将要发生的事:如家人要外出,总是担心在外面出事,遇到意外等。
强迫行为包括:①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②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③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④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
强迫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类:①一定要实现、要表达的某种冲动:见到电器一定要摸一下,明知有危险而不能自制。②为控制某种冲动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做动作是为了防止某种冲动。
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4.儿童抑郁症 对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不像对成人抑郁症那样多,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根本就没有“儿童抑郁症”这一名称。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儿童抑郁症的重视和研究的增多,对儿童抑郁症也有了明显的认识。
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masked)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婴儿期抑郁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之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
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痛、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易混淆疾病和预防方法
迟发型运动障碍须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DR被所使用的抗精神病药占据或者是发生了阻滞,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了内源性DA不能与DR结合的情况,虽然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患者同样也有使用抗精神病药史,但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还是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表现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动眼危象等。
2、Huntington病:鉴别这种疾病主要通过遗传史、舞蹈症、痴呆等症状表现,相对来说同样也不难鉴别。
3、Meige综合征;是临床当中常见的一种口部运动障碍性疾病,完全型的患者发病后除了口周、下颌肌等等部位发生张力障碍的症状,同时还会伴随眼睑痉挛;而如果是非完全型Meige综合征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唇部、舌、咽等组织和下颌肌张力障碍,也有些患者发病之后仅有原发性眼睑痉挛,并且也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史。
4、扭转痉挛;这种疾病的患者一般症状表现为重复快速的进行刻板不受自主控制的运动,这些患者与迟发型运动综合症的鉴别诊断要点为同样也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史。
预防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方法
预防这个病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危险因素。只有诊断准确。并且发病之后确实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控制的患者,才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同时还需要注意的就是绝对不能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神经症、忧郁症,失眠的患者更不能把抗精神病治疗药物当成安眠药来使用治疗。
专家提醒,迟发性运动障碍这种疾病在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并没有什么规律,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药物治疗一定要正规,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生活护理,只有综合全面的调理治疗就可让症状尽快好转。
儿童期情绪障碍用药
用药原则: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
1.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2.药物治疗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儿童多动症发病率较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记忆深刻,又因其名字类似,故两者易于混淆。但其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鉴别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