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有哪些
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有哪些
1、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有哪些?
1.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1.2、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有哪些
1.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1.4、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1.5、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1.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1.7、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1.8、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1.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0、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2、什么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仅止于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了其它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致造成生理、心理的伤害等。
用家暴的男人是怎么想的
人格障碍研究表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占了家暴男人的一大半。容易家暴的男人一般都有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在小时候就开始了,从小就喜欢暴力,爱打架,欺负弱者。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情就大发雷霆,大打出手,还以离婚作为要挟。
情感障碍这种类型的家暴男,在情绪正常的时候正常,一旦情绪出现波动就会有暴力倾向,出现暴力行为,可以说就是定时炸弹。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有精神分裂症倾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的幻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当他们发病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伴侣当做敌人,鬼魂进行殴打,事后自己还察觉不到。
具有性别歧视认为女性低男性一等的男人容易出现家暴的情况,他们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是一件物品,用来发泄欲望和不良情绪。
妒忌心过强男人忌妒心过强也容易出现家暴行为,他一旦看到自己的伴侣跟其他男人交流,就认为对方会背叛自己,害怕失去对方,从而使用家暴这种极端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因爱生恨。
控制欲太强家暴的男人往往还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他们通过家暴来确认自己对于女性的优势地位,确认自己可以掌控对方,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玩偶,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导致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扭曲的自尊与自卑还有的家暴男有一种扭曲的心态,即认为自己的自尊高于一切。任何东西只要伤害到了他的自尊,他就会过度反应。许多男人在外面由于工作,事业上的事情,受了气,自尊受到了伤害,回到家就通过家暴来找到自己的自尊,自己的自信。实际上,这恰恰反应了他内心的脆弱与自卑。
宝宝看动画片的利与弊
就像我们成人爱看故事片、体育比赛一样,儿童爱看动画片,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 孩子们的喜好。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看动画片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动画世界里,孩子们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弥补了现实生活的缺憾。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是最弱小的,在家里,他们要听命于父母,在学校,他们要听命于老师。可以说,他们面前的所有人都比他们强大,都比他们有经验、有权力。于是,他们渴望像“超人”那样强大,像“宇宙 英雄奥特曼”那样受到别人的拥戴和崇敬,以此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儿童观看动画片也一样,既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效果。从积 极的效果看,儿童观看动画片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动画片可以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大量具有美学、享乐、刺激、轻松等特性的动画片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儿童的情绪刺激需要得到满足。第二,动画片可以充当儿童暂时的 伙伴。当儿童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里后,父母们往往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游戏、交流,于是,动画片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往 需要。第三,动画片可以为儿童提供有关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优秀的动画片总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儿童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等等。第四,动画片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为习惯。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如《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金刚葫 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内容,儿童观看这类动画片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产生攻击行为。
应该指出的是,我这里用的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第一,并非所有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都会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只有那些在动画片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或者暴力行为作为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时,儿童才容易模仿攻击行为。第二,并非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提高攻击行为的效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暴力内容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在促进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同时,可能会抑制另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例如,有的儿童不喜欢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有的儿童只将暴力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并不相信它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些儿童一般不会模仿攻击行为。只有那些盲目崇尚暴力“英雄”,把观看暴力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儿童才会模仿攻击行为。
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以下两点建议也许能对家长们有所裨益。第一,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第二,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 ,父母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总之,家长们对待孩子观看动画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严厉压制,而应该耐心引导。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比如,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
家长千万不要对校园暴力不以为意
1、否认你的孩子体重超标
如果你的孩子体重超标,那就要注意你的言辞,不要细究孩子的体形,也不要笑话孩子。
体形是否完美、外表是否好看并不重要,只要健康就好。
再次强调,孩子天性里喜欢模仿别人。因此如果家庭成员或是父母身体肥胖、不吃健康食物、不积极运动的话,你的孩子同样不会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2、不在意你说了什么(和你说话的方式)
许多时候,父母给人以唠叨和爱批评人的印象。
如果你不是真心诚意想表扬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不要表扬了。“如果你总是表扬孩子,会显得不可信。家长的表扬具体化会更有效果。比如‘谢谢你把房间打扫干净,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我为你自豪’,就真实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就好。”
3、言行不一致
让孩子不听话的最快方法就是家长的说一做二。认真回忆你之前的言行,看看你是否一直都是一个好榜样,看看你正在做的是不是就是你要求孩子所做的。”
4、迟迟不跟孩子谈话
青春期早在9岁时就开始了,和孩子谈论青春期身体变化的话题尤为重要。
5、没做到每年看医生
这样的例行检查并不只是为小孩子推荐的。家长也应该每年都来一次,坐下来和负责你孩子身体健康和发展的儿科医生好好谈一谈,其中包括着他们需要增加钙的含量以保持健康。
6、对校园暴力不以为意
暴力事件在学校里时有发生。
我们有时会看到孩子带着伤神情沮丧地回到家,有考试压力是正常的,但家长必须确保除了考试之外在学校和家里是否还发生了其他的事。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放学结伴而行,不走小路
避免校园暴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至少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那么放学之后要和同学们结伴而行,有校车的尽量坐校车,有家长接送的就家长接送。结伴而行也不要走小路抄近路之类的,一定要避免一些潜在的危险地带。
不单独和同学外出,有事尽量在班级解决
课间或者放学,有不是很熟悉的同学找你外出的话,尽量不去,有什么事情就在教室里解决好之后再出去,毕竟社会那么乱,谁知道找你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将可能性降低到最低,不可能在班级教室里对你怎样的。
穿着普通,不争强好胜
小编看到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性格上都很自我,自私,以自己为中心的有很多,穿着打扮上面更是有自己的心得。好在现在的学校基本都是要求穿校服很大程度上有所避免,但是也不是全部的学校都穿校服的,那么这些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要穿着太高调,和同学相处不要争强好胜,要给自己给别人都留点面子。
家长教育要到位
发生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是很大的内因。不能全盘否定家长的教育,但至少他们的教育上是有缺失的。很多家长都是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对待孩子也许小时候还比较关心,等孩子上小学,上初中,重点关注就是孩子的学习。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好了基本上其他的行为也不会差,但是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关注孩子的性格心理教育,这样真的好么?
学校教育、监督要给力
学校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聊天室,很少有真正用到的,学校要做的就是将心理教育贯彻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有个倾诉发泄的地方。另外学校既然成立的校园110,就一定要将监督检查落实到实处,学校管理好了,就应该辐射到学校的周边地区。
家暴的男人心理分析 有精神分裂症倾向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的幻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当他们发病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伴侣当做敌人,鬼魂进行殴打,事后自己还察觉不到。
青少年暴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捣蛋鬼”变成好孩子
一些人遗传的MAOA基因会影响其大脑发育,可怕的是,这种影响是负面的,让孩子逐渐具有暴力倾向。因此,了解MAOA基因就成了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还发现,教育不当也会刺激孩子的好斗心理。
15岁的亨利可谓是个“问题少年”,经常同别的同学打架,欺负女生。老师也会因亨利在课堂上捣乱,经常将他赶出去。高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在教师走廊取笑亨利,骂他是性变态,讥讽他应该重返幼儿园接受教育。而一回到家里,接到老师“小报告”的父亲又会对亨利大加训斥,母亲则在一边低声抽泣,对儿子恶劣品行无可奈何。
亨利很喜欢宣扬暴力的录像,经常从网站上下载暴力图片,并公开表达对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布校园枪击事件凶手的羡慕之情。那次事件共造成12名学生和1名老师遇害身亡,2名行凶的学生随后自杀。2001年,亨利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在亨利所在学校校长的坚持下,亨利和父母开始从休斯敦著名心理医学斯图亚特·特维罗夫那里寻求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特维罗夫对亨利的心理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发现这个小男孩对父母充满怨恨,并将自己视作被动的受害者,认为在遭受折磨时应予以反击。
然而,当亨利发现父亲正在同其根深蒂固的问题做斗争时,他愤怒的情绪开始减轻。根据特维罗夫的建议,亨利开始接受武术训练,到一所社会环境更为健康的学校就读。如今,亨利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对女孩子也开始有好感。亨利的故事突出了一个日益受到科学家关注的话题:随着逐渐长大,同所有儿童一样,“捣蛋鬼”会对社会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做出各种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的成长道路充满坎坷,并最终走入死胡同;而有些人暂时遭遇过黑暗,但最终走向光明,比如亨利。特维罗夫说:“暴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暴力行为总是有各种前提,而且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原因造成的。”
科学家找到了“暴力基因”
美国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神经学专家安德里亚斯·迈耶-林登伯格表示,冲动引发暴力的基因风险可能来自于大脑。迈耶-林登伯格领导研究小组对142名白人成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均遗传有一种特殊基因的两种常见版本,这种基因能触发大脑分泌一元胺氧化酶A(MAOA)。这种酶控制着大脑一种重要化学物质的供应。其中一个变种会让MAOA在大脑中活动减弱,造成5-羟色胺浓度升高。若这种“化学信使”过多,便会打乱情绪和冲动的规律。另一种基因变体会引发剧烈的MAOA活动,令5-羟色胺浓度偏离正常水平。
在迈耶-林登伯格的研究中,缺乏MAOA基因的57名男女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特征,这些特征显然会削弱一个人控制感情的能力。研究人员对这些志愿者的大脑扫描显示,通常情况下,大脑内部结构小涉及情感控制。这种影响在男志愿者身上体现的更加突出。当同样的志愿者在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回忆起感情经历时,他们大脑中两个同情感有关的结构——杏仁体和海马状突起——表现得异常活跃。而在一项要求其自我约束力的电脑测试中,大脑前额控制冲动的区域则不活跃。
相反,MAOA基因强的志愿者对情感输入反应不强烈,而对与冲动控制相关的活动则反应积极。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告称,大脑的这些反应表明其对情感和冲动更强有力的控制。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学家特里·默菲特表示,受MAOA基因影响的大脑在没有暴力行为的人群身上同样存在差异,这就提供了“与基因决定暴力行为论调截然相反的证据。”2002年,默菲特及同事首次报告了少年时受过虐待、MAOA基因弱的人,出现暴力和违法行为几率高的情况。
不可忽视个人与环境因素
此外,儿童发育专家也在积极探索个人和环境因素对暴力行为的影响。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肯尼思·德格领导的一项研究对来自三个中西部地区的585名男女志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回报敏感性(reward sensitivity),这个特性是衡量一个人对直接、积极的回馈的需要。冲动是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之一。不到半数的志愿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回报敏感性。德格表示,志愿者在回报敏感性方面的变化会在21岁时开始显现。21岁以前,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情感阴暗,父母经常出现暴力、犯罪和物质滥用等问题的年轻人也表现出高回报敏感性。这种模式在男孩中间尤为明显。
家庭暴力会遗传吗 家暴如何遗传
家暴如果从遗传的角度来看的话,属于行为遗传学。家暴属于其中的反社会性人格遗传,容易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从欧美所做的反社会行为研究中,发现反社会人格的遗传度是比较高的。而家暴遗传给下一代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基因遗传。我们都知道雄激素,雄心荷尔蒙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男性的攻击性比较强,家暴中的施暴者多为男性。而遗传基因决定,有的男性雄激素比较多,攻击性比较强。
2.暴力的环境。从小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会把暴力行为习惯化,并且认为暴力行为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形成了暴力的行为模式。
关闭宝宝的暴力门
不少妈妈抱怨自己的宝宝有些“过分”行为,谁是宝宝“暴力”的元凶?妈妈们又将如何让宝宝远离暴力呢?
宝宝暴力倾向测试
想知道宝宝有没有暴力倾向?宝宝暴力倾向的程度怎样?现在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1. 宝宝是否总是对你“大打出手”?
A. 是 B. 否
2. 宝宝是否经常莫名奇妙的“雷霆大怒”,并伴有长时间的哭闹?
A. 是 B. 否
3. 宝宝是否喜欢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A. 是 B. 否
4. 宝宝经常故意把你刚刚收拾好的东西搞乱,看着你忙忙碌碌的样子,他却在一旁自得其乐?
A. 是 B. 否
5. 宝宝是否经常对自己“施暴”,以此来博得你的疼爱?
A. 是 B. 否
6. 宝宝是否对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特别感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其他玩具和游戏的兴趣?
A. 是 B. 否
7. 宝宝是否经常模仿其他宝宝之间、成人之间或影片里的暴力行为?
A. 是 B. 否
8. 宝宝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是否会对别人“发怒”?
A. 是 B. 否
“暴力型”宝宝:A项出现6~8次,妈妈就需要对宝宝的暴力行为引起高度重视了。
“准暴力型”宝宝:A项出现3~5次,你的宝宝已经有了暴力的苗头,不过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做最后结论。
“安静型”宝宝:A项出现1~2次,妈妈大可放心,你的宝宝暂时还没有与暴力亲密接触。
宝宝暴力的原因
宝宝出现暴力倾向,其实与宝宝的生活环境和宝宝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正是不良的环境造就了宝宝暴力的心理,尤其在宝宝1~3岁,这个宝宝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手爸妈更应注意引起宝宝暴力行为的原因。
吸引别人注意 有的宝宝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就喜欢做一些小的“暴力”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打别的宝宝一下,抓一下妈妈的头发,欺负一下小宠物等等。
模仿成年行为 小宝宝的心理其实是会想很多东西的,在1~3岁的时候正是宝宝模仿行为的黄金阶段,在一些时候宝宝的暴力行为有时候是来源于模仿。别以为宝宝周围的暴力行为对不懂事的宝宝没有任何影响,让宝宝总处于暴力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宝宝的暴力心理,心理是行为的起因,所以新手爸妈一定要注意宝宝生活的环境。
家庭不和睦 有些家庭不和睦,爸爸妈妈的争吵,甚至打架,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宝宝很容易就会染上暴力的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教育宝宝的时候,让宝宝不能吃亏,在受到欺负的时候要“以牙还牙”,这样更是助长了宝宝的暴力倾向。
弥补语言的不足 有的宝宝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好,在受到别的宝宝语言上的“攻击”时,无法用语言“还击”,因此采取一些暴力行为来维护自己。
要求不能满足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对宝宝是有求必应,突然对宝宝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一些宝宝就开始发脾气,甚至出现一些暴力动作。
防止宝宝暴力倾向
宝宝的暴力行为让新妈妈很头疼,其实不用太担心,改掉宝宝的坏习惯其实很简单!我们来为妈妈支招。
第1招:鼓励
宝宝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宝宝展示自己表现欲,想得到别人认可的表现,这是好的现象,爸爸妈妈一定要加以引导。平时对宝宝要多关心多交流,时刻注意宝宝的想法,在和宝宝交流的时候切忌心不在焉,有时候你的一个眼神可能就在宝宝的心中留下阴影。对宝宝要适时的鼓励,你的一个掌声、一个加油声,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其实非常重要!
第2招:教导
千万不要让宝宝看一些“暴力片”,宝宝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帮宝宝选择一些健康的动画片来看,爸爸妈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给他讲,让他区分好人和坏人,为什么是好人,为什么是坏人。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也都要告诉宝宝。
第3招:培养
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时,爸爸妈妈千万不可忽视。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宝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宝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宝宝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第4招:引导
不要惯着宝宝。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过分溺爱都是造成宝宝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暴力行为的原因。现在的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就成了一种无原则的溺爱,许多爸爸妈妈对宝宝的一些过分行为一味地迁就,这是不可取的,应当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宝宝加以引导,对于宝宝的一些不是很过分的要求,可以选择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宝宝对刚才的要求失去兴趣。而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一味地满足宝宝的心理,这样只会增强宝宝的娇气,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是非对错,无原则地溺爱宝宝,只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第5招:榜样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不要在宝宝面前争吵,千万不能打架。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当好宝宝的模范标兵。宝宝的成长环境对宝宝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让宝宝远离暴力就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来感召宝宝的心灵。在教育宝宝的时候,要让宝宝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宝宝要懂得礼貌,面对矛盾时,先看一下自身是不是有错误,千万不要让宝宝用拳头去解决矛盾。
提示: 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有时候宝宝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训斥,这样只能加重宝宝的暴力倾向。
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这样只能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
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
宝宝爱打人父母应该怎么办
对于“暴力宝宝”的调教,家长首先要摒弃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因为很多时候,“暴力宝宝”的行为就是从成人行为中模仿而来的。“暴力宝宝”分许多种,主要有缺乏安全感型、被忽略型、无法控制型和侵占型。
有“暴力宝宝”的家庭,成人的引导很重要,家长要避免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让孩子少接触暴力影视和杂志,这对宝宝减少暴力行为都有好处。另外,当孩子有暴力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立即阻止,并明确表达出反对态度。时下许多“暴力宝宝”,都是由于家庭过分宠溺造成的。
另外,对于宝宝的暴力行为,你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其中的原因,一般3周岁以上的孩子在表达上不成问题,让孩子说出原因,再加以解决是最好的途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暴力宝宝”中大多为不擅长表达型,多说话有助于减少暴力倾向。除此之外,让宝宝找寻其他的发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尽情玩耍就是一种。
如果孩子被“暴力宝宝”欺负,家长怎么办?
“如果你被别人打了,就一定要打回来,别吃亏了”“别人打你,你就跑远点。”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被“暴力宝宝”欺负时,就会有类似的教育话语,这样的教育方法,并不是很提倡。
心理学专家认为,许多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吃亏,认为别人打了应该打回来,其实这往往会造就又一个“暴力宝宝”。对于自己的宝宝遭遇暴力侵犯,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宝宝受伤的心理,检查宝宝是否有伤,然后再教育宝宝。
从心理学上来说,躲不是好办法,而报复更是错误。主动伸出友谊之后,是消除暴力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很多“暴力宝宝”在实际生活中会缺少小伙伴的陪伴,有时候正式因为孤独才会出现暴力行为,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和“暴力宝宝”主动接触,彼此熟悉了,就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另外,当自己的孩子遭遇其他孩子的暴力欺负时,找对方的家长表示严正抗议也是表明态度的有力方式,这也可以引起对方家长的足够重视。
宝宝看动画片的利与弊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儿童观看动画片也一样,既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效果。从积 极的效果看,儿童观看动画片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动画片可以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大量具有美学、享乐、刺激、轻松等特性的动画片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儿童的情绪刺激需要得到满足。第二,动画片可以充当儿童暂时的 伙伴。当儿童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里后,父母们往往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游戏、交流,于是,动画片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往 需要。第三,动画片可以为儿童提供有关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优秀的动画片总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儿童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等等。第四,动画片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为习惯。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如《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金刚葫 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内容,儿童观看这类动画片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产生攻击行为。
应该指出的是,我这里用的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第一,并非所有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都会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只有那些在动画片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或者暴力行为作为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时,儿童才容易模仿攻击行为。第二,并非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提高攻击行为的效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暴力内容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在促进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同时,可能会抑制另一个儿童的攻击行为。例如,有的儿童不喜欢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有的儿童只将暴力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并不相信它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些儿童一般不会模仿攻击行为。只有那些盲目崇尚暴力“英雄”,把观看暴力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儿童才会模仿攻击行为。
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以下两点建议也许能对家长们有所裨益。第一,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第二,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 ,父母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总之,家长们对待孩子观看动画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严厉压制,而应该耐心引导。
有家暴的男人的心理 情感障碍
这种类型的家暴男,在情绪正常的时候正常,一旦情绪出现波动就会有暴力倾向,出现暴力行为,可以说就是定时炸弹。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1.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主要表现为易怒、焦虑、沮丧,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厌学甚至弃学;沉默寡言、孤僻古怪;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受到暴力欺负,极易产生挫折情境,丧失安全感,常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尊和自信;经常处于被欺凌的恐慌中,伴随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
2.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校园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仅破坏教学秩序,干扰他人学习生活,危害师生安全而且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对施暴者本人也会造成很大伤害。使其道德缺失,诚信度下降,或者因违法乱纪受到治安处罚或法律惩处,对本人、家庭成员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阴影和压力,使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得不到保证,身心健康畸形发展。
校园暴力如何制止
(一)不崇拜暴力文化。首先,我们应该远离那些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不给暴力文化以存留的空间;其次,不要受暴力文化的影响,贸然模仿影视或游戏里的暴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暴力不会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它只会激化矛盾;再次,正确认识影视、书刊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意义,不盲目崇拜影视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不用暴力表现自己的价值;最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多接触有益身心的文化。
(二)不参与校园暴力。我们大家明白,道理是讲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的。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要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我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10字 应常挂口中,不讲粗言秽语。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宽以待人,互相尊重,相互礼让,相互体谅。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制造问题的暴力手段。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先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有最起码的善良、同情心和怜悯感。当有同学“邀请”我 们去参与校园暴力时,我们应该断然拒绝,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三) 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因素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压力。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时,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我们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主动努力与他人沟通,应尽量敞开心扉,表达心情,诉说心声,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心理,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完善思维,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避免遇事激烈冲动,自作主张。与他人交流,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都有利于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
(四)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些同学考虑问题过于偏激,过于钻牛角尖,做事不多考虑,认准了一点就无法想到其他问题,想不到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以后才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这时候后悔已晚矣。所以为了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我们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知识,不仅要了解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还要了解国家的其他法律法规;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当自觉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培养守法的观念,并形成对法律的坚定信仰,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
(五)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
助人者自助,救人者自救!助人为快乐之本,社会需要弘扬正气。同情我们身边的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六)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应对暴力,临危不乱。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七)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淡然处之。对付语言暴力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二是自我反省。遭遇语言暴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分析自身责任,是否是自己的行为或做事的方法本身存在问题;三是无畏回应。如果对方是有意并且是较为恶劣的人身攻击或伤害,就有必要对攻击者郑重地声明自己的立场,或给他一个严厉而意味深长的眼神;四是肯定自己。不要受对方侮辱性语言的影响,要积极肯定自己的价值;五是调整心理。对于外界的打击和辱骂,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学会爱惜自己,不要让他人的因素来影响你的情绪和健康,作好心理上的调节;六是法律维权。如果语言施暴者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诽谤,并对我们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时,我们可以诉诸法律,用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益。
(八)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如果被攻击者殴打该怎么办?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九)遭受心理暴力时的自救。对于心理施暴,要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如果在学校遇到了排斥、歧视、孤立等心理暴力行为,我们应该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与别人沟通,弄清楚原因。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求助。
(十)及时报告,以法维权。由于校园暴力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报告意识,一旦有情况发生,及时告诉我们的家长、老师和警察,他们是我们值得信任的人。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司法机关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