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一)症状
1.消化道症状
(1)腹泻,为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首先症,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状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纯粘液便不一,但便质粘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常见晨间泄泻及餐后泻。个别病人早期呈腹泻与便秘交替。
(2)腹痛:腹泻严重者多伴腹痛,痛则泻,泻后痛减。疼痛以胀痛绞痛为主,较为固定,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续隐痛者也不少见,轻型可无腹痛。
(3)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4)里急后重:是直肠炎的主要症状,本病常见。
(5)消化不良:为非特异性症状,主要有厌食、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等。
2. 肠道外症状多见于急性期病人。
(1)关节症状:与腹泻伴同的多关节疼痛,为非侵袭性,不遗留退行性变损或功能障碍。
(2)皮肤症状:多见于小儿,有结节性红斑、脓皮症、坏死性丘疹等。
(3)眼部症状:有虹膜炎、色素层炎、葡萄膜炎的相应表现
(4)肝的症状:为本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呈现为因肝肿大而致的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损害随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呈平行关系。
3. 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期重型。
(1)发热:多数为低,中度发热,或见高热寒战者。
(2)消瘦:是中、重度病人常见症状,与长期腹泻便血,摄入过少,发热消耗有关。
(3)水肿:部分持续发作者可表现为踝以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有关。
(二)体征
1.腹部压痛左下腹固定压痛多见,左腰腹次之,严重者延全结肠走行部位多处压痛,常伴肠鸣声亢进。
2.腹部包块左下腹可触及腊肠样或硬管状条索包块,系结肠痉挛或肠壁变厚之故。
3.腹部胀满见于急性结肠扩张者,以上腹部膨隆为著。
4.腹肌紧张以急性活动期全结肠炎者多见。
5.直肠指检肛门、直肠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所致。
6.其他重度病人体温超过38℃,心率大于100次/分,贫血面容,无盆血者,面色也黄而不泽。
溃疡性结肠炎会不孕吗
患者在得了溃疡性结肠炎之后,由于各种炎症是会对于周边的位置进行有效的扩散,不仅会出现腹部疼痛、长期便血以及各种腹泻方面的症状性,更是会对于身体内的整体性机能运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在长时间处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况下甚至是有可能会形成不孕。
许多人会将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症状的存在直接归属到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其实这个归类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考虑到溃疡性结肠炎是会进一步影响到周边的组织,并且也是会导致自身的炎症感染后而形成体内指标的一些异常后会影响到激素的分泌。
长时间的溃疡性结肠炎在反复对于体质造成各种明显的影响和损害之后,自然就会因此而产生各种变化性的影响,激素以及体质内的其它位置受到感染等问题下,如果是反复发作就会导致体内机能出现问题后会有一定的几率造成不孕。
溃疡性直肠炎便血有哪些治疗方法啊
1、溃疡性直肠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要进行合理的饮食,特特别是要注意避免油腻的食物,多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的东西。一般在发病期间尽量的卧床休息,在这段时间尽量不要进食大量的食物,否则不利于肠道的吸收,也要少喝一些牛奶制品。在这段时间给患者会带来非常煎熬的影响,如果对睡眠有影响,可以使用一些镇定药物,若腹泻次数过多也可使用药物来维持电解质平衡。
2、溃疡性结肠炎严重吗
溃疡性结肠炎是盲肠炎的一种,对人体的危害比较的严重,一般如果婴儿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会对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带来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如不及时的治疗也可能会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如葡萄膜炎、肛膜炎、关节炎、关节肿胀、肝硬化等疾病,但是除此之外对皮肤粘膜也会带来损伤,如局限性脓肿、皮肤溃烂等,所以一旦确应当及时的治疗。
3、溃疡性直肠炎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在发病期间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直肠功能异常,但是有的人症状会相对较轻,一般只是直肠轻微的病变,这时可能会伴有间歇性的小肠出血,往往被当做痔疮而误诊,但不少患者也会有便秘的产生,并伴有右下腹的疼痛,但是还有一类人群会有排便次数过多,便稀。所以溃疡性直肠炎的症状很多,一旦发现直肠有不适尽量的检查治疗。
4、溃疡性直肠炎便秘
溃疡性直肠炎会引发便秘的产生,由于发病危害大,在目前也被公认一种复杂的消化疾病,好多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会表现出排便异常,干燥,有时会有便血的产生。长期的影响对肠道刺激非常大,甚至会使肠道的细菌异常变异致癌,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起痔疮、肛裂、痔疮,主要还是由于长期的粪便干燥,如不及时的治疗又会引起肠梗阻,导致消化系统紊乱。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用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灶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为主要症狀,通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 2-5 次,重者 20-30 次不等。粪便呈糊狀,兼混有黏液和脓血,有時只有黏液、脓血而无粪便。肛門下坠感明显,時刻有便意。個別病人早期或会交替出現腹泻与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些症状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很多疾病患者提出疑问,得了溃疡性结肠炎后还能治好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病,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一旦出现此种疾病的症状,患者应第一时间主动要大型正规医院就诊治疗。下面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治疗方式:
想要很好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那就需要做好结肠炎患者的思想工作,很多疾病症状,并不是来自疾病的本身,而且来自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60%到80%的患者,手术的治疗方法,电话,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并没有得到非常彻底的治疗,还会反复的发现,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尽早的治疗才是最关键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为湿邪入体为主要原因,而大多数的患者,通常常年有脾胃虚弱的相关症状,这样就很容易使湿热内生,从而诱发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相关的去掉湿热的治疗办法。其治则为中医辩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整体观念为治疗指导。
2.对于我们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办法很多,而且溃疡性结肠炎大多数表现为炎症或者是溃烂的症状表现,所以治疗该病建议还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治疗对于很多患者是比较有效的,这样可以避免了相关的激素的副作用。
3.对于我们的溃疡性结肠炎,如果采取相关的西医治疗,其效果不是很好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采取中医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中药穿山甲以及当归和蜂蜜等进行治疗。这种治疗不仅见效快,甚至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患者肠道内的相关环境,促进了我们肠道的细胞再生。
规律检查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过去一直认为该病在我国相当少见。患了溃疡性结肠炎后,患者常出现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由于它易与菌痢及胃肠炎等疾病混淆,导致许多患者只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但溃疡性结肠炎若不进行正规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极易引起肠穿孔、肠出血、肠梗阻、结直肠癌等严重的并发症。
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结肠癌,占所有结肠癌的1%~2%,但却占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原因的10%~15%。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病变广泛且病程大于10年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最高可达3%;病程大于30年者,癌变可能性增加到50%。
定期检查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既然溃疡性结肠炎是肠癌高危人群,那么怎么预防癌变呢?专家建议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早治疗。那么,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检查项目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比较关心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下:
1、结肠镜检查:在这项检查中,医生将用一根薄细的照明工具查看你整段结肠内面。同时,医生也可能会钳取结肠内层样本做检查(活组织检查)。
2、饮灌肠X线摄片检查:可观察整个结肠,直肠的形态改变,对提供诊断依据、选择治疗方案、估计病程长短均有一定的价值。
3、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肠粘膜皱襞紊乱,甚至结肠袋变浅,消失;肠粘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纹理不清晰或消失,或伴有浅表糜烂,出血点。
4、血检:这项试验是为了检查感染和炎症。
5、粪检:为了查找血液,感染,白细胞。
同时还需要对肝脏、胰腺进行检查,以区分是否是因为肝脏、胰腺疾病引起的腹泻,经肠镜检查,如确诊是慢性结肠炎,还需区分是属于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的。
拉不出屎有血怎么回事 溃疡性结肠炎导致拉不出屎有血怎么办
1、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因素比较多,除了遗传、自身免疫反应外,心理压力过大也是原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释放压力也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拉不出屎有血的一种方式。
2、如果出现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建议到医院进行挂号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为了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医生们都会问你相关症状,给你做体格检查和一系列其他检查。检查能帮助医生排除其他能够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比如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或者憩室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1、结肠镜检查。在这项检查中,医生将用一根薄细的照明工具查看你整段结肠内面。同时,医生也可能会钳取结肠内层样本做检查(活组织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2、钡餐灌肠或者x线检查腹部以便显像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3、血检,这项试验是为了检查感染和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4、粪检,为了查找血液,感染,白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项目: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检查项目有所了解,希望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所帮助。
溃疡性结肠炎会影响到怀孕吗
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疾病85%-90%的育龄女性患者可以正常妊娠生育。但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多变,反复发作,并发症多,需要有比较专业的医生进行准确指导和处理女性患者妊娠和分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当溃疡性结肠炎处在活动期时,怀孕常常使结肠炎症状加重,尤以妊娠头3个月为甚,少数病人可好转。当溃疡性结肠炎达到缓解期时,25%-52%病人在妊娠头3个月之内复发较多,在产后期复发较少;自发性流产率较高;引产以后有的病人出现病严重迁延。
一般情况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当延迟怀孕,直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达1年以上才考虑怀孕。如果未被有效控制或被控制不到到一年就怀孕,那么,在妊娠期内或分娩后早期都有可能引起病情加重。资料表明,大约1/3的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和2/3的溃疡性结肠炎患病孕妇在妊娠期病情加重,大约10%的患病孕妇可能发生自发性流产而中止妊娠。
结肠炎的病因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中,少数可出现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以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部位。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广泛性充血,继之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数脓疡形成并融合后可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为大溃疡,是本病的特点。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使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
溃疡性结肠炎分哪几型各有什么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有两种分类法.即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重分类和按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经过分类。
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重可分为3级:
1轻度:此型最常见,通常仅累及结肠的远端部分,病情轻,腹泻每日少于4次,腹痛、便血清或少见,缺乏全身症状和体征。
2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起病突然,腹泻每日4一5此,为稀便和血便,腹痛较重,有低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可有肠道外表现。
3重度:起病急骤,有显著的腹泻、便血,有持续的严重腹痛,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
按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经过可分为以下4型:
1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为首次发作,病情轻重不等,可转为其他类型。
2慢性复发型:临床最多见,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往往有缓解期,但易复发,预后好,多数对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有效。
3慢性持续性:病变范围广,首次发作后可持续有轻度不等的腹泻、便血,常持续半年以上,可有急性发作。
4急性爆发型:少见,起病急骤,局部和全身症状严重,常有高热、水样泻、急性结肠扩张,易发生下消化道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入和肠穿孔。暴发型病例急需用皮质激素、输血等治疗,预后差,有些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在2周之内死亡。
一般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怀孕吗
当溃疡性结肠炎处在活动期时,怀孕常常使结肠炎症状加重,尤以妊娠头3个月为甚,少数病人可好转。当溃疡性结肠炎达到缓解期时,25%-52%病人在妊娠头3个月之内复发较多,在产后期复发较少;自发性流产率较高;引产以后有的病人出现病严重迁延。
一般情况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当延迟怀孕,直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达1年以上才考虑怀孕。如果未被有效控制或被控制不到到一年就怀孕,那么,在妊娠期内或分娩后早期都有可能引起病情加重。资料表明,大约1/3的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和2/3的溃疡性结肠炎患病孕妇在妊娠期病情加重,大约10%的患病孕妇可能发生自发性流产而中止妊娠。在怀孕期出现急性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多见于妊娠头3个月内;分娩期及其产后期病情常呈中度或极度严重。
结肠炎的出现对女性怀孕有一些影响,但是如果及时的治疗,对人们的身体危害还是不大的,所以我们平日里需要多注意妊娠期疾病加重,同时在非剧烈运动后出现疼痛现象一定要多注意,及时的去医院检查,听取专家的说法。
溃疡性结肠炎是怎么回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炎性肠病的发病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见解,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不同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期间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当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时候,会伴随着一阵阵的阵痛,所以一定要尽快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一)发病原因
溃疡性结肠炎确切病因还不明确,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学有以下几个学说。
感染因素(35%):
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和病毒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痢疾非常相似,某些病例粪便中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似乎提示细菌性感染与本病有关,1973年Fakmer从6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培养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1977年Cooper也从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体内分离出巨细胞病毒,近年来的有些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副黏液病毒(麻疹病毒paramyxovirus),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cytogenes)等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或病毒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究竟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本病,感染性病原体是本病的原因还是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免疫学因素(28%):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作者发现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等)与人体大肠上皮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当机体感染这些病原体以后,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不仅与肠壁内的病原体作用也同时杀伤了自身的上皮细胞,近年来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上皮内发现了一种40KD的抗原,可在激活机体产生抗结肠上皮抗体的同时也激活结肠上皮表面的补体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并加重组织的炎症反应,有报告CD95(TNF类)所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症区域及其相邻的非炎症区域均发生了CD95-CD95L所介导的细胞凋亡,推论其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蔓延的可能原因之一。
此外,近年来也有报告指出,机体循环中的抗体和T淋巴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细胞内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相作用,产生了肠上皮的损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关T,B淋巴细胞计数测定结果,血白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均提示本病与细胞免疫学方面的改变有关。
遗传因素(15%):
一些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种族差异表现在白种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黑种人,亚洲人的发病率最低,其中白种人的犹太人发病率比非犹太人高2~4倍,而在有色人种大约少50%,单卵双生双胞胎发病率比双卵双生者高,同时有作者报告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组织相关抗原HLA-DR2较正常人增多,日本学者近来报告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发现了与之有关的特异基因表现型P-ANCA(pe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精神因素(15%):
精神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精神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有关,但有作者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在疾病发作时并没有明显的精神诱因,相反,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行结肠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的精神上的病态如抑郁症,焦虑,紧张多疑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似乎说明精神因素不是引起本病的原因,更像是本病引起的后果。
(二)发病机制
1、病变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也可累及升结肠和结肠的其他部位,或累及整个结肠,少数全结肠受累并可侵及末端回肠,受累的肠管多限于距回盲瓣10cm以内的末端回肠,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外科1组78例溃疡性结肠炎资料中,累及全结肠者38例,占48.7%,直肠和乙状结肠32例(41%),回肠,盲肠及升结肠受累8例,占10.2%,单独侵及回肠者5例(6.4%)。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膜为主的炎症,其并发症较克罗恩病少,所以溃结因并发症手术切除的标本没有克罗恩病多,浆膜层一般完整,外观光滑,光泽,血管充血,肠管缩短,以远端结肠和直肠最明显,一般看不到纤维组织增生,肠管黏膜表面有颗粒感,质脆,广泛充血和出血,有多个浅表性溃疡,沿结肠带呈线状分布或呈斑块状分布,严重者可见黏膜大片剥脱,甚至暴露出肌层,黏膜病变呈连续性,从直肠或乙状结肠开始,常常远段重,近段轻,左半结肠重,右半结肠轻,黏膜表面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以结肠多见,直肠则较少见,有时可见到炎性息肉相互粘连而形成的黏膜桥。
(2)组织形态:黏膜和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初起炎症限于黏膜,在上皮和腺体受损后炎症可发展到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和浆膜层,中性粒细胞浸润肠上皮,可导致隐窝炎和隐窝脓肿,上皮细胞增殖,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小溃疡多位于黏膜层,呈弥漫性分布,底部可达黏膜下层,极少累及全层,溃疡底仅见薄层肉芽组织。
肉眼观察经过修复达到完全缓解的病例,其结肠黏膜难与正常黏膜区别,但病理学检查仍有异常改变,表现为腺管不规则,且有分支,杯状细胞增多,细胞增大,潘氏细胞化生,因而,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为:①弥漫性连续性黏膜炎症,②黏膜溃疡,③隐窝脓肿,④假性息肉,⑤特殊细胞变化,潘氏细胞增生,杯状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