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纵隔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检查:常规胸部正侧位,X线照片及透视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支气管造影,断层造影,血管造影 及纵隔充气造影等。
(2)内窥镜检查。
(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4)经皮穿刺活检。
(5)试验性放射治疗。
(6)活体组织检查。
(7)电子计算机X线分层摄影检查(CT)。
(8)剖胸探查或胸骨纵劈切开,切除肿块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定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什么是纵隔肿瘤
纵隔为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两侧胸膜腔之间。它的境界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开。上部与颈部相连,下方延伸至膈肌。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
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此外,在胚胎发生异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罕见的是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为了便于理解,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以下几个区域。
(一)上下分界:以胸骨角平面为分界线,胸骨角平面以上为上纵隔,该平面以下为下纵隔。
(二)前后分界:以心包所占空间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心包前者为前纵隔,心包后者为后纵隔,心包位于中纵隔。在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中部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下端、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部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此种区分对纵隔疾患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引发纵隔肿瘤的原因有哪些
纵隔肿瘤发生的病因和病理主要是说纵隔肿瘤是如何产生的。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原发性纵隔肿瘤是指与胚胎发育有关,转移性纵隔肿瘤则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
一、纵隔增宽和移位
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而一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大量胸腔积液或张力性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纵隔向健侧移位。反之,当一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纤维性变收缩时,如肺不张、胸膜增厚、肺内大量纤维性变,则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纵隔左右摆动(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移向患侧)。
二、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种类很多,通常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它们常以肿块性病变为其共同表现,不少肿瘤缺少特征性表现,鉴别较困难。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有其好发部位,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形状进行分析,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常可推测肿瘤的类别。根据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可大致区分良、恶性表现。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常为恶性表现。边缘锐利、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多为良性。畸胎类肿瘤的密度可不均匀,内含骨骼或牙。沿肿块边缘的弧形或环形钙化说明肿块为囊肿性病变或实质性肿瘤已有瘤性退行性变。注意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起源于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气管旁的肿瘤常压迫气管使其变窄移位。肿瘤邻近骨骼处,可出现边界整齐的压迫性骨质缺损,这是良性肿瘤的表现,侵蚀性骨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纵隔肿瘤饮食护理
纵隔肿瘤发生的病因和病理主要是说纵隔肿瘤是如何产生的。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原发性纵隔肿瘤是指与胚胎发育有关,转移性纵隔肿瘤则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
纵隔肿瘤的饮食护理
纵隔肿瘤病人饮食上可选用各种肉、鱼、蛋、奶,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根据治疗方法和病情需要选择普食、半流质饮食和全流质饮食。药膳有黄鳝大枣北芪汤、花生皮大枣瘦肉汤、冬虫夏草大枣人参炖水律蛇等。
得了食道平滑肌瘤的患者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纵隔肿瘤 体积较大的食管平滑肌瘤向壁外生长时可造成纵隔内软组织影,易被误认为纵隔肿瘤,因此对后下纵隔与食管关系密切的肿块,不要满足于纵隔肿瘤的诊断,应警惕食管平滑肌瘤的存在 。
2、食管癌 多发性平滑肌瘤或不规则形的肿块环抱食管,致管腔凹凸不平,黏膜显示不清而与食管癌难以鉴别。食管癌可见管壁僵硬,充盈缺损不规则、黏膜破坏及龛影等黏膜肿瘤的特征。有的腔内型食管癌或癌肉瘤可以与平滑肌瘤相似,但仔细观察可见黏膜不整,而且腔外无软组织块影。较大的食管平滑肌瘤累及的食管较长,病变区粘膜菲薄,并可伴有充血等表现,故在食管造影时易误认为粘膜有破坏而诊断为食管癌。
3、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炎性包块 因食管平滑肌瘤的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有充盈缺损,食管镜检显示食管中段有光滑球形病灶,这在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炎性包块的病例中也有类似表现。此时若在食管钡剂造影的同时拍摄侧位片或行CT 扫描,则可能明确为外压性食管梗阻而明确诊断。
4、某些生理变异 例如右迷走锁骨下动脉或囊状动脉瘤的外压,左主支气管、主动脉弓产生的光滑压迹区另,也需与较少见的椎体附件压迫相鉴别。虽然食管钡餐检查是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首选方法,但如与外压性病变难于鉴别时,CT 是极好的进一步检查手段,尤其是位于主动脉弓水平和气管隆突水平的病变,CT 检查显得更为重要。
5.其他疾病 有时结核性淋巴结炎可侵入部分食管壁产生与平滑肌瘤相似的改变。位于食管下段的肿瘤须与左心房压迹相区别。
纵隔肿瘤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纤维支气管镜或纤维食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支气管受压情况、程度,肿瘤是否已侵入支气管或食管,从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二)X线检查荧光透视发现肿瘤有搏动,应先明确为扩张性或传导性搏动。如为前者,可初步怀疑为动脉瘤,可用X线计波摄影或血管造影求证实。上纵隔肿瘤在X线透视时若随吞咽而向上移动,可初步诊断为甲状腺肿瘤。正、侧、斜位X线平片、分层片,或高仟伏摄片,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外形、密度、有无钙化或骨化等,从而初步判断肿瘤的类型。食道吞钡检查可了解食道或邻近器官是否受压。
(三)诊断性气胸可判断肿瘤发生于胸壁或肺脏,肺内或肺外。诊断性气腹可区别膈下因素,如膈疝等。
(四)纵隔充气造影对显示前纵隔肿瘤的形态和明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颇有帮助。
(五)纵隔镜检查对明确气管旁、隆突下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并可钳取活组织明确病因诊断。
(六)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应用CT检查前纵隔瘤肿、淋巴结肿大、纵隔脂肪组织的病变(如脂肪瘤)比其他任何X线检查法均可靠。CT诊断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准确性可达90%以上。
(七)核磁共振成像(MRI)有下列优点:成像参数多;软组织分辨率高;切层方向灵活;图像无骨性伪影;安全可靠、无电离辐射损伤。诊断纵隔肿瘤有独特之处。
(八)颈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支气管淋巴结核和淋巴瘤常伴有周围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受累,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九)放射性核素检查怀疑胸内甲状腺肿,可作放射核素131碘扫描,对异位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的诊断很有帮助。
(十)诊断性放射治疗怀疑恶性淋巴瘤,经其他检查未能证实时,可试用放射治疗。恶性淋巴瘤对放射较敏感,照射20~30Gy(2000~3000rad),肿瘤迅速缩小。
(十一)剖胸探查经各种检查未能明确肿瘤性质,但已除外恶性淋巴瘤者,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可作剖胸探查。
了解纵隔肿瘤
纵隔位于两侧肺之间,以胸骨和胸椎为其前后界。内有许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管等组织,因先天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性囊肿或肿瘤形成,就成为。纵隔内肿瘤种类繁多,有原发的、有转移的,原发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为标明病变在纵隔所在部位,可将纵隔划分为若干部分,以胸骨与第4胸椎下缘水平分为上、下两部,将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纵隔间隙称为内脏器官纵隔(中纵隔),右气管、心包前的间隙为前纵隔;在气管、心包后方(包括食管和脊柱旁纵隔)称为后纵隔, 据国内统计资料显示,发病率以神经源性肿瘤占第一位,其次为畸胎类,胸腺肿瘤和甲状原肿瘤,各种囊性肿瘤最少。
什么是纵隔肿瘤
一、纵隔增宽和移位
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而一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大量胸腔积液或张力性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纵隔向健侧移位。反之,当一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纤维性变收缩时,如肺不张、胸膜增厚、肺内大量纤维性变,则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纵隔左右摆动(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移向患侧)。
二、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种类很多,通常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它们常以肿块性病变为其共同表现,不少肿瘤缺少特征性表现,鉴别较困难。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有其好发部位,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形状进行分析,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常可推测肿瘤的类别。根据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可大致区分良、恶性表现。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常为恶性表现。边缘锐利、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多为良性。畸胎类肿瘤的密度可不均匀,内含骨骼或牙。沿肿块边缘的弧形或环形钙化说明肿块为囊肿性病变或实质性肿瘤已有瘤性退行性变。注意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起源于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气管旁的肿瘤常压迫气管使其变窄移位。肿瘤邻近骨骼处,可出现边界整齐的压迫性骨质缺损,这是良性肿瘤的表现,侵蚀性骨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