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轮状病毒感染多久能好 轮状病毒潜伏期多久

轮状病毒感染多久能好 轮状病毒潜伏期多久

轮状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后,可潜伏2~4天。大多数感染2天即可出现症状。症状以腹泻腹痛为主,还可能伴有呕吐、发热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宝宝轮状病毒感染怎么办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怎么办好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初期,孩子以发热和呕吐为主。呕吐期间,进食液体比较困难。这时,家长应该尽可能保持孩子处于安静状态,以减少呕吐次数。同时,诱导排便也是制止呕吐的有效方法,早些排出胃肠内的毒素,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恢复。

专家告诉你,轮状病毒感染期间,由于急性胃肠损伤,造成婴幼儿进食受限。首先保证液体(口服或静脉输液)入量,再有就是营养支持。肠炎期间,小肠黏膜上乳糖酶受到不同程度损伤造成对乳糖消化不良,出现乳糖不耐受腹泻。为此,除了适当保持母乳外,应选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粉提供营养。

轮状病毒胃肠炎的自然病程在5~7天。有些婴儿腹泻时间长,应考虑是后期的乳糖不耐受所致。而且,轮状病毒感染后2~4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问题。建议配方奶婴儿换用无乳糖配方粉,母乳喂养儿一般不需特别关注,若腹泻仍然严重,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乳糖酶”。

轮状病毒腹泻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护理注意:

1、提供充足水分;

2、适当添加电解质和糖,口服补液盐最好;

3、服用益生菌;

4、配方粉喂养时换用无乳糖配方粉,母乳喂养时可加用乳糖酶。

有一种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婴幼儿被它侵犯后初期出现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很快就会引起呕吐和急性腹泻,常常会导致脱水。因为这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外形貌似车轮,所以称之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疫苗是什么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除呼吸道感染之外)的第二位病因,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严重,儿童腹泻占整个病死率的15%。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总人数的1/4。

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乎和美国科学家同时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制成功了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疫苗实际上是一种减毒重组的活性疫苗,在我国现在接种的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液,具有甜味,不用注射,尤其适合宝宝接种,减少注射的痛苦。当宝宝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2个星期的时间就会产生抗体,这时候四周抗体浓度达到最高峰,对重症腹泻的保护率达到90%。

婴幼儿患轮状病毒可预防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大多为病毒感染性腹泻。据调查,这种腹泻有80%—90%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

当婴幼儿受到轮状病毒感染后,经过1—3天的潜伏期便开始发病。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呕吐、体温在38℃—39℃之间,继而出现腹泻,每天大便在10次左右,个别孩子可达20次。目前,杀灭轮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现在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均对病毒无效。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尽快纠正孩子的脱水、酸中毒,对于症状轻的孩子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

专家提醒,要做到有效预防轮状病毒腹泻,除了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外,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经清洗和腐败变质的食物等。另外,口服的轮状病毒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预防方法,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受病毒感染的机会,避免重症病例的出现。

急性胃肠炎与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也是急性胃肠炎的一种类型。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小肠炎症性病变,多见于婴幼儿,约50%婴幼儿的急性腹泻由病毒所致,成年人的病毒性胃肠炎也不少见。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如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以及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均可导致病毒性胃肠炎。

不同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稍有不同,轮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诺沃克病毒为1~2天,肠腺病毒可长达7天。病毒性胃肠炎起病急,前驱症状不明显,突然出现呕吐、继之出现腹泻,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呈水样便或稀黄便,无脓血和粘液,有酸臭味。

吐泻可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可有轻微腹痛、头痛、骨痛或全身不适。而急性胃肠炎主要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起病急,先有上腹不适,继而出现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持续或阵发性,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大多为摄人的食物,可有胆汁、粘液等。腹泻每日数次至十几次,为稀便、水样便或含粘液,腹泻后腹痛暂时缓解。

什么是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流行情况

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900000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4000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危害

轮状病毒感染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发病,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除胃肠道症状外,近年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可引起许多其他疾病,有些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轮状病毒甚至可通过胃肠道屏障造成病毒血症。

传播方式

主要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通过水源传播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由于轮状病毒在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自然灭亡,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孕产妇感染、产道感染及医院内感染。医院里可通过护理人员造成轮状病毒感染的传播。

宝宝轮状病毒怎么回事

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空肠的绒毛上皮细胞。RV感染属非侵入性的,病毒在小肠表层繁殖,并产生大量子代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病毒也可以在胞浆内增殖形成大包涵体,使受损的细胞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腹泻的原因可能是病毒侵犯绒毛上皮细胞,在胞浆增殖形成包涵体,使上皮细胞脱落,由鳞状或方形细胞代替,结果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而回吸收减少。特别是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同时.正常肠黏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至病后8周才能完全恢复正常。腹泻发生的原因还由于乳糖及其他双糖不能被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黏膜渗透压的改变,使体液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乳糖下降到结肠被细蔺分解后,进一步增高了渗透压,使症状加重。大量的吐泻,丢失水和电解质,导致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临床卜症状的轻重与小肠病变程度一致。感染后血液中很快出现特异性IgM、IgC抗体.肠道局部出现分泌型I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一般病例病程3—5日,可完全恢复。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

感染轮状病毒后,能否致病不但取决于感染的病毒数量,同时还取决于患儿机体免疫状态。当机体发生免疫功能低下时,将造成病毒侵人而发病。其中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是指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因为轮状病毒只侵袭绒毛下端1/2—1/3处成熟的带有刷状缘柱状上皮细胞,而处于绒毛隐窝处的未分化完善的无刷状缘的立方上皮细胞,却具有抵抗轮状病毒的能力。在急性感染后,大多数受病毒侵袭的成熟柱状上皮细胞发生破坏脱落,绒毛变短。隐窝处未成熟的立方细胞逐渐覆盖至绒毛顶端,这些未成熟细胞仍具有抗轮状病毒感染能力。因此,当小肠绒毛上端成熟的柱状上皮细胞受病毒感染后发生损伤、坏死,直到完全脱落。绒毛顶端完全被绒毛隐窝处的未分化完善的无刷状缘的立方上皮细胞所覆盖后,感染也就自限性地得到了控制。目前认为,与绒毛隐窝处的末分化完善的无刷状缘的立方上皮细胞所不同的是成熟的肠上皮细胞上的刷状缘带有乳糖酶,而此种酶可成为轮状病毒受体,并能使病毒脱去外在壳便于进入细胞。由于新生儿、婴儿和新生动物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含有极其丰富的乳糖酶,轮状病毒很容易附着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所以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而随年龄增长.刷状缘的乳糖酶量减少,发病率也随之下降,而有学者发现某些人种乳糖酶不随年龄下降,这些人群中青年人与成人也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近年来,对于轮状病毒感染出现的特异性免疫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细胞免疫在轮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细胞毒T淋巴细胞在预防轮状病毒再感染和交叉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CTL对轮状病毒的作用是一种特异性作用。这些CTL在抗轮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轮状病毒特异的CTL及CTL前体能对不同血清型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起杀伤作用。这样的作用说明CTL具有交叉保护作用。轮状病毒特异性CTL可保护乳鼠不受同型或异型轮状病毒的攻击。在鼠及人感染轮状病毒后T辅助细胞也参与机体免疫,T辅助细胞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使体内轮状病毒特异性CTL增加,加强机体抗病毒作用。肠道CTL的存在可能与局部肠道特异性抗体一样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轮状病毒特异性CTL在开发轮状病毒载体疫苗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尽管血清中抗轮状病毒的IgA浓度与抗轮状病毒感染保护相关,但血清中的IgA可能不是参与机体保护的必需抗体,只有当它被分泌到肠道,才发挥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双聚体的IgA可由肝脏经胆汁排到肠道,这种存在于肠道内的分泌型IgA很可能就是参与机体保护的免疫性抗体。关于血清中的IgA在预防轮状病毒腹泻病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很可能抗轮状病毒的IgA直接参与预防轮状病毒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如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而不是病毒被中和。

轮状病毒的局部免疫机制主要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者来构成。在对病毒感染具有抵抗力的动物肠道分泌液中,可以检测出对轮状病毒特异的分泌型IgA抗体,同时也发现了对轮状病毒的肠道局部的细胞免疫。而州弱毒病毒感染无免疫力的动物,未发现抗轮状病毒的特异性悻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经口接种时则可获得抗轮状病毒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轮状病毒的主动免疫是由病毒抗原刺激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ALT)而诱导产生的.即由体液免疫和局部细胞免疫共同起作用或两者相互作用产生:当抗原刺激GALT后,诱导产生双聚体IgA的细胞分化、形成,然后这种细胞返回和固定于肠道黏膜固有层,产生肠道分泌型IgA。因此,测出血清巾的轮状病毒特异性IgA抗体,可推测出肠道的免疫状态。

在母乳喂养时,婴幼儿可不断地从母乳中获得抗体,中和侵入肠腔内的病毒。使他们免受感染。这种依赖于乳汁中不断分泌抗体完成机体防御作用的免疫过程称为乳汁免疫(lactogentic immumity)。这种母子免疫可能是婴幼儿在轮状病毒感染时参与机体肪御的主要的被动免疫机制。经口接种轮状病毒强毒免痘的母体乳汁中Iga。组分的分泌期较长,故可构成稳定的乳汁免疫。非经口接种弱毒或灭活病毒的免疫母体的乳汁中的免疫宅体是IgA成分,且很快消失,无法形成长时间稳定的乳汁免疫。乳汁免疫成立的基础是乳腺能产生IgA抗体。当抗原刺激GALT后,使IgA产生细胞分化、形成,并向乳腺移动并固定于乳腺,分泌出大量IgA抗体不断地向乳汁中释放,构成了乳汁免疫。由此可见.抗原刺激GALT,可导致母体的主动免疫,而这种母体内形成的主动免疫构成了婴幼儿机体防御的被动免疫,即乳汁免疫。

感染轮状病毒后,血清lgM抗体大约在5日后出现,持续至少3周,然后逐渐消失。IgG血清应答出现于感染后的2~4周.同时也可出现IgA应答。感染后2—4周粪便抗轮状病毒的IgG、IgA和IgM抗体滴度均达到高峰浓度,然后在2个月后下降到不能测出的浓度。有临床研究通过对轮状病毒抗体的常规血清筛选,证明在出生3个月内。60%一75%婴儿有对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并可能是来自母体。在3~6个月时抗体的阳性率下降到大约10%一20%,并随后再次上升。1岁时。50%-70%儿童可检测出对轮状病毒的抗体,在2岁时则有80%一95%儿童可检测出对轮状病毒的抗体。获得的对I型或Ⅱ型轮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相同。在感染后期发生血清型特异性抗体应答。目前,关于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是否对相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再感染有保护作用尚不肯定。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50%~70%的1岁儿童血中具有I型和Ⅱ型抗体,但该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仍常见,因此,血清IgG抗体可能没有保护作用。

近来,一些学者对局部肠道IgA抗体浓度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少数成人志愿者接受了口服I型轮状病毒的接种研究。结果发现,临床疾病的耐受性与空肠液存在的I型特异性IgA抗体浓度的相关性较血清IgG更为密切。而血清I型特异性IgA抗体的存在与对I型轮状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无相关性。在喂养新生儿对轮状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及局部免疫力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在出生后IgA浓度很快就下降,88%的初乳和乳汁标本中可检测出高抗体滴度的对I型和Ⅱ型轮状病毒的IgA。在另一项研究中,42例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19例发生轮状病毒感染。但是.母乳中抗轮状病毒分泌型IgA浓度为280μg/ml的母亲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则没有l例受感染.提示在新生儿对轮状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中,母乳特异性IgA起一定作用。

总之,抗轮状病毒免疫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黏膜非特异性免疫、中和抗体产生和(或)细胞介导的免疫有着密切关系。尽管许多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在抗轮状病毒感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抗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离不开肠分泌型IgA和T辅助细胞共同起作用。

病变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病毒在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中增殖,细胞变性、坏死并脱落,绒毛萎缩、变短、脱落。黏膜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坏死,柱状细胞呈方形。黏膜的固有层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恢复期肠道病变痊愈,不留痕迹。

轮状病毒疫苗是什么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除呼吸道感染之外)的第二位病因,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严重,儿童腹泻占整个病死率的15%。

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总人数的1/4。

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乎和美国科学家同时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制成功了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疫苗实际上是一种减毒重组的活性疫苗,在我国现在接种的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液,具有甜味,不用注射,尤其适合宝宝接种,减少注射的痛苦。当宝宝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2个星期的时间就会产生抗体,这时候四周抗体浓度达到最高峰,对重症腹泻的保护率达到90%。

轮状病毒疫苗要打吗

有孩子在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发热、食欲不振、躁动等副作用,因此不少时刻关注宝宝健康的爸妈们担心地咨询道“轮状病毒疫苗要打吗?”对此,专家表示,轮状病毒疫苗要打,但并不是所有宝宝都适合打。

在了解轮状病毒疫苗要打吗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为什么宝宝要打轮状病毒疫苗这个关键点。

大家都知道轮状病毒疫苗是针对预防5岁以下宝宝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研制的产品。了解得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宝宝急诊和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在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死亡率甚至达到了15%-34%。而我国,每年都会有大约1千万的宝宝会患上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疾病,这个高发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

近年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可引起许多其他疾病,有些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轮状病毒甚至可通过胃肠道屏障造成病毒血症。当然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导致宝宝死亡。

所以,专家们建议,如果宝宝没有特殊情况,在咨询医师后最好是要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以防宝宝出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死亡。至于有关轮状病毒疫苗副作用的问题,爸妈们其实不必过分担心,该副作用反应效果微弱,基本不会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不适,有发热、腋温37.5度以上,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儿,以及免疫缺陷和接受免疫治疗的孩子,都不适合打轮状病毒疫苗。因此,在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之前,爸妈们最好是咨询医师意见后再进行。

轮状病毒阴性的介绍及潜伏方式

一、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1975年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命名。根据病毒的基因结构和抗原性将其分为A---G 7个群,其中A群轮状病毒的感染最常见,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群轮状病毒仅在成人中暴发流行。D—G群只引起动物腹泻。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4000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交接时期多发,故又称“秋季腹泻”。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二、传播方式

主要经粪—口传播,亦可通过水源传播或呼吸道传播。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孕产妇感染、产道感染及医院内感染。医院里可通过护理人员造成轮状病毒感染的传播。

三、潜伏期

A群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一般在3天左右。

四、临床表现

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脱水及酸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先发热,伴呕吐和腹痛,随即频繁腹泻,每日十数次.粪便特点:白色米汤样便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不含血,无或少量黏液。婴幼儿腹泻病程一般为7天。当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时,急性胃肠炎可变为慢性,患儿粪便中长期排出病毒,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A群轮状病毒感染还可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婴幼儿肠套叠、肺炎、脑炎、脑膜炎等。

相关推荐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 37.9~39.5℃。30%~50%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

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故又称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我国每年有近4万名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约占中国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人数的12%。我国各省、市均有暴发流行的记载。全年均可发生,秋冬为流行高峰。42%的轮状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可传播病毒,腹泻患儿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水

诱发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原因是什么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直径约为70nm,呈球形。电子显微镜下轮状病毒有独特的形态,如车轮状,故名。其两层外壳包裹着中心的蛋白核心,外层壳体呈轮缘状,环绕核心基因编码蛋白。Vp1~Vp7及五个非结构蛋白(NSPI~4)。单层外壳的颗粒是不完整病毒,没有传染性。 根据衣壳蛋白组特异性抗原Vp6不同,可分为七个血清型(A~G)。儿童感染多为A型所致。而B和C型则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为动物感染的病原体。非A组轮状病毒亦称为不典型轮状病毒或副轮状病毒感染可见于人、猪、牛、羊、鸡等。 轮状病毒

注射轮状病毒疫苗胃肠疾病减少

“对于年幼的孩子,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导致脱水,住院治疗,甚至死亡。”文章的主要作者、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Eyal Leshem(MD)和同事写道。“在疫苗引进之前,轮状病毒是在美国5岁以下儿童严重腹泻的最常见原因,然而在2006年引入高效轮状病毒疫苗之后,在美国因腹泻而住院的病例急剧减少。”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在美国,轮状病毒每年导致55000至70000例5岁以下儿童住院,并导致20至60人死亡。 急性肠胃炎(也称为胃流感)是同时涉及胃和小肠的胃肠道炎症。它可会导致

幼儿秋季腹泻的预防与护理 宝宝秋季腹泻的原因

秋季患腹泻的婴幼儿中,40%~70%都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20%左右为其他细菌引起,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发病率高。因此,秋冬季发生的腹泻应多考虑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

急性秋季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秋天来临,婴幼儿秋季腹泻多了起来,而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宝宝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因此,年轻的父母别忘了帮宝宝做好腹泻的预防工作。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又名秋季腹泻。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约1.

轮状病毒感染后会产生抗体吗 轮状病毒抗体的作用是什么

轮状病毒感染后对人体造成伤害,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后可引起腹部疼痛、腹泻等不适,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主要是中和轮状病毒,对轮状病毒产生抵抗力。

轮状病毒疫苗有必要打吗 人体自身会产生抗体吗

轮状病毒感染后,人体的血液中就会很快出现特异性的IgM、IgG抗体,肠道局部也会出现分泌型IgA。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主要是中和轮状病毒,对轮状病毒产生抵抗力。

轮状病毒阴性什么意思

轮状病毒阴性什么意思 大便轮状病毒呈阴性,说明不是腹泻不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可是给宝宝服用一些调节肠道菌群的药和止泻的药。另外如果宝宝拉的很严重的话,应给宝宝适当补液,防止脱水。 轮状病毒感染是什么意思 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它是婴儿与幼儿腹泻的单一主因,几乎世界上每个大约五岁的小孩都曾感染轮状病毒至少一次。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会逐渐增强,后续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因而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响。轮状病毒总共有七个种,以英文字母编号为A、B、C、D、E、F与G。其中,A种是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如何区分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都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毒。往年秋冬季一般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为主,诺如病毒其次;今年诺如病毒感染明显更多。据医院一线医生介绍,今年诺如病毒感染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先出现剧烈呕吐,患儿无法进食,再出现腹泻,严重时拉出水样便。和轮状病毒相比,诺如病毒感染后起病更急,症状更凶险,但发展成慢性腹泻或病情迁延不愈的较少,只要及时诊治,平均3-5天可止泻,而轮状病毒感染病情往往要反复7天甚至十多天。 由于轮状病毒与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极其相似,所以很多家长容易混淆。孩子一旦出现腹泻,家长需要准确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