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
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
意识障碍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查明病因,对因治疗
如脑肿瘤行手术切除、糖尿病用胰岛素、低血糖者补糖、中毒者行排毒解毒等。
二、对症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插管辅以人工呼吸。
2、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给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
3、有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皮质激素、甘露醇、速尿等利尿脱水剂等。必要时行脑室穿刺和引流术等。
4、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5、控制过高血压和过高体温。
6、控制抽搐。
7、纠正水电解持平衡紊乱,补充营养。
8、给予脑代谢促进剂、苏醒剂等。前者如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等,后者如氯酯醒、醒脑静等。
看完上面关于意识障碍的介绍,你可以放心了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些谣言或者疾病的说法时,千万要让自己冷静别自己吓唬自己。本来没病的你,却被别人误导,造成严重的后果
意识障碍治疗方法
1、查明病因,对因治疗。如脑肿瘤行手术切除、糖尿病用胰岛素、低血糖者补糖、中毒者行排毒解毒等。
2、对症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插管辅以人工呼吸。
(2)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给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
(3)有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皮质激素、甘露醇、速尿等利尿脱水剂等。必要时行脑室穿刺引流等。
(4)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5)控制过高血压和过高体温。
(6)控制抽搐。
(7)纠正水电解持平衡紊乱,补充营养。
(8给予脑代谢促进剂。苏醒剂等。前者如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等,后者如氯酯醒、醒脑静等。
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研究表明,有10%~15%的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从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转出时仍处于意识不清状态,这部分患者可能转入康复中心、地段医院康复病房或护理中心。由于目前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大部分康复治疗还是经验性治疗,缺少循证医学的研究,国内外关于严重意识障碍的康复治疗没有统一的诊疗方案,所以探讨严重意识障碍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严重意识障碍是脑严重损伤的临床表现之一。在康复医学领域,脑损伤后的意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昏迷(coma)、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VS)、微弱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ness state, MCS)和清醒四种,其中昏迷是急性期脑功能严重受抑制的一种状态,一般可转归为清醒、植物状态或微弱意识状态或死亡四种结局[1]。由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和其他原因,意识障碍维持时间也长短不一,短则数小时、长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长期意识障碍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开展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促使患者意识清醒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临床意义。
治疗方法包括:继发性脑积水的管理、阻碍意识恢复药物的调整、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感觉刺激、康复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对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常用的各种阻碍意识恢复的不利因素正确管理应是严重意识障碍规范化康复诊疗方案的基础,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为患者家庭成员提供与患者恢复有关的教育、咨询和支持也是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诊疗方案重要内容。
意识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一)颅内疾病。
1.局限性病变:
(1)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囊肿等;
(3)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2.脑弥漫性病变:
(1)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等;
(2)弥漫性颅脑损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脑水肿;
(5)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3.癫痫发作。
(二)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粘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3.外源性中毒: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中毒等。
4.缺乏正常代谢物质:(1)缺氧。(2)缺血。(3)低血糖。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6.物理性损害 如日射病、热射病、电击伤、溺水等。
意识障碍表现形式
1.双重人格:是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心体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交替出现。当一种人格占优势时,另一种人格特点就完全被排除在他的意识之外。当同一个人先后现出两种以上的人格特点时则称为多种人格。均见于癔症病人。
2.人格转换:病人否认自己是原来的自身,而自称是另外一个人或动物,但不一定有相应行为和语言的转变。多见于癔症或精神分裂症。
3.人格解体:病人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现实体验,觉得自己正在发生改变,已不是原来的自己。病人觉得自己是空虚的,不属于自己的,是不真实的或自己已不复存在。或觉得自己是受异已的力量操纵的或成为自动的机体。人格解体多和虚无妄想有联系。可见于神经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4.现实解体:病人觉得周围环境的一切都变得暗淡、模糊不清,视物好象隔了一层纱帐或隔了一堵墙,变得陌生了,疏远了,一切失去了生机,有不真实的感觉。亲人之间的感情亦变得冷漠了,缺乏感情上的联系和关心,家庭环境和工作场所好象都已变样,病人有身外梦境的体验。常见于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
5.被泄露感:病人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已被泄露于世以致弄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见于精神分裂症。
6.被支配感:病人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行动正在受到别人或外力的支配和控制,而自己不能主宰。见于精神分裂症。
7.自知力缺乏:自知力也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身主观状态或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也应是能否正确分析判断并指出既往与现在的自身状态和内心体验有何异同、自身有无精神疾病的能力。
判断病人自知力是否完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已患了疾病。
②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体验或觉察到自己所患疾病系属于精神疾病。
③自知力完整的评价能够辨认自己的表现或体验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或反常的。
④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清楚地分析说明病态表现或体验属于病态的原因,如自己的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或根本不存在客观现实等。
⑤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清楚地认识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等。
⑥自知力完整的病人,不但承认自己有病还能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并给予积极配合。
自我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上7种,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自知力缺乏,也就是患者不能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格特点。
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
一)颅内疾病。
1.局限性病变:
(1)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囊肿等;
(3)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2.脑弥漫性病变:
(1)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等;
(2)弥漫性颅脑损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脑水肿;
(5)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3.癫痫发作。
(二)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粘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3.外源性中毒: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中毒等。
4.缺乏正常代谢物质:(1)缺氧。(2)缺血。(3)低血糖。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6.物理性损害 如日射病、热射病、电击伤、溺水等。
意识障碍特征
1.同环境失去接触 病人此时对周围事物感知不清,概念固定困难或者完全不可能,注意力不能集中,外部事物的反映往往成为支离破碎、互不联系的片断。
2.定向障碍 所谓定向正常,就是指个体能正确地回答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时,病人就不能确认当前所处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中的人物,是意识障碍的一个可靠的和重要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病理过程的轻重程度和性质。定向障碍出现时,常先累及时间定向,其后是地点,最后丧失人物定向。好转时定向恢复的次序则相反。
3.思维失连贯与判断错误 有程度不等的思维不连贯,言语零碎或语不成句,概念间互不联系,判断常有错误,如把窗当成门户等。
4.回忆困难 对意识障碍期间的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回忆困难,有的完全不能回忆。
为了判断意识障碍是否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确定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个或两个标志存在,还不能肯定有意识障碍,因为同环境失去接触,也能在淡漠、内向性(autism)时发生;定向障碍也可见于遗忘、淡漠和某些妄想;思维缺乏联系,判断错误也可见于痴呆等。
关于意识障碍的分类
根据临床观察和体会,我们把意识障碍和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范围的大小,思维内容和脑干反射分成下述几类。
一、意识模糊(cloudiness)
往往突然发生,意识轻度不清晰,表现为迷罔、茫然,为时短暂。醒后定向力、注意力、思维内容均无变化。但情感反应强烈,如哭泣、躁动等。常见于车祸引起的脑振荡或强烈的精神创伤后。
二、啫睡状态
意识较不清晰,整天睡,唤醒后定向力仍完整,意识范围不缩小,但注意力不集中,如不继续对答,又重新陷入睡眠状态。思维内容开始减少。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或器质性脑病的早期。
三、朦胧状态
意识不清晰,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感知较大范围的事物,但对其中的细节感知模糊,好像在黄昏时看物体,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定向力常有障碍,思维内容也有变化,可出现片断的错觉、幻觉。情感变化多,可高亢,可深沉,也可缄默不语。此状态往往突然中止,醒后仅保留部分记忆。常见于癔病发作时。
四、混浊状态
或称精神错乱状态(psycho-derangement),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和自知力均差。思维凌乱,出现幻觉和被害妄想。神情紧张、不安、恐惧,有时尖叫。症状波动较大,时轻时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可恶化成浅昏迷状态,也可减轻成嗜睡状态。常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
五、谵妄状态
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差,自知力有时相对较好。注意力涣散。思维内容变化多,常有丰富的错幻觉,而以错视为主,常形象逼真,因此恐惧、外逃或伤人。急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高热或中毒,如阿托品类药物中毒。慢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酒精中毒。
在美国,未达到昏迷的意识障碍常通称为谵妄状态,很少细分为混浊状态、精神错乱状态或谵妄状态等。
六、昏睡状态
或称浅昏迷状态(slight 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任何主动反应,仅在疼痛刺激时才有防御反应。有时会发出含混不清的、无目的的喊叫。无任何思维内容。整天闭目似睡眠状。反射无何变化,咳嗽、吞咽、喷嚏、角膜等脑干反射均存在。
七、昏迷状态
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疼痛刺激也不能引起防御反应。无思维内容。不喊叫。吞咽和咳嗽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往往出现病理反射。
八、深昏迷状态
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一切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脑干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有时病理反射也消失。个别病人出现去大脑或去皮层发作。
九、木僵状态
指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患者意识不清楚,但整天整夜睁眼不闭,不食、不饮、不排尿、不解便、不睡眠,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突出,如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心跳不规则、呼吸紊乱、尿便潴留或失禁等。有时称为睁眼昏迷、去大脑状态或植物人。常见于弥散性脑病的后遗症。
意识障碍程度分级
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范围大小和思维内容将意识障碍分成轻、中、重三级。
1. 轻度意识障碍: 包括意识模糊、嗜睡状态和朦胧状态。这组意识障碍往往起病较急、持续时间较短、思维内容变化不太大、情感色彩较突出,如给予及时处理,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2. 中度意识障碍: 包括混浊状态或精神错乱、谵妄状态。这组意识障碍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思维内容有明显变化,但症状的波动性较明显。
3. 重度意识障碍: 包括昏睡状态或浅昏迷状态,中昏迷状态、深昏迷状态和木僵状态。这是严重的意识障碍, 往往由于中毒过重或迁延时间过长未得到合适的处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