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女儿快两岁7个月了,她近来开始在吃饭后为大家分发牙签。今天,我上班出来时她把我的拖鞋装到塑料袋里让我带着。保姆劝说,上班不能带拖鞋,不起作用,我说不能带,她急得哭了。她平常不爱哭,一般摔倒也就哼哼一下,犯了错挨批评也不会哭,长这么大真是极少哭。保姆说给她换个大塑料袋让我趁机出门了。我心里放不下,站在门外听屋里动静,果真,她发现我走了,又开始大声哭。我就敲门进去,她递给我装拖鞋的塑料袋,没事了,我走了。我想,她大了,想参与更多的家庭生活,我不想挫伤她的积极性。她现在经常会说:“唉,宝宝想起来的,妈妈都给忘了。”在我们说话时,她明明听不懂非要说“宝宝听得懂”。
我有些矛盾,都听她的,会不会宠坏了?哪能都让她做主呢?我今天拎着拖鞋来上班,太搞笑了。但是,对这么一个挺有自尊心的孩子,我又怕她太受压抑。老师,我怎么办才好呢?是孩子自尊心太强还是妈妈自尊心更强?拎着拖鞋上班是不是让你感觉特别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个很好玩的事情,大家听到这是孩子的新花样,都会一笑了之,没有人真的会去笑话你。
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会做出很多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的目光来看待世界,认识到他们的行为都有着合情合理的逻辑,以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来接纳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摘自《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
保姆的做法不可取,这么欺骗孩子,让她受到比妈妈不接受拖鞋更大的伤害。我猜测你们平常可能不是很尊重孩子,觉得她小(“她明明听不懂”),就必须对成年人言听计从,按照你们给她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亦步亦趋,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你们“屈从”了她,你们就担心会宠坏了她。你们把自己的权威和孩子的意志放到了对立面,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与她较劲,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的。
我在这里更关注的是你说到平常孩子不爱哭、极少哭。孩子不哭,对成年人来说十分方便,但是这个不哭,透露出来的问题,恐怕比哭本身还严重。孩子为什么不敢哭呢?是因为你们不允许她哭吗?
没有几个家长会听着孩子的哭声无动于衷。孩子哭,往往让成年人心里难受,甚至感到很烦,这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痛快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受到镇压。成年人内心积郁了很多没有得到宣泄的负面情绪,因而受不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流露,因为孩子的情绪直接触及我们内心的同类情绪,而我们担心自己情绪失控,于是也不许孩子发泄。
然而,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坏的,我们不接受;你的感受是错误的,我们不允许。”但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的,这个难过是没有错的。如果成年人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就是情商的发展。但是如果成年人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则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哭,强作欢颜,故作坚强,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难免产生负面情绪,情商高低的指征之一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一旦找到宣泄口,就会决堤。与其拒绝它、否认它、排斥它,不如接纳它、认可它、疏导它。“我承认我对目前这个情况很不高兴,我也接受我自己会因此而不高兴一段时间,但是我不会让这个情绪控制我的生活、左右我的选择,我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是情商高的标志。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1、有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认知。2、心持善念,相信爱。有爱和分享的能力。3、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4、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懂得恰当的表达方式。5、谦和友爱,有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6、一定的挫折承受力。7、独立思考的能力。8、能够接纳环境,勇于做自己。
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1.拥抱让孩子有安全感,消除孤独感,有被关注,呵护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会从小就很自信。2.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心情。3.拥抱会让孩子的成长激素分泌处在最佳状态,因而,孩子的抵抗力会比较强。4.会让孩子的内心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
小编提醒:父母要接纳孩子天性而不是改造他
每个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的天性,有的天性活泼开朗,有的敏感脆弱,家长应该接纳引导,而不是改造。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多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孩子答案,特别是绝对的答案,因为事物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宝宝从什么时候开始刷牙 怎么让宝宝爱上刷牙
家长要令小朋友不抗拒刷牙,除了从0岁起为宝宝抹牙肉,让他们习惯之外,可以用「tell-show-do」模式。「意即先告诉小朋友护齿的重要性(tell),再示范给小朋友正确的刷牙方式(show),然后与小朋友一起做(do)。这样循序渐进,可以令小朋友容易接受一点,亦可增进亲子关系。父母记得此方法需要耐性及时间,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并透过故事向她们讲解护齿的重要性,同时定期带小朋友接受牙齿检查。父母切忌以恐吓方式迫使小朋友刷牙,影响亲子关系之余,亦会令小朋友对刷牙、牙医产生负面情绪及印象,令日后有需要接受治疗时变得困难。」
孩子爱乱扔东西怎么办
因好奇扔东西,家长要做“加法”。1~3岁的宝宝会出于好奇摔东西,比如宝宝把一个小皮狗玩具扔在地上发出叫声,他很兴奋,又把其他玩具扔在地上,想听听它们是否发声,发出何种声音,宝宝很想通过“扔”来探究世界。这时家长要做“加法”,主动把一些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特性的能摔的物品拿出来,鼓励孩子摔,这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丰富孩子的探究体验。
因练力扔东西,家长要做“减法”。一两岁的孩子主要依靠肌肉的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手部动作不灵活,通过扔东西来练手部动作的协调性,还能锻炼体力,这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把自己与外物分开来。家长这时候不仅要把那些易碎、易撕、易坏的物品收起来,还要把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危险品(比如打火机、玻璃杯)收纳好。
发脾气扔东西,家长要疏解孩子不良情绪。有的宝宝情绪不好就可能往地上扔东西。家长一方面要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帮他调控情绪,为他找到疏泄不良情绪的正常渠道;另一方面,等孩子平静后,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可以进行必要的惩罚,或者让他亲尝后果,比如,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就不给他再买,或者没收他喜爱的玩具促其反省。
怎么让青少年远离精神病呢
还没有完全长成大人的青少年是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这个时期很多孩子都很叛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寻死觅活,想通了过去了还好,万一想不通,总是转不过弯来,就有可能导致精神失常,得了精神病,家长应该如何帮助青少年远离精神病呢?请看以下介绍:
一、对孩子,家长一定要尽到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关心孩子,耐心细致地与孩子沟通,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精神状态还很不稳定,遇到一些挫折就产生低落情绪。对出现的精神隐患,家长首先要找出原因,进行开导。
二、家长要多带青少年出去旅游,多带孩子进行运动,让孩子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精神病的预防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生活中青少年出现异常,要即时察觉。
四、父母不要在青少年面前讲过多的负面新闻以及表现负面情绪。压抑、失败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如何做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从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为每个父母的期望,而对于每个孩子都有在任性的年龄阶段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缺乏判断力,认知的能力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任性的性格。
孩子的个性比较偏执,或是自我约束能力偏差也不排除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孩子的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长不约束,慢慢引发的结果,家长要及早的预防,这样才会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的任性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人际交往及生活能力的发展,难以适应环境,常因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立, 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形成社会性发展障碍,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当孩子出现任性的情况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打骂,这样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会教育孩子,让他理解父母,父母也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与孩子沟通,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做孩子的朋友、平等沟通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一直的纠缠不休,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家长可以暂时的不理他,让他自己待会,或是让他自己感觉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坦诚地与他交流,给他思考、自省的时间。
解决孩子任性的情况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在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上父母态度要一致并且要坚决,要彻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就要采取一致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自己的任性行为,只有放弃,别无选择。
宝宝不理人怎么办
首先是做为家长,不焦虑,自自然然的接受孩子现在的表现,你要明白这个结果,也是因为和你提供的信息,和你提供的环境成正比的,家长接纳孩子的不爱搭理人的现状,并不是就这么算了,而是依然对孩子好,不让家长的抱怨,唠叨的话让孩子听到,那样不但没用,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逆反。
其次是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在家,在外面都积极的和人打招呼,热情的聊上一会儿。这样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和别人打招呼,怎么和别人聊天了。BBunion早教中心的小编觉得,很多人在网上很能聊,可生活中,几乎不和什么人聊天了,在家也说的很少,这样的生活场景,怎么可能起到榜样作用。
再次通过绘本,通过示范,引导孩子和别人打招呼。一旦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受到鼓励会对打招呼这件事儿,产生积极的情绪力量。
第四家长要多带孩子到孩子多的地方玩儿,让孩子和孩子去学习。家长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吧,孩子和孩子学说话特别快。让孩子到人群中,别的爱打招呼的孩子,会主动和他玩儿,这样他就学会了别人怎么做的。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效果最好。
最后要明确告诉孩子,经常遇见的人都怎么称呼。如果孩子对怎么称呼都不知道,那他肯定会遇到挺大障碍的,即便是他鼓起勇气打招呼,也可能会遭到你的打击,你会说,这样直接说话不礼貌,对长辈要有称呼。所以,你需要提前告知孩子,“叔叔""阿姨”“小朋友”等等这些称呼。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 心理表现
孩子将食物以及进食联系起来的就是痛苦的经历,负面的情绪,以致一旦家长喂食,孩子就会出现负面情绪,明显的不愿意,甚至大哭大闹。
三招让孩子不再受欺负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被打了,他是被伤害的一方,身体上的伤害及精神上的恐惧,让他来到父母身边寻求慰藉和帮助,而这时父母的一顿斥责则会让孩子不安的情绪雪上加霜。所以,此时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其次,了解原因。
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上面提到的文文主要是平时和小伙伴交往过少,遇到同伴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再次,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被别的孩子压在身下,如果只是把孩子拉开,让孩子避开了同伴交往的冲突是不够的,接下来父母需要问孩子:“这次妈妈在身边,可以帮你把小朋友拉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而妈妈又不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让孩子逐渐找到合适的方法。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情绪
1、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
父母应该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理解自己的感受,心情也会慢慢沉淀下来。每个人都有情绪,它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没有对错之分,需要有效纾解。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应该提供给孩子一个处理负面情绪的练习机会,体会孩子在处理情绪时的心路历程,比如觉得紧张、害怕、嫉妒、担心时,应该怎么做?
2、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找出原因
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可以当一面情绪镜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相应孩子的感受,“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很难过?”,让孩子明白自己真的是难过。然后再继续提问孩子“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请让你难过?”,帮助孩子表达出情绪的感受,理清有负面情绪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3、引导孩子调整情绪,思考解决方案
当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情绪缓和下来后,就要开始引导孩子调整情绪,从另一个角度认知引起困扰的问题,比如,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弄坏了,孩子觉得很生气,但是生气打人也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来的样子,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个方法,父母再根据情况给予帮助。